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3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打造城市IP 增加城市“引力”——六位代表谈城市用好优质资源扮靓“城市名片”》的报道。
“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城市IP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资源要素的提炼,是一个城市最具识别度的特征。本期议事厅聚焦城市IP打造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邀请6位代表畅谈相关思考与实践。
马泽江代表:
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电化长江’不仅要实现船舶能源的绿色转型,更要站在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层面来推动,使其成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统一行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市长马泽江表示,要加快“电化长江”建设,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引领船舶能源革命,助推中国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是“电化长江”的策源地之一。2015年4月,长江上的第一批岸电设备就诞生在三峡库区的沙湾锚地。宜昌率先在三峡库坝区开展岸电试点,通过建设锚地岸电、码头岸电,推动新建船舶同步安装受电设施,掀起了一场“以电代油”的能源革命。
马泽江介绍,目前宜昌沿江8个县(市、区)67个码头建成168台套岸电设施,岸电供电容量2.87万千伏安,三峡库坝区港口已彻底告别昔日柴油机轰鸣、船舶油烟四散的现象。
“岸电改造只是第一步,要把长江黄金水道建成绿色航道,必须从源头做起,让新能源船舶成为长江航运的主力。”马泽江说,宜昌与三峡集团、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围绕船舶的大型化、标准化,特别是绿色化、智能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重点突破纯电动货运船舶技术瓶颈。
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旅游船“长江三峡1”号、全国内河首艘氢能源公务船“三峡氢舟1”号、全国首艘油气双燃料三峡船型示范船舶“帆盛102”号、全国首艘油气电三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理航渝建1”号……近年来,一批批绿色智能船型相继在宜昌建造下水。为引导航运企业发展先进船型,宜昌积极出台补贴、税收、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对新能源船舶、使用岸电的船舶给予优先靠泊、优先过闸等待遇。
近年来,宜昌依托占全国15%的磷矿、10%的石墨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酸铁锂等锂电关键材料,延伸发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绿色能源产业。宁德时代、楚能新能源等一批头部企业重仓入驻,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为“电化长江”提供了强大能源支撑,注入了“零碳”活力。
“我们坚持主动作为、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公务船舶、旅游车船、运矿车船、港口作业船舶及清江内河船舶电动化。”马泽江说,宜昌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加快宜昌船舶工业园枝江园区和宜都园区、新能源船舶产业创新秭归示范基地和长阳维保基地“两园区、两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电机、电池、电控系统制造能力,形成既有龙头又有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马泽江透露,宜昌已启动实施155艘公务船电动化更新替代三年行动,今年计划完成更新47艘。目前,全市在建新能源船舶达到23艘。预计到2026年,全市新能源船舶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宜昌已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化长江”路径研究。马泽江表示,宜昌将努力成为新能源船舶动力升级的标准输出地、技术创新地,并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
王永辉代表:
山水城融合发展打造活力之城
用一汪水一座山带活一座城
“‘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名片享誉中外,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向‘保护就是发展’境界迈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擦亮城市名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长王永辉说。
十堰地处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境内2489条河流、525座水库汇水北送,水质关乎京津冀豫1亿多人的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守水护水是十堰“天大的事”。
“我们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障库区水质更安全、更稳定、更可持续。”王永辉说。近年来,十堰市坚决扛牢责任,坚定不移保水护水,以流域综合治理为统领,持续推进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及扩面。
2024年,十堰市将继续巩固保护成效,全面治理小流域和重点支沟,实施库滨带消落区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丹江口库区“天罗地网”水质监测保护体系,不让一滴污水入库。
在王永辉看来,生态是十堰的核心竞争力,生态资源更是当地最大的资源优势。“我们开动脑筋、多想办法、放开手脚勇闯新路,将好山好水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为此,当地着力提升“中国好水”品牌价值,大做水文章、发展水产业、做强水经济。
今年春节期间,武当山生态文化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游客接待量、人均消费额均居全省前列——武当山拉动十堰全域旅游增长10%以上,丹江口“龙腾水都”欢喜过大年“热辣滚烫”,竹溪“武陵不夜城”火爆出圈,房县西关印象火龙闹元宵人气满满……
“我们用一座山,带活一座城。”王永辉介绍,十堰坚持武当山山上山下一体发展,正加快打造景城一体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我们按照山、水、城融合发展思路,提升功能品质,发挥区位独特优势,打造节点城市、活力之城。”
王永辉认为,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的十堰,要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入手,全力打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先行区、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区、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
