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僭越称王了,对于称王的楚国,可谓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而到了战国时期,魏国是另外六国中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在魏文侯、魏武侯的基础上,魏国第三位君主——魏惠王率先称王。不过,魏惠王率先称王却遭到了周边诸侯国的围攻。一定程度上,虽然称王是魏国实力的体现,但是,在称王之后,魏国辛苦建立的霸业,最终荡然无存了。
一
首先,对于魏国君主魏惠王来说,是在逢泽之会上正式称王的。逢泽之会,是战国时期魏惠王所召集的一次诸侯盟会。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作为魏国第一位君主,率先推行了“李悝变法”。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在魏文侯之后,魏武侯南征北伐,巩固了魏国的霸业。不过,到了魏惠王这位君主在位时,魏国连年兴师动众,自身实力有所下降,而齐国、秦国、楚国等大国的崛起,同样让魏国的霸业岌岌可危。
公元前354年,在桂陵之战中,魏国遭到了齐国的重创,也即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军师孙膑“围魏救赵”,从而击败了庞涓率领的魏军。但是,在桂陵之战中,魏惠王逐步扭转局势,依然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并且于公元前352年打败齐、宋、卫三国联军,也即没有在桂陵之战后就一蹶不振。
二
对此,商鞅认为秦国的国力暂时还不是魏国的对手,为了削弱魏国,商鞅建议用尊魏国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到了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命游说魏惠王,劝他先称王,然后图谋齐、楚。商鞅来到魏国,向魏惠王表示“从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于是,魏惠王果然中计,到了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标志着魏国正式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进入到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中原繁华之地,宋国的商丘城南,有一座名为逢泽的小城,这里水草丰茂、湖泊密布,当时属于宋国的疆域。在逢泽之会中,参加会盟的共有十二个诸侯国,除淮泗一带的小国(宋、卫、邹、鲁等国)外,还有赵肃侯和秦公子少官参加,会后还一同去朝见周天子。
三
在逢泽之会中,魏国不仅正式称王,而且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比如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诸侯的霸主地位,往往体现在可以经常召集诸侯会盟上。逢泽之会中,魏惠王志得意满,认为魏国的霸业将会走向巅峰。但是,魏国的强大,自然引起了三晋之一韩国的恐惧,在韩国看来,魏国强大之后,自然会蚕食韩国的疆域。于是,韩国和齐国不仅反对逢泽之会,还互相亲近起来。
于是,魏惠王在公元前343年攻打韩国,后者难以抵挡,于是向齐国求援。于是,在桂陵之战后,齐国又和魏国爆发了马陵之战。此战,齐国军师孙膑利用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以逐日减灶的办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当魏军追到马陵(河北大名东南)的险要地方时,被齐军包围。在马陵之战中,魏国损失了10万精锐的魏武卒,主帅庞涓自*,太子申被俘。
四
最后,在齐国重创魏国之后,赵国和秦国也趁机围攻魏国。一方面,赵肃侯七年(公元前343年),赵国的公子赵刻率军攻打魏国的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赵肃侯十年(公元前340年),赵肃侯联合齐国攻打魏国。一年后,赵肃侯再度派兵攻打魏国。另一方面,到了公元前340年,秦国商鞅率军大破魏军,也即在河西之地的战场上,秦国逐步发力,以此从魏国手中夺回曾经的疆域。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逢泽之会后,称王的魏国遭到了天下群雄的围攻,特别是赵国、齐国、秦国这三个大国,从北边、东边、西边这三个方向来攻打魏国,这让魏惠王防不胜防,难以抵挡。
魏惠王由于在秦、齐、赵等大国的夹击中不断惨败,于公元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王,同时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的王号。也即在公元前334年之后,魏惠王发起了徐州相王,拉着齐威王一起称王,以此避免魏国鹤立鸡群,遭到围攻。在徐州相王之后,魏国和齐国互相承认对方的王爵,这无疑更加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不过,即便如此,魏惠王依然难以阻挡魏国霸业的崩溃。最终,魏国丢失了中原霸主的宝座,而齐国则取代了魏国,成为战国中期的霸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