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特刊丨守护希望 点亮未来

星期特刊丨守护希望 点亮未来

首页角色扮演照亮一条路更新时间:2024-05-01

守护希望 点亮未来

——武警部队官兵热心关爱帮助儿童记事

孩子是什么?

孩子是希望,是未来。

在橄榄绿方阵中,人们总会看到这样的身影,他们用温暖的双手捧一抔黑土,用炽热的真情守护希望、点亮未来。

——题记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儿童而设立的全球行动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将庆祝儿童事业所取得的进步,呼吁全社会坚守对儿童作出的承诺,并提醒我们要为儿童事业作出更大努力。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回顾武警官兵与儿童的故事,饱含着一段段关于守护与成长、关爱与感恩的温馨记忆。

这些故事或是发生在日常执勤训练间隙,或是发生在抢险救灾一线;或是发生在巍巍大山的褶皱里,或是发生在茫茫高原的冰雪间。有的是个人行为,有的是集体行动;有的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有的还如春蕾般含苞待放;有的已成为老传统,有的正续写新篇章……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哪支军队如人民军队这般与人民群众如此血肉相连、鱼水相融……

“让我存下您的电话号码”

在武警河北总队机动支队参谋部政治协理员左晓军的手机通讯录中一直保存着一个电话号码。

左晓军清楚地记得,那是2014年7月,时任支队三中队排长的他,收到了这样一封感谢信——

“敬爱的左晓军叔叔:您好!我是受您资助的一名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我弄丢了您的电话号码,希望您能给我回一条短信,让我存下您的电话号码,我的联系方式为……”

那一天,中队不少官兵也收到了感谢信,只是信件落款处的名字却并不相同。左晓军把一封封信件整齐码好,放进中队荣誉室,与荣誉室内按照时间顺序摆放的捐资助学捐款明细、捐资助学金使用情况登记表、汇款单据放在一起。第一张汇款单据上的时间是2002年9月,也就是从那时起,中队官兵开始了爱心助学的接力。

2002年,中队时任排长郭勇在驻地报纸“爱心助学”专栏中看到了河北省平山县寺家庄村林月月一家的求助信息:林月月的父亲在运送砖坯时意外受伤,造成终身残疾,一家人的日子变得异常艰难,林月月也面临辍学的困境。

郭勇以中队团支部的名义寄去60元钱,鼓励林月月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不幸。从此,林月月就与橄榄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记录的一份爱心账单也越发“厚重”起来:

2002年,王晓军50元、李蕾50元、肖爱华50元。

2007年,父亲换假肢,武警叔叔共捐资670元。

2012年,叔叔们成立了“捐资助学爱心基金”,共捐助1026元。

……

十余年间,捐助者由最初的一人、两人,到后来的十几人、几十人,受助者也从林月月一人增加到王夏蕊、张幸幸、桑兴磊等多人。

也是从那时起,中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当老兵退役,离队人员都要与留队战友交接爱心接力棒;每当新兵下队,第一堂拥政爱民教育课就是组织新战友们感受这份鱼水深情。

时任中队长刘一记得——

2014年年底,13名即将离队的老兵将2600元钱送到中队党支部,说他们想为“捐资助学爱心基金”再出一份力。

如今已是四级警士长的中队老兵邹健讲起记忆深处的故事——

山东籍战士陶金,退役后依旧写信鼓励林月月积极面对人生的坎坷和风雨,并一如既往地资助他。

几经调整改革,中队由担负机动任务到组建特战力量。又是一年新队员补入,参观中队荣誉室的新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在捐资助学展柜前停留。

“时间、募捐金额、捐助金额、其他开支、当月结余、总结余、经手人……”看着条目清晰的捐资助学金使用情况登记表,新补入队员孙斌晋凝神静思。

“助学金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更多的是信心与勇气。”

“您的资助,让我体会到了被关心的温暖,更让我树立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我会好好学习,长大后像你们一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一封封字迹工整的感谢信,让孙斌晋不自觉地眼窝一热。一代代中队官兵接力捐资助学究竟为了什么?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这样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抗抗快看,这就是在洪水中救了妈妈和你的武警叔叔。”视频那头,周鹏远抱着女儿抗抗向在“7·20”特大暴雨灾害中营救他们的武警官兵表示感谢。

