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姓并非豪族,东汉真的遍地豪族吗?注重名节,弘农杨氏为贵族

大姓并非豪族,东汉真的遍地豪族吗?注重名节,弘农杨氏为贵族

首页角色扮演耀世裁决更新时间:2024-07-28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家族,出了“关西孔子”杨震,在东汉是“四世三公”的两家族之一,后世据说出过隋文帝杨坚、杨玉环等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其家族史恨不得就是小半部中国史。

弘农杨氏的发家人,叫杨喜。刘邦进入关中的时候,杨喜的父亲杨硕,带着八个儿子加入汉军,杨喜是老六。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项羽战至最后一人,忽然看见汉军里一个熟人吕马童,就说:“我听说刘邦悬赏千金要我的脑袋,还封万户侯,我临死做件好事,把头颅送给你。”

于是项羽乌江自刎。看项羽已死,汉兵蜂拥而上,抢项羽的尸体,最后有五个人胜出,其中一人就是杨喜。

砍下项羽一条大腿的杨喜,被封侯,食邑1900户。视为杨家1代,杨家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同样参军打仗,人家就赶上了好运气,有时候人不相信命运,真不行。

到杨四代,杨家又出了一个牛人——汉朝丞相,叫杨敞。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杨敞,能够后世留名,在于他老婆是司马迁的女儿,并且在废立昌邑王刘贺一事上,支持了霍光。

他是在废刘贺奏章上签名第一人,之后把奏章交给霍太后。杨敞因支持立汉宣帝刘询而受加封食邑3500户。

他出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二儿子杨恽,在光大《史记》一书上做出了贡献。杨恽很喜欢读家里藏书《史记》,找个机会推荐给了汉宣帝,如此《史记》才流传天下。

西汉汉宣帝时期,与杨恽同时做二千石以上高官的,家族里有十个人,当时人称“杨十轮”。

杨家曾一度是豪族。杨八代代表,就是“关西孔子”杨震。杨震和他父亲一样,一直是教书先生,因为擅长经学而出名,五十岁才出来做官。

他的故事,最主要的有两个。其一是杨震当官以后,在某次赴任途中,他从前推荐的一个秀才——王密王县令,晚上来看他,并给他送了十斤黄金。

杨震拒收,说:“我了解你,你咋不了解我呢?我一贯为人师表,怎么能收别人的钱呢!”王密说:“没人知道,收吧没关系。”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就是这件事,后人总结为成语“暮夜却金”,以此来赞美杨震的人品道德。

这个故事,在只有他俩、没别人的情况下,不知谁传出去的?兖州昌邑县县令王密,半夜向负责监察荆州的刺史杨震送礼,虽说当时他俩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和利益交集,但王密肯定有烧冷灶、提早埋下人情的目的,动机并不纯洁。

所以,送礼这个事,王密自己说出去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是杨震说出去的,就有鄙视王密的味道,并且不那么厚道。

本来是赞美杨震的故事,却从侧面说明,杨震嘴不严且有容易得罪人的缺点。人不收礼很正常,但是事后把送礼人的名字传出去,感觉不那么宽以待人,这不太符合孔子的为人之道!“暴智耀世,因以干禄,非仲尼之道也!”

杨震当官是邓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举荐。邓太后公元121年去世,死后汉安帝亲政,重用了宦官,即所谓宦官二代。

宦官二代往死里弄邓家外戚,并把杨震看作了外戚余党,身为太尉的杨震,也多次上书建议皇帝*掉宦官,两方矛盾势同水火。

由于皇帝偏信宦官,不听杨震的,在樊丰、江京等人的陷害下,公元124年,70岁的杨震心灰意懒,服毒自*。

与阎氏外戚和宦官二代斗争而死,是杨震第二个值得称道的故事。

杨家世代研习《尚书》,绝对的书香门第。杨震的儿子杨秉、杨秉的儿子杨赐、杨赐的儿子杨彪,都做过帝师,官至太尉。

杨赐因提醒皇帝预防黄巾造反一事有功劳,被封侯,食邑1500户。杨彪是跟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又跟着回到洛阳的唯一的“三公”。

