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勾践剑谈起,浅述前秦时期青铜剑的制作流程及吴越剑的神奇

从勾践剑谈起,浅述前秦时期青铜剑的制作流程及吴越剑的神奇

首页角色扮演铸剑师起源更新时间:2024-04-24
引语

1965年12月一天的傍晚,湖北荆州市江陵市“望山一号“楚墓正在紧张挖掘之中。当专业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墓主人的内棺打开,赫然发现在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

望山一号楚墓

将剑从剑鞘中抽出的一瞬间,伴随着一道亮眼的寒光,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而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有人再用16层白纸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纸全部划破。这把令人炫目的青铜剑长55.7cm,柄长8.4cm,剑宽4.6cm。剑首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

剑格向外凸出,正面镶有蓝色玻璃,后面镶有绿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发出幽幽的寒光。剑身上还纵横交错着神秘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精美异常。

此剑是该墓葬约600余件陪葬器物中的一具,剑身刻有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经考证意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从此,第一把勾践剑面世,也让人们对春秋战国时的锻造技术赞叹不已。

越王勾践

青铜剑铸造起源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剑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在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琉璃河、陕西宝鸡竹园沟、甘肃灵台白草坡等地的西周初期墓里,都出土有比较短的青铜剑,长在1 7 ~ 2 7cm之间。其中甘肃白草坡西周墓中所出的剑带有透雕龙纹鞘。不过,马承源在《中国青铜器》一书里认为,西周初期的剑体,和梅原末治《殷墟》一书中所载的骨矛形式一致,因而不排除商代具有铸造青铜剑的可能。

《中国青铜器》

青铜剑制作流程

春秋战国时期,剑的铸造水平趋于成熟,形制也有所变化,数量激增。用青铜所制剑的长度普遍在8 0 ~ 9 0cm,剑脊和剑刃采用了不同的合金,既增强了剑刃的锋利,又使其有一定的韧性,不易折断。

另外,1974 年,在湖北大冶的铜绿山,人们发现了一处长约 2000米,宽约 1000 米左右的古代矿井遗址,经过专家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矿井,从矿井堆积的大约 40 吨的矿渣来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在这个矿井下,人们热火朝天的进行着青铜器铸造场景。由四十吨的矿渣,可以推断出当时铜矿的开采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量。

铜绿山铜矿遗址

铜矿的开采、提炼是铸青铜剑的基础,剑在铸造技术方面,古人已经掌握了失蜡法、焊接法、分铸法和混铸法等在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青铜器的铸造,包括有炼铜、制范、调剂、熔炼、浇铸和打磨六道工序,可见古人铸剑已趋于程序化、规范化。

铸造的六道工序具体如下:

第一步:炼铜

在炼铜过程开始前,人们将含有孔雀石铜矿捣碎,然后与溶质木炭一起投入炼铜炉中,当木炭燃烧达到一定的温度以后,孔雀石开始熔化,就会出现一定量的铜液,此时的铜液属于初级,含有较多杂质,将这些铜液收集进行再次提炼,将炼渣分离,就得到了最初的铜。

第二步:制范

大多铸造过程中都离不开有建模这一步骤,这一过程也称制范,就是制造模板,打样子,根据需要铸造的青铜器的形状进行制造,古时剑范多用质地较为坚硬的泥土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用火烘干,再加以修整,质地与陶极为相似,故称为陶范或者泥范 。 等浇铸完成后,古人一般是直接将泥范弄破去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剑器或其他青铜器都没有绝对一模一样的原因。

陶范示意图

第三步:调剂

所谓调剂,具体来说,剂就是剂量,也就是指青铜合金中各部分的比例。因为冶炼矿石后我们得到的铜液呈红色,要想制得青铜器,就需要按照合理的比例加入锡、铅或铝来进行配比,成为调剂。

《考工记》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由此可见,在制作青铜制品过程中,由于铜加锡或加铝的含量比例不同 ,致使合金的硬度也大不相同。青铜兵器要坚韧、锋利,就比制作容器等物品时多加锡或铝。

第四步:熔炼

调剂结束以后,将已经调配好的原料装入坩埚,就可以开始熔炼了,熔炼的关键的观察火候,掌握好判断的尺度,以确保是否熔炼成熟。

《考工记·粟氏》中记载: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第五步:浇铸

青铜熔炼成熟以后,接着就是将熔炼好的液体浇灌到已经做好的“剑范”中,等到液体冷却、凝固,青铜剑的雏形就基本形成。

古人浇筑

第六步:打磨

这一步都好理解,除打磨之外,包括装饰、剑鞘的加工制作等。

《荀子》曾有一段,对剑的打磨过程进行了描述: “刑范正,金锡美,工治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砺、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砺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

由此可见,剑的加工、打磨,是铸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

吴越青铜剑

春秋时期铸剑最为著名的是吴越地区,所铸剑也称为吴越剑。吴越就是今天中国江浙地区的借代词,因为当时此地属吴国、越国管辖,故称吴越地区。

吴越区域

当时该地区和北方诸国军队以战车、骑兵、长兵器为主不同的是,吴越军队以舟楫、步兵、短兵器为主,这是南方水网密集的地理因素决定的。

另一方面,当时吴越争霸,战争频繁,使得铸剑之风日盛,也使吴越宝剑盛极一时,铸造出了一批极为精良的宝剑。作为铸造宝剑的匠师们,吴越地区生活的百姓均引以为荣,并围绕着铸剑,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和旷世宝剑,大概从战国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吴太子诸樊剑

流传千年的铸剑匠师

史载春秋晚期,越国出现著名的铸剑师欧冶子,越王允长请他制作了著名的五把宝剑,分别是:毫曹、巨阙、鱼肠、纯钧、湛泸剑。

东汉刘向《吴越春秋》有原文记载为: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在《韩非子·显学》,也有欧治子的记载: “夫视锻锡而察黄青,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利钝。”《淮南子·览冥训》载:“区治生而纯(淳)钧(銁)之剑成。”

东汉时期高诱认为,欧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区,读若讴歌之讴,区越人善冶剑工也。” 当然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这也反映了吴越地区民间对铸剑师们的歌颂赞美。

欧冶子

还有一对夫妻,至今还流传着他们的传说,那就是干将和莫邪,很多地方还有他们两人铸剑时的动作塑像,从他们的表情中我们就能读懂他们坚毅与自信。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对后世的影响。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 “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越前来献三枚,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耶。莫耶,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来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

到了东晋,史学家干宝在他的《搜神记》中把干将、莫邪铸剑的传说,又衍化出了干将、莫邪之子赤比复仇的历史故事,以及“三王坟”的历史由来。

干将、莫邪夫妇塑像

另外,据《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的,则首次将干、莫邪与欧冶子相联系。在之前的记载中,干将莫邪与欧冶子铸剑均是独立的历史传说,在这里则演变为欧冶子与干将二人合作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宝剑。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剑备受人们喜爱,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把上等宝剑,而具有高超铸剑工艺的匠师们,也就被附会上一段段具有神奇色彩的故事传说。

这些故事传说不等同于历史,我们不能因为它有文学价值或文化意义,就将其当做历史来看待,但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了故事传说的价值。这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同时这些情节,向我们表达了古人对于宝剑所寄予的美好愿。

但是不管是形制精美的吴越铜剑,还是脍炙人口的传说,我们都能领略到春秋战国时期,剑文化的历史风采,和丰富的剑器文化内涵。

通过考古学家对吴越铜剑发掘,我们感受到这一时期的铸造文明,通过一段段神奇而感人的传说,也感受到了吴越铜剑的辉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