“抗抗已经百天了,孩子很健康,感谢武警官兵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周鹏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抗抗也好奇地盯着屏幕。

视频这头,武警河南总队许昌支队的官兵们看着抗抗天真的表情和一家人幸福的样子,由衷地祝福他们。虽然隔着手机屏幕,但依旧让人备感温馨。

这是一次特殊的视频通话,更是一次特殊的“重逢”。

10月29日上午,在“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出生的小女孩抗抗终于与营救她和妈妈的5名武警官兵见了“第一面”,这一天正好是她出生100天。

谈起这一幕的发生,还要追溯到7月份河南省遭遇的极端强降雨。7月21日,周鹏远一家被洪水围困在长葛市大周镇卫生院内,医院断水断电,即将临盆的妻子苏彩云急需转移。参与救援的支队官兵驾驶冲锋舟迅即赶到,用最快的时间将一家人转移至安全地带,并联系车辆将他们送到长葛市妇幼保健院。当天22时20分,孩子平安出生,为了感谢武警官兵为自己一家提供的帮助,周鹏远选取“抗洪”的“抗”字,为女儿起名抗抗。

新生命诞生新力量,新生命孕育新希望。抗抗的出生感动了万千网友,也极大地提升了一线抗洪官兵的士气。参与救援的官兵看到抗抗出生的新闻报道,更是满脸的骄傲与自豪。救援时,由于水流湍急,冲锋舟差点被洪水掀翻,官兵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稳定船只,用自己的身体为“生命之舟”护航。“很骄傲,不后悔,很值得!”在事后的采访中,他们斩钉截铁地回答。

和网友们一样,支队官兵十分关注抗抗的成长。抗抗出生第二天,他们就派专人去看望,并为抗抗一家带去必要的生活用品。之后,官兵每隔一段时间就与抗抗一家联系,了解他们在灾后重建中需要哪些帮助,及时施以援手。

“危难关头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母女的命,这样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虽然已过去三个多月,面对记者,周鹏远依旧难掩激动。他一直想带着女儿到部队向官兵当面道一声感谢,但因为疫情原因还未能实现。这次孩子“过百天”,夫妻俩没安排孩子抓周,却拨通了视频电话,让她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他们说,希望女儿能一辈子记住这份恩情,将来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哥哥下次再来看我”

夜凉如水,武警广东总队茂名支队信宜中队给养库门口,新兵韦文庆正和战友们一起将一箱箱物资搬运装车。

明天是韦文庆第一次去信宜市福音特殊教育学校探望小朋友们,这让他十分激动。下队后,中队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组织官兵上一堂手语课。起初,韦文庆觉得很奇怪,直到从老兵的口中了解了中队官兵连续24年关爱听障儿童的故事,他心中的疑团才解开。

1997年,中队当时还驻扎在老营区。因为场地所限,只能在营区外组织长跑训练。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队伍前进的道路上玩耍,任凭官兵口号喊得再响,他们依旧自顾自地玩着。

这时跑过来一个女人,对着孩子们一阵比画,指了指官兵,孩子们这才转过头来。而后,这个女人小跑到官兵面前,连连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孩子们听不见声音,我这就带他们离开。”官兵们这才了解到,这些孩子来自特殊教育学校。

回到中队,值班员把训练中发生的“小插曲”汇报给中队长和指导员。他们当即决定,周末带着官兵去学校探望。不承想,这一去,就坚持了24年。

在开往学校的大巴上,韦文庆反复向老兵确认打招呼的手语,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

中队官兵一下车,孩子们立马跑了过来。随后,中队官兵轻车熟路地在学校里忙活起来:中士邱日坚教孩子们叠着“豆腐块”,下士梁汝祥拿着小黑板当起了美术教员。

新兵们也不甘示弱。韦文庆看到自己的同年兵刘乃僮正在用“散装手语”尝试着与孩子们沟通,一边比画一边猜,却怎么也不得其法。

一天的时光很快过去了。临别之际,一个叫甜甜的女孩用手语对韦文庆比画着。韦文庆看不懂,只是傻傻地笑,一旁的班长谢战文告诉他:“甜甜在和你说:‘哥哥下次再来看我。’”

