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岐山不是名山也得是名山!来看看关于这座山最全的传说

八岐山不是名山也得是名山!来看看关于这座山最全的传说

首页角色扮演甄花仙更新时间:2024-04-30

点击 关注

转载 传播正能量

此文约一万字,收藏慢慢看。

八岐山,不是名山,但是一座神奇的山。网上很多人作家作过不完全统计,八岐山麓方圆一二十里的地域内,走出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空军上将为代表的16位共和国将军和10余名未授衔的军级、大区级军队干部。当地民众自豪地说:“八岐山下,将军的摇篮。”

(注:八岐山脉系指花园河村南山、北山、西山的总和。狭义的八岐山专指村南山,有八座山头,如八士站立,又名“八士山”)

八岐山位于临朐县西南山区,又名“八士山”,山之北天生石崮名“太平崮”,此崮与“八士”相向,古人附会成“点将台”。

发源于八岐山西麓的“黄龙河”民间称为“皇龙河”蜿蜒东流20千米注入县城弥河,在黄龙河流经区域,古代走出众多的达官臣、显贵、名流,占到县志所载名人的80%以上。

据《临朐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许氏先祖许思忠举家由江苏徐州府砀山县(今安徽砀山)迁入朱音,其孙许信后为江西道御史”。另据村碑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许信的后人)许美、许治兄弟自朱音村徙此,因有许家花园,且临小河,故名花园河。

先人从朱音迁来之前,这里是一片良田,一条小河从中穿过,景色秀丽。后来许御史荣归故里,朝廷赏赐他银钱让建造府第,这位大人品格高洁,遂用这笔钱建了一个花园和果园,称之为许家花园。后来许家的五个儿子分家,两个儿子徙居于此,久而成村。

当时的花园建在小河之南,内广植松、竹、梅等名贵花草,果园建在小河之北,内广植桃、李、杏诸果树。每至春天,鲜花如锦,艳美迷人。期间还建有跑马场,作为骑马赏花游玩之用。小河之两岸天生野梅花,非常繁茂,长长的枝条垂到河里,景致不俗。主人品格高洁,为官清廉,尤喜欢花草,对梅花情有独钟,于是在河边建“梅花堂”一座,内塑花仙神像,墙上画着壁画,主题有“陶渊明赏菊”、“周敦颐赏莲”、“林逋赏梅”等。门楣上有主人亲自题的匾额“梅花堂”,还有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初春时节,梅花开放,合了“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意境;夏天山水暴涨,水花飞溅,水花即梅花,犹如朵朵白梅。看来主人是匠心独运的。

嘉靖《临朐县志》:“八岐山,以山顶有八尖,故名。或云八旗,则失之考矣。”康熙《临朐县志》载,“八岐山,即《魏书》之八士山,下如九叠屏风,上则八峰骈秀,如森戟排空。”由此可以推断,八岐山最初应该叫做八士山,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八个山峰,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有的像衣柜,有的像窝头,有的像城墙,有的像钟楼… 远远望去,这八个山头,就像八个忠实的卫士,昂然屹立,守望着这片沃土,八士即八个勇士。民国《临朐县志》记载,这里曾经设置过八士乡,“共领前朱音、后朱音、花园河、朱家庄、来家庄五村”。

在民国《临朐续志》中:“八士山,在县治南二十五里。逄山南十里有八岐、八旗各名”。如今“八士山”的名字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有“八岐山”响亮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许孝义摄影

一、 八歧山名解析

八岐山峰峦起伏,山峰众多,名字各异,一山多名,容易混淆。

南山 从东→西依次为:

1、风暴岭

2、明光峰。

3、火炉子山。

4、柜子山,又名金柜子山。

5、南天门

6、天和平山,又名接血盆。

7、笔架山、鼎山、又名支锅子山。

8、天花瓶山,又名*猪台。

西山 从南→北

1、廷杖岭(山脊笔直,如古代*猪用具——廷杖)

2、郭老崮、阁老崮(山下有将军洞)

