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秘境 -----屈原作品所引《山海经》3

《山海经》秘境 -----屈原作品所引《山海经》3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秘境更新时间:2024-07-31

《山海经》秘境-----屈原作品所引《山海经》

作者:杨世灿·杨甦宏·杨未冬

03

(接上期)11、三天子之都山。三天子都者,九江廬山舜也,新安江黃山黃帝軒轅氏也,天目山錢塘江禹也。通讀《水經注疏》,則解惑如是乎?以下是《水经注疏补》引诸家论“三天子之都山”。補:《經》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守敬按,三天子都,諸說不一。全氏考證甚核。乃《一統志》惟以婺源西北一百二十裏之率山當之,而斥前人之說皆非。蓋以《漢志》漸江水出黟縣南為據耳。不知郭雲三王山,浙江出其邊。黟縣南之山,亦三王山所蔓衍也。又《經》云,北過餘杭,則漸江水所出之山當在南,或以郭引張氏《土地記》稱永康縣南四裏之石城山為三天子都,否則北過乃東過之誤也。補:漸江水出三天子都。補,一、趙云:當作浙。全云:大鄣山在績溪縣東一名三王山。《山海經》浙江出三天子都。郭璞曰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縣謂之玉山,浙水出其傍。《寰宇記》大鄣山,吳、越於此分界。《山海經》三天子鄣有三,一曰閩西、海北,浙江之源。新安歙縣三王山。一曰在衡山廬江之源。一曰在海中,匡廬是西鄣,徽是東北大鄣。婺之永陽三天子鄣,是南鄣。三天子鄣大鄣推浙江之源。二、漸江水出三天子都。漸字,本義是水名。即今之浙江。《說文解字注》,《水經》曰,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酈氏注則曰浙江,以後無稱漸江者。漸江也特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南北朝後統稱浙江。三、浙江。簡稱“浙”,省會杭州。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絲綢之府”。四、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刹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錢塘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因流逕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自源頭起,流逕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逕杭州灣注入東海。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湧潮。錢塘江的主要支流有:休寧河、洽陽河、桂溪、練江、昌溪、壽昌溪、蘭江-衢江-常山港-馬金溪、金華江-東陽江、清渚港、分水江、大源溪、淥渚江、壺源溪、浦陽江、曹娥江。其中較大的有蘭江、婺江、分水江、浦陽江、曹娥江、淥渚江。五、新安江。又稱徽港,錢塘江水系幹流上游段,發源於安徽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境內,東入浙江省西部,逕淳安至建德與蘭江匯合後為錢塘江幹流桐江段、富春江段,東北流入錢塘江,是錢塘江正源。幹流長373公里,流域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內有豐樂、新安江兩座水庫。解放前其航運由屯溪直達杭州,解放後水庫截斷航線。沿江有白沙大橋、朱池、落鳳山、千島湖、梅城、劉長卿別墅、雙塔淩雲、新安江水庫等勝跡。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六、衢江。古稱瀫水,又稱信安溪、信安江、衢港。是錢塘江主要支流、源頭之一。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龍田鄉青芝埭尖,海拔1144米,以上遊馬金溪起算,止於海鹽澉浦-餘姚西山閘連線,河長522.22公里(其中安徽境內24.77公里,浙江境內497.45公里);流域面積(省內部分)44014.50平方公里。比錢塘江正源新安江(588.73公里)短約60公里。衢江上起衢州市常山港、江山港合流的雙港口,下迄蘭溪市西南橫山納金華江接蘭江,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親河,上承徽州文化,下接金華八婺,孕育出別具特色的三衢文化。七、三天子都者,九江廬山舜也,新安江黃山黃帝軒轅氏也,天目山錢塘江禹也。通讀《水經注疏》,則解惑如是乎?卷四十《水经注疏补》:補:《經》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會貞按,廬山為三天子都,亳無疑義。