汽车是十堰的“看家”产业,这座汽车城正向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奔跑,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主攻方向。其工业版图上,“低碳”“创新”已然成为核心热词,新型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在十堰完成布局。一个全新的汽车工业基地正在显现“新质”活力,一个新型的“汽车城”正以坚实的步伐阔步迈向未来。
“当前,湖北正在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十堰将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用好自身核心比较优势,不断积蓄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势能,努力走好生态高颜值、生产高价值、生活高品质的发展路子。”王永辉说。
胡玖明代表:
推动城市文脉与现代化建设相融互促
文化“软实力”成发展“硬支撑”
“孝文化是孝感这座城市的灵魂,传承弘扬中华孝文化,是时代赋予孝感的责任和使命。”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孝感市委*胡玖明说。
孝感,我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市。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古往今来,诸多与孝有关的传说和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亦蕴育了“至孝至诚、图强图新”的城市精神,造就了深厚的孝文化底蕴。
近年来,孝感市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把孝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孝文化成为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传承弘扬孝文化,不是仅仅挂在嘴边,而是要结合城市特点和发展所需,把孝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胡玖明说,实践证明,富有时代内涵的孝文化,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春意渐浓,时近中午,孝昌县王店镇新岗村的“幸福食堂”热闹起来,村里的老人陆续前来就餐。蒸排骨、炒青菜、冬瓜汤……有荤有素,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上了岁数做饭不方便,自从有了‘幸福食堂’,两块钱就能吃饱吃好。”79岁的村民胡国华说。
目前,孝感各地建设各类“幸福食堂”256个,越来越多的高龄、空巢、残疾老人能够吃上饭、吃好饭,乐享幸福滋味。
不仅如此,依托当地“孝十条”等措施办法,孝感还着力打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开展助老畅行电梯行动,成立面向社会各界的孝亲基金,拥有志愿服务团队2682支、志愿者78万余人,不断推动“孝文化 基层治理”融合发展。
当下,文化正成为地方营商环境中重要的资源禀赋。将孝文化打造成孝感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把孝文化“软实力”转化成支持产业发展的“硬支撑”,成为孝感努力的方向。
胡玖明说:“近年来,孝感不断以‘孝’赋能经济发展,实施信用孝感建设行动,健全政府履约工作机制,全力打造‘孝着办’品牌,推动每名党员干部满怀真情对待办事群众和经营主体,这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在孝南区华中国际食品产业新城“首衡城”建设中,孝感把“孝诚”理念全面融入各项涉企服务工作,汇聚多个部门组建工作专班,确保“菜篮子”工程有序落地。去年11月28日投运以来,“首衡城”已入驻商户近3000家,带动就业3.7万人,日均交易量1.7万吨、交易额1.4亿元,居湖北第一、华中第二。
“作为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孝文化的传承弘扬。”胡玖明说,孝感将进一步做实“孝文化 ”文章,推动城市文脉与现代化建设相融互促,以孝文化助力产业品牌建设升级,探索孝文化应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充分彰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发展活力。
夏锡璠代表:
好山好水,还要打造新业态新场景
打造世界级山水旅游目的地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湖北省恩施州文旅市场供需两旺。全州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恩施春节旅游何以人气十足?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州长夏锡璠说,我们以满足游客消费新需求为导向,推出具有浓郁年味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恩施土家女儿城民俗活动、非遗展演专场等项目,吸引13万游客前来打卡;宣恩县城市旅游火爆出圈,接待游客85.2万人次。
夏锡璠介绍,恩施以差异化旅游供给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旅游新业态新场景。巴东县绿葱坡滑雪场填补南方冰雪旅游短板,假日接待游客超4万人,整个雪季带动周边产业实现收入近2亿元;来凤县正南梅园吸引超11万人赏花游玩,带动2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以游客为中心,努力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旅游服务,政府、企业、民众同向发力,让游客快乐地吃喝玩乐,真切地感受到宾至如归。”夏锡璠说。
近年来,恩施州认真贯彻**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家、省促进文旅消费系列政策措施,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了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全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产业。
夏锡璠介绍,恩施贯彻“大旅游、国际化、创新型”发展理念,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做好拓展国际客源市场、提升康养休闲度假产品供给、塑造国际旅游品牌形象、加快旅游新业态健康发展、改善旅游配套服务条件、推动智慧文旅创新发展、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等十大任务,实施世界级产品、世界级品牌、世界级产业、世界级服务、世界级管理和世界级合作六大行动,全力打造以富硒康养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围绕打造世界级山水旅游目的地,我们升级现有旅游景区,推动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巴东神农溪、鹤峰屏山等核心景区提档升级,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创建通过专家评估。”夏锡璠说,与此同时,长江、清江国际精品旅游线加快形成,景区品质全面提升。
在打造世界康养旅居之都方面,恩施着力做好凉爽气候避暑、清新空气洗肺、富硒美食养胃、户外运动健身、中医调理康体、文化体验悦心等文章,加快形成多业融合的康养产业。