3、文状山有三个山峰,又名剥皮山,中间的山叫“金蟾山”, 山上有洞名“金蟾洞”。

北山 从西→东

1、馒头山、钟山。

2、马脸山。

3、大山顶,又名香炉山、双龟山、虎山、龟山。

4、太平崮(南太平崮、北太平崮)

5、凿冒山(状如凿子的帽子)

6、锯齿山

7、砧子山

8、小圆山。

“岐”的由来: 关于八岐山,它独特的地形,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比的神奇。先从“岐”字上了解这个山。字从山从支,支亦声。“支”意为“分叉”。“山”与“支”联合起来表示“大山上分布着几座叉开去的小山”、“像植物本体上长出分枝那样的山形”、“像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本义:群山中大山周围形状相当于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因山有两枝,故名。

二、朱元璋遴选皇陵 聪慧县令巧挡回

八岐山酷似一段段长城砌成的“马蹄”、“铁簸箕”,故又称为簸箕山。山脉走势犹如一张天设地造的太师座椅,三面群山环抱,东面地势平坦,豁然开朗,紫气东来,暗藏皇家贵胄之气。

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刘伯温等攻打大都时,一度在青州城南安置家眷。八岐山脉成了战争后方驻军之地。期间,朱元璋、刘伯温等惊奇地发现,八岐山巅似狮头虎背,山下花园河和黄龙沟又似两条巨龙,盘踞在八岐山下,堪比长安泾河和渭河间的汉陵。龙盘虎踞,富贵千秋,江山万古。朱元璋决定在这里兴建皇陵。

某日,朱元璋在当地一县令的接驾下,前来考察陵地。这位足智多谋的县令考虑到,兴建皇陵,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有殉葬等悲剧发生,便暗使计议,巧妙应对朱元璋。

当他们策马鸣号来到八岐山下东部的凹洼地(今下五井煤矿区)时,朱元璋问县令:这是什么地方?县令应答:这是“金盆地”,并说地下埋着一堆堆乌黑的金子。朱元璋高兴地频频点头。

继续前行,又见一片平整肥沃的田地,县令又对朱元璋说,这是“王府地”。朱元璋更是龙颜大悦,叹曰天设地造。

朱元璋站在王府地,面朝南方,望着不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山,问县令:那是什么山?县令答:那是梯子崖。并把民谣说给朱元璋听:“梯子崖,万丈高,骑不成马,坐不成轿,下面还有座滚龙桥,桥下有困龙坳,坳里还有斩龙刀……”

其实,梯子崖原名是阳城村的天梯山,是皇子登基称帝的梯子。滚龙桥原名滚水桥,河水小了,水从桥下面淌;河水大了,水从桥上面淌。因皇帝是真龙天子,骑马坐轿,所以县令便编造出了“骑不成马、坐不成轿、滚龙桥”等与皇位相克的名号。朱元璋会意,顿感失落。

马队来到八岐山下时,朱元璋指着那隽秀的八岐山峰,问县令:那八个山峰叫什么名字?县令支支吾吾,表现出难以启齿的神态。他故意把“金柜子山”称作“*猪台”;“状元伞”称作“挺杖岭”(挺杖是*猪用的工具,阁老崮至状元伞的山脊,酷似一根挺杖);把“文状山”称作“扒皮山”(文状山石层如书卷,一层一层似扒皮);把“笔架山”称作“支锅子山”(笔架山由三个对称的小山头组成,倒立后酷似炒猪肉用的支锅子);把“南天门”称作“接血盆”(南天门的山巅全是红土,山顶有一小泉,将红土冲下石门崖,远看似流淌的猪血);把“阁老崮”称作“阔落崮”(阔落猪,方言,指还没长大的小猪);把“天和平”称作“天不平”(意思是在这里建皇陵,天都觉得不公平)。

将军座、状元伞、文状山、笔架山、天门峰、阁老崮、天和平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在县令嘴里突然变成了*猪台、挺杖岭、扒皮山、支锅子山、接血盆、阔落崮、天不平等带着血腥味且与“*朱”相联的名字。朱元璋不寒而栗!