返程途中,中队长刘成向新兵们讲起,很多成功康复的孩子,直到如今依旧和帮助过他们的中队官兵保持联系,“去年2月,退役多年的中队老兵李浩接到了帮扶过的听障儿童小谢的电话,小谢邀请李浩去参加他的婚礼。”

了解了中队官兵与听障儿童的情谊,韦文庆越发期待下次到学校看望他们。上等兵朱志文与韦文庆有着相同的渴望。

负责教孩子们《姓氏歌》的朱志文,每次都要把同样的音符、口型做一遍又一遍。有战友曾问朱志文,“你怎么这么有耐心?”朱志文没有回答问题,反而讲起了一个叫李天的听障儿童的故事。

“李天刚出生就被医生诊断为听觉障碍,3岁到12岁的9年里,他听不见任何声音,只能发出‘啊’的声音。可现在,16岁的李天已经可以和别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了。”朱志文说,李天每天坚持定口型、摆舌位、正音调,让自己深受感动。

在支队举行的强军故事会上,朱志文与战友们分享了自己帮扶听障儿童的收获:“看似是我们为他们送去希望,但其实,他们也在给我们带来力量。”

“以后我们也要去部队里找你们”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

一群武警官兵正在营区组织格斗训练,除却官兵的喊*声外,几声稚嫩的话语分外响亮:“加油!加油!”

循声望去,一群孩子站在营区旁楼房的窗户边,透过护栏,望着楼下的训练场。他们不时扭动着身体,跟着官兵的口令,一招一式地模仿着。

发现武警叔叔注意到了自己,孩子们激动地朝官兵挥手。

一个小女孩说:“叔叔们你们真棒,我给你们点赞!”说话的同时还朝官兵伸出了大拇指。

一个小男孩喊:“以后我们也要去部队里找你们!”他两只小手抓住护栏,郑重地喊道。

武警官兵也暖暖地回应:“谢谢你们,你们也很棒!你们要好好学习,我在这里等你们!”

这群孩子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的学生。小学与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执勤一中队营区只有一墙之隔,在“以后我们也要去部队里找你们”的纯真约定背后,浓缩着多年来中队官兵与小学师生之间的浓浓鱼水情谊。

每当走在执勤路上,上士李玉坤总能想起一个暖冬的下午。

那天,李玉坤正在执勤。夕阳西下,与执勤点相隔一条马路的维明路小学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鱼贯而出,陆续跟随家长离开。一个看起来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在校门口等了一会儿后,独自过了马路,站到李玉坤身边不远处。

李玉坤看时间不早了,便上前询问:“小朋友,你站在这里干什么?怎么不回家?”

小男孩仰起头说:“我妈妈还没有来接我呢。她说她要是来晚了,就让我去对面的武警叔叔身边等她。妈妈说,站在武警叔叔身边最安全。”

稚嫩的童声、澄澈的眼神让李玉坤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家长和孩子对武警官兵的信任让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那天,他守护着小男孩,正如他十几年如一日站在自己的哨位上,守护着孩子们美好的家园。

中队上等兵张灵杰是支队“红火炬”理论宣讲小分队的“火炬手”。今年,他收到维明路小学师生的邀请,为孩子们讲述党史故事。

为了讲好这堂课,张灵杰不光利用休息时间对着学习室的墙壁试讲,还在警容镜前反复设计肢体动作。课堂上,张灵杰生动的讲述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维明路小学的老师说:“武警官兵不仅时刻守护我们的安全,还将学党史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张灵杰却说:“第一次给孩子们讲课,我心里很紧张。但是,小朋友们专注的神情给了我动力。”

同样感到正能量满满的还有执勤五大队大队长张雷昊。看到共青团中央转发了孩子们与官兵互动的视频,张雷昊一时触景生情。他也曾是维明路小学的学生,他说那时他最向往的就是窗外那一抹橄榄绿。

