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蜀道之皇泽寺景区

探寻古蜀道之皇泽寺景区

首页角色扮演执情剑祖更新时间:2024-04-30

我寻而循古蜀道一路顺嘉陵江而下,隔江绕行在凤凰楼西域,驻车乌龙山东麓

利州乌龙山东麓,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它就是皇泽寺。它为啥著名呢?因为它是全国唯一一个供奉有女皇武则天真容塑像的寺院。

皇泽寺景区首道山门牌楼:飞角重檐庑殿顶,三间八柱擎碧空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嘉陵江西岸、乌龙山东麓,隔江与广元城相望。原名“乌奴寺”,一名“川主庙”,始建于北魏晚期,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二郎的。后历经北周、隋、初唐的不断扩建,渐成规模,至盛唐时达到鼎盛。皇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唐贞观年间,武则天之父武士彟利州都督时,她随母投奔父亲来到利州待了约十年,又随母返回长安,建立武周王朝后,便施脂粉钱改扩建当时已具规模的川主庙,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

广元皇泽寺LOGO

明代陈鸿恩《皇泽寺书事碑》云:“皇泽寺相传为武后创”清代张邦伸《云栈记程》亦曰:“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

左前皇泽寺,右上武氏家庙

至于传说武则天死而为神,民间遂给她建庙命名“皇泽”,是祈望她的“在天之灵”能泽被乡梓,因而祀庙内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说法,则不足为信。

女皇自造“照”字

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年),当地政府又对该寺进行了改扩建,形成“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当时的皇泽寺,临江是则天门、天后梳洗楼、乐楼(戏楼)、弥勒佛殿、铁观音殿等建筑。

皇泽寺寺庙首道山门:九脊庑殿硬歇山顶门楼

其后屡有毁建,现存建筑大部为清代建筑。已历1300多年的皇泽寺,寺内现保留有大门、二圣殿、则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楼、小南海、吕祖阁、五佛亭、望江楼、《心经》洞、钟鼓楼等古建,新建有武氏家庙、女皇山庄,宋代墓室浮雕墙。寺依悬崖,下瞰江流,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不凡,颇有巴山蜀水之巍峨秀丽风韵。

隔江远眺凤凰楼,凤凰看我有何求

实际上,站在这里才是观赏修建在凤凰山巅的凤凰楼俏姿的最佳方位,可惜山麓临江和后边的高大现代建筑群煞了风景。

皇泽寺寺院大门

来到皇泽寺大门前,但见门前分置一对石狮,门匾“皇泽寺” 和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1962年郭沫若题的。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皇泽寺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广元人民要去皇泽寺前乌龙潭一带划舟竞渡、游河湾活动,以纪念武曌诞辰。

二圣殿

迈入皇泽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二圣殿。迎面大殿门柱悬挂两幅对联,

内柱上是流沙河题:

上联书:地接三秦关河在望;下联写:天陛二圣日月当空

外柱上由张德题行草:

上联书:史分正稗,褒耶?贬耶?非定论,如不平心论,岂止六宫粉黛无颜色

下联写:理有长短,抑也?扬也?是难度,何妨放眼望,曾经万国衣冠拜冕旒

二圣殿正中央置:大唐高宗李治和武周则天武曌塑像

正中塑有两尊人物塑像,供奉着二圣:大唐高宗李治和武周则天武曌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治在当太子时就与父亲的才人武媚娘有染,即位后,他迫不及待地想立自封的武昭仪为皇后,但遭到一帮大臣的极力反对。李勣(徐茂功)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终于令他在655年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显庆(656—661)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上元元年(674),加号“天后”武天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从此,武天后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则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史*载说:“麟德元年(664)后,每次上朝议事,帝坐于东间,后坐于西间,政无大小,皆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武珝卓越的政治才能。

