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引入社会学三巨头:涂尔干、韦伯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自*、劳动异化、时尚、阶级与分层等现象进行阐释。
印象最深的是现代人际关系变化,人们从以往重视传统、人情关系型走向以规则、效率至上的契约型社会中,虽然更为依赖彼此,但高效的节奏下,我们逐渐对身边个体采用标签化的处理方式,对身边人视而不见,这种失真带来孤独与失落。
针对此,作者提出建设社区共同体,重视培育社区文化,以社区作为家庭的衍生,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人与人社会交往、联系的真实和鲜活,关注具体的人。
此外,工具理性督促人们追求投入产出比,价值理性强调人们追求事物本身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动机价值。这两者不存在优劣,但实际上工具理性正在走向极端化,可量化和短期内达成效果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在不断被要求加速奔跑的现下,我总觉得丧失了什么,从而生出某种无可奈何的沮丧和失落,正如现代诗人张枣在一首诗中写到“我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感受就是丢失,虽然我们获得了机器、速度等,但我们丢失了宇宙,丢失了与大地的触摸,最重要的是丢失了一种表情,我觉得我们人类就像奔跑而不知道怎么停下来的动物”。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严飞
《在精神病院》 周芳精神病医生也是一种职业,本书更像是职场小白的职场工作见闻,对治疗技术与行医思路没有描写,着墨更多的是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患者和他们的家庭。
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心碎的家庭,作者借通往精神病院的17路公交车,复刻这个偏僻小城对精神病的忌讳、猎奇、怜悯与复杂态度。每一个搭上公交车的家属都有些隐晦和躲闪,这背后是社会审视下,人无法遵循规则与融入环境时,“我们不一样”带给患者与家属的羞耻与鞭挞。
但我有时候会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这群精神病患者让人类面对痛苦的过程外显了,借由他们的躯体、言行,我们得以窥见精神世界的隐秘一角。
《在精神病院》 周芳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 周小宽阅后即忘,但有很多点会引发我的回忆和认同。文中提到“你要感受自己承受的极限在哪里”,突破极限、追求极致应该是我们从小教育过程中最常被教导的,它翻译过来就是:你要完美。很多孩子其实是非常敏感与匮乏的,敏感让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清晰锐利。但他们又是匮乏的,这种匮乏带来饥饿、渴望力量与羞耻感。而“我要完美”是大人们教给孩子的一条简化路径,这种完美等同于战胜他人、我要第一,这种路径无视客观环境的复杂性,过分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孩子规范于竞争导向的规则体系中。
孩子不顾一切地追逐竞争的胜利,“我们要战胜别人”甚至“我们要战胜自己”。这也就导致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在忍耐漫长的痛苦,等待登顶的瞬间,而登顶的快乐是如此转瞬即逝,以至于自我内卷成为一种惯性。
所以,回想一下以往你心头产生的“我无法容忍不优秀的自己”、“我厌恶自己”、“没有意义,一切都没有意义”的时候,说明承受的极限已经到了,是该停下这种惯性的时刻了,该去寻找新的路径去替换这条路了。而无论寻找的结果如何,主动寻找的过程本身就会逐渐填补内心的匮乏和空洞,而我们最终都将成为真实、鲜活的人。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 周小宽
这几年讲认知升级的书越来越多,有些很像换了装的成功学,但这本书还好,有很多点与我的生活和思考都有触动,可以翻翻看。简单的摘录了几句话:
- 最重要的是看见,而不是改变。
- 你一定要去感觉你能承受的那个界限在哪里。
- 她需要有人去理解她、看见她、关怀她,看见她的匮乏无力,看见她的勉力而为,然后能够认同她,去稍微关怀一下她。
- 痛苦本是常态,何必抵抗。
改编的电影非常美,画面规范秩序,无需太多的言语就能将这片原上的生命力、秩序与冲突表现出来,强推电影。书籍和电影大体一致,但很多细节差别较大,有时候我觉得陈忠实写怪力乱神、性的时候和莫言很像,带给人的感觉都很荒诞和幽默。
《白鹿原》 陈忠实
《南京大屠*》 张纯如火车上看完的,全书对不同主体都有涉及,对过程的细节和大节点都有侧重,语调客观克制。也正是作者这份专业素养,让南京大屠*这一真实历史事件被更多东西方读者所了解,所信服。书中提到:世界陷入了消极的旁观这一现象,即我们知晓某个地区发生着惨无人道的事情,但我们也只是谈一谈就过去了,或许暴力有时不仅仅是加诸于身心的迫害,旁观也算。
《南京大屠*》 张纯如
《五十四种孤单》 普玄普玄团队走访多家养老院,采访百位孤寡老人,筛选出六十位老人的故事。纵向横贯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后这三段变革时代。在动荡时代下的普通人物,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只有柴米油盐的细水长流。在人生的末期,年少的幻梦、青年的恋人、中年的责任,都化成了养老院门口散淡的日光。就像吕秀才说的“一辈子很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可这种心情很长,如高山大川,绵延不绝。”
《五十四种孤单》 普玄
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