恩施还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武陵山区文化体验旅游核心区。如今,恩施土家女儿会已成为文旅盛会。“我在恩施过大年”“恩施的春天约起”“趣恩施嗨一夏”“共赴恩施山河之旅”“民谣返乡从恩施出发”等话题多次登上热搜,吸引各方游客慕名而来,恩施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2023年,恩施州接待游客85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42.7%,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已经成为恩施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
“今年,我们将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居者幸福、行者向往’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夏锡璠说。
克克代表:
立体化营销让城市“被看见”
把网络“流量”变为文旅“留量”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下足‘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绣花功夫,全方位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传承,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到随州’城市IP。”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随州市市长克克说。
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有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建城史,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只有先天优势还不够,后天努力更重要。”在克克看来,成功的城市IP需要经过长期持续打磨和塑造。
2017年,随州市将文旅产业定为特色产业增长极。2021年,启动实施文旅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连续三年举办随州市文旅发展大会,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拉开了全域打造五大休闲度假区的大框架。
彰显地域特色,千年文脉贯古今。城市IP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芯片”。随州深入挖掘炎帝、编钟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连续15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存于文学典籍、固化于历史遗存的厚重文化,以节庆活动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着眼编钟文化做文章,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级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项目。
让克克引以为傲的是,随州成功发布以“编钟”为原型的城市LOGO,以炎帝为原型的“炎祖”城市IP形象,以独树一帜的城市IP向外界传递“神韵随州·一见钟情”的城市旅游形象。
突出立体营销,将爆红变为“长红”。人们只有知道一座城市,才会去了解这座城市,继而喜欢上这座城市。2022年,随州“丑局长”解伟意外爆红,随州顺势推出“解局长带你游随州”系列视频,平均每期流量达10万 ,为城市带来了崭新的“流量入口”。
此外,随州还推出新媒体作品《谁是随州曾侯乙》。从历史深处穿越而来的“曾侯乙蒸牛肉”上榜央视《一馔千年》。《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发现之旅》等节目也纷纷聚焦随州,为随州赚足了网络“流量”和文旅“留量”。
克克介绍,游客从“知随”到“游随”,推动随州文旅产业发展。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8亿元。
树立共情思维,让游客宾至如归。“城市IP和文旅推介,要带着满满的诚意,让游客感到舒适和被尊重。”克克说,今年年初湖北、湖南等地出现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带锅到高速口煮面的随县文旅局副局长“出圈”,再次印证共情才是终极“流量密码”。
克克说,礼乐是曾随文化的醒目标识,“信义由礼”是流淌在随州人血脉里的文明特质。随州将拿出一座城的最大善意,做好“文化 ”“旅游 ”大文章,吸引各地游客到随州休闲度假。
孙道军代表:
精织“一块布”,做好“一条裤”,富美“一座城”
深耕“地标产业”照亮一座城
“用好独特资源,抢抓战略机遇,精织‘一块布’,做好‘一条裤’,富美‘一座城’,着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全力建设江汉平原纺织服装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仙桃市委*孙道军说。
日产医用防护服300万件、口罩2亿个,年产非织造布120万吨、女裤1.1亿条,仙桃被称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中国休闲女裤之都”。近年来,仙桃实现从精织“一块布”到托起“一座城”的蝶变,带动经济总量率先在湖北县域迈进“千亿俱乐部”,连续七年位列全国百强,连续三年居湖北省首位。目前,全市集聚纺织服装企业3000多家,规上企业230多家,去年实现产值249亿元。
在孙道军看来,做强地标产业,构筑区域发展强支撑,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2020年以来,仙桃深度谋划非织造布产业“产能升级、结构升级、品牌升级”,打造全国领先的医卫纺织品研发制造基地;锚定“双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加快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去年,全市27家非织造布等企业成为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仙桃也做好了“一条裤”。去年以来,仙桃抢抓沿海服装产业规模化转移机遇,用乡情感召、政策利导,签约落户返乡服装企业70余家,吸纳返乡产业工人5000余人。当前,仙桃正以毛嘴镇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打造仙西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纺织服装企业480多家,吸纳10万人就业。
龙年伊始,仙桃又是一派龙腾虎跃、欣欣向荣的景象。来到毛嘴镇服装产业园,如同走进一座“服装城”。一栋栋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绵延数公里。
走进湖北依羡四季风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流水线“嗒嗒”作响,一件件连衣裙“走”下生产线。
2022年冬,依羡四季风从广州移师毛嘴镇,搬进占地面积50余亩的产业园,购置400多台智能缝制设备,吸纳600多人就业。“产业工人稳定,产能更有保障。”公司总经理、土生土长的毛嘴人陈建国说。
在位于毛嘴服装产业园的湖北畅纶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仙桃市剅河镇丁脑村村民丁振龙熟练操作机器,布料在手中翻飞。去年,他还在广州一家服装厂里打工,心里牵挂着家里的老人小孩。“回来前,总担心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收入低;现在两口子收入不比外面差,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孩子。”丁振龙笑逐颜开。
孙道军认为,做产业的过程就是弘扬城市精神的过程。仙桃人叫的是“开放开明、尚德尚进”,流在血液里的也是这几个闪闪发光的字。
孙道军透露,前不久,仙桃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一批新项目已在仙桃开建。
仙桃正迎着春风,实干前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