当从军报国的种子生根发芽,历经比武、立功、考学、提*张雷昊骄傲地说,自己已经实现了儿时“以后我们也要去部队里找你们”的愿望。

“武警叔叔,谢谢你带我来看升旗”

在海拔435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孔繁森小学,12岁的格桑多杰常与朋友们分享的就是两年前的北京之行。

2019年8月,国家体育场。“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一首欢快的藏族歌曲飘扬在“鸟巢”上空,在游客惊喜的目光中,10名藏族孩子整齐地排成一队,踏歌而来,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像一朵朵鲜艳的格桑花热情绽放。

在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宣传科干事王彧陪同下,这群藏族孩子从祖国西部边陲的雪域高原来到了魂牵梦萦的首都北京参观见学。

盛夏的北京,烈日炎炎。孩子们手拉着手,随着涌动的人潮,来到了此次活动的第一站——八达岭长城。

“这里就是好汉碑!”带队的藏族老师边巴向孩子们介绍。时年12岁的南嘎拉姆是此次活动中年龄最大的孩子,他兴奋地站到石碑前,请武警叔叔为他拍照留念。

“如果说游览长城是一次壮怀之旅,那参观中国科学技术馆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次探索之旅。”王彧回忆,一进入馆内,孩子们就被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深深吸引。

“快看,是机器人!”“这边这边,这里的水可以倒流!”……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簇拥着参观一个个展区。亲身体验机械操作,动手拆装榫卯模型,驾驶“飞船”穿越“时空隧道”……时年11岁的藏族女孩次旺卓玛说,那是她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

登长城、看展馆、游名校,一周的时间既忙碌又充实,圆梦之旅也迎来了最后一站: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在旅游大巴上,凌晨就起床了的孩子们竟没有丝毫困意,一个个眨着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向窗外。

天安门广场上,伴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三军仪仗队迈着矫健的步伐护旗而出。

“向国旗——敬礼!”伴随着响亮的口令,护旗队员和礼兵行礼,《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唱起国歌,并举起右手,向国旗行少先队队礼。

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格桑多杰对王彧说:“武警叔叔,谢谢你带我来看升旗。”

圆梦的不仅是格桑多杰等10名藏族孩子。从2016年开始,支队共分3个批次,带领共建帮扶单位孔繁森小学的32名贫困生,赴首都北京参观见学,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圆梦北京,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爱与希望的种子。

王彧向记者介绍,前不久,电话联系格桑多杰时,格桑多杰说:“武警叔叔,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到北京上大学。”

“大哥哥,你的军装真好看”

“王淏源,信箱里有一封你的信。”

这年头还有人写信?武警黑龙江总队参谋部警卫勤务大队汽车中队四级警士长王淏源半信半疑地走进收发室,当看到信上寄件人的名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寄信人是佳木斯市汤原县第一小学学生杨凯涵。“亲爱的淏源哥哥,感谢你长期以来对我学业的资助……”看着杨凯涵工整的字迹,王淏源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去年春天。

去年年初,王淏源在回母校探望时得知,杨凯涵的父亲因脑溢血去世,母亲只能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家里还有个读高中的姐姐,母女3人生活拮据。一个想法当即出现在王淏源脑海中。

“我就是不想让她再走我的老路。”1990年,王淏源出生在汤原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很早就辍学外出打工。

淋过雨的人总想为别人撑把伞。王淏源找到校长,说出他想资助杨凯涵的想法,并提出想去杨凯涵家里看一看。

“第一次进行家访,我既紧张又激动。”家访那天一早,王淏源把军装熨了又熨,还为杨凯涵买了一个书包作为见面礼。

虽然能想象到杨凯涵家里光景不好,但一进屋子,眼前的景象还是让王淏源感到震惊。因为没有沙发、电视等家具电器,屋里显得空荡荡的。衣柜是简易的,床是拼接的,床单也已洗得发白,一面墙上贴满了奖状。

奖状旁,杨凯涵乖巧地站着。虽然穿着明显不合身的衣服,但她暖暖地对王淏源笑着。“大哥哥,你的军装真好看。”杨凯涵盯着王淏源的军装,怎么也看不够。

王淏源通过与杨凯涵的母亲聊天得知,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杨凯涵听话懂事,每天放学后还主动分担家务。