朱元璋站在八岐山南麓的天井岭上,面朝山下那一块块错落有致的山地和山地间一条弯曲的沟壑。一位正在山上放牛的老人对朱元璋说:这块山地叫蜂窝地(原名封王地),这条山沟叫偃旗沟(原名王旗沟)。蜂窝地,不敢住;偃旗沟,堆死人。即使当了皇帝,也会偃旗息鼓,不长命。其实,这位放牛的老人,是一位乡贤所扮,佯装不识朱元璋,暗助县令挡回朱元璋。而朱元璋亦以“不知者无罪”,没有怪罪这位放牛老人,心里更是战战兢兢。

朱元璋望着天井岭下的照红山、团山子和南山寨三座圆润的小山说:三山不出头,必定出王侯!这里确实是天下难得的风水宝地,可这里地气与朱家相克。最终悻悻而去……

后来,朱元璋在钟山建造了皇陵。百年之后,弘治年间,青州府的朱衡王选陵时,多次觊觎八岐山,但还是慑于这一串串对猪(朱)不吉的名号,最终也是望而却步。在“天意不可违”中,放弃了这块宝地。但他还是在八岐山西北不远处的三羊山选择了陵寝。当年朱衡王所葬之地,便是如今的王坟镇。

八岐山与朱元璋,是神话的传说,还是历史的巧合,无人考究。但如今八岐山下,朱音、朱家坡、朱崖等与朱相关的村名,以及通天、天国、太平、天和、纱帽、将军、状元等与天地呼应和治国安邦的名字,又给八岐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三、二郎神挑扁担:

古时候,八岐山一带是平原,后来便有了这座山。原来这座山在东海海底,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龙宫的西南。龙王每次出门都绕道而行,多有不便,一直有搬走的想法。有一天,二郎神到龙宫找龙王办事,龙王挽留下二郎神吃饭,席间龙王爷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二郎神一听,说:“这是小事一桩,把它交给我办吧”。饭后,力大无穷的二郎神用扁担把它挑走,本来是挑到海州的,由于山体非常重,到了青州,一放下休息就挑不动了,只好它把留在这里。明光峰上的洞就是插扁担所留,另一端把扁担插在金蟾山上,金蟾洞就是当时插扁担所留下的痕迹。

四、灵气所钟明光峰

八岐山主峰“明光峰”,居山脉东南方。一条数十米长的石缝,穿透山体。夕阳落山时,晚霞透过石缝,照射出一条明亮的光线,映照在花园河的河面上,熠熠发光,故称“明光峰”。

对“明光峰”的由来,传说当年王母娘娘率领七位公主走到八岐山前时,发现八岐山顶上有一只玉兔和一只乌龟,便连射两箭,均未射中,却射穿了八岐山的山头,形成了今天的“明光峰”。这支箭落到了山后面,落地之处,冒出了井水。现在的天井村,便由此得名。

冬日里,“明光峰”两侧寒梅傲雪,鲜花烂漫,所以又称“梅观峰”;“明光峰”两侧又如两扇敞开的大门,所以还称“门关峰”。传说当年“明光峰”的山崖上,有一个金蜂窝,大如磨盘。捉住一只金蜂,就是一颗金豆子。后来,这个金蜂窝和金蜂被一南方风水先生窃走。至今这里还留有被盗时的痕迹。所以,“明光峰”又称“宝峰”。当年山下还有一座寺院,名叫“宝峰寺”。

与明光峰相连的风暴岭和团山子,好似两个巨大的蝌蚪,它们首尾相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案,极富灵气。当人们运气不好时,都到这里拜谒,祈祷能转运。

五、铸剑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世仇,战争一直不断,两国互相攻伐,越国兵败后,国难当头,越王采用范蠡、文中之计,献上无数珍宝、美女、工匠,吴军才退去,越国成了吴国的附庸国。吴国大败越国后,吴王野心膨胀,发兵北伐齐国,从海上登陆,向齐国都城临淄进发。

