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李白《大鹏遇希有鸟赋》
图 | 清·华嵒《竹溪六逸图》(局部)描绘了李白等六位高士的隐居生活,纸本设色,183x100厘米
李白,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瑰丽的诗篇几乎贯穿我们的学习生涯。但除却诗歌,李白在书法上同样有些成就。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李白目前唯一传世真迹——《上阳台帖》。
公元725年,时年25岁的李白决定仗剑走天涯,自己出发闯荡江湖,誓要干出一点名堂。
图 | 清·苏六朋《太白醉酒图》,纸本设色,204.8x93.9厘米 |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他沿长江一路而下,越过川蜀的崇山,向着未知的远方缓缓而行。行至江陵(今荆州)附近,少年李白结识了一位老道士。
这老道士与李白投缘,谈天聊地中,夸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以与他一起“神游八极之表”。
这个老道士就是司马承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当时他已经86岁了,足足大了李白一甲子有余。
25岁的李白得了这种夸奖,自然乐不可支。司马承祯是曾被玄宗称为“道兄”的道士。李白心想:此类人物如此夸赞我,想必玄宗也会同样欣赏我吧。
于是大笔一挥,反手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
图 | 清·吕焕成《春夜宴桃李园图》,绢本设色,199x96厘米 |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李白将自己比喻成直上云霄九万里的大鹏,将司马承祯比作昆仑山上的希有鸟。他们一起周游四海八方,神游八极之表,登于寥廓之上,修道成仙。
赋的最后一句:
“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意思是大鹏鸟与希有鸟飞往了九天之外,而下面的鹓鶵小雀只觉得他们可笑。可谓是李白版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了。
但这终究只是一篇赋。少年李白意气风发,并没有与司马承祯一道仙游四方。他别过老道士,为报“鸿鹄之志”,李白决定去往全天下最繁华的地方——长安城。
李白到达长安城后,几经起落,从25岁到41岁,李白一直在写诗,虽被引荐并得到了赏识,但这并不是李白所愿。
744年,年过四十的李白收拾行囊,重新踏入了江湖。他去了洛阳,结识了杜甫,约好几个月后去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寻道问仙。
同年,李白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遇到的老道士司马承祯。当时的大鹏鸟如今落入凡间,希有鸟又过得如何呢?
李白又出发了。
图 | 元·赵孟頫《蜀道难》(局部),56.6x154.45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他前往阳台宫,心中激动又无措。二十年未见故人,他或许想向这个忘年交倾诉世事无常,或许想问老道士当年“神游八极”的约定还作不作数。
但当他到达山顶,一切都化作了烟尘。司马承祯十年前便已羽化登仙,唯余道观墙上的壁画正静静地坐着。
我们不知李白当时在想什么,只知他下山后便写下了他唯一一幅留存世间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
请将手机横放欣赏 ↓
图 | 唐·李白《上阳台帖》,纸本墨书,28.5x38.1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有人说,书法五大字体,篆隶草行楷,草书能更直接地抒发情感。
因为草书很难看懂实际内容,第一眼只会被其线条中所蕴含的情感打动。
图 | 唐·李白《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承袭了唐代草圣张旭的草书风格,全帖仅二十五个字: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无一字写离别,写时间流逝的无奈。但纵观全帖,却感觉全篇无一字不写世事无常。百感交集,力透纸面,扑面而来。
起笔几字还算工整,字的变形程度较低,虽然长、物、象三字的右侧稍被磨损,略难辨认,仍是可以看懂的。
之后,“非有”二字稍扁,只占了之前一字的空间,到“老”字却笔墨浓烈,笔锋如飞。
图 | 唐·李白《上阳台帖》局部
“清壮何穷”同样稍有磨损,其中“何”只余“可”字可辨,但根据前后文意与书法排版,此处应为“何”字,学界也多认可。
纵观全篇,字形大小悬殊,章法错落有致,通篇给人以雄壮开阔、纵放自如之感。
“老”、“清”、“台”三字墨色浓烈,构成三角形,又给作品增加了稳健流畅之意。
图
| 唐·李白《上阳台帖》(局部)
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评李白书法作品为:
“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结语
大鹏鸟与希有鸟,
于寥廓之外,
在八极之表重逢。
希君生羽翼,
一化北溟鱼。
编审:张筱曼
主编:邓莫南
责编:彭 锋、韩 丹
撰稿:李唯嘉
编辑:刘梦迪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