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拥有超9500家咖啡馆,是一座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级为“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于5月1日启幕,作为推动对外交流的文化平台,融合更多元的消费场景。
在上海,咖啡融入每个角落,融入每种生活——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本土的;可以在科技园,也可以在乡村;可以承载历史记忆和海派文化,也可以面向未来激活创新动能。在上海各区,我们品味一杯杯独特的咖啡,品味这座城市的多元精彩——
以前不喜欢喝咖啡的我,近几年也爱上咖啡了。
原因也简单:上海的咖啡馆实在太多,在路上走着,一阵氤氲的咖啡香气传来,或许就在转角遇见了。不管约朋友聊天,还是写稿子,或是仅仅喝着咖啡发个呆,咖啡馆都是极好的地方。
有人说,上海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作为舶来品的咖啡,传入中国的首站就在上海。这个海派文化底蕴极深的城市,似乎自带咖啡的生存土壤。
近些年采访虹口,我更是不知不觉就被这里的咖啡“圈粉”了。作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在虹口喝咖啡,喝的不仅仅是咖啡,更是咖啡及其场域所蕴藏的:中与西、新与旧交融的历史和文化。
一
在长阳路舟山路路口,犹太难民纪念馆对面,有一座白马咖啡馆。
这幢三层小楼有着维也纳风格的异域风情,走进咖啡馆,壁炉、吊灯、蜡烛壁灯以及古典的木质桌椅,无不传递出怀旧的格调。
我坐下来,点上一杯白马咖啡,等咖啡师千城有条不紊地制作。
千城是一位特殊青年。从去年开始,白马咖啡馆由君爱公益运营,成了为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上海大龄身心障碍青年群体提供融合就业的平台。
大约过了五六分钟,千城把咖啡端给我,用不太流利的话说:“小心,烫。”
抿一口,有股焦糖的甜味。一旁的咖啡指导师告诉我,这是改良过的焦糖玛奇朵。之所以选择一款微甜的咖啡作为招牌,是想呼应曾经的历史——这是犹太人在上海苦中作乐的地方。
白马咖啡 周楠 摄
白马咖啡馆内景 周楠 摄
从1933年至1941年,上海收留了从欧洲逃到中国的大批犹太难民。在被划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居住特区”的上海提篮桥地区,1.8万多名犹太难民和当地居民共同生活。
尽管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多数犹太难民都在上海邻居的帮助下活了下来。上海,成为他们的“诺亚方舟”。
1939年,一位名为鲁道夫·莫斯伯格的犹太人和亲友盘下位于虹口区长阳路上的一座小楼,准备开办咖啡馆。从维也纳逃出来的他,做着“重返维也纳”的梦。维也纳有一家白马咖啡馆,老板爱上了女招待,以这段真实浪漫故事为蓝本的歌剧《白马咖啡馆》深受欢迎。
鲁道夫决定自家新开的店就叫这个名字,并按典型的维也纳风格设计、装修——咖啡、鲜花、音乐、雕塑、油画,犹太面包师、调酒师、招待……几乎复制了一个原版的白马咖啡馆。
上海的白马咖啡馆成了在沪犹太人的精神家园。鲁道夫的太太罗莎当大厨,女儿赫塔和一些亲友当招待,咖啡馆每天从中午开始营业,一直要到子夜或等最后一位客人离开才关门。这一带,也成了当时犹太人聚集喝咖啡的地方,被称为“小维也纳”。
2015年,根据鲁道夫后裔提供的照片,1:1比例复建的白马咖啡馆开门迎客,作为犹太难民纪念馆主馆的展陈延伸,还原当年犹太难民社交生活场景。
如今,前来上海寻根的犹太人、当年的上海老邻居都会在这里聚会,也常有不经意路过的人,好奇地走进来,又被它的故事吸引、坐下。
在我的旁边,自闭症青年小凯正在为咖啡馆打扫卫生。这个曾经有温度、有故事的咖啡馆,正延续着自己的温情与包容。
走出白马咖啡馆,映入眼帘的是街角花园里的雕塑:一位中国女性,正俯下身,为一位犹太女孩打伞。雕塑的名字叫《风雨同舟》。
白马咖啡馆外景。周楠 摄
雕塑《风雨同舟》。周楠 摄
二 “我叫周树人。”
“哦,您是鲁迅?久仰大名。我知道您从广州来到上海,但是我不认识您,真对不起。”
在虹口喝咖啡、品历史,一定会念及大先生鲁迅。这段对话,是内山完造记述的他和鲁迅第一次在书店见面的场景。如今,它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临街的一面白墙呈现,让很多路过的人若有所思。
鲁迅的最后十年在虹口度过。2022年,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在内山书店原址开业。
在内山书店,鲁迅曾与内山夫妇一起喝咖啡。这幅还原场景的油画,就悬挂在书店二楼。画面中,内山先生端着咖啡,他的夫人微笑着坐在边上,鲁迅先生则保持着一贯的冷峻,坐在藤椅上拿着香烟,桌上,放着用青花瓷杯盛着的咖啡。