9岁,本应是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年纪,而眼前的这个小女孩却懂事得让人心疼。

从那时起,王淏源每月都会拿出一部分工资捐助给杨凯涵作为生活费。

每次休假,王淏源都要到杨凯涵家里,送去大米、牛奶等生活物资。“这学期杨凯涵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我给她买了些辅导书。”杨凯涵的母亲拉着王淏源的手说:“你不仅每个月资助我们,还为这孩子的成绩操心。”泪水滴落在紧握的手上。

如今,在同学面前曾有些自卑的杨凯涵已变回活泼开朗的模样,还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

“淏源哥哥,这是我为你画的画。”王淏源生日当天,杨凯涵送给他一幅画作为生日礼物:一个橄榄绿的身影牵着一个小女孩,在阳光下灿烂地笑着。

王淏源将画认真保存,他说,在杨凯涵的心里,绿军装已经成了温暖的代名词,他一定会把助学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我想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

中秋节前夕,王静文带着儿子琦琦回到武警江苏总队徐州支队新沂中队。看到中队又多了好些新面孔,她心想,该让儿子怎么称呼眼前这些武警官兵呢?

“就叫舅舅吧。”中队指导员严伟康笑着把琦琦高高举起。

琦琦不怕生,举着小风车在营区里跑来跑去。

“妈妈第一次来的时候可没你这么淘。”王静文拉着琦琦的小手来到队史馆,陈列室中放着一张老旧的餐桌,这张餐桌让王静文的思绪陷入了回忆。

王静文第一次来到中队,是时任中队指导员胡典平把她从家里一路接过来的。

7岁失去双亲,王静文与年迈的奶奶和幼小的弟弟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她起早贪黑,农闲时读完书忙家务,农忙时抢收稻子后再读书。

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沂市第三中学,王静文却不想读书了。奶奶身体越来越不好,自己必须扛起供弟弟读书的担子。下定决心后,王静文开始四处联系外出打工的同乡。

听说了王静文的故事,在校长陪同下,胡典平为王静文送来中队官兵捐赠的钱物,并告诉王静文:“学一定要上,从明天开始,中午来武警中队吃饭,我来接你,也能为家里省一笔花销。”

第一次走进军营,王静文看到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在忙前忙后,年纪大的把刚刚出锅的炒菜端上桌,年纪小的帮着摆放碗筷。

“那是妈妈最温暖的记忆。”王静文抱着琦琦坐在那张熟悉的餐桌前,抚摸着微微发亮的桌面说。

这是一张开设于1992年的“爱心餐桌”。那年的学雷锋日,时任中队指导员张云森带队到一墙之隔的新沂市第三中学开展活动。看到贫困家庭的学生啃着馒头,张云森向校领导提议,让家庭困难的孩子们中午来中队就餐。

时光荏苒,“爱心餐桌”在中队一放就是20多年,伴随着一茬茬和王静文有相似经历的贫困生成长。

“老魏同志,最近怎么样?”屏幕那头是中队上士魏金忠结对帮扶的贫困生徐征北。当年曾是“爱心餐桌”常客的徐征北,如今已是解放军驻西藏错那某部中尉排长。

那年,徐征北高考失利,失落、沮丧的他对官兵说:“让你们的心血白费了,真是对不起。”中队官兵一边为徐征北募集复读的费用,一边鼓励他不要放弃。

次年,徐征北考出了超本省一本线33分的成绩,本可以选择211大学的他却坚持要上军校。徐征北对中队官兵说:“我得到过你们的帮助,我想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最终,徐征北被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录取。

爱是一盏灯,点亮一条路,照亮一群人。中队荣誉墙上,有这样一幅雕塑:在环绕的橄榄枝中,一只有力的大手紧紧牵住一只小手。

王静文在雕塑下方的受助学生名单中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耳边传来官兵的喊声:“中午留下吃碗‘娘家饭’吧!”王静文一回头,正好看到琦琦正模仿着“舅舅”们挺拔的身姿大步向前走着。

“我更要当‘春蕾计划’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推动者”

“来了,他们来了!”