吴王这次伐齐,大约用了二年时间,还带着兵工厂。越国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成为吴国俘虏,随军打造兵器,一度在冶源老龙湾支炉冶铜造剑。有一天,吴王下令欧冶子等众工匠去嵩山摸云崮开采孔雀石,冶炼青铜,路过八岐山时,看到了这个石缝,驻足片刻,对手下说:“我本越国人,为越王铸造了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柄宝剑,人称我铸剑大师。看来,我辈这些技艺算得了什么?真正的铸剑大师是上苍,它以天地为炉,造物为工,所铸宝剑倚天斩云。有了这样的宝剑,自然能安邦定国。齐国地灵啊!我们这些工匠不分昼夜的去干,无非是打造出刀剑这类玩意,用来攻打齐国,不失败那才怪呢?看来天意不可违,这次伐齐必然败绩”。或许是巧合,欧冶子一番牢*话,一语中谶。后来吴国伐齐果然失败。

六、南天门盗宝的故事:

传说里面藏着无数金银珠宝,有一窝金马峰在这守护着,蜂子蜇人后会立即毙命。除非到东海之东找到灵芝草,到西海之西找到一种芍药根,把灵芝草和芍药根制成粉末,还要五月端午到八岐山上采下艾草,晒干后,把粉末撒上,拧成火绳。点上火绳提着,金蜂子不敢近前,就可去取宝。当地民风淳朴,百姓敦厚善良,没有人去打这些宝贝的主意。有一天,一个南方人听说这件事后,用自家的灵芝草和芍药根制成了火绳,点燃后,刚到南天门,就被一只金蜂子蜇死。后来无人再去南天门盗宝。

七、北天门财宝的故事

八岐山的北山上,也有一个悬崖,在远处一望,悬崖中间,有石若门,人称“北天门”,门紧闭,外面还上了锁,据说,南北两个天门内,存放的财宝一样多,

北山下住着一户人家,以种田和放牛为生,生了个儿子叫“大牛”。大牛这孩子长的厚道,心肠好,经常帮助邻居干活,从不叫苦叫累,还乐于助人。大牛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娶上媳妇,原因是母亲常年有病,家里贫寒。好在大牛很孝顺,放牛回家就照顾母亲,这一年,娘的病加重,家里实在没有钱去拿药。晚上大牛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如何借些钱给娘抓药?朦胧中,他看见一个白胡子老汉走进来,说:“我是八岐山的山神,看你有孝心,我告诉你一个地方有钱,只管去拿。就一五一十的把北天门内藏宝的事情说了”。大牛一听,十分高兴,一高兴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这件事是真的么?他想来想去,不管真假,去看一看便知晓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牛放牧北山上,到巳时(上午9时-11时)到达山顶,他把牛赶在一旁吃草,自己一人悄悄的来到北天门下,旁边有一条黑色大蛇,有碗口那样粗,蜷曲着身子睡觉。听老人们说,巳时蛇不动,在窝里睡大觉。他非常害怕蛇被惊醒,一想到给娘治病,就来了胆子,用力一推石门,门开了,里面堆放着无数的宝贝,有元宝、金砖、玉器、珍珠、银元等等。他看到这些宝贝,心想:“这些东西不是自家的,不能拿一些,拿三个元宝够母亲治病的就行,现在偷着拿去,等有了钱再还上。”于是,他拿了元宝出来,悄悄把石门闭上,赶着牛群下了山,幸运的是那条大蛇没有被惊醒。

大牛怀揣着元宝回到家,卧病的母亲把儿子叫道床前,有气无力的说:“孩子,我不想连累你了,因为给我治病,我们家穷了,你这么大了,还没有娶上媳妇,我......”,说着,两行泪水涌出。这时大牛说:“娘,你放心,我一定把你的病治好,说着撒腿往外跑去。到离家五里路的五井集上找郎中。

