“嘎拉哈”的由来:
“嘎拉哈”是锡伯族早称“嘎尔出哈”的汉译音。汉学名为“髌骨”,多取之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甚至猫等动物。
玩嘎拉哈,亦叫玩"沙哈"。《槐西杂志》载:"作喀什哈,云塞上六歌之一,以羊膝骨为之。"《塞上杂记》亦云:"喀赤哈者,羊膝骨也。"此是羊或牛腿和径骨相连的一块骨头,经过蒸煮去肉脱脂着色而后成。
拉哈有四个面能立住。徐兰《塞上杂记》云:"骨分四面,有要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儿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这是古代的称法。近代与之稍异,分别叫作"坑儿"(凹而)、背儿(凸面)、"珍儿"、"驴儿"。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朝鲜族、回族、汉族等都把“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的器具,其玩者多为儿童和妇女。
蒙古族的一种古老玩法:将嘎拉哈,放在木质的发射台上,用手指头弹射出去,谁先击中对方的嘎拉哈,谁就获得胜利,广受欢迎的一种游戏。
还可以用筷子当做发射台
歘嘎拉哈 玩者把歘嘎拉哈置于毡子上,然后抛起一物,接此物时,要把坑、背相同的两枚嘎拉哈拾起来。注意拾起时不要动别的子。
对此,《满洲源流考》有载"或两手捧多枚星散炕上,以一手持石球高掷空中,当球未落之际,急以其手抓炕上嘎拉哈成对者二枚,还接其球,以子、球在握,不动别于者为歘嘎拉哈另有一种玩法。
《柳边纪略》云:"手握四枚,同时掷之,各得一面者,曰撂四样。"与《满洲源流考》所谓"得四色方愉快"者同,如四枚完全相同的时计40分,两两相同时计20分,三枚子相同时计15分,各个都不同只计10分。
歘嘎哈拉还有一种玩法即翻手背。双手捧所有的歘嘎哈拉向上扔出后,用一只手翻手背接再翻手心接,接住的为赢得的,以赢得的多少作为继续玩的先后依据。
一些其他玩法:
(1)一箭穿心———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把“码头”扔出后,由我方阵前通过中心,向敌方阵前欻起一趟“嘎拉哈”,有如射出的箭,穿敌阵心而过。
(2)回手加鞭———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将扔出“码头”的手,由敌方下落往回欻“嘎拉哈”,恰如勇士在战骑上疾奔而又加鞭的骁勇佳姿。
(3)背弓骑射———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立即转身一周后再欻“嘎拉哈”,有如拉弓而转身背射。
(4)卧鞍闯阵———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后,以趴卧姿势,许多“嘎拉哈”,有如阵中勇士趴卧于鞍上闯入敌阵。
(5)棒打狍子———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用伸出的二指,夹住一二个有碍全局之“嘎拉哈”,巧取之技,似棒打狍子。如果夹取两个“嘎拉哈”,也称“棒打双狍”。
(6)野鸡掉在饭锅里———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有意“欻之”,无意中带起了其他“嘎拉哈”,侥幸的也落入手中,有如无意抓鸡,鸡自来。
犯规:
1、是“动”,即欻“嘎拉哈”时,碰动了其它“嘎拉哈”(是玩“嘎拉哈”的通规)
2、是“跑”,欻“嘎拉哈”时,“码头”扔出后,未接住
3、是“漏”,即欻到手的“嘎拉哈”,又从手中漏出去
4、是未按事先规定和技巧欻等
但是在近几十年,电子游戏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中。
“嘎拉哈”已经没有什么人在玩;人们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很多90后,00后根本就没有玩过,甚至没见过。
“嘎拉哈”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了,遥远的只能有些记忆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