看着越野车由远及近驶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永安村党总支*、村主任苴有香激动地喊道。

考虑到天气越来越冷,武警云南总队大理支队官兵购置了棉衣送到村里,委托苴有香送到“春蕾女童”手中。

官兵一下车,苴有香的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这种喜悦的感觉没有人比她更熟悉。21年来,她无数次站在村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官兵。那种从模糊到清晰的视觉,恰如她和其他350余名“春蕾女童”昔日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样。

今年34岁的苴有香出生在永安村的一个彝族村寨。2000年,苴有香小学毕业,由于家里拿不出读初中的学费,她只能辍学。苴有香回忆,那时,永安村产业发展单一,村民生活十分困难,村里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儿童不在少数。

作为“春蕾计划”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苴有香是幸运的。就在她辍学的那年,恰好赶上武警云南总队在当地学校创办“武警春蕾女童班”。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苴有香和村里10名伙伴幸运地成为首批“春蕾女童”。官兵不仅帮苴有香交学费,还送来了许多学习和生活用品。透过橄榄绿军装,苴有香说自己看到了理想的光芒。

从一所技校毕业后,苴有香先在当地一家食品公司工作。而后,她通过选举进入永安村村委会,先后任村委会文书、副主任、副*、监督委主任等职,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刚到村委会时的收入还不足打工时收入的四分之一,但苴有香说,“春蕾女童”就是自己的身份标签,她想为“春蕾计划”的开展贡献力量,“我更要当‘春蕾计划’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推动者。”

近年来,影响偏远地区适龄儿童上学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贫困,而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家庭认为男孩应该尽早进入社会、打工挣钱;女孩早晚是“泼出去的水”,花钱供她们读书不划算。

到村委会任职后,苴有香一直致力于解决适龄儿童辍学问题。为说服村民同意家里的女儿继续上学,苴有香陪着武警官兵为乡亲的菜地除草;为让村民们重视教育,苴有香带着武警官兵走遍了县里的村村寨寨……今年“六一”前夕,苴有香扭伤了脚,可她强忍着疼痛,带着官兵们步行近5公里,为家庭困难的“春蕾女童”送去慰问品。

“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要一直干下去,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作为“春蕾女童”中的大姐姐,苴有香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切身的体会。她始终认为,只有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才能彻底斩断祖祖辈辈贫困的穷根。

夕阳西下,当前来送棉衣的武警官兵驾驶的越野车驶离,苴有香带着“春蕾女童”茶建芳、字建香、李润芳站在村口的大梨树下不停地挥手。

山风呼啸,孩子们迎风挺立,单薄的身躯像极了经历寒冬后含苞待放的春蕾。

“续写新时代军民鱼水情”

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社会福利院,两排郁郁葱葱的杜英树格外引人注目。

每逢新兵下队,武警江西总队宜春支队上高中队都会组织新战友来到这里,为大家讲述这些杜英树的来由。

1998年夏天,洪魔肆虐。参与抗洪抢险任务的中队班长龚文彬,从快要被冲垮的小屋里救出一名女婴。在寻找女婴亲生父母未果后,中队时任指导员吴育红交给龚文彬一项任务:“在找到孩子的父母之前,孩子暂时由你抚养。”

就这样,龚文彬哄孩子睡觉、给孩子喂牛奶,战友们见他做得有模有样,笑称他为“兵爸爸”。

由于部队要去执行新的抢险任务,中队派龚文彬把女婴送到上高县社会福利院。

圆满完成任务回到上高后,龚文彬第一时间来到福利院看“女儿”。一走进福利院,他就看到几十个摇篮一字排开,一双双水汪汪的眼睛充满了期盼。

院长告诉龚文彬,福利院里有31个孤儿,但工作人员都是女同志,能给孩子们的只有母爱。长期在没有父爱的环境里成长,怕造成孩子们性格上的缺失。

龚文彬将在福利院了解到的情况向吴育红做了汇报。一个想法涌上吴育红心头:如果我们中队的官兵义务助养这些孤儿,孩子们不就能享受到“父爱”了吗?军人大会上,吴育红话音刚落,官兵一致鼓掌表示赞同。