五井集是邑内大集,集市上有好几家药铺,最出名的就是一个南方人开的“华家药铺”。华家世代为医,自称是华佗后代,他们的药方好,就是药材贵,一般穷人是不找他们看病的,华家专门给官员和富人看病。大牛飞也似的一路跑来,华家看到大牛穿的这么破旧,问:“来看病还是干别的?”,大牛说:“我来给娘看病”,“钱呢?”大牛立即把元宝放在柜台上,掌柜一看很惊讶,这些银子成色好,分量足,属于朝廷官银,不是平民百姓有的东西?于是华掌柜一改冷冷的面孔,非常客气的与大牛攀谈起来,还给大牛沏上茶闲聊。掌柜的一边询问病情,一边问银子的来历。经不住掌柜的百般客气,大牛说出了实情。

大牛抓药回家,把事情的经过一一说了。娘告诉他说:“孩子,人要多行善积德,不可贪意外之财。今天的钱权当是我们借的,要是我的病医好了,等我们有了钱,你再去还上。”吃了华家的药,娘的病一天天好起来,大牛用剩下的钱娶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是后话。

华家是见利忘义之辈,听了大牛的话喜出望外,决定偷偷上山去盗财宝。为了对付山上的大蛇,特意带上了一些雄黄、硫磺,还配制了中药。第二天一大早,药铺关门,去八岐山北天门去了。到大山顶时,果然一条大蛇挡在路上,于是华掌柜就用药物来熏,蛇被熏晕了,躺在地上。华掌柜打开北天门,见里面是金光闪闪的黄白之物,高兴的不得了,拿了些元宝,又挑选了玉器,还有宝珠,他拿一些,还想拿,足足装满了一个钱袋子,太重了,实在拿不动,但他又不想丢下一部分,正在犹豫之际,看财的大蛇苏醒过来,用力挥动尾巴,如晴天霹雳,一下子关闭了石门,华掌柜也被关在里头,永远出不出来了。从此北天门再无人问过。

站在远处遥望北山,在状如屏风的大崖上,清晰可见那个被关闭的“石门”。

有一天,大牛去赶五井大集,听到市井消息,华掌柜贪财忘义,出门时迷了路,至今未归,家人去找,杳无音信。

华家盗宝,人财尽失。村里的老人说,山上的财富归八岐山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能独占。

八、杨王的传说

在南天门的东边,就是金柜子山,因形状如柜子,故名。也有人称“金贵山”,有杨王洞而名闻遐迩。看到山的巍峨,老人们就津津有味的讲述那个关于杨王的古老传说。

古时候,临朐县城西南一带有一个小诸侯国,叫逄国,逄国的首领叫逄伯陵。逄伯陵姓姜,炎帝太姜所生,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建立逄国,后改封于齐,尤称逄公。商朝中期,封为“伯爵”,有人名陵,故称“逄伯陵”,其封地在石门山一带。逄公徙封此地后,山因改名为“逄山”。元人于钦所撰《齐乘》记有:“逄山,临朐西十里,有逄公祠”。石门山连着太平崮,太平崮与八岐山相对。

逄伯陵有一个外甥叫杨骥,勇而有谋,是商朝一员大将,驰骋疆场,立下很多战功,被封为“杨王”。杨王为人正直,心里装着百姓。当时的国君天天享乐,荒淫无度,不关心子民疾苦。面对纣王的暴虐,他想用“仁”与“德”的思想来劝谏他、启发他、感化他,结果商君大怒,想*掉他。为救民于水火之中,杨骥决定铤而走险,他率领所部来到其舅舅的封地逄山,招兵买马,训练士兵,囤积粮草,决定讨伐昏君。

商王得知杨骥造反的消息后,非常震惊,立即命令当地官员带兵围剿,由于杨骥善于用兵,把官兵打得仓皇逃跑。官兵战败的消息传到朝歌后,商王急的团团转,一时想不出良策。这时有人进谏说:“逄伯陵的外甥造反,其舅舅难脱干系。如果颁发一道命令,让逄伯陵带兵前去说服杨骥,劝其缴械投降,岂不是事半功倍?还得让逄伯陵把杨骥缚来治罪。”

