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这样约人去爬山,屡试不爽(纯攻略)

穿越回古代,这样约人去爬山,屡试不爽(纯攻略)

首页角色扮演妖游记封神更新时间:2024-04-22

立秋过后,时令运动又多了一项:登高。

山不在高,登顶就行。杜甫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尽显俯瞰世间万物的英雄气概。

约上三五好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攀登?古人发话了:根本不是那回事儿。

连浪漫才子李白都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见爬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浪漫。为了心中理想的山峰,各个朝代的驴友们下足了苦功。

一、游记攻略多学习

古人出行前,一定会看前人写的各种游记,从中找寻经验方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游记是《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拾遗记》里就说:周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介绍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到唐代,出现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之类的游记文学畅销书。

明代开始,有些书籍把行程路线、途经名胜、投宿建议、食宿行费用、注意事项全都标明,比如《一统路程图记》、《水陆路程》等保姆级别的攻略。“游圣”徐霞客,更是将50多年的游历生涯,总结成了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流传至今已封神。

徐霞客

清代崔亭子的《路程要览》,则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行省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并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实乃贴心之作。

二、求神问卜心安定

古代卜行择吉的风俗,可以追溯到殷人用甲骨问卜征伐、畋游。直到晋代,行神祭拜还是人们出行前不可缺少的操作。

到了明代,一批专门为出行准备的问卜书籍陆续推出,人们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阅查询即可。如《六十甲子逐日吉凶》说:三月的癸酉日是“出行人家,有酒有禄”的最好日子,那一天又以寅卯时最佳。

晋葛洪《抱朴子·入山符》还记载,佩戴进山的护身符,可以免灾护身。

三、多个朋友路好走

山高路远,人口稀少,大家外出时都会结伴而行,或者带上几个奴仆。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游山人不能太多,二三个人即可,人多了就烦了,“有妨静赏”。

徐霞客在《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里也分享了经历:“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

四、装备齐全保障足

服装

长途跋涉,动辄要数月,历经一年四季,衣物薄的、厚的都带上,一家人就得整整齐齐。

期间天气阴晴不定,防雨的蓑衣、斗笠,也必不可少。在一些风沙大的地方,还要准备斗篷。

资深驴友谢灵运,专门为自己设计了登山服。他将衣服宽大的袖口改小,将肥大的裤子改为束脚裤,可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

鞋子

谢灵运除了拥有自产自销的高定服装,还倒腾出了一项伟大发明:第一代登山鞋。

南朝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谢灵运爬山时穿这种木底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便于走山路。谢灵运称其“康乐屐”。

后来,一位来自唐朝的买家,直接给出了五星好评。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到:“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自此,“谢公屐”正式作为运动品牌出道。

除了谢公屐,还有另一种“芒鞋”。即草鞋、麻鞋。北宋苏轼《宿石田骆南野人舍》称赞为:“芒鞋竹仗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很好用。

食物

最常见的干粮,是“糗”。《疏》记载:“糗,捣熬谷也。”粮食炒熟之后,加水捣制,揉搓成形,再晾干。除了小麦面,还可以用大米、大豆、小米、小豆来加工。

有人还会背上一个小瓦壶,里面装满卤汁儿。卤汁由食盐、酱醋、姜丝、蒜末调制而成,吃糗时蘸些许卤汁,简直是黄金搭配。

经济条件好的,还有“脯”,即肉干。《礼记·曲礼上》记载:“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制作时,将鲜肉割成条形,抹上盐,搁锅里蒸,熟后挂起晾干,再用荷叶包裹,拿绳子扎紧。

此外,像烧饼、炒米、炒面、地瓜干、鱼干等等,只要是含水份少的食品,皆可伴君行。

有时候,这些仍然不能满足吃货们早已被惯坏了的胃,于是,花样更复杂的“路菜”诞生了:将菜肴油炸,或者收干汤汁,比如油焖茄子丁、焙炒萝卜条、烤白菜等,放在瓷坛里储存,几个月都不会坏。

用品

古人出门在外,绝不将就,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统统打包。

精神生活也很重要,笔墨纸砚、书籍乐器、棋子棋盘、美酒茶盏,小孩子才做选择,文化人全部都要。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还提到,古代客栈很少有独立卫生间,如果找不到公厕怎么办?小小一个夜壶,就能解决大问题。