二圣殿左侧大臣塑像

殿内左右两侧,塑有高宗、武周朝时期的九位著名大臣。

二圣殿左侧大臣塑像,从左至右依次是:李勣、李义府、魏元忠、李昭德

二圣殿右侧大臣塑像

二圣殿右侧大臣塑像,从右至左依次是:上官婉儿、狄人杰、娄师德、张柬之、来俊臣

二圣殿后屋檐下精美砖石雕刻

二圣殿后门,本可以直上登临则天殿,我问过景区工作人员较佳参观线路后,决定先左拐绕行,避开人流。

南宋墓浮雕石刻

宋墓石刻,这是1974年至1980年间从广元城四周坝子宋墓中考古发掘出土的精美石刻。浮雕石刻共24块,每块长2米,宽0.8米,均系本地黄砂岩石刻成。其内容主要反映南宋时利州上层社会上流行的乐舞和戏曲方面的“大曲”、“杂剧”;仿木构建筑的槅门、斗拱,厅堂陈设的“开芳宴”等生活场景;有反映“二十四孝”内容的孝子人物故事,如王祥卧冰、郭巨埋儿、董永别妻等;以及象征富贵、多子多福的牡丹、石榴等各种花卉图案。其雕刻技法以浅浮雕、阴线刻和减地浮雕为主。

最晚的一座宋墓距今已有780余年了。为供游人观赏,经过文物工作者精心修葺后,镶嵌在总长28米,高4米,厚0.8米的照壁上。分成《四宿神兽图》、《戏剧演出图》、《大典演奏图》、《男女武士图》、《孝行故事图》、《墓主生活图》、《花卉图》等七大类。《四宿神兽图》中,有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四兽。相传为威镇四方,避邪荣昌之神兽。

皇泽寺寺碑

“妾出生在利州(广元)”,这是郭沫若于1959年12月年创作的话剧《武则天》(1962年9月出版)里武珝的一句台词,1961年冬,郭沫若参观皇泽寺时, 亲书“广元皇泽寺”五个大字,并由广元魏喜先、魏礼先兄弟二人刻于碑上。

虽然有人依据广元是女皇故里的结论缘自古代的诗文碑刻一说,但是史料有载:627年~632年,武士彟离开长安赴利州任利州都督,这时生于624年2月17日的武珝已三、四岁了,依此推断她出生在陕西长安,长于四川广元,祖籍山西并州。 武士彟在贞观九年(635)死后,武珝才十二岁,随后和其母从利州搬回长安居住。

吕祖石阁:功捷三千

身为佛教寺院的皇泽寺怎么会有一个供奉道士吕洞宾的吕祖阁?这就要从李唐王朝寻祖问宗讲起:唐高祖李渊追封太上老君为“圣祖”,高宗李治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李唐王朝视《道德经》作者老子李聃为皇室祖先,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神格化老子为太上老君。这在修建于陕西骊山唐代朝元阁里可求证。武曌作为曾是李唐皇帝的皇后,自然也要遵信道教。虽然武曌自己极力崇佛,但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却不得不拉拢和利用道教。

吕祖石阁里吕洞宾塑像

吕洞宾(生卒不详),名(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 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吕洞宾原为儒生,40岁遇郑火龙真人传剑术,64岁遇钟离权传丹法,道成之后,普度众生,被尊为剑祖、剑仙。据《全真诠绎》记载,他于北宋年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在著名仙苑石笋山聚会时被列入八仙之列。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阳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张紫阳真人)、东派(陆潜虚)、西派(李涵虚),民间《道门教外别传》为吕祖所著。在民间,吕洞宾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 、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

吕祖木阁

在吕祖石阁之顶有一石台,石台上修一座木阁,木阁构造为无内柱二梁分挑三悬垂柱飞檐攒尖式。这应是缩略版仿制陕西长武大昭寺大殿结构,大雄殿内无一立柱和通架大梁,采用八卦悬顶式九梁十八担架叠拱起,民间俗称“一担挑八角”,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仅见的一例。

五佛亭门洞外

吕祖阁,入五佛亭

五佛亭门洞内

进五佛亭下门洞内,随众登临五佛亭上。

五佛亭

五佛亭,因亭子修筑在五佛窟上而得名,为皇泽寺摩崖造像保护性建筑,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2021年,在原址上原貌重建,内有隋唐摩崖造像6龛23尊造像(石窟档案编号47-52)。建筑面积126.28米²,高12.7米。一层为砖砌城门洞;二层为木构楼阁四角重檐攒尖顶方亭,面阔一间、进深一间;二层屋面与崖壁之间以双坡坡檐搭接,保护石窟免受雨水侵蚀。