逄伯陵领命后,哪敢怠慢?星夜赶路,不日便赶到了封邑。他把逄山围起来,派兵攻打,杨骥听到舅舅来攻山,为保留舅舅的颜面,只派出小股部队抵挡,结果被逄伯陵战败。舅舅以为自己攻无不克,便放出狠话,要么杨骥速来投降,要么攻山捉拿杨骥。杨骥心里想,如果不投降,舅舅会惹来*身之祸,自己会落得个不孝之名;如果投降,就会辱没其志,救黎民于水火也会化为泡影。经过反复思量,杨骥决定既要保全舅舅颜面,也不能委屈心志,便弃寨而去,以图高谋。令士兵在山寨四周遍插旌旗,在树上倒挂山羊,在山羊前摆下战鼓,把一些瘦弱的老马系于槽子旁边,山上不时传出战鼓声和马的嘶叫声,造成鼓鸣、马嘶、临阵待战的假象。自己却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批往西南深山撤离。采用“悬羊击鼓,饿马刨槽”的策略,巧妙的把部队带出去。当时逄山之上,荆棘丛生,棘子树上长着很多倒钩,坚硬锋利,容易挂住衣服。杨骥说:“棘子树,见本王,要把倒钩往里藏。”于是逄山上的棘子树都不长倒钩,被后人称为“顺王棘”。

杨骥带领随从,借着星光,最后离开山寨,走出不远,便来到了逄山西南这个山洞里,住了几日后又离去。从此隐居于山野,过起了农耕生活。

逄伯陵在山下一次次传话,只盼杨骥下山投降,一连等了数日,不见杨骥的踪影。便带兵上山搜寻,来到山上一看,见杨骥的部队早已人去山空,不知去向,但见满山的旗帜迎风飘扬,数十只死去的山羊挂在树上,羊蹄放还在战鼓上,几十只战马饿死在马槽旁,这时逄伯陵如梦方醒,知道中计了。由于逄伯陵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无法回去复命,就从逄山北面的悬崖上跳下自尽。

杨王的故事还有很多。前几年,一些村民曾去挖这个洞,幻想着挖出杨王丢弃的兵器,结果挖到一半停止,只挖出十几小车黄土而已。

九、火锅子山烧土匪

沿通天嵧走到山巅,可攀“火炉子”山。这个山远远望去像火炉上放着一个正在“做饭”的锅子,那可能是给八岐山人准备的免费午餐。山势陡峭,不易攀援,早年有土匪盘踞于此,抢夺*戮,为害一方,后遭八路军围剿,匪寇弃山烧寨逃去。百姓闻之,高兴的说:“这些土匪被火烧跑了,火炉子山真的燃起了大火”。

十、“阁老崮”

说郭老崮者谓山高草茂,灵气所钟,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去蓬莱时,路经此地,到山上休息,故名。

十一、文化殿大学士冯溥梦见靠山的故事

冯溥(1609-1691)清初大臣,今青州人,祖籍系临朐冯裕六世孙。清顺治三年考中进士,初授编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

据传:冯溥考进士(1646)那一年,在家苦读。一日读书劳累,抱书而睡,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池塘里有一个高山的影子,旁边写着两个字“靠山”,他感到奇怪,一下子醒了。于是他拿出笔墨,按照梦中的记忆画出了那个山的样子。心想:青州城南多山,山的影子很可能从南方映来。于是带上了几个家人到城南去觅山,出门不远就来到了八岐山,见郭老崮与梦中之山一模一样。家人忙谄媚说:“老爷,这是天意,你看这座山是群山之首,预兆着您今年金榜夺魁”。冯溥自然是喜在心里,回家后继续苦读,等到会试之日,果然进士及第。

壮志已酬,得感谢神灵护佑,于是到郭老崮祭祀山神。

冯溥登上郭老崮山巅,心生感慨,对仆人说:“你们看,在八岐众山中,唯郭老崮山体圆润柔和,不与他山争锋,故能成其高。这座山峰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欲秀于众者,必隐其锋芒。古人的这些出世哲学,我辈当辩证看待,要吸其精华,取其糟粕。