像锄头、斧子、刀子、柴火、油筒、蜡烛、地图、司南,这些也都是户外行动的保命神器。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崔瑗在《杖铭》中写道:“乘危履险,非杖不行,年老力衰,非杖不强。”这里的“杖”,古时称为“杖策”,即现代登山杖的老祖宗。

药物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里说“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并带避毒蛇、蜂蝎毒药随身也。”旅行常备良药“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都有芳香开窍、除秽*虫的功效。

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说:“凡早行山行,宜含(生姜)一块。”提醒旅途中要吃生姜和大蒜。

行囊

宋代文彦博的一首诗写道:“上公遗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好友富弼送来的游山器,是用竹子编成的小背篓,即现在登山包的前身。

还有一种叫做褡裢的东西,类似于两个布口袋,可以挂在肩上。

如果是大件行李,则需要专人托运。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提到:自己与当时的四十一位军政高官,一起到会稽山的兰亭,拖家带口,杂役、厨师、童仆,同时出行,俨然一场大规模烧钱运动。

五、行程合理人尽兴

交通

古人多数情况下会选择水运出行,因为速度比陆路快,尤其在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后,更是便捷。

水路不通时,会换乘陆路。

陆路的交通工具,有以速度取胜的“包赶程”,即骡车,即便千里长途,耐力持久,数日可达。

有以舒适度取胜的牛车,虽然慢,但能带的东西多。车身悬挂铁铃,行进时发出声响,提醒对向车辆提前避让。

至于马车,是土豪才用得起的豪车,平头百姓只能望马尾兴叹。

在唐代,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人骑驴。驴身材矮小、性情温驯、忍耐力强,非常适合创业初期的文艺青年群体。

住宿

中国最早出现的旅馆是商朝的“客舍”,由国家开设,为走南闯北的商贾提供食宿。

晋朝时期,“驿站”开始为普通老百姓服务,内容包括食宿、存货和交易。

到唐宋时期,民办的旅馆“客栈”出现了,且划分了不同用途,名字也不能乱取。有专门接待来往商户的“广源店”、“万隆店”,有接待考学才子的“状元店”、“高升店”,有接待一般游客的“悦来店”、“吉顺店”。店如其名,用心良苦。

客房等级也有讲究。上等客房称为“头房”、“官房”;一般标间叫“稍房”、“陋室”;青年旅馆则被称为“通铺”、“大铺”。

客栈

办理入住时,客人要持“门卷”,即身份证明。店家要详细登记客人的姓名、籍贯、职业、目的地、所为何事,按下红手印,称“店薄”。

客栈多采取先入住后结账的方式,客人退房后,还需要在“店薄”上再次按手印确认。

如果身处荒郊野岭,古人也会搭建临时茅屋或者帐篷,省钱又有趣。

游玩

一路辛苦不重要,登山才是最终目的。爬山有技巧,从青铜到王者,总共需要三步。

第一步:手脚并用,只为登顶

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里描述:“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余侧身攀踞其上。”爬悬崖峭壁,人就像一只蜘蛛贴在石头上蠕动。

他还不忘使用工具:“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成为后人争相实践的范本。

第二步:山水诗词,游出境界

文学大家们一有开心事,就喜欢往山上跑,留下了大量诗词传世。

“山水诗”在魏晋时期正式形成,其开创者和代表人物是谢灵运。他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用拟人手法写山水,异常生动。

唐代是“山水诗”的高峰时期。李白、杜甫、王勃、王维、孟浩然……每一位都有脍炙人口的山水佳句。

尤其是柳宗元《江雪》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达到了非凡的境界。

第三步:身体力行,惠泽后世

华山派第一代宗师贺志真,为了远离凡尘静修成仙,也为了后人能够顺利登上华山,在悬崖绝壁中修筑了一条长空栈道。古往今来,这条栈道的探险者络绎不绝。

后来,清代毕沅登华山时,因为恐惧吓得嚎啕大哭,甚至要求写下遗书。为此,他专门拨了一笔款项,用以拓宽苍龙岭上山的小路,方便了群众。

人类爬山,源于对脚下土地的敬畏。过程艰辛,探索自然的热情却不会减退。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

《中国游记文献研究》、《旅游风俗》、《中国古代交通》、《中国旅游文化修订版》、《中国旅游史》(上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