那么,在东汉,这个家族是豪族吗?按照豪族的标准,肯定回答:不是。不是的原因只有一条,即财富不够。

因为杨恽勇于任事、廉洁奉公,且为人有些刻薄,喜欢揭人老底,不留情面,甚至睚眦必报,最后得罪了宣帝的发小戴长乐,被老戴告发。

杨恽觉得自己没什么错,严厉抗辩,惹得皇帝很不爽,因此被免职。免职后的杨恽开始经商,自娱自乐,花天酒地,又被人告发,说他不老实认错。

杨恽最后被腰斩。杨恽亲大哥杨忠的儿子曾开导过他,而开导的话,不是劝诫,而是同情鼓励,意思是“你不应该自暴自弃,而应该寻机东山再起”,因此杨忠之子也被免为庶人。如此,靠杨喜砍项羽大腿、杨敞参与迎立宣帝所得的封赏,全部归零。时间是公元前54年。

杨震出生在公元54年前后,50岁出来做官。前后约158年时间,杨家没有人做大官。

杨震的父亲,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这样算下来,不论杨家以前的家业有多大,158年的坐吃山空,家里一定不会是巨富。

杨震出来做官,保持着勤俭的家风,这个家风,直到杨彪的儿子杨修时期才改变。杨震、杨秉、杨赐,史*载都是极其廉洁的人。

杨秉这人不喝酒,不贪财,早年死了夫人也没再娶,自诩在酒色财上“三不惑”。他四十多岁、在桓帝时才开始当官,任职时,不该拿的钱,从不多拿一分。杨秉到中央当官,面对的是外戚梁冀。

在与梁冀的斗争中,杨秉虽努力,但无可奈何,所以他经常辞官,最长一次是六年。梁冀倒台以后他才又出来做官,其家庭财富可想而知不会多。

杨赐是汉灵帝时期开始做中央官员,他的对手是宦官四代和五代。杨彪的对手是董卓。这两代杨家的代表人物,都是掌权者用来装点门面用的,讲一讲《尚书》,修一修经史,一些类似于祭祀的大事请来参谋一下,实质的权力是不多的,所以收入、赏赐也不会多,史*载的两次现金赏赐,合计400万钱。

杨赐食邑1500户,数目不大,且只享受了6年就随董卓搬家去了长安,封地等于废除,所以并不富。与实际掌权的宦官和董卓不能合作,因而进不了权力核心层,以及为人清廉自守,这两个原因造成了杨家不能巨富。

杨家就不是为求财才去当官的人。况且,谁要给他家送礼,他就把谁给卖出去,谁还敢给他家送礼呢?

杨家在汉献帝时期被刘协或曹操封侯的倒有好几个,不过那时曹操掌握的地盘有限,封侯只是收买人心、争取支持的钓饵而已,没有实质的利益。

所以,杨家,虽家大族大、官多位高,但经书传家,清廉自守,不与恶势力合作,造成财富不够,故不是豪族,可归入贵族之列。

公元278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说:“已故司空王基、卫将军卢钦、领典军将军杨嚣,都一向清贫,去世以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近来闹饥荒,听说他们家日子都不好过,赐他们谷各三百斛。”此处的杨嚣,就是杨修的长子。可见弘农杨家并不富裕。

杨家很有资格成为豪族,只要向当权者妥协,与其合作。

因为无论是梁冀、宦官还是董卓,都希望利用杨家这块招牌取得士族和民众的认可。

但是杨家四代偏不。不是怕钱烧手,而是注重名节,所以才称为“贵族”。

第二个要说的是王龚家族

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人王龚,是范晔清晰点明出身豪族的人,历史广泛使用豪族这个词,可以说就从他身上开始。