守敬按,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正本《山海經》、《漢志》為說。婺源之婺溪為山陽之水,其水皆西南入鄱陽湖,北過彭澤縣西入江。以地望準之,與《山海經》、《漢志》、《水經》適合,惜其說後出,酈氏不及見也。補,一、廬江水。1、廬江郡治廬江縣柯坦鎮,則廬江是城池入白兔湖水。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周瑜故里、溫泉之鄉、礦業大縣、國家級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範縣。漢代置廬江郡,隋朝置廬江縣。“廬江”,《山海經·海內東經》江名,水無定論。《梁書》、《魏書·地形志》廬江,潛。廬江春秋屬舒國,戰國屬楚,秦屬舒邑,漢為舒縣。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廢江南廬江郡,分衡山東部、九江郡南部置新廬江郡,舒縣屬廬江郡。三國分屬為吳廬江郡(治皖),魏廬江郡(治陽泉)。晉代,仍為舒縣,屬豫州廬江郡(治陽泉)。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元年(502年),置湘州,改舒縣名潛,為廬江郡治。隋開皇元年(581年),罷廬江郡置廬州,遷廬州治於合肥;大業三年(607年),複改廬州為廬江郡,州、郡治移建於合肥,為存舊名,改舊治為廬江縣。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廬江地置舒城縣。宋析廬江、巢縣地設無為縣。元縣境仍沿舊域。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布政使司廬州府;順治十八年(1661年),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廬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廬江縣屬安廬滁和道廬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廬江縣直屬安徽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2011年廬江縣歸合肥市。2、熊會貞按七說:一今在新安歙縣東,謂之三王山。一東陽永康縣南四裏有石城山,即三天子都也。一廬江出三天子都,在尋陽彭澤縣。一澤西又有三天子都。一以廬山為三天子都。全本《山海經》亦以廬山為三天子都也。一以今青弋江當廬江。一晉釋慧遠《廬山記》是知廬山,廬江,其號相因,不可移易。則廬山為三天子都,亳無疑義。3、楊守敬按,《水經》廬江水正本《山海經》、《漢志》為說。是三天子都即今徽州之黃山,故書無異辭。酈氏求廬江之水不得,以廬山北石門水當之,而三天子都移於廬山矣。不思廬山一衣帶水,何足以當廬江?唐盧潘《唐文粹·廬江四辨》以歙州南、率山西之水為廬江,謂水出山陰,又西走彭澤,凡三百里,並水出山陽者,皆西流匯於彭蠡。是盧潘以今祁門之南河,為山陰之水,婺源之婺溪為山陽之水,其水皆西南入鄱陽湖,北過彭澤縣西入江。以地望準之,與《山海經》、《漢志》、《水經》適合,惜其說後出,酈氏不及見也。二、三天子都。古山名。或稱三天子鄣、天子鄣。見於《山海經·海內南經、海內東經》。所在地說法不一。1、《大清一統志》徽州府休寧縣(今屬黃山市)鶴城鄉馮村與徽州府婺源縣(今屬江西)交界處的率山(六股尖),懷玉山脈最高峰(1629.8米)。2、三國魏張氏《土地記》東陽永康縣(今屬浙江永康市)南的石城山。3、《山海經》晉郭璞注新安郡(徽州)歙縣(今屬黃山市)三王山。4、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是尋陽廬山(今屬江西)。5、近人或謂天子都本有三,各稱三天子都,即石城山、三王山、廬山。6、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析丹陽郡出,隸揚州,至晉太康元年(280年)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新都郡因新都故地為“三天子都”得名。轄徽州,今安徽黃山市和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嚴州,即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淳安縣和桐廬縣。7、古徽州“三天子都”黑白二山,南北大鄣山。大鄣山是徽州的南北方向,績溪、婺源都有大鄣山。三、彭澤縣。古彭蠡,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江西省最北部,贛皖兩省交界處,長江下游南岸。彭澤縣東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南與鄱陽縣、都昌縣毗鄰,西連湖口縣,北與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望江縣隔長江相望。