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色列军队为什么迟迟没有对加沙发动地面进攻?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猜测和解读。有人说是因为重大伤亡的原因,以色列政府和军方不得不顾虑。毕竟以色列本来人口就不多,承受不起太多的人力损失。所以,除了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声援,以色列还在努力让武装松弛的军队重新适应高强度的城市巷战。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色列军方在南部内盖夫沙漠建造了一座绰号“小加沙”的巴勒斯坦城市复制品,也可以理解为有巴勒斯坦特色的训练基地。
据称,这个训练基地有600座建筑,以军部队将在这里接受如何在狭窄的街道、建筑物和复杂的地道中作战的训练。看起来,以军对加沙发起地面进攻的计划似乎已经迫在眉睫了。有趣的是,《华尔街日报》还描述了以军的训练过程。士兵们从城镇边缘出发,演练如何从沙漠进入村庄。他们穿过有阿拉伯特色的白色房屋和清真寺,还要应对“巴勒斯坦人”投掷石块的“攻击”。同时,远处的天空还在掠过哈马斯发射的火箭弹,为这个“战场”增添了一些真实的火药味。其实,这种训练模式并不少见。
许多国家的军队都会以本国或主要假想敌的城市环境为蓝本,重建一个或多个相似的建筑群,让军队提前熟悉可能要作战的环境,并演练一些具体的巷战战术。比如美军曾在内华达的沙漠中修建过伊拉克城市风格的训练基地,供特种部队接受训练。这里甚至成为了一些伊拉克战争题材电影的取景地。不过,这种训练方式成本高、难度大,一般只针对特种部队或精锐部队。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来看,没有提到接受训练的以军是普通步兵部队还是特种部队。如果只是一般的预备役步兵部队,那么这个训练基地可能不够用。
虽然以军建立这个训练基地的动作被认为是故技重施,但实际上早在四十多年前,以色列军方就曾经这么干过,并且效果非常好。1976年6月,以军突击队长途奔袭4000公里,突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解救103名以色列人质。这次行动的成功关键在于,承建机场航站楼的以色列建筑商把设计图交给军方,在几天内按原比例复制了部分航站楼,让突击队能够提前熟悉建筑内部构造。值得一提的是,唯一的阵亡者,以军突击队队长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中校,是现任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亲生兄长。
这次行动不仅证明了以军特种部队的战斗力,也证明了这种训练方式的有效性。实际上,除了模仿巴勒斯坦风格的“小加沙”,以色列军方还建立了一个模仿黎巴嫩城市风格的训练基地,显然是为了将来对付黎巴嫩真主党做准备。然而,这种训练方式对现在的以色列军队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因为要降低巷战中的伤亡,光有严谨全面的训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士兵们自身的素质。报道中提到,一些刚被召回的预备役士兵还没有完全摆脱之前的生活习惯,有的男兵甚至留着长发,女兵还在保持着美甲。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半个月前,他们还是平民。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他们变成合格的士兵,难度太大了。实际上,这也是之前舆论普遍关注的问题。以色列上次进行大规模地面军事行动是十几年前的“七月战争”,这么多年来,以军没有真正的正面战场交战经验。如果不经过周密训练和准备,让这些没打过仗、脱离平民生活不久的士兵进入加沙与仇视以色列的哈马斯作战,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以色列政府和军方要为10月7日的突袭“雪耻”,可能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认真整备军力,用一年以上的时间重新训练和武装军队,就像俄罗斯现在所做的。另一条路,就是把美国也拖下水,寻求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不管以色列最终选择了哪条路,解决重大伤亡问题和提高士兵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承平十多年造成的整体松散懈怠和轻敌情绪严重,这可不是几座逼真的训练场地就能解决的。现在的形势对以色列来说确实严峻,需要全力以赴来面对挑战。希望以色列政府和军方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做出明智的决策,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