王龚做过顺帝朝太尉,任职期间恭敬谨慎,除了公事不与地方官员来往,自我约束较严,爱才并喜欢推荐人才,世人称之为“推士”。

他曾推举过陈蕃,陈蕃后来也做了太尉。王龚生活在东汉中期,去世时是公元140年左右。

王龚的儿子王畅,最高职位做到了司空,同样的清廉朴实,被当时的太学生列为“八俊”之一,“天下俊秀王叔茂”,与大名士李膺、杜密齐名。

王畅的儿子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级别千石;孙子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比他当过大官的祖上都有名,缘自他超人的文学才华。

王粲跟着汉献帝到了长安。有一天去拜访董卓的红人蔡邕,蔡邕一听王粲来了,立刻撇下一屋子高官贵客,慌忙去迎接王粲。

那时候,王粲才17岁。按蔡邕的说法,自己所有的书,有了王粲,都不应该留着,那些书的真正主人应该是王粲,可见蔡邕对王粲推崇到何种程度。

蔡邕也确实做到了,送给王粲近万卷书。蔡邕和王允都想留王粲做官,但王粲看到了董卓的危险,拒绝后和堂哥王凯投靠了荆州刘表。

刘表是王畅的学生,又是山阳高平老乡,自然会接纳王粲。刘表知道王粲有异才,有心把女儿许配给王粲,但王粲个子太矮,长相又太寒碜,刘表就把女儿嫁给了王凯。刘表并未重用王粲,等到曹操灭了荆州,王粲就投靠了曹操,成为丞相府的掾属,后来成为侍中。

王粲任千石的侍中,一点问题没有,成为曹操的活字典,深得曹操赏识。王粲记忆力超强,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不服不行。

可惜王粲40岁左右就死了。死后两年,他两个儿子卷入魏讽之乱,被*。断了祭祀可不好,曹丕就把王凯的儿子王业过继给了王粲。

​王业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宏做到了魏国的大司农、司隶校尉,在做汲郡太守时开荒50万亩,政绩卓著。

王业的次子王弼,更是以才华出名,是魏晋玄学的奠基人,在当时的名气可不是一般的大,超过东北人眼里的赵本山。王宏和王弼死后,山阳高平王氏走向衰落。

由于范晔曾明示王龚是豪族,所以想深入了解王龚家族的后世学者非常多。历代多人翻遍了所有史籍,都没有找到多少有用信息。

王粲死后,曹植曾写文纪念他,提到了王粲的祖上,但也是以王龚为起点。山阳王龚家族是不是豪族,按历史学的观点,属于孤证,存疑。

有一个史料可以佐证王龚并非豪族。中国最长的家谱,是柳下惠所在的展氏家谱,据说比孔子的家谱还早160年。

展氏家族,汉代居住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一带,根据族谱中对柳下惠二十代子孙的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山东大旱,有蝗灾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

柳下惠的第二十代子孙,共55人,载明病亡者31人,有后代者仅5人;二十一代仅剩13人,比前代锐减了80%。

而王龚的老家山阳郡,治所金乡,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附近。金乡县距离平阴县不到160千米。可以推断,公元1年的时候,山阳的住户,必是与展家一样,经历了旱灾、蝗灾和瘟疫,死亡和逃荒的必也不在少数。

如此王龚家族,应该是在大灾过去以后,搬过去或重建的。到王龚去世的公元140年左右,整个山阳郡才恢复到11万户60万人口。

经历灾害的洗劫,王龚出生时,即大灾过去七八十年的时候,其家族即便富有,能富到哪里去?除非他家也见到了灶王爷且用黄羊祭祀。

从西汉和东汉没有王龚父辈以上是高官记载来看,公元1年到王龚出生,家里没有高官。那为什么范晔要说王龚“世为豪族”呢?