后来,冯溥官至极品,位高权重,为官世故,据说得益于山的启发。冯溥在京城为官时,家中垒墙与邻居房氏发生矛盾,两家为争地基,互不相让。冯府家人修书一封,让冯溥出面讲话,冯溥抄明人张英诗一首寄回,诗曰:“千里寄书为打墙,让他三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冯家主动让步,房家也退让三杆,两家之间,辟出一条小巷,人称其为义和巷,即今青州城里的伙巷街。

冯溥的世故,莫过于康熙娶妹的传说:康熙欲娶才貌双全的妹妹为妃,这件事有失人伦常理,于是召群臣共议。众群臣皆曰不可,惟冯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则不可;若使公主为臣之义女,则可也!”于是康熙拜溥为相国,是为“冯国老'、“冯阁老”,后来这座山又名“阁老崮”。

十二、最神奇的点将台

八岐山北山最出名的莫过于“太平崮”。站在太平崮上,南望八岐山,犹如八位将军肃立,于是人们称太平崮为“点将台。”

太平崮,有南北两峰,相距里余,俗称南太平崮、北太平崮。花园河北山的太平崮为南太平崮,海拔606米,含六六大顺之意,四面峭壁如削,山顶面积4万余平方米,平坦如坻。山体由优质石灰岩构成。据民国《临朐续志》记载:“崮顶有明末吏部文选司高郁文公避乱处,名高家宅子”。今无迹,逢乱世,附近村民多避祸于此,以求太平,故名太平崮。非常巧合的是在南匪横行和抗日战争期间,花园河村民到山上避难,保一方平安。

十三、孙悟空歇脚的故事

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二郎神一路追赶,跑累了,远远看见前面有一个平顶山,就是太平崮,于是按落云头,在山顶上歇脚,二郎神一路追来,拈弓搭箭,一箭射来,那箭飘过太平崮,射穿了八岐山的一个山头,落到山南的地上,打出一口井,因此山南边的这个村就叫天井村了,穿透的那个山缝就是门关峰。

十四、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那会儿,天天下大雨,我们这里是一片汪洋,连八岐山都只露着几个小尖尖,大禹乘船来查看水情,船到八岐山的上面抛了锚,等查看完地形准备起锚时,才发现那铁锚卡在了门关峰里,再也起不出来了,无奈之下,大禹只得叫船工砍断铁索,扬长而去,到后来,大水被大禹疏入了东海,留下那铁锚,在门关峰上挂了好多年。相传大炼钢铁那年,十几个青壮年,用了整整三天三夜,才把它挖下来,都炼了十几炉铁。这个故事就是故事。

十五、“逄山影像”万古传

据《魏书》记载:“八岐山,下如九叠屏风,上则八峰并秀,如森戟排列”。八岐山,又名八旗山、八士山。说到八岐山,就不能不提逄伯陵,不能不重新温习一下“悬羊击鼓”、“饿马刨槽”和“逄山影像”的故事。大家知道,逄伯陵因忠孝成为真神,成为百姓祭拜的对象。为什么呢?据说逄伯陵人仁义厚道,为官清廉,对皇上忠心耿耿。而他的外甥杨骥,骁勇异常却恃功骄横,为谋求霸业,背叛朝廷,挑起了造反旗帜,率兵进驻逄山(旧时属临朐县,现属青州市),杨骥多次击退官府的围剿。

正当皇帝一筹莫展、徒唤奈何之时,听说杨骥是逄伯陵的外甥,遂命逄伯陵劝降杨骥,进行招安。这忠心耿耿的逄伯陵在皇帝面前夸下了海口,保证完成皇帝交给的重任,将杨骥捉拿归案,劝其投降。

这杨骥也确实是个贤孝之孙,虽然敢造反皇帝,但是不敢背负*舅之名。他急中生智,想出了“悬羊击鼓”和“饿马刨槽”金点子。即将山上的羊吊起,羊下面放上战鼓,羊因吊起挣扎,羊蹄不停地蹬在鼓上,发出鼓声。再将饿马栓在槽边,将马蹄放在槽里,饿坏了的战马不停地刨着槽子。布置完后,金蝉脱壳,率义军从逄山西侧转移了出去。

