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对禅宗公案的解读:“一指禅”是什么意思?
《碧岩录》是文字禅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圆悟克勤是两宋之际著名的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圆悟克勤一生传法地域非常广泛,遍布四川、湖南、江苏、河南、江西等地,传法的对象亦多,上至帝王大臣、学者士夫,下至普通儒者、僧俗信众。他博闻强记,饱读经论,极具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碧岩录》是圆悟克勤在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住持湖南澧州夹山灵泉禅院之时写成的。夹山是善会禅师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开辟的道场,据载:有僧问善会:“如何是夹山境?”对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禅意诗情,极为浓郁,因而传诵一时,夹山也被称为“碧岩”。《碧岩录》之名即源于此。
《碧岩录》是以雪窦重显禅师所《颂古百则》为底本,加以评唱而成。底本里面的一百则公案,是雪窦重显从一千七百则古公案中选出的最精彩部分,首先有一“举”字,其意为“有这样的话,我举出来给你们看”,故又叫“话头”。在每则公案后面附以“颂古”,是歌颂古则公案的诗。雪窦不用“长行”,即普通说理性文字来阐扬前面的古则公案,而采用“偈颂”即诗的方式,就是因为禅理很难讲,“说似一物即不中”,故用长行直写,不如用诗表达,含意较深,更能启发学人的灵感。《颂古百则》的内容仅有“本则”及“颂古”二项。圆悟克勤在每则公案的前面,讲一段“垂示”,即该则公案的关捩(lie)子,透过本则的关卡便可见其大意。在每一本则及颂古下,下一“着语”。着语又名“下语”,是在本则及颂古里面各句下所注的细字,有的数字,有的仅一字,内容非常有力,冷嘲热骂,反说逆说,有寸铁刺人的气概。又在本则及颂古后作一段“评唱”,附在本则及颂古之后,对本则或颂古所涉及的因缘故事详细讲解,并加以总评,以便启发开导,有的文字很长。所以,《碧岩录》的内容由一百则公案的垂示、本则、颂古、着语、评唱五种文体构成。
比如禅宗流传“麻三斤”的公案。在《碧岩录》第十二则,曾让无数人不知所云,无法破解。它实际上是禅宗中的一句“无意味语”,圆悟说它“淡而无味”。对于“如何是佛”,是学禅人的最高目标,最为关心,故为首选问题之一,圆悟克勤的“着语”是“铁蒺藜,天下衲僧跳不出”,可见既重又难。这样的问题,古人有不同的回答,或答“殿里底”,或答“三十二相”,或答“杖林山下竹筋鞭”,并无一定之规。但洞山守初禅师却答出“麻三斤”的话,意思是“废话”,因为佛或者成佛不是靠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必须经过明心见性的实际功夫才能达到,故须“截断古人舌头”。如果认为这样的回答还有什么不传之秘,偏要将它找出来,那就是“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即使“参到弥勒佛下生”,也不会有结果。圆悟认为,这个回答同“胡饼”、“杖林山下竹筋鞭”、“花簇簇,锦簇簇”、“金乌急,玉兔速”的回答完全等价,“只是阿爷与阿爹相似”。对此,雪窦原来的颂文是:“金乌急,玉兔速,善应何曾有轻触。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龟入空谷。花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咦!”言简意赅,意象优雅,但过于诗化,一般人却不易明白其中的典故出处和要点,圆悟再根据这段“颂古”继续发挥,构成一篇完整的“评唱”。在这篇评唱的开头,即道出“*人刀,活人剑,乃上古之风规,亦今时之枢要”,“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提纲举领,把握了这段公案的要旨:会禅的人可以*或自如,但“第一机”的禅关绝非语言文字可以描述,所谓“言语只是载道之器,“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见道即忘言”。圆悟在这里再次申述了禅宗“不立文字”的本怀。
《碧岩录》的第十九则是“俱胝和尚”的“一指禅”公案。本则公案最初出自《景德传灯录》,圆悟也在文中作过考证性引用。俱胝和尚悟道后,凡有参学僧来,不管问什么,唯举一指,这个“一指头禅”在禅宗中的寓意当为“万法归一”、“一悟全悟”。圆悟在垂示中就指出:“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只如尘未举、花未开时,如何着眼?所以道:如斩一綟(li)丝,一斩一切斩。如染一綟丝,一染一切染。只如今便将葛藤截断,运出自己家珍,高低普应。前后无差,各各现成。”在后面的“评唱”中也说:“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一机明,千机万机一时明。”这则公案,雪窦原来的颂文是:“对扬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行文优美,但过于玄妙,圆悟认为“雪窦会四六文章,七通八达,凡是誵讹奇特公案,偏爱去颂”,只得再作解释。圆悟指出,“今时学者,抑扬古人,或宾或主,一问一答,当面提持”,批评“时人多邪解道:山河大地也空,人也空,法也空,直饶宇宙一时空来,只是俱胝老一个,且得没交涉”。“曾向沧溟下浮木”,意谓“众生在业海之中,头出头没,不明自己,无有出期。俱胝老垂慈接物,于生死海中,用一指头接人,似下浮木接盲龟相似,令诸众生得到彼岸”。“夜涛相共接盲龟”,语出《法华经》:“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无没溺之患。”大善知识要接引的是“一个如龙似虎底汉,教他向有佛世界,互为宾主,无佛世界坐断要津”,若是“接得个盲龟,堪作何用”?
当然,圆悟克勤的“评唱”也是特定语境的产物,不能视为定论,因为禅的意境是无穷的。比如,俱胝和尚的“一指禅”公案,就有其他的解说答案。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的最后,也引用过俱胝和尚的故事,指出“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暗示这样的真理: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在冯友兰先生的眼中,禅宗是一种“静默的哲学”,使用“负的方法”来表达真理,但“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是一种立足于中西方哲学比较的语言学解释,这个理解与《碧岩录》中圆悟克勤的评唱虽然有些出入,但联系俱胝和尚悟道的过程,仍然没有脱离禅宗的基本精神。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