应该有两个原因。

第一,山阳王氏的祖上,可能是豪族。这个结论从王氏起源及其四大分支可以分析得出。因为本书不承认四代以上的事情,所以不去考据。

第二,站在东汉灭亡两百多年以后范晔的角度,回头看山阳王家,因为有王畅、王谦、王粲、王宏、王弼,所以可以把山阳王氏看作世为豪族,但是本书是站在王龚出生的时点,往前看王龚家族,那就因起点的不同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今天我们可以说弘农杨氏曾是豪族,那是指从杨喜到杨恽、杨震、杨嚣,再到杨坚、杨广、杨玉环这一大段时间,和东汉时四世“三公”时的杨家范围不一样,所以结论也不同。司马懿家族在东汉不是豪族,但是站在晋朝,回头看包括东汉的司马氏都是豪族,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王龚家族,因为财富实力不够,王家又廉洁自守,不善于拉帮结派,同时家族当官的也不多,所以在东汉,不属于豪族。

第三个要说的是山西太原祁县的王允家族。

《后汉书》对王允出身的描写,是“世仕州郡为冠盖”,就是家族世代出州郡一级的官员。

王允从小就有大志,学文练武,以扫除国家污秽为己任。他前半生与宦官斗争,屡受迫害而不死;晚年与董卓周旋,最终铲除了董卓,可惜最后被李傕、郭汜所害,三个儿子也一并被*。

太原祁县王允家族,历史非常清楚。祁县王氏,发源于秦朝的大将王翦所在的王氏,家族起源于东汉王霸。

这个王霸,不是开国功臣王霸,而是隐士王霸。隐士王霸曾在西汉末年做过官,王莽篡汉后,他辞官隐居。

刘秀称帝后请他出来做官,他以“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为名,表示拒绝,真心还是假意说不好。

​后来他看到自己的儿子被局限在农村里,糙得不像样,牙齿疏松,面容猥琐,和朋友进退有据、自信大方的儿子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就后悔了。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出来做官,老大王殷,就是王允的祖上。

王隗之子从王允的出身来看,他父亲是教书先生、不出名的作家,爷爷是高官,再往上两辈没有出大官,所以他出生时家族肯定不够豪族,财富和权力都不够。

等到他去世前,家族三代中二代当大官的条件是具备了,三人同时做高官这条也具备,但还是因为财富不够,所以王允家族仍不是豪族。

王允家族普遍不爱财,不敛财,五代里三代是教书匠,不可能达到巨富的标准。范晔说他家世为冠盖,还是站在范晔生活的南朝立场,不是站在王允出生和去世时的东汉立场。

站在南朝刘宋时期,回头看王卓、王允、王凌三代,家族就够“冠盖”的条件了。不过范晔也没说太原祁县王氏是豪族,是杨联升说王允家是豪族。

王允家族,本质还是以读书育人为理念的学者家族,只不过后来出了王允这个人,才又走向了政治高峰。

因为世代读书,家族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人出来做大官,这倒是诗书传家的家族之所以成为豪族的重要基础。

第四个要说的是李子春。

李子春是河南焦作武陟县人,曾经做过琅琊相。李家在当地是大族,李子春横行不法,吞并别人财产,附近人们都怕他。

公元40年左右,刚到任的县令赵熹,听说李子春的两个孙子*人后逍遥法外,就抓了李子春,他两个孙子畏罪自*。

李子春被捕后,京师里为李子春一事向赵熹说情的官员有几十个。赵熹不听,坚决请刘秀批准*李子春。

别看赵熹级别只是县令,他可是和刘秀在昆阳一块战斗过的战友,可以直接和刘秀对话,是个有根子的狠茬子。

一天,刘秀去看望病危的叔叔刘良,就问刘良,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刘良就说:“我一直和李子春交厚,现在他犯了罪,赵熹要*他,希望皇帝能给他留一条命。”

刘秀说:“官员依法办案,又不是冤枉他,我也不能枉法,你还是说个其他的事吧!”刘良什么其他要求也没提就死了。

刘良死后,刘秀想想叔叔的养育之恩,最后还是赦免了李子春。

李子春该当何罪、刘秀是不是不坚持原则、东汉的官员工作难不难,不是本章讨论的重点。重点是能不能因此确定李子春是豪族?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赵熹*李子春,为什么要报告皇帝?古代法律的思想基础,很多是儒家经典。