龍宮洞具第一溶洞奇觀。廬山東烏龍山集“山、水、洞、佛教”於一體。野生梅花鹿自然保護區。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改秦所設九江郡為淮南國,彭澤建縣。三國彭澤南境入吳屬彭澤郡。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分廬江、武昌二郡立尋陽郡,領三縣,彭澤入尋陽郡。又析彭澤地置上甲縣屬尋陽郡。東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又廢上甲縣,复入彭澤。四、西北入於江。則廬江水在長江南。安徽省合肥市廬江郡治廬江縣柯坦鎮之城池入白兔湖水,在長江北,故非廬江水也。三天子都(天子鄣)。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廬山。《注》《山海經》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守敬按,《海內東經》,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鄣。酈氏則於此及後分為二條引之。王彪之《廬山賦·敘》守敬按,彪之,字叔武,王廙弟,彬次子,《晉書》附《廙傳》。《書鈔》節引彪之《廬山賦》,而敘他無所見。曰:廬山,彭澤之山也。雖非五嶽之數,穹窿戴窿作隆。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守敬按,《類聚》引伏滔《遊廬山序》,廬山者,江州之名嶽,背岷流,面彭蠡,重嶺桀嶂,仰插雲日。《廬山志》崇巖峻壁,奇標殊狀,亞於五嶽。《元和志》,山在潯陽縣東三十二裏。今山在德化縣南二十五裏,星子縣西北二十五裏,其陰屬九江府,其陽屬南康府。孫放《廬山賦》守敬按,放字齊莊,孫盛次子,《晉書》附《盛傳》。曰:尋陽郡南有廬山,守敬按,晉永興初,置尋陽郡於江北尋陽縣。鹹和中,移郡治柴桑,宋、齊、梁因。在今德化縣西南二十裏。九江之鎮也。守敬按,九江見《江水注》三。《續漢志》,漢尋陽有九江。《注》引釋慧遠《廬山記》,山北對小江,去小江三十餘裏。《類聚》七引梁元帝《廬山碑序》,廬山,南國之德鎮。臨彭蠡之澤,守敬按,《續漢志·注》引釋慧遠《廬山記》,山南濱宮亭湖。接平敞之原。守敬按,明抄本作接。廬山北至江一帶,皆平地也。《開山圖》曰:山四方,週四百餘裏,疊鄣之巖萬仞,守敬按,《續漢志·注》引釋慧遠《廬山記》,圓基,周迴垂五百里。《禦覽》引《廬山記》,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迴二百五十裏。《元和志》,周環五百餘裏。懷靈抱異,苞諸仙跡。《類聚》七引宋支曇諦《廬山賦》包靈奇以藏器,蘊絕峰乎青雲。嶺奇故神明鱗萃,路絕故人跡自分。說略同。《豫章舊志》會貞按,《隋志》,《豫章舊志》三卷,晉會稽太守熊默撰。《舊唐志》作徐整撰八卷。按徐整有《豫章烈士傳》三卷,亦見《隋志》,恐《唐志》因之誤系,今佚。曰:廬俗,字君孝,會貞按,《世說·注》同,而《續漢志·注》孝作平,誤。《禦覽》引《豫章記》亦作君孝,可證。本姓匡,會貞按,殘宋本作姓。父東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於鄡陽,會貞按,《史》、《漢表》不載。孫潛校本作鄔陽。《世說·注》作鄢陽,並字之誤。《豫章記》作鄱陽。亦非。鄡陽縣見《贛水》篇。曰越廬君。會貞按,《世說·注》作印曰廬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會貞按,《世說·注》無精字。《豫章記》又作精爽。於宮庭之山。守敬按,宮庭與下宮亭音同,世人習見洞庭,少見宮庭,往往臆改。故《世說·注》誤與此同、《豫章記》亦誤。故世謂之廬山。補,一、廬山。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中華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四大避暑勝地。地處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遮罩著江西的北大門,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佈岡嶺26座,壑穀20條,岩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最為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含鄱口、三疊泉、蘆林湖、五老峰、黃龍潭、好漢坡、三寶樹等均為廬山著名的風景點 。廬山地區水資源豐富,有著豐富的降水、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廬山頂上已打出自流井,仰天坪開發區的供水也能滿足。廬山地區的溝穀水系自成系統,各以廬山為源,流歸江湖。山頂山行行寬穀通過河流襲奪作用而溝通,下切V型穀多瀑布跌水轉入山側深邃的峽穀。