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的古代书院
张俊立
书院是古代讲学藏书之所。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当地最高学府。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临潭县始设于隋,时属洮州;明清时期,完全以洮州称指其地;民国初改称临潭至今。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临潭先后有三所书院:凤山书院、凤麓书院、莲峰书院。
凤山书院
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陕西按察副使马纪等创建。原址在今临潭县新城镇城内凤凰山麓。
明代洮州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嘉靖时期平凉进士赵时春晚年编定的自著文集《浚谷集》中,有《凤山书院记》一文,记载了洮州凤山书院始建的缘起及书院规模。考赵时春一生,足迹并未到过临潭,他是怎样写成《凤山书院记》的呢?
《凤山书院记》:“洮州距京师几五千里,介居河源之表……嘉靖十四年(1535年),余同年进士淯西刘子良卿,适奉纶命来典厥事……陕西按察使副使、钧阳马子纪报,下有司卜置书院于州之凤凰山,地灵景臧。”从此段记载可知,应是其同年进士刘良卿转告赵时春,或许并请撰记的。
文中接着对书院建筑规制也做了扼要交代:“限以重门,缭以周垣。东西为翼室,以居诸生。对峙为会讲亭,以冒其前。而其中南面五楹为讲堂,巍然下临之。堂之后为楼,以时观游,曰‘游艺楼’。紫阳子云,所以玩物而适情也。楼之后为阁,以储典籍,曰‘尊经阁’,而子史百家,不言张伯玉,云尊经也。阁之后为射圃亭,记云观德也。合之曰‘凤山书院’”。览读这段简练的文字,一座环境幽雅、庭堂楼阁齐整的书院概貌,宛然在目。
该记随后也说明了书院命名之所由:“诗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今兹山势高而形杰,士其有兴起而凤鸣者乎!且从其山名也。”明、清两代之洮州卫、厅,以及民国时期的临潭县,其治所详址一直在今临潭县新城镇凤凰山下。山在成北,半在城内,半在城外。庞大的洮州卫城墙垣随山势蜿蜒起伏,至今犹在。而凤凰山因其整个山势酷似举首伸颈、展翼飞升的凤凰。书院建于城内凤凰山麓,故名为凤山书院,而引经据典,亦寓期盼当地贤才继起之意。当时凤山书院的建筑规制如此,至于学田膏火及山长、职员等具体情形,均未见史料记载。
赵时春(1508-1567),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兵部主事、翰林编修、山西巡抚等。晚年编定自己诗文,取名《浚谷集》。此外还撰有《平凉府志》十三卷。是明代“嘉靖八才子” 之一,与李梦阳、胡缵宗同为当时陇右文人的典型。其诗文风格以慷慨壮气为主,被认为是“秦人而为秦风”的代表。因刚直敢言先后三次被嘉靖皇帝罢官。
文中提到的马纪,据《岷州志》第14卷《宦迹·明·洮岷道》载:马纪,字直卿,以江西九江府知府升任,嘉靖十五年驻岷。治尚俭朴,修书院,勤课多士,听讼曲尽隐微,州人有神明之颂。祀名宦。刘良卿,河南南阳(今河南新野县)人,明巡按陕西监察御史。
洮州凤山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次年赵时春为撰碑记。此文刻碑今已不存。张维《陇右金石录》卷七:“《凤山书院记》,在临潭北城,今遗。按此碑嘉靖十三年立,平凉赵中丞时春撰文,见《浚谷集》”。“十三”显系“十五”之笔误。书院止于何年,不得而知。据考,明代整个三陇地区(包括今甘、宁、青),共有书院19所,大部分始建于嘉靖朝之后,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是非常落后的。而在甘肃古代书院中,洮州凤山书院算是较早的书院了。
凤麓书院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具体时间及创建者不详。原址在临潭一中北侧。
纂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洮州厅志》在其卷八《学校下》对临潭古代书院记载如下:“凤麓书院,在厅治北,薛家崖凤山之右。国朝乾隆间设,今废。”民国《临潭县志稿》记其焚毁于同治五年。对凤麓书院,各种今见史料的记载,仅此而已,此外别无片纸只字。《洮州厅志》中所言薛家崖凤山之右,即今临潭县新城镇临潭一中北侧一带。
莲峰书院
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洮州抚番同知庆龄创建。原址在今临潭县新城镇西街。曾为新城公社卫生院,今为私宅。
与凤山书院和凤麓书院史料极少相比,现存与莲峰书院相关的史料详实多了。《洮州厅志》卷八《学校下》:“莲峰书院,在厅治西。曩为七圣会馆旧址。光绪十年,同知李日乾建学院,今改设学堂。”《洮州厅志》卷十五《艺文》还收录了两篇碑文:《莲峰书院经费序》《重修莲峰书院记》。《洮州厅志》卷十四《金石》:“莲峰书院碑二,在今学堂门左右。一咸丰元年同知严长宦立,一光绪十二年同知李日乾立。”厅志所载两碑即《莲峰书院经费序》《重修莲峰书院记》。前碑已佚,后碑今存。两篇碑文分别记述了书院经费筹措和重建情由。根据这些史料可知,莲峰书院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洮州抚番同知庆龄创建,后毁于同治之乱。光绪十二年(1886年)洮州抚番同知李日乾重建,规模有所扩增。
