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潮州八贤”卢侗先生事迹

北宋“潮州八贤”卢侗先生事迹

首页角色扮演诸世王者官方版更新时间:2024-05-05

卢侗先生事迹系年

周修东撰

卢侗先生像(转自《冠山卢氏家族谱》)



自序

卢元伯先生行实朴茂,经旨优深,尤邃于《易》学,结庐读书西湖山,日与诸生相讨论,为梓里所推重。诚为有道之士者也。五应乡荐,于皇祐五年以特奏名蒙恩释褐,守本州长史。嘉祐中,余武溪(靖)、蔡君谟(襄)、王懿臣(举元)皆荐先生文行,调惠州归善簿;蔡子直(抗)以广漕召还国子监,复以经学荐之。苏子容(颂)所草制勅称其“经艺名家,礼闱奏技。勾稽南服,外台称其廉平;讲训上庠,诸生服其行谊。”

先生虽为诸名公所推荐,然为人朴质,不修人事,至京杜门,以故京中权贵皆疏之,唯高邮孙莘老(觉)与之善。莘老且于先生处诘《易》之义,皆非今世所学,得京房历数之说。于莘老出京,言其祸福无不中者。盖先生既得《易》之粹,且得《易》之占矣。先生复撰有《周易训释》,以诲及门。

先生不仅以道义文章流芳青史,且其书法为当时名公所重。吾前撰《吴子野先生年谱》,不意于苏东坡复子野书中,喜获东坡曾奖及卢元伯先生书帖,称其不类近世笔迹,连呼可爱。子野尝以先生及本朝诸公与其友者奇文新诗,勒坚珉寘诸岁寒堂两序壁上,后经兵燹,与岁寒堂俱同灭失。先生复有“元丰题名”及“湖平”二刻刊于潮州西湖石上,正书逸韵,山川增色。惜乎铁笔银钩九百年,不毁于兵戈之灾,竟毁于“文革”之乱,欲与湖山同寿而不可得,人祸甚于风雨兵燹矣。是则先生不类近世笔迹之作,后人得无拜瞻仰慕乎?兹所幸者,先生手书《龙川罗公墓志铭》碑刻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龙川而行世,据称柳州仙弈岩亦存有先生《登仙弈山》诗刻。此于吾潮书法、人文考史洵为盛事、幸事也。

先生不避权贵,不附时流,质新法之论,见国士之风。即为执政所怒而逐,亦不以措意,自请补外,出知柳、循二州。“畏对青山老一秋”,先生白发浮沉州郡,不免有“何物能消万古愁”之慨。既位不克显,任其在天,以太子中舍致仕。“朱轓茀车,未竟发舒。仰止高风,湖山旧庐。”(廖槎溪语)此亦林东莆所奖“其皆一代之伟人乎”。

先生史实传世甚尠,吾学肤浅,即勉事钩稽,所得仅此尔,徒生文献难征之叹。因排比系事,不无臆测,心有戚戚焉,尚祈博雅君子有以教之,是所幸也。

岁次庚寅八月朔时当白露玉峡戆斋周修东补序于粤西客次

(图片来源网络)


卢姓建姓始祖傒公,姜太公吕尚十一世孙,为齐正卿。父公子高,食采于齐北卢县,傒公以迎立桓公功,命以父名高为姓,世袭齐卿。至齐景公,派分卢氏。汉末徙居范阳涿郡。传至唐末卢文纪,字子持。举进士,仕梁为刑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后唐废帝即位,入为左丞相。及后晋石敬瑭叛唐,招引契丹入寇。文纪恐玉石俱焚,举家远徙。至周末、宋初,天下犹未大定,其子孙徙居闽地九龙江,依南越王避乱。嫡派子孙徙仕宋。卢氏入潮岁月未详。

据《冠山卢氏家族谱·渊源篇》。

先生名侗,字元伯,号方斋,海阳人。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宋》:“卢侗,字元伯,海阳人。”

《冠山卢氏家族谱》:“侗祖,字元伯,号方斋。”