经典里有个原则,叫“亲亲得相首匿”,意思是亲属犯罪应该相互隐瞒。小辈隐瞒长辈的罪恶,没事!长辈隐瞒小辈的罪恶,也没事,除非小辈犯的是死罪。

这里边隐含了一个文化理念,是小辈隐瞒长辈的罪过属于孝道,逆向隐瞒就属于不懂事了,但属于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不过要处理长辈,还是要皇帝裁决。李子春的孙子犯死罪,李子春隐瞒,恰是需要皇帝裁决的,所以赵熹没有直接动手。

怀县是河内郡的治所所在地。公元26年时,河内郡处于刘秀和朱鲔的防区交界地带,各派势力都有,很乱,不好管理。

同时河内物产丰富,是重要的战略军事物资产出地。因此,刘秀派出牛人寇恂做太守。

寇恂治理得比较好,为刘秀的战争支援了上千万支竹箭、四百万斛粮食等。作为河内郡首府的大富之家,李子春可能也做出过贡献。

​这很可能是李子春犯事,有很多人给他说情的原因之一。之所以说可能而不是肯定,因为史书并未记载,仅仅是推测。

刘秀释放董宣,是利用他来震慑豪族吗?不排除有这层意思,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建国之初各地还有很多不法豪强,用董宣这样敢于担当的人当炮灰,对刘秀稳固政权有好处。这不由得又引出另一个人,就是名单上列的赵纲。

赵纲之所以被人列为豪族,是因为他筑土墙、修兵器、置甲兵,不太服从政府的管理。这在东汉初年实在不是个例。

樊家干过、第五伦家也干过。为了收拾赵纲,刘秀派了怀县人李章去清河做县令。李章到任后,摆了一场鸿门宴,赵纲带领百余人赴会,结果被李章当场全部斩*。

无论如何,大姓公孙丹和赵纲之流,与豪族无关,他们达不到豪族的实力却要干豪横的事情,也是死得其所。

说他们是豪族,高看他们了,豪族还不至于这么轻松被小县令消灭。

第七个要说的是第五伦。他是田齐后裔,因符合标准被汉武帝强行搬迁至长安,因是第五批搬迁的人,所以以第五为姓。闹赤眉军时第五伦做了一把九纹龙史进史大郎,带领族人挡住了赤眉军的人侵,受到当地郡守的赏识。

做了很长时间小吏后,觉得没什么意思,就举家搬到河东郡,靠贩卖食盐为生。曾经赏识他的郡守,又推荐了他一次,成为淮阳王的掾属。

偶然和刘秀见了一次面,受到刘秀的赏识,成为二千石的会稽太守。

第五伦自幼家贫,曾有过吃不饱的日子。当了大官以后,仍亲自铡草喂马,老婆烧火做饭。

工资和赏赐,除了留下一个月的余粮,全都接济了穷人。离开会稽郡时,无数百姓攀车拉马,痛哭流涕不让他走,他不得已偷偷乘船离开。

即便如此还有一千多人上书希望他留任。

后来他升任“三公”,敢于直面外戚马家、窦家的错误,多次上书指出他们的越位行为,搞得这两家都非常讨厌他。

第五伦的核心理念,是富贵时不骄纵、贫贱时要志气,有权有钱时骄横跋扈的,都不会有好下场。第五伦的话,外戚们当然不爱听,但也都知道他说的是真理,所以也还尊敬他。

在外戚看来,第五伦属于“说的都没错,但有他在就不快乐”的人。有人问第五伦,说:“你这么清正廉洁,难道你没有私心吗?”他说:“过去有人送了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没有接受,但是每年推选贤能的时候我都想起他。我哥哥的儿子生病,我一晚上要去探望十来次,回来就安心睡了,我儿子生病,我虽没去探望,但是一夜睡不着,这就是私心吧!”