《莲峰书院经费序》:“洮自国初设厅至嘉庆二年,梦斋庆公始捐创莲峰书院。”序文为洮州同知严长宦所撰。严长宦,字澹庐,进士,江西鄠都县人。《洮州厅志》有传。据传,其前后三次来洮署理洮务。第一次始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任十余年。第二次在咸丰八年(1858),咸丰十年(1860)升任广西浔州府知府。第三次为同治二年(1863),以兵备道衔来洮办军务,卒于任所,年七十五岁。
碑文中提到了数位有功于书院者。始建者庆龄,字梦斋,长白人。嘉庆二年(1797年)任洮州抚番同知,《洮州厅志》列其名。周濂,字又溪,道光五年(1825年)任洮州抚番同知。升兰州府知府,崇祀名宦。
《重修莲峰书院记》:“洮州旧有书院,毁于兵燹。地亦湫隘。余莅任之明年,劝谕城乡集资复修。择地于城南,鸠工庀材,经始于乙酉四月,阅十有八月而落成。仍颜之曰:‘莲峰’。堂室之制较昔增高。”此文为洮州同知李日乾撰。李日乾,字惕如,增监生,云南易门人。光绪十年(1884年)任洮州同知。在任九年,《洮州厅志》有传。碑文中提到教授李源泉、杜升瀛,绅士廪生雍居敬、赵学健、赵学明、宋之佐、党士杰,武生丁永泰等曾经营襄助。
编撰于1940年前后、未及刊印的《临潭县志》载:
“莲峰书院,在城西街,曩为七圣会馆,同治年间被焚,光绪十年(1844年)洮州厅同知李日乾就旧址建学院瓦楼三楹,上屋为尊。经阁下层为山长居室,东西斋室各五间,为肄业士子住宿之所。前讲堂三楹,堂之东西各三间,西为院夫室,东为马厩。又楼之两侧各有房两间,为厨室。讲堂两侧各有室二间,为储藏室。马厩之下有房两间为厕所。南街建一高两低牌房大门三间。光绪二十八年,改书院为高等小学,至民国十六年改为教育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长金伯韬改为临潭县政府。”
清光绪年间重修后的莲峰书院其建制规模由此可见一斑。而在此期间及其之前的经费膏火之筹措,亦多赖时任厅守及士人因地制宜,多方凑集,或劝捐,或义仓霉变者出粜之制钱发商取息,俱费周张。其中道光年间同知周濂、严长宦、士绅姜丛桂等,多有助力。清末致仕返里的临潭进士包永昌,亦捐银甚多。由于洮地硗瘠,明、清两代,岷州均捐置郭外沃壤,作为洮州学田。
莲峰书院的教职人员信息,也可从目前散存的零星史料中略窥一二。
杨师震,字少西,靖远县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道光间洮州同知严长宦聘为山长。亦曾主讲平凉柳湖书院。
高振震,举人,光绪十年,洮州同知李日乾聘任,主讲。
张涣瀛,举人,光绪十年后,洮州同知李日乾聘任,院长。
魏 立,字礼亭,伏羌(今甘谷)人,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后,洮州同知李日乾聘任,院长。
李盛生,临潭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山长。
杨茂春,字子林,临潭人,光绪十三年(1887)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洮州抚番同知熊振槃聘任,讲习。
宋之佐,临潭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洮州抚番同知曾麟绶聘任,主讲。
莲峰书院,因其朝廷官守尽职、名师尽力,遂成为一时洮州士子讲学著述、就读修习的重要场所。临潭清末私塾名师范绳武“肄业莲峰书院,又为邑宰严澹庐先生所重”(《范绳武先生德教碑》)。伏羌(今甘谷)进士、莲峰书院山长魏立在给洮州诗人赵维仁诗集《继园诗钞》作序署名:“伏羌后学魏立志于莲峰书院之北斋,时在光绪十三年季春之望”。民国《临潭县志稿·列士传》:“卢志敏 字逊齐,本城东街人。…时甘谷进士魏立主讲莲峰书院,集诸生讲经,志敏言论清雅,不类俗腐,众皆逊让不遑。”我们可以想象,在莲峰书院几经兴废的沧桑岁月中,不知有多少昔日贤达曾经在那里礼敬先圣,捧典静读,观花悟道,度过了安静而深思的春秋晨昏,然后带着经世之志,走向社会!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临潭古代书院,多为官方性质,地方士绅皆鼎力襄助,参与了筹建管理。而书院这一昔日的教育形式,无疑也为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仅见《洮州厅志》记载,明、清两代,临潭产生进士4名(明清各2名),清代举人12名(明代无考,武举亦不在此数),贡生272名(明63名,清209名)。而事实上,即以贡生而论,《洮州厅志》所载尚有遗漏,这从《巩昌府志》可以得到证明。临潭古代教育及其对现当代临潭教育的深远影响,应该与临潭古代的书院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考稽地方古代书院屡毁屡建的过程,既可了解地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从中深深体会到历史上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教育的渴望和不懈追求,我们应深深铭记那些曾在历史上为地方文化教育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临潭发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