按:先生父、祖姓名行实未详。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 约一岁

先生约生于是年。

按:先生生卒年,《冠山卢氏家族谱》载及:“公终于宋哲宗绍圣元年甲戌(公元一〇九四年)二月十六日。寿七十有三。”据卒年回推,则其生年为天圣元年癸亥(1023)。然据释契嵩《镡津集》卷十三《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约明道元年壬申(1032),先生道过杭州,访海阳人屯田员外郎、通判杭州林冀,会契嵩,“语野夫仲父曰巽先生者,生而知学六经,探百氏,悉能极深研几圣人之道,卓然自得。”七年后,契嵩作《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时,尚称誉先生为“有道者”,是明道元年会晤,其学识为契嵩所重如此。若按《族谱》所载生卒年,则其时先生仅仅十岁,何能出游,且予契嵩如此佳誉。是则《族谱》生年盖误可知矣。以其行实可考者至元丰年间,颇疑其卒年为壬戌(元丰五年,1082),后人误为甲戌(1094),若是,则以元丰五年回推七十二年,其生年为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与《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事实颇合。暂无可考,姑系于此。

天圣四年丙寅(1026) 约十七岁

先生配薛氏生。

《冠山卢氏家族谱》:“原配夫人恒德三薛氏,生于仁宗天圣四年(公元一〇二六年)丙寅,终于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九月,寿四十二。初封安人,诰赠东平郡君。”

按:薛氏生卒年据《冠山卢氏家族谱》,前已辨《族谱》载先生生年误,而薛氏、秦氏生卒年则未知确否,暂录于此。

先生有宅在府城东北隅之站巷。

《潮州志补编》之《古迹志》卷二:“卢中舍故宅:在城东北隅之站巷(《卢氏名贤族谱》),为宋太子中舍卢侗所居,故址尚存。(《徵访册》) 按:侗以福建清漳九龙江人,于庆历间游学来潮,遂落籍居此。”

按:《潮州志补编》称先生“于庆历间游学来潮”,盖误。因明道元年先生道过杭州,访海阳人杭州通判林冀,后释契嵩有《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称“元伯亦有道者也,于野夫为姻娅。”则先生当已入潮有年矣。

天圣九年辛未(1031) 约二十二岁

先生行实朴茂,事亲至孝,为梓里推重。

康熙《广东通志》卷十六《人物下》:“卢侗,字元伯,海阳人。行朴茂,事亲至孝。”

饶锷《西湖山志》卷五《人物》:“卢侗:卢侗字元伯,海阳人。行实朴茂,事亲至孝,为梓里推重。”

按:志称先生“事亲至孝”,是则先生父母时已入潮。

甘旨暇,手不释卷。尝结庐读书西湖山,博经旨,而《易》学尤粹,自为训释,日与诸生相讨论。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宋》:“甘旨暇,手不释卷。尝结庐读书西湖山,博经旨,而《易》学尤粹,自为训释,日与诸生相讨论。”

西湖山有卢公读书堂。

《舆地纪胜》第一百《广南东路·潮州·古迹》:“直讲卢公读书堂,乃卢公洞(应作侗)书堂。”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古迹》:“《舆地纪胜》:‘……直讲卢公读书堂,乃卢公洞(应为侗)书堂。’”

与黄程、林巽、陈思仲讲学,从游者日众。

翁子光文,黄楚芬、黄继澍校《潮城宅第考》:“(卢侗)并结庐于西湖山麓,与黄程、林巽之、陈思仲讲学,从游者日众。今西湖莲花峰下有卢侗亲题‘湖平’二大字,及题名四行。”(《潮学通讯》[2011年第1期(总第42期)])

明道元年壬申(1032) 约二十三岁

是年,先生或应乡荐,道过杭州,访海阳人屯田员外郎、通判杭州林冀,会契嵩,尝称及冀仲弟巽博学研几,卓然自得。

释契嵩《镡津集》卷十三《叙九篇》:《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世称潮阳多君子,而林氏最盛。余初谒野夫先父田曹于杭,观其寛明淳粹,力行古道,为政不龌龊饰吏事,乃信称者之不妄美也。及会范阳卢元伯,语野夫仲父曰巽先生者,生而知学六经,探百氏,悉能极深研几圣人之道,卓然自得,以谓易者备三极之道,圣人之藴也。独病扬雄氏虽欲明之,而玄也未至,因著《草范》,将以大明《易》道之终始也。又谓兴王者,礼乐为大,复著《礼乐书》,以示帝王治政之始。本为儒,不汲汲于富贵,而髙节远迈,追古圣贤之风教。余又益信林氏之盛也有在矣。是时,田曹秩满,将趋阙下,而元伯南还,余亦东适会稽。……元伯亦有道者也,于野夫为姻娅,苟与之营励名节,则林氏之盛美,岂止焕于潮阳与今日,将辉耀乎天下后世也矣。”

