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古装影视剧,一旦天下纷乱之时,凡崛起之秀个个口中都喊着平定天下逐鹿中原。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喊?
其实,这个词最早叫“中原逐鹿”,之后又被称为“逐鹿中原”,为古时兵家深为推崇的作战策略,这其实与“得中原者得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在大众印象中,或多或少都会听到“中原逐鹿”一词,但是,你可知此词的由来?
最早“逐鹿中原”此词出自《淮阴侯列传》中,其内有这样一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意思即为:“秦王失去了皇位,天下群雄并起,共同争抢帝位,唯有能力出众者,方可夺取天下。”
其实,类似的话在《蒯通传》中亦有记载:“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二者意思相近。可见,“逐鹿”之意为争夺帝位,而中国历代王朝,主体皆在中原,因而,“中原逐鹿”也可理解为争夺天下。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人。因其名有“彻”,与汉武帝刘彻同讳,后被史家改为“通”,故而蒯通。 蒯通生于秦末时期,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善于洞察形势、陈说利害,早年在韩信手下任谋士。
楚汉之争时, 蒯通即建议韩信自立门户,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甚至,有机会建立千古霸业,然韩信没有采纳。后来, 蒯通再劝韩信,告诫其已功高震主,若不及时退隐,恐将面临大祸,韩信自恃功绩卓著,并未将此劝诫放在心上。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稳固江山,对麾下异姓王势力进行清剿,韩信成为首要目标。嗅到危险气息的韩信,当即与陈稀密谋造反,欲图篡夺大汉基业。二人商议,由陈稀先行兵变,留韩信京城接应。不料,没多久,异地起兵的陈稀就被刘邦剿灭,韩信谋反之事泄露。
最终,吕后将其骗入宫中,擒捉后*死。韩信死后,任何参与谋反案的人,皆被处死。刘邦在调查中,发现韩信谋反之事,与蒯通有关,当即下令抓捕蒯通,并威胁称要对其施以烹煮之刑。
蒯通直呼冤枉,辩解称:“秦朝剥削统治,已经失去了天下(秦失其鹿),各方英雄豪杰顺势而起,共同争夺霸业(天下共逐之),每个人都想当皇帝,都想取代你(指刘邦),你能把这些人*光吗?”刘邦觉得此话有理,便将蒯通释放。
蒯通这番话确实言之有理,回顾楚汉相争,刘邦、项羽分庭抗礼,共争天下。当时,项羽所定的都城为彭城,即如今的江苏徐州;刘邦所处的南郑,为今天的陕西汉中,从地势优劣看,两方处于同一水平线,形成了短暂的对峙局面。
天时地利人和,为兵家胜利三要素。当时秦朝已灭,只剩楚汉两方军事集团,决战时机已到,军事实力又可分庭抗礼,下一步若想取得先机,无疑是占据地利优势。当时最好的选择,即是占领郑州。
这里作为中原腹地,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刘邦、项羽自然不会视而不见。事实证明,中原腹地确实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楚军与汉军相互厮*,展开惨烈的拉锯大战,在长达两年半的楚汉战争中,三场极具影响的战斗,皆发生在京(荥阳)索(水)地区。
公元前205年五月,楚汉两方为争夺“敖仓”之粟,在荥阳展开激战,刘邦兵败溃逃,后被困在荥阳。紧急之下,纪信假扮汉王引诱敌军,方才使刘邦逃过重围。次年,项羽进军东部,致使中原楚军兵力空虚。
刘邦抓住战机,率军扑向广武,在即将攻占时,恰遇楚军回师,双方陷入厮*。这一战,持续数月,终以刘邦战败而结束。然而刘邦并不死心,私下准备第三次夺取中原。在楚军丢失成皋后,刘邦再次出兵广武,双方陷入长久对峙。
由于长期交战,双方皆疲惫不堪,人困马乏,亟待息军养士。公元前203年九月,刘邦率先提出休战,但未得成。后又派出侯公游说,终于获得项羽同意,两军就此停战。
正如《史记·项羽本纪》所说:“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如此说来,项、刘两军逐鹿中原,中分天下,争斗的中心,正是:郑州荥阳。
后世将“中原逐鹿”喻为群雄并起,共夺天下。唐代著名谏议大夫魏征,曾有《述怀》一诗,其内载称:“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戍轩。纵横计不成,慷慨志犹存… …”之咏叹。可知,在唐代“中原逐鹿”一 词已经为人熟知了。
最后,还需要说一点的就是“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中:“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也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吉日》有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之后,“中原”这个词就逐渐被用来指代“中国”了。
参考资料:
『《诗经》、《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传》、《述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