连这都算私心,如果他是豪族,真不知怎么能“豪”起来。

第五伦的后代也是高官,比较有名的是曾孙第五种。第五种的典型案例,是做刺史时,抓捕了权势熏天的大宦官单超的侄子——太守单国。

​那时候很多人都怕宦官,可第五种就是有种。

第五伦家族,典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严于律己、敢于斗争的士大夫家族。不穷不富,有权无势,不是豪族。

最后简单说说其他人。

刘秀释放董宣,是利用他来震慑豪族吗?不排除有这层意思,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建国之初各地还有很多不法豪强,用董宣这样敢于担当的人当炮灰,对刘秀稳固政权有好处。这不由得又引出另一个人,就是名单上列的赵纲。

赵纲之所以被人列为豪族,是因为他筑土墙、修兵器、置甲兵,不太服从政府的管理。这在东汉初年实在不是个例。

樊家干过、第五伦家也干过。为了收拾赵纲,刘秀派了怀县人李章去清河做县令。李章到任后,摆了一场鸿门宴,赵纲带领百余人赴会,结果被李章当场全部斩*。

无论如何,大姓公孙丹和赵纲之流,与豪族无关,他们达不到豪族的实力却要干豪横的事情,也是死得其所。

说他们是豪族,高看他们了,豪族还不至于这么轻松被小县令消灭。

第七个要说的是第五伦。他是田齐后裔,因符合标准被汉武帝强行搬迁至长安,因是第五批搬迁的人,所以以第五为姓。闹赤眉军时第五伦做了一把九纹龙史进史大郎,带领族人挡住了赤眉军的人侵,受到当地郡守的赏识。

做了很长时间小吏后,觉得没什么意思,就举家搬到河东郡,靠贩卖食盐为生。曾经赏识他的郡守,又推荐了他一次,成为淮阳王的掾属。

偶然和刘秀见了一次面,受到刘秀的赏识,成为二千石的会稽太守。

第五伦自幼家贫,曾有过吃不饱的日子。当了大官以后,仍亲自铡草喂马,老婆烧火做饭。

工资和赏赐,除了留下一个月的余粮,全都接济了穷人。离开会稽郡时,无数百姓攀车拉马,痛哭流涕不让他走,他不得已偷偷乘船离开。

即便如此还有一千多人上书希望他留任。

后来他升任“三公”,敢于直面外戚马家、窦家的错误,多次上书指出他们的越位行为,搞得这两家都非常讨厌他。

第五伦的核心理念,是富贵时不骄纵、贫贱时要志气,有权有钱时骄横跋扈的,都不会有好下场。第五伦的话,外戚们当然不爱听,但也都知道他说的是真理,所以也还尊敬他。

在外戚看来,第五伦属于“说的都没错,但有他在就不快乐”的人。

有人问第五伦,说:“你这么清正廉洁,难道你没有私心吗?”他说:“过去有人送了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没有接受,但是每年推选贤能的时候我都想起他。我哥哥的儿子生病,我一晚上要去探望十来次,回来就安心睡了,我儿子生病,我虽没去探望,但是一夜睡不着,这就是私心吧!”

连这都算私心,如果他是豪族,真不知怎么能“豪”起来。

第五伦的后代也是高官,比较有名的是曾孙第五种。第五种的典型案例,是做刺史时,抓捕了权势熏天的大宦官单超的侄子——太守单国。

​那时候很多人都怕宦官,可第五种就是有种。

第五伦家族,典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严于律己、敢于斗争的士大夫家族。不穷不富,有权无势,不是豪族。

最后简单说说其他人。

下邳陈球,做县令时拒绝太守索贿;做太守时能剿匪破贼;做将作大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时能完成任务还省万钱;做太尉、廷尉时敢于和宦官做斗争,参与捕*了大宦官王甫一家,最后和阳球、刘郃死在宦官手里。