在廬山景區多借襲奪彎築壩蓄水成湖,並建給排水系統調節用水,或藉以發電補充供電,同時增加了水體風光旅遊。廬山山南黃龍山下的星子溫泉、鳥兒崖的報春泉、海會的金竹泉,流量大於1 200t/d,均為斷層帶內的上升泉。廬山的瀑布稱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聞名於世。河流襲奪的原因主要是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的河流已發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岩層發育和沿岩層走向流動。由於溯源侵蝕作用,即流水向溝穀源頭侵蝕,隨著侵蝕作用不斷加強,侵蝕面不斷後退,轉捩點坡度變大,水流到次便會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疊泉瀑布、大口瀑布。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旅遊路線,廬山山南:觀音橋--白鹿洞--秀峰廬山山南二日遊,路線:觀音橋--白鹿洞--秀峰。路線:三疊泉--碧龍潭--溫泉。路線一:北山公路-北山園門-小天池-望江亭-花徑-如琴湖-天橋-錦繡穀-仙人洞-大天池-龍首岩-懸索橋-鐵船峰。路線:含鄱口-大口-植物園-五老峰-三疊泉。路線:蘆林湖-回龍路-黃龍寺-三寶樹-黃龍潭-烏龍潭-電站大壩-石門澗。路線:博物館-會址-東穀名人別墅-美廬-周恩來紀念室-牯嶺街。路線:太乙峰-九奇峰-仰天坪-漢陽峰-觀音橋-秀峰-白鹿洞書院-天沐溫泉。二、孫放(327-?),字齊莊,太原中都人,東晉學者。父孫盛。子孫秉。孫孫康。家貧,夜讀無燭,乃出庭坐於雪地映雪讀書,後來成大學者,官至禦史大夫。孫康後人因此以“映雪”為堂號,孫康為孫氏映雪堂始祖。年七八歲與父從庾亮獵。亮謂曰:“君亦來耶?”放應聲答道:“無小無大,從公於邁。”又問:“君名齊莊,欲齊何莊耶?”放雲:“欲齊莊周。”亮又問:“為何不慕仲尼呢?”放答道:“仲尼生而知之,非希企所及。”亮大奇之,以為王輔嗣弗過。官終長沙相。放著有文集十五卷,《隋書經籍志》傳於世。孫放山賦曰:尋陽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三、張僧鑒《潯陽記》匡俗,周武王時人,屢逃徵聘,結廬此山。後登仙,空廬尚在,弟子等呼為廬山,又名匡山,蓋稱其姓。《豫章舊志》豫章匡裕,字君孝,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封俗鄱陽廬君,兄弟7人,皆好道術,遂寓精爽於洞之山,故世謂廬山。漢武帝南巡,親見神靈,封俗為文明公。四、王彪之《廬山賦·敘》。賦敘曰:廬山彭澤之山也。雖非五嶽之數。穹隆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王彪之(305年-377年 ),字叔虎。《晉書》因避李虎諱而作叔武,小字虎犢,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晚期重臣,出身琅玡王氏,尚書右僕射王彬之子,丞相王導堂侄。初任著作郎,東海王文學,累遷禦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書令,曾與謝安等人對抗桓溫,並於桓溫死後與謝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傳於世。《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須鬢皓白,時人謂之王白須。初除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為鎮軍將軍、武陵王晞以為司馬,累遷尚書左丞、司徒左長史、禦史中丞、侍中、廷尉。彪之曰:“任天下事,當保國寧家,朝政惟允,豈以修屋宇為能邪!”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藥。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祿為贈,諡曰簡。二子:越之,撫軍參軍;臨之,東陽太守。(待续)

附图介绍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全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而成,并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作者介绍

杨世灿,男,宜都人。副研究员。代表作中华书局出版《水经注疏补》《屈原研究》等。系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宜昌屈原学会学术顾问。

左杨未冬研究生,中陈桥驿教授,右杨甦宏博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