逄伯陵听到山上击鼓阵阵、马蹄得得,以为外甥还在山上。等到山上没有了声息,带领士卒们上去,映入眼帘的是几只累死的羊,几匹躺下的马,哪里还有外甥杨骥的踪影。想自己一生忠君爱国,到头来却见不上外甥,完不成皇上交给的招安任务。他顿觉无脸立足,仰天长叹,毅然跳崖自*,以谢皇恩。他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概感动了神灵,于是,将他的影像永远地留在了逄山上。现在,逄山的阴面山峰绝壁上有一个峨冠博带,足登官靴,长髯飘胸,惟妙惟肖的影像,这便是逄山爷逄伯陵的影像。“逄山影像万古传”,为原临朐十景之一,今为青州管辖。

十六、“八士”忠魂留千古

临朐石门坊红叶谷石门“晚照”附近有个庙,名曰逄公庙,这庙里到底供奉的是何方神圣呢?即逄公逄伯陵也。关于逄伯陵其人,史上多有记载。据《万姓统谱》记载,上古炎帝有子名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位,世称逄伯陵。逄国领今山东青州、寿光、临朐等地。商代末年,逄国被奄国(国都在今山东曲阜)灭掉,后复国。至西周武王时,逄国又灭,易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叙述齐地沿革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左传》杜注称:“逄伯陵,殷诸侯,姜姓。”

据说,逄伯陵为人忠厚朴实,为官清廉,谦恭仗义,礼贤下士,黎民拥戴,四方高人贤士归之如流水,所以当时的逄国人才济济。他们有的擅长琴棋书画,有的通晓水利桑麻,有的专攻天文地理,有的精通武术兵法。受逄公的熏陶和影响,逄国的这些个贤士也是个个儒雅大方,乐善好施。他们不但在临朐、青州、寿光一带的逄国范围内到处讲学授课,造福百姓,还经常被其他诸侯国请去讲学和传授技艺。

有一年夏天,南方江淮地区(原来蚩尤统治的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倒塌,树木连根拔起,庄稼寸草不留,很多地方被夷为平地。当年颗粒不收,饿殍遍地,加之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发,致使该地区连续几年都不景气。面对此情此景,该国国公姜貅心急如焚,连派几批使臣前来北方诸国求救。当他们行至逄国,向善良的国公逄伯陵说明来意,菩萨心肠的逄伯陵一应百应,挑选了精明能*甄、权、烈、丹、羿、寅、禹、耕八位贤士携带了农事耕作、水利、黄帝内经、黄历等先进经验和技术,随使臣前往南方,一边讲学授课,一边帮助他们兴修水利,恢复农业。谁知,这一去就是五六个年头。

这年春天,八位贤士思家心切,辞别了国公姜貅和当地百姓,千里迢迢,风尘而归。想到就要回到自己亲爱的家乡,马上见到日思夜念的亲人和逄国公,个个心潮澎湃,他们期待着与逄公回报各诸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想象着与逄公在一起的和谐场景和热闹场面,无不喜上眉梢。但当他们行至现在的五井镇时,远远地听见声势浩大的哀乐,顿生疑惑,又见当地黎民百姓皆手持白绫,摆了全猪全羊,瓜果糕点,正在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们心中涌起。当他们确切得知逄国公因忠而跳崖自*时,惊愕不已,不敢相信既成的事实,他们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后悔不已,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是,就在逄公用人的关键时刻,他们却没有能够左右其身边好好辅佐,这是何等不忠不孝?八位贤士,达成一致,既然恩公已去,徒留无意矣,既然不能活着辅佐恩公,就干脆终了在此,为恩公守灵。从此长跪于此地,直至坐化成仙。贤士们的忠孝之心感动了神灵,将他们的身躯变成了“八峰并秀,如森戟排列”峻山,名曰八士山,后演变成八岐山。他们的血液就化为一眼清泉,即现在花园河村附近的那眼泉水,他们的泪水汇集成现在的花园河。


内容经过小编整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