陈球的干事能力超强,可以评为东汉五大干才之一。

陈球的弟弟、儿子、侄子都是太守,最有名的是族孙陈登,也是太守。史书对陈球的家族介绍是“历世著名”,既不是出身大家族,也没讲多富有,只说有名望。

东汉官员发财的三条路,封侯、腐败、经商,陈家都不沾。

渔阳阳球,史书上讲他家世代大姓是冠盖,可查遍东汉全部二千石以上的地方官,姓阳的除了阳球没别人。

初步推测只有他一个在家族里比较有出息,达到了高官的标准。阳球这辈子干过两件大事。一是郡吏侮辱其母,他带着人把郡吏*了;二是做司隶校尉时,处决了大宦官王甫和太尉段颎。

作为酷吏,史*载不多,判断不够豪族标准。如果他家是豪族,怎么他母亲出门连安保措施都没有呢?历史上,欧阳这个汉族复姓也曾改姓阳,但那是元末明初的事情,与东汉的阳姓无关。

上党陈龟,几代边将。

他的表现,主要是采用政通人和的办法对待民族问题,不主张过分*戮,因为他的建议,凉州边地官员换了一半,被换掉的都是贪官污吏。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弹劾梁冀,面对梁冀的打击,绝食七天而死,绝对的硬汉。

东汉死磕梁冀的,只有两个人,陈龟是其一,是有骨气讲气节的人。但是如果家里有钱有势,何不疏通与梁冀的关系保全性命,或者与梁冀面对面硬顶着干?而梁冀之所以敢执意要弄死他,原因还是他家族的势力不够。

试想,如果世代边疆里出来个豪族,东汉哪个皇帝能睡得着觉?敦煌盖勋,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都是二千石,基本上一脉单传高官。他的一生,与宦官、董卓作斗争,敢直言进谏皇帝,为人正直。他怒怼董卓的事,是个硬汉。因为他的姓氏少见,和开国功臣渔阳盖延又扯不上关系,查遍东汉官员,除了他家这一系,只有一个出身不详的盖升是大官,总之从已有资料中分析,看不出是豪族。

从两汉到隋唐,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海内五大望族。这五大望族,在东汉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卢植(参与剿灭黄巾军,与董卓斗争,系刘备的老师)、崔寔(《四民月令》作者)、李膺(天下楷模,与宦官作斗争,党锢时被*)、郑太(家有4万亩地,参与对董卓的斗争,也作郑泰)、王允。范阳卢氏与涿郡盖氏是一家,秦朝盖(卢)敖的后代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同村出生,随刘邦起兵,被刘邦封到燕地涿郡,后起兵反叛刘邦,被打败。

涿郡三国时改名为范阳,所以范阳卢氏与涿郡盖氏是一家。卢植是涿郡盖氏的起家人物,在卢植之前盖氏连望族都不是。

卢植和盖勋大体生活在同一时期。如果敦煌盖氏是涿郡盖氏的分支,也属于分家另过,根据地都不属于豪族,单过后更谈不上豪族,且又因同时做高官的人数不够,故不能叫作 豪族。

下邳王丹,在西汉末年做过二千石的官,王莽时放弃了。从他家累计千金(一斤金等于一万钱)看,家虽富有但不够豪族标准,距离3000万钱还差得远。

王丹历史留名,核心就是一句话,真心对待生活。本郡太守的朋友去世,太守对死者家属资助颇丰,但是王丹去了,只送了一匹好布料,说了一句话,“这是我自己家织的”。

王丹的意思是,人家死了人,咱们应该用真情相送,葬礼不是展示你富贵和恩惠的表演舞台。一句话就把太守干蒙圈了。太守要和他交朋友,可他不愿意。他曾支援邓禹2000斛粮食,因为当时粮食紧缺,所以这属于突出贡献,因此邓禹推荐他做官,但是王丹没去。

王丹的意思很明白,帮助就是帮助,不是图你邓禹的回报,图回报的帮助不是真心帮助。王丹看似有性格,其实是真正活明白的人,他活的是一颗真心,没有虚情假意的表演。但是一般人可别学他,因为他已经财务自由了,才可以真心对待所有人,如果没他那个财富基础,还是小心对待生活为好,真心不是谁都能玩的。

​王丹还曾给太子刘疆当过老师,也算名士。不过,从财富、官位角度来看,他与豪族有一定差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