按:“野夫先父田曹”即林冀,字希圣,为林巽长兄,潮州海阳人。“大中祥符八年一举中进士第,历辰、惠二州从事。以判入高等,乃授大理丞,又迁殿中丞、太常博士,入尚书省为屯田员外郎,历知歙州绩溪及歙二县,治有善迹,移同判桂州,以母老还官事归养,不得请,改知梅州,被丧去职。及还朝,复官通判杭州。”(蔡襄《尚书屯田员外郎林君墓志铭》)详见前《林巽暨兄冀、侄从周事迹系年》。

释契嵩:《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宋·提要》:“《镡津集》二十二卷,宋释契嵩撰。契嵩姓李氏,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人。七岁出家,通经书章句,肆意游览。庆历间至杭州,乐其风土,因居灵隠寺。皇祐间入京师,作万言书,上之仁宗,赐号明敎大师,寻还山而卒。”

野夫,据《屯田员外郎林君墓志铭》,知其名从先,为林冀长子。《叙》称先生“于野夫为姻娅”,据《屯田员外郎林君墓志铭》:“子男从先、从思、从可,皆孝谨力学。女三人:长适进士卢幾,次适邵武县尉阮邈,其季始笄。孙六人,皆幼。”林冀长女婿名卢幾,当与先生为亲族。

卢幾字举之,揭阳人,林冀《墓志铭》称为进士,府县志选举未见著录,疑为乡贡进士之省称。蔡襄有《名说(卢幾字举之)》:“幾之义,旁出诸书,大备于《易》。要言之:止乎极,而其应也不穷;动乎变,而其济也不终。天下芸芸,莫窽(按:宋本作‘窥’)其明;万殊汶汶,莫揺其本。幾之义至矣夫!颜子何与?涂之人也。陋居约守,功不甚白,以孔子之圣而亟称之;其朋三千,又皆出其下。到于如今,声名肖其师,绩业概舜禹,曷谓耶?庶乎幾而已矣。幾之义至矣夫!君取以名己,必字曰举之者,思以止乎极而通乎变也。凡云人者物之异,云姓者人之异,云名者姓之异,云字者成人之异。名字之始始于是。其义有有取者,有无取者。其无取焉则已,犹有取焉,举之楙哉!吾闻伸于己者,待于天也。”其《游径山记》又称:“同游者建安黄瑊君度,岳阳朱师徳宗哲,又君度之侄曰子常、子美,甥杜沂皆从游;其前与谋而后以事已之者,朱宗哲之兄师道希圣,杜沂之父叔元君懿,掲阳卢幾举之三人,莆阳蔡某一与之善,惜乎不及俱也。”知卢幾与蔡襄交游,而蔡襄曾举荐先生于朝。

据《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称,释契嵩于杭会先生及林冀后,冀秩满,将趋阙下,而先生南还,彼东适会稽。越二年,复来杭,又三年为宝元二年,冀卒,据此回推,系释契嵩于杭会先生、冀约于是年。(详见前《林巽暨兄冀、侄从周三先生事迹系年》)。

乡荐:唐宋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

时先生南还,林冀秩满,将趋阙下,契嵩亦东适会稽。

《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是时,田曹秩满,将趋阙下,而元伯南还,余亦东适会稽。”

康定元年庚辰(1040) 约三十一岁

林从先伯仲扶其父林冀行榇归葬,乗舟自吴江过杭,契嵩往吊,为作《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言及先生为有道者,与从先为姻娅云云。

《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趋三年,野夫果扶行榇归葬故地,乘舟吴江而来。他日,余往吊之焉,野夫伯仲皆悲戚癯瘠,殆不胜其哀。及戒行事,且谓余曰:‘子盍歌以赠我归。’……野夫苟能率其伯仲,履田曹之仁孝,同志巽先生之学,则林之寿,其将有在,笃实光辉,益大乎后。元伯亦有道者也,于野夫为姻娅,苟与之营励名节,则林氏之盛美,岂止焕于潮阳与今日,将辉耀乎天下后世也矣。”