“点什么咖啡的人最多?”在书店一楼的“石藤”咖啡,我问店主。
“朝花夕拾。”店主没有太多犹豫。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在书店里就有。“朝花夕拾”的词意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即晩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的人和事。
这杯咖啡确实与众不同。栀子花味道的拿铁,配着拉花,茉莉干花浮在咖啡表面。一股花的幽香。
朝花夕拾咖啡。周楠 摄
“石藤”咖啡的创始人去过日本,将很多日式咖啡的手法带到了这里。店里的酱油饴拿铁、咖啡泡饭等都是招牌。但曾经的一款“呐喊”咖啡,因为放了辣椒粉,口感接受度不高,已不再制作。
在这里喝咖啡,很容易穿越到大先生的时代。90余年的沧桑和不朽仿佛在一瞬间浓缩,历史的厚重和情怀也在一地间积淀。
想象着鲁迅先生从山阴路的家里出来,或许先来到内山书店看看书、和内山先生聊了聊,然后就信步走到多伦路,来到左联,和文学青年们探讨文学。
1930年2月16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加菲”。这个喝咖啡其实是参加“上海新文学运动讨论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左联”。会议地点在北四川路998号的公啡咖啡馆。
2020年底,赫赫有名的公啡咖啡馆已重返多伦路文化空间,眼下正在装修升级,近日也将重新开放。
到时候,沿着鲁迅小道走走,停下来就喝杯咖啡。咖啡的香气与自由文明散淡地缠绕,浪漫而奔放的革命文艺青年曾经书写的故事也并不遥远。
鲁迅与内山夫妇一起喝咖啡的油画。周楠 摄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外景。周楠 摄
三
在虹口区欧阳路上的朱屺瞻艺术馆的对面,一个并不起眼的门面里,一家名为“欧邑小站”的精致社区咖啡馆就藏在其中。
社区咖啡馆地方不大,天气有点热,我点了一杯阿芙佳朵。
这是一款结合了冰激凌和咖啡的饮品,由浓缩咖啡、光明冰砖组成。轻啜一口,光明冰砖的冰爽甜蜜和咖啡的苦涩相互融合,带来一种独特的口感。
阿芙佳朵咖啡 受访者提供
店主罗允儿说,这款饮品象征着一位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女神,她的容貌犹如冰砖一样光洁,声音犹如咖啡一样香甜。其实也是致敬历史。很少有人知道,“欧邑小站”咖啡馆所在的社区,深藏功与名。
虹口有一位教英语的女老师,几十年来默默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直到她离休多年,有人才偶然在报纸上得知,这位少言寡语的老同事竟然是上海地下党策反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叶佩仪。在解放上海的过程中,她的情报和策反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于是,在咖啡馆的一块石砖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策反工作卓有成效!和平时代,让我去学校当一位英语老师吧!”
在另一块石砖上,则刻着:“成昆铁路快完工了,我好想女儿,有十年没见她了,可我更想那些牺牲的同志们。”
原来在欧四居民区里,住着不少原铁路系统职工,参与过成昆铁路建设。女儿不记得父亲名字,却找出了父亲当年修路用的铜锤和获得的勋章。
波澜壮阔的历史,就这样静悄悄地归于平凡,融化在咖啡的回味中。
喝完咖啡,我起身细细看了看咖啡馆的设计。它的外墙使用红褐色搭配银白色,是致敬当年欧阳路建造者欧阳星南寓所的红砖和已经消失的万峰玻璃厂。
作为新型社区会客厅,欧邑小站仿佛“时光穿梭机”,将百年欧阳路不为人知的历史藏进了各种小细节。
语言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说:“咖啡馆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场所,还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交场合,一种哲学理念。”
正因为此,咖啡馆自然而然地成了历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承载地,也提醒着人们勿忘来路。
欧阳路上的墙画《茅草屋里的秘密英雄》。受访者 供图
欧邑小站《欧阳爷爷的时空花园》 周楠 摄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周楠 摄
来源:作者:周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