1999年3月12日,是中队官兵与孤儿正式“认亲”的日子,一个个20出头的单身小伙就此当起了“兵爸爸”。

为记录这段美好的感情,福利院领导决定在院内开辟“思亲园”,栽下杜英树。

之所以选择杜英树,是因为“英”与“婴”同音,寓意是孤儿在“兵爸爸”的关爱下茁壮成长。每当战士退役或孤儿被领养,“兵爸爸”就会与“孩子”在杜英树下合影,约定以后还要再见。20多年来,杜英树见证了许多分别,也留下了无数承诺,更把爱的种子播撒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院内孤儿的数量越来越少,“兵爸爸”已“分配”不到“兵娃娃”了。但中队官兵却说,好传统薪火相传永不断代。他们通过走访发现,敬老院内的孤寡老人越来越多,中队党支部立即向敬老院领导提出,由敬老院根据实际情况推荐需要关怀的老人,而后组织官兵集体“认亲”。他们还利用新兵下队、老兵退役和传统佳节等时机,集中组织官兵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并鼓励官兵立足自身实际,进行点对点帮扶。

徐洪文说:“新时代要求我们有新作为,中队的好传统不仅不能丢,还要顺应时代作出调整,让优良传统以新的方式接力传承,续写新时代军民鱼水情。”

又是一年新兵下队,徐洪文带着8名新兵到敬老院“认亲”。行车途中,他脑海中又浮现出那片杜英树林,心中只有一个声音:杜英树下的约定还在继续,新的故事一定会一如既往暖心。

评 论:

为了祖国的明天

许 恺

刚刚过去的世界儿童日,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发展的节日。而提到军人与儿童,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幅幅经典画面:

2015年3月29日至4月5日,人民海军受命前往战火纷飞的也门撤侨,海军女军官牵着一名小女孩登上祖国军舰的瞬间定格,在媒体上不断出现,留下深刻的印记。

2020年7月16日,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镇老街积水,千余住户被困。奉命救援的武警重庆总队官兵,在齐胸深的洪水中,将被困女孩奋力举过头顶。而同样的场景也多次出现在武警安徽总队抗洪官兵中,成为当时最暖人的新闻。

2021年7月21日,为转移郑州儿童福利院的500多名儿童,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驻豫火箭军某部官兵,每人怀抱一个可爱的孩子,列队转向安全地带。这一幕感动了无数网友,大家纷纷点赞,称颂“最可爱的人抱着最可爱的孩子”。

……

这样的画面在一次次抢险救灾中频繁出现,成为我军官兵“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甘当祖国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独特风景。

人民军队为了孩子不惜奉献牺牲,早已印刻在这支队伍的精神血脉中。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遭敌军包围。可就当突围战打响时,一位产妇生孩子难产。军团长董振堂率部拼死抗敌,对殊死拼*的战士们大喊:“必须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部队不惜伤亡坚持两个多小时,硬是等孩子生了下来……撤退时,董振堂对不太理解的战士吼道:“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电影《长津湖》中,群众记住了那句经典台词:“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为了孩子,为了明天,将士们浴血奋战,迎来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与发展。

和平时期,武警官兵参与抢险救援、捐资助学,关爱儿童教育成长,他们和经历血与火洗礼的先辈一样,正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守护着祖国“花朵”的茁壮成长。

未来很远,未来可期,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一定会牢记初心使命,用身躯守护祖国的希望,用真情点亮民族的未来。

文字:栗森阳

供图:姜佳辰、杨晓辉、余海洋、果志远、冯鹏、翟小伟、秦黎强、魏利华、王浩亮、张华亮、许云纲、马亮志、曹先训

刘威、李闯、董孜伟、谷向阳、陈志辉、秦黎强、魏利华、王一婷、杨湛、王彧、陈亮亮、沙子钺、王文涛、黄夏良、张康力、余海洋对本文有贡献

来源: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

监制:刘凤桥、张红卫

执行监制:张金岭

主编:关树声、王文

值班编辑:别特、王超

邮箱:wjxinmeiti@163.com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