按:据《尚书屯田员外郎林君墓志铭》:“(宝元)二年十一月戊子,疾发且殆,其子从先取股肉杂糜飱以进,祈疾少愈,卒以其月庚子终于官所,年五十四。”(蔡襄《端明集》卷三十八)是林冀卒于前年十一月庚子。

仁宗庆历辛巳(1041)至皇祐二年庚寅(1050) 约三十二岁至四十一岁

期间,先生数应乡荐。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卢侗传》:“五应乡荐,皇祐五年以恩释褐,守本州长史。”

皇祐三年辛卯(1051) 约四十二岁

五月,继配秦氏生。

《冠山卢氏家族谱》:“继配夫人贞德五秦氏,生于仁宗皇祐三年(公元一〇五一年)五月,终于高宗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〇年)八月,寿八十,诰封太原郡君。合葬公墓。”

皇祐四年壬辰(1052) 约四十三岁

秋七月丙午, 命知桂州余靖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七月丙午,以余靖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壬戌,智髙解广州围西还,攻贺州不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三:“(仁宗皇祐四年秋七月)丙午,命知桂州余靖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时谏官贾黯言靖及杨畋皆许便宜从事,若两人指踪不一,则下将无所适从,又靖专制西路,若贼东向,则非靖所统,无以使众,不若并付靖经制两路,而靖亦自言:‘贼在东,而使臣西,非臣志也。’上从其言,故有是命。”

皇祐五年癸巳(1053) 约四十四岁

先生尝五应乡荐,是年以特奏名蒙恩释褐,充补本州长史,先与差摄。

蔡襄《端明集》卷二十五《状》:《奏乞推恩卢侗状》:“右臣伏见潮州长史卢侗,行实朴茂,学术优深,久在岭南,众所称服。皇祐年中,蒙恩充补长史,先与差摄。”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十九《科贡·宋特奏名·潮州府》:“卢侗……并长史。”

嘉靖《潮州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五应乡荐,皇祐五年以恩释褐,守本州长史。”

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六《选举表上》:《通考》:“开宝三年(970),诏礼部、贡院阅贡士及诸科十五举以上终场者,具名以闻,并赐本科出身,此特奏恩例之始。”

未几,先生为靖所知,以机宜辟。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卢侗传》:“未几,靖帅广州,以机宜辟。”

按:嘉靖《府志》置“以机宜辟”于“调惠州归善簿”之后,盖误。

至和二年乙未(1055) 约四十六岁

是年,就摄已满两考,转运司保明解发赴铨,除注铨司。

《奏乞推恩卢侗状》:“至和二年,就摄已满两考,转运司保明解发赴铨,除注铨司。”

嘉祐四年己亥(1059) 约五十岁

仁宗准六月条贯,摄官须得三周年为满任,以此厘革。缘先生发解在未降新敕以前,合依旧施行。先生久居京师,不能自陈,遂赋南归,绝仕进意。

《奏乞推恩卢侗状》:“准嘉祐四年六月条贯,摄官须得三周年为满任,以此厘革。缘侗发解在未降新敕以前,合依旧施行。侗久居京师,不能自陈,栖栖南归,绝仕进意。”

嘉祐五年庚子(1060) 约五十一岁

五月戊申,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知泉州蔡襄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一:“(仁宗嘉祐五年五月)戊申,枢宻直学士、吏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陈旭以足疾罢为右谏议大夫、同提点在京诸司库务;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知泉州蔡襄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降右諌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韩绛知蔡州。”

蔡襄赴任,适遇先生于杭州,以相知最久,仰其学行,遂与先生俱来京师。

《奏乞推恩卢侗状》:“臣知侗最久,仰其学行,昨于杭州遇侗,臣不欲盛时以毫末之恩失一贤士,遂与侗俱来。”

至京翌日,蔡襄上《奏乞推恩卢侗状》。

《奏乞推恩卢侗状》:“右臣伏见潮州长史卢侗,行实朴茂,学术优深,久在岭南,众所称服。皇祐年中,蒙恩充补长史,先与差摄。至和二年,就摄已满两考,转运司保明解发赴铨,除注铨司。准嘉祐四年六月条贯,摄官须得三周年为满任,以此厘革。缘侗发解在未降新勅以前,合依旧施行。侗久居京师,不能自陈,栖栖南归,绝仕进意。臣知侗最久,仰其学行,昨于杭州遇侗,臣不欲