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知识界人士话两会

奋进——知识界人士话两会

首页角色扮演铸剑最终契约更新时间:2024-07-26

卷首语

这是一个时刻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初心不变的时代。

2020年,疫情来得险恶而迅猛。瞬息万变之下,广大知识分子的情怀与使命却不曾改变。

4月22日,**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深刻阐释了“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并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始终关注着国家发展,关注着社会进步。

奋进路上,大任在肩。这一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武汉大学校园一角。新华社发

日前,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该校500多名护理专业学生举行授帽仪式。现场还邀请了7名从该校毕业的援鄂护士代表,与师生们分享战疫故事。光明图片

日前,湖南长沙师范学院学生返校。光明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

建立全面多样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一直是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这不仅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意味着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市场规模、创新条件都将迈上新台阶,同时也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新更高要求。

客观来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质量的同步提升。从多数国家发展历史来看,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期甚至更容易出现法律政策监管漏洞、师资教学资源被稀释、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竞争升级,促使就业部门的学历需求趋向更高层次。这一情况通过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机制的调整反馈给高等教育部门,会逐渐形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向研究生教育阶段迁移的发展趋势。若高等教育体系仅增加规模而未能随着经济发展节奏和需求的变动及时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科专业内容,就容易加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程度,造成劳动力结构性失业,这一情况曾出现在部分拉美国家的发展历程之中。

因此,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阶段之后,各国比以往更加重视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保障和提升工作,如以行动计划的方式推动建设高水平大学,形成对高教体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激励示范作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今后还会继续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深刻转型,亟待建立全面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

首先,注重多样性。高等教育发展从“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要明晰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加强全面性。一个世界大国,不仅需要一批一流大学,更需要各类高校的全面发展,建成全方位发展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再次,突出开放性。要建立开放式的教育制度,搭建起多元便捷的高等教育“立交桥”,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最后,重视包容性。要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办的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清华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

又是一年两会时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这是提振信心的大会,也是凝心聚力的大会。把战疫中的精神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次抗疫实践凸显了我国软实力、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坚定了人们的价值观自信。**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深感近些年在这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各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育人全过程,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养良好道德情操,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次抗疫中,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讲,“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思想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信仰缺失、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今年两会,我期待代表委员们能在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中更大力度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比如,推动制度建设,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以及各项规章制度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厚植爱国情怀,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引导人们增进家国情怀;推进诚信建设,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重视学术科研诚信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王洪元:

助推贫困地区从“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转轨升级

2020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汇聚了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应当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扶贫领域,“渔”就是高校的科技优势。大学通过科技咨询、业务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途径把先进的理念、技术、经验传播到适用地区,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式扶贫转变,能有效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推动贫困地区从“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转轨升级,形成扶贫对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扶贫先扶智。高校发挥好教育系统整体资源的效用,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持续在义务教育短板上发力,可以从根本上斩断代际贫困,确保脱贫工作可持续、不返贫。扶贫要扶志。贫困地区难的是摆脱精神贫困,这就要全面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用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明发展,推动当地移风易俗,让贫困群众焕发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与脱贫信心。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智力和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持续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任第一*,组织教师、研究生支教团,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向定点扶贫地区输送各类人才。仅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就派出20名青年教师到内蒙古科右前旗中小学支教一年,极大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也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在两会召开之际,期望国家在教育扶贫领域出台更多支持激励政策,鼓励高校青年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加强在扶贫领域的科研成果认定,重视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和网络建设,关心关爱扶贫干部,让他们有干头、有劲头、有奔头。

(光明日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

创造更多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今年的两会极不平凡。可以说,此次抗疫过程中,党中央的种种硬招实招,让全国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希望本次两会认真总结抗疫阻击战中得出的重要经验,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努力构建以公共卫生安全为基础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为中国社会未来长期健康发展打造更加坚实的社会治理格局。

本次疫情凸显了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应当看到,公共卫生安全涉及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国家安全的底线,也是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亟须构建立足于公共卫生安全观基础之上的国家安全观。

同时,本次疫情告诉我们,必须把防疫和医疗作为一个有机体系加以构建,将科学防疫和有效治疗有机结合,提升防疫体系的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这不仅会更加丰富和强化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应有内容,也能使全面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得到足够的支撑,并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效能。

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外防输入和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很重。我们应把在疫情阻击战中建立起来的疫情发现、风险预警、精准检测、科学治疗、社会保障等防控举措体系延续下来,创造性运用到复产复工之中,创造更多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更好满足多层次社会成员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加强人们公共卫生安全意识,自觉采取更加健康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相融合的新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将疫情阻击战中展示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发展优势。

(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王锁:

接续奋斗,不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全国两会,注定会载入史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证明,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越强,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发展动力也就越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路径,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科技创新能筑牢强国之基,助力强国之梦。正如**强调的,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作为新时代强国梦的重要保障,核科学技术事关国家安危、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大国地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些年,兰州大学因时因势,精准施策,变地域特色为科研优势,扎根西部着力解决重大难题,依托甘肃核产业优势培育前沿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加奋进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核科学技术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国铸剑,为民造福。面向未来,不管疫情后世界秩序如何变化,我们将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核产业链,疏通堵点,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构建科研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梦想在前,重任在肩。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作为一名西部科技工作者,期盼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向西部倾斜,进一步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在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更大支持。作为新时代核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坚定报国之志,不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创新征程中接续奋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光明日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20日05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