纵观五佛

佛窟开凿于隋代末年,此窟五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为弟子迦叶、阿难;外侧为胁侍菩萨像。其造像修身容秀,有北魏遗风,弟子、菩萨站像膝部略曲,表现出一种轻松随意和婀娜多姿的神态。非常可惜地是,五座佛像的佛头悉数被毁,顿失神韵。

横端五佛

雕像采用疏密相间的手法,刻出诸佛身披薄薄的佛衣褶皱,舒紧有致地穿在修长的躯体上,隐约透出肢体的舒展健美,仿佛刚从清清的江水中沐浴而归,完美展现出中国古代艺术中所谓曹衣出水的重要艺术风格,有吴道子画人物身上的衣纹饰带“吴带当风”异曲同工之韵。

桑蚕亭下:《蚕桑十二事图》碑刻全图

《蚕桑十二事图》碑刻,碑高1.3米,全长5.8米。原立于广元县的“民教寺”内,1957年移至现今的皇泽寺内“蚕桑亭”。广元市古称利州,乃是古蜀国的养蚕缫丝区之一。据《广元县志》载:“玉带堤下,官桥沿溪,桑皆成林……每春儿月,商买新丝,文丝月。”举人出身的湖北京山人氏曾逢吉,清嘉庆十七年(1812),以军功授昭化县令。赴任后深入民间探索富民之道,号召县民植桑养蚕,颇有政绩。逐渐得出植桑养蚕致富之理。

《蚕桑十二事图》之首图:嫘祖依马小憩

《蚕桑十二事图》之首图:绘着嫘祖依马小憩一只蚕虫在一株桑枝上悬丝坠向嫘祖头顶的画面,此图取材于嫘祖与白马的传说。传说上古时代,嫘祖之父是一部落酋长,不幸在一次外出狩猎中与外敌发生战斗,酋长战败被俘;嫘祖得知消息后万分着急,便召集部落众人商计救父之策,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救回嫘父者,她当嫁他为妻。部众均无良谋。然而酋长家的大白马闻言,却长啸一声脱缰而去,傍晚时分驮回了嫘父。可在以后的几天里,白马不吃不喝,嫘父甚怪。问之众人,嫘祖遂谈及许诺救父配婚之语。

《蚕桑十二事图》之标题

嫘父闻言大怒,说:“人畜焉能配婚?”遂斩*白马,剥皮曝晒于烈日之下。可刚将马皮晒出,突然狂风徒起,马皮与嫘祖被一同卷上天空,尔后一声雷响,嫘祖化为一只蚕虫,悠然从天上悬丝而下,而埋入土中的白马骨骼渐渐长出一株大树,蚕虫悬挂树上,以叶为食,吐丝作茧。这树后人叫它伤心树或桑树,寓意着嫘祖那一段伤心的往事。那骑在白马身上的是嫘祖,她是黄帝的妻子也是传说中蚕桑事的始祖。她的头上蚕丝缭绕,带出了这个传说。

《蚕桑十二事图》之前三图:《选椹》、《种桑》、《树桑》三图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调任广元知县,仍一如既往地倡导栽桑养蚕,并对全县每株桑树遂一造册登记,颁行只能增植,缺一补一,严禁砍伐的县规。在其治下,“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胜过河阳桃花,江南柳色。”

《蚕桑十二事图》之前四五六图:《条桑》、《窝种》、《体蚕》三图

道光七年(1827)冬,曾逢吉升任松潘知州,临行前,他根据蚕事活动过程亲手赶绘了这套极似连环画的石刻《蚕桑十二图》碑,令小楼氏石刻成碑立于先蚕祠前,告诫当地百姓及继任县令不要荒废了植桑养蚕造福百姓的事业。

《蚕桑十二事图》之七八九图:《馁蚕》、《起眠》、《上簇》三图

《蚕桑十二事图》碑刻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石刻碑画面虽经过多年风化侵袭,但优美的图案仍清晰可见,构图别具一格,形象逼真。全图完美地概述了当时种桑、养蚕、制种、缫丝生产技术全过程,是国内现存极少有的蚕桑历史珍贵文物。

《蚕桑十二事图》之后四图:《上簇》、《分茧》、《腌蚕》、《缫丝》

《蚕桑十二事图》碑中《选椹》、《种桑》、《树桑》、《条桑》四图,展现了我国清代培植桑树的情景。这些办法仍在今天的植桑活动中被采用着。此外《窝种》、《体蚕》、《馁蚕》、《起眠》、《上簇》、《分茧》、《腌蚕》、《缫丝》八图,逐一展现了清代人养蚕、缫丝、纺织的全过程。图中人物共101人,姿态各异,构图精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组石刻图碑的拓片被前国家纺织部和上海丝绸博物馆拓片收藏,成为我国十分珍贵的史料实物和古代科普创作艺术瑰宝。

孤亭上平视大佛楼

登临则天殿右侧山崖上的那座观景亭。

孤亭上东眺嘉陵江东岸广元市区风光

登临亭上,凭栏东瞰,静流如镜的嘉陵江江面,翡翠碧水,隔江相看广元城,对岸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高楼,尽显现代都市风范,把弥散着古韵的皇泽寺衬托的愈发古香古气,历史与现实在此完美交织而呈现在世人眼前!

孤亭上俯瞰狭仄云梯

从只能容纳一人上下的狭仄云梯顶端急急旋下,准备参观则天殿

则天大殿殿前

则天殿,它位于皇泽寺中心建筑大佛楼下层,始建于,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与一般“民办”寺庙不同,皇泽寺这座由女皇御敕建造的“官办”寺庙内没有“大雄宝殿”,因此,则天殿即为皇泽寺的主殿,殿门楣上悬温庭宽手书匾额“则天殿”,门前两柱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书: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下联写:玉扆披襟实雨之文后及 。(此联为“华严经序”摘句,集“升仙太子碑”字)

“武曌真容”石刻画像碑

步入殿内,殿堂正中靠后的崖壁石龛中供着一尊国内唯一的“武曌真容”石刻画像碑。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称帝后,“赐寺刻其真容据说,此石刻画像是民国人临摹明代陈鸿恩所著《无双传》中之“金轮遗像”所刻,这是武曌晚年为“王”时的神态。石刻像高1.8米,由整块沙岩雕成,距今已有1300多年。但见这位唐代女皇方额广颈,神态安详,头戴佛门宝冠,冠中嵌有一座佛像,身着僧尼衣袍,肩披素帛,项饰珞圈,袒露胸臂,胸饰璎珞,双手相叠于膝,结跏趺坐,作法界禅定印。虽俨然佛家装束,却颇具人神兼备之气,武曌借助《大云经疏》出世,把自己转换为女神弥勒佛降世,此扮相寓意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传说以及晚年登基当皇帝这一史实

“武曌真容”石刻画像碑

据介绍,这尊武后真容像在1949年曾遭劫难,被人从香案前推倒地下,头身被分离;1950年人们将其复原时,石像颈部却比原造像短了1.5厘米。加之衣饰彩绘褪色,更显老态龙钟了。石刻画像历史上曾两次装金,由于年代久远,到民国时已全部脱落;1993年,泰籍华人苟寿生先生捐赠金箔800克,为这尊则天真容像换上了金衣,流金溢彩中难掩丑态。

有一首不知何人何年代作拍马屁古诗云:

绝代佳人绝世雄,衣冠万国冕旒崇。

须眉有幸朝宸下,宰辅多才到阁中。

六尺遗孤兴浩劫,千秋高视仰丰功。

残山剩水留纤影,依旧倾城醉雁鸿。

我细端之:一枚老巫婆像而已。常言道:相由心生;又言:虎毒不食子。就凭其对待自己亲生四子的态度和结局,我相信皇泽寺里的这个模样就是她的真容!

唐李商隐《利州江潭作》诗

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利州江潭作》,这首诗以深挚的感情缅怀武曌并为后人对武曌的冷漠深致慨叹,诗人由武曌今日之寂寞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之必然,因而也深深地感到满目凄凉凋零,陷入无尽的郁闷之中。全诗将三个传说揉在一起,写得神奇浪漫,并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余味不尽,隽永有致。

殿内分置有武氏家系图。史载,武珝的父亲武士彠是并州文水人,当初是山西木材商人,为了理想去从军,结识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官路享通,武德三年(620)升正三品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作为唐朝开国元勋之一,武士彠一直深受唐高祖信任并因此成为唐高祖时期的朝廷重臣。

橖搘tian埊

武德八年(625)八月后,武士彠以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外放为官,本来唐高祖跟他说只外放半年,但不久(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李渊退位,朝中重臣全部换上了李世民的亲信,武士彠遭到排挤,从此没能重回朝廷。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登基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第二年(627),武士彠改任利州都督。

乾陵无字碑

武珝在广元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12岁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因受到族兄的虐待而随即返回长安。贞观十一年(637),14岁的武珝入宫成为唐太宗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媚娘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媚娘和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建立了感情。李治继位后,武媚娘由“才人”改封“昭仪”而“皇后”。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那一年,武则天已是67岁的老妇。公元705年,则天还周于唐,中宗继位。当年11月26日,武则天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广政碑

在皇泽寺,两通看似平常,却十分难得的碑石,一通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知祥(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所刻的《广政碑》;另一通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广元路总管府总事王世明立石的《广元府记碑》

广政碑,此碑是1954年,修宝成铁路(现铁路已迁)时,在皇泽寺建筑群遗址中发掘出土。广政是当时后蜀国皇帝孟知祥的年号,故名广政碑。 碑文题为"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此碑与唐李商隐《利州江潭作》一诗是郭沫若考证武则天生于广元的重要依据,实为缪也。

这通碑文,新旧《广元县志》都无记载。碑文凡29行,行存26至27字,可惜下截残缺,约缺十字左右,文中凡遇“天后”或“后”字必抬头顶格,遇敬语则空三格,对武后备至尊崇。重修新庙的年代距武后之死仅254年。

升仙太子碑

一通“升仙太子碑”,是武周圣历二年(699)二月初四,武曌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偃师县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并亲为书丹的。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宋庆龄对武则天的评价

殿内还陈列有1963年宋庆龄为皇泽寺的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小南海与水月观音石像

则天殿外左侧是小南海,此地现古泉一眼,筑井供寺内饮用,井前原有建筑,名为小南海,“文革”后期建筑被毁坏。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山水上,河水中,井水下,用来泡茶的水,以自山中流出的山泉最佳。清代广元县令张庚谟“亭自江心见,泉从佛顶来”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皇泽寺依崖而开,泉水淙淙,亭台楼阁倒映江中的景观。

小南海的岩壁上一个“泉”字摩崖石刻,为一侯姓女子在21岁时所写,20世纪80年代初,该女子不幸溺水身亡,“泉”字是其她最后遗作。

小南海的岩壁前有一尊水月观音石像,据说是唐代菩萨的座像,此像很休闲随意,与我们常见的威严庄重大相径庭。水月观音半跏跌坐于岩石上,颇有些禅意!

小南海之“神”字碑

小南海两座石窟隔墙迎面树了一通石碑,上书一个“神”字。此碑原来是嵌装在千佛崖“臧佛洞”左侧的石壁上,20世纪80年代后移至皇泽寺内存放,是“道光壬辰岁”,即清道光十二年(1832)“印侯安定邦”所书。

小南海之苦行僧

小南海的左侧石窟里供奉着一尊苦行僧石刻像,无从考证是何人何年所造。

迎晖楼

缘则天殿左侧石阶而上,便至迎晖楼里,皇泽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300多年,现存57龛窟,除部分分布在写《心经》洞区、五佛亭区外,大都集中在大佛楼区。这里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摩崖造像。它们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皇泽寺摩崖造像

重要龛窟有12、13、15、28、38、45、51、55、56号等。这些摩崖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

迎晖楼38号石窟造像

迎晖楼内编号为38号石窟造像,是北魏晚期开凿的方形平顶窟,三壁开三龛,龛内凿一佛二菩萨,主佛螺髻,面相长圆丰满,躯体健壮,菩萨面相清秀,身材修长婀娜多姿。

37号龛窟

郭沫若先生曾赋诗称赞:

广元皇泽寺,石窟溯隋唐。

媲美同伊阙,鬼斧似云岗。

28号龛窟

4号龛窟

43号龛窟

则天殿迎晖楼,走马观花式参观完楼内摩崖佛龛窟,便拾级而上莅临大佛窟前,这里就是大佛楼了。

昂视大佛窟

大佛窟,为马蹄型平面、穹隆顶式窟,高7米,宽6米,深3.6米,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后壁高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像,主尊为阿弥陀佛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是佛教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右两侧为二弟子迦叶、阿难,迦叶袒右肩,左手执香炉,右手握拳下垂;阿傩左手捻串珠,右手上举,拇指中指相并。外侧头冠饰宝珠的为大势至菩萨,头冠饰化佛的是观音,也都刻得眉目清秀,端庄慈祥。左右护法、金刚、力士等造像,惜风雨剥蚀,已面目难辨,但所见一肢一臂,仍旧雄姿英发,形态不凡。

阿弥陀佛、大势至、观音三位又称为西方三圣。

侧观大佛窟

最初是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所开,但成于初唐,是皇泽寺摩崖造像中开凿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的窟龛,也是初唐时期雕刻的代表之作。

这座石窟内刻有一“供养人”石像,就在右弟子与右菩萨之间的下部有一尊身着官服,头戴唐制双翅官帽,双手合十,单膝而跪在大佛足下虔诚祷告,显得卑微而又渺小的供养人石像。这在全国“佛界”中再也找不出相同的面孔。

俯视大佛窟

张大千考证,此“供养人”应为被废后的唐中宗李显,因希求复帝,以取悦母后武则天,正为其母祈祷。另一说法为章怀太子李贤,因李贤曾令范晔诠译《后汉书》,有影射皇权旁落之嫌而得罪于武则天,被废为庶人;后李贤奉令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忏悔请罪。

俯视大佛窟外侧佛龛

大佛窟又叫大佛楼,原本无楼,是则天殿侧依山摩崖造像石窟。该楼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现所见之楼,系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所建之新楼,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题书“大佛楼”三字匾额于楼上,故习称“大佛楼”了。大佛楼的第一层为则天殿,在则天殿之上,大佛楼之下的第二层是“ 迎晖楼”,因皇泽寺向东,清晨朝晖照拂的缘故得此名,“迎晖楼”匾侯正荣书。

中心柱窟左面石壁都是文殊菩萨

中心柱窟(45号窟),又名塔庙窟、支提窟,位于则天殿之上、大佛楼左侧,它是由佛塔转化到石窟中而来的。据考证,它是北周所刻,窟室深2.76米,宽2.6米,约13立方米,方形平面略弧,窟中央立方柱,由窟底直通窟顶。为皇泽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处,也是四川地区唯一的中心柱窟。

中心柱窟右面石壁是普贤菩萨

中心柱是一根完整的石柱,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第一、二层四面各凿一龛,龛中凿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中心柱窟外围三面石壁上都各开一大龛两小龛,龛里刻有佛像,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右是文殊、普贤,佛像均身躯颀长,菩萨则面颐丰润,通身无璎珞,造像坚挺有力,富于体积感,三大龛内的造像为后代改凿,围绕三尊佛像刻有飞舞蛟龙,三壁上部饰千佛。这些佛龛造像,刻法古拙质朴,坐佛褒衣从正面敞开,下缘垂于台座下;左右侍立菩萨,发作双髻,长裙曳地,阔幅天衣于胸前作V形交叉于双肩成双角若翼。

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中国华严祖庭在长安城南樊川的西安华严寺。

下大佛楼,绕则天殿左行,拾阶而上,来到新建的碑廊,皇泽寺的广元府记碑嘉陵流香碑,还有其它的几块石碑移到这里来了。

广元府记碑,广元府记碑,碑高2.6米,宽1.38米,厚0.24米。原藏于广元老城县政府街衙门口门房的东厢房墙壁内,1973年广元县财政局修建办公楼时拆除门房才发掘出来。广元府记碑是由当地的龙骨石(动物化石)刻成,除了碑上“广元府记”四个字还清晰可见外,其它都已经模糊难辨了。碑上还有十几个类似弹坑一样的破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当年衙门口这里有一个粮仓,农民交皇粮时为了便于休息减轻负重,打拄子戳出来的。1974年10月移入皇泽寺保存。

广元古称利州,至于为何要改名为广元,成碑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的“广元府记”碑详细记录了前因后果。据乾隆年间《广元县志》载:“今上皇帝龙飞之十八年至元丁丑(公元1286年)广元路从学教授章霪撰文广元路总管府知事王世明立石”。碑刻文字923个,中有“……全蜀咽喉,古今要地,山川神秀,而历代设置营建以及官制统属。仰尝求广元之义,其在易则曰广大配天地,其在春秋则谓一为元;今天下一统,其亦广元二字有以闻其先乎?……至元二十六年六月记”。按碑文记载:

广元府记碑

从公元1228年至1253年,蒙古军队一直以甘肃、陕西为后方基地,实行“游动攻击,攻城掠地后又退回甘肃、陕西”的方针,保证了军队休养和军需供给。1253年冬,大汗蒙哥命巩昌路便宜都总帅汪德臣移屯利州,立利州治。汪德臣遂征调民夫并动员士卒修复利州、阆州城池高墙深沟,戒备森严,且耕且守,长期驻扎,为全面夺取四川建立了牢固的后方基地。

1259年,蒙哥亲率大军围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7月蒙哥死于军营,是年冬,蒙军在利州建立“都元帅府”,“上(忽必烈)命以利州行利(四川利州)、(陕西两州)、褒(陕西褒州)、巴(四川巴州)、龙(四川江油)、剑(四川剑州)都元帅府事”。以利州为后方,保证军队休养和军需供给。1277年,蒙古军队基本平息了四川战事,元朝中央政府以《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升利州为以治民为主要任务的“广元府”,撤销以作战为主要任务的“都元帅府”,改为“广元路”辖绵谷、昭化县二县、广元、保宁二府和剑、龙、巴、沔四州。至此,利州改名广元,并沿用至今。

嘉陵流香碑(正面)

嘉陵流香碑,雕刻于清光绪戊申年(1908),据说是清光绪年间一位自称“履安之人”所作,他以兰草之叶、茎、根、花构成各种精美图案来描绘家乡之美

嘉陵流香碑(反面)

嘉陵流香碑正反两面共精雕细刻了24幅形态各异的兰花图,他以“林下美人”、“飘然欲仙”、“君子幽兰”、“幽贞一种”等内容表达了兰花的多姿多彩,形象地道出了“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因馨香重,求着遍山隅”的真情实感。

武氏家庙门前

武氏家庙,位于皇泽寺大门北侧,有凤阁、钟楼,南侧则有写《心经》洞武氏家庙鼓楼。据说,武士彠出任利州都督后,“招辑叛亡,抚恤老弱,为官清廉,政绩卓越,颇得百姓爱戴,故今特建庙以纪之。”

武士彠与后妻杨夫人

武氏家庙内,塑有武曌全家像,正中是武士彠及后妻杨夫人,武士彠的原配是相里氏,死于唐武德六年(623);唐武德七年四月,唐高祖亲自做媒,为其娶继室--隋朝王室宰相杨达之女杨氏,后封为荣国夫人。杨氏与武士彠结婚后,先后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是杨氏的次女。左侧是武士彠与原配相里氏所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

武曌像

右侧是武士彠与与杨夫人所生的三个女儿:长女名,字明则,嫁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生贺兰敏之及一女而寡,后封韩国夫人,出入禁中,得幸于高宗,死后又追封郑国夫人;次女名,字明空,即曌,即武则天;季女史书没有记录名字,嫁郭孝慎,早卒不显。

武士彠长女与季女

我未寻得武氏家庙,便网载几图方便作文。

写《心经》洞

写《心经》洞,位于武氏家庙东北方。唐代宗初年,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曾写《心经》一卷,刻于此处,因此俗称写《心经》洞

写《心经》洞南面12号、13号洞窟

写《心经》洞洞区有造像,分布于巨石三面,共计19龛东面主要雕刻经幢和六道轮回的内容西面造像常年埋于土中,2005年春在基建过程中被发现,主要内容为三世佛及释迦、多宝佛的题材南面12号、13号洞窟为武曌的父母武士彠、杨氏开凿,时间为贞观二年(628年),窟内现存有武氏夫妇礼佛图一组,弥足珍贵。

写《心经》洞东面雕刻经幢和“六道轮回”

参观完皇泽寺出来,在寺前临时商贸街买了一盒红糖水浇糯米糍粑,全国各地都是熟糯米粉团裹豆粉模式,却叫法不一。因为小老板之前在这帮我照了相,我临进寺时许诺出来买他家美食尝尝的。

红糖水浇糯米糍粑

参观完皇泽寺,总想说几句,遂缀文以记之:

游皇泽寺

利州都督武士彠,生女名珝建武周。

皇恩浩荡泽故里,川主易名皇泽构。

雕梁画栋古群建,摩崖石刻大佛楼。

内置女皇真容像,人书女神吾道丑。

蚕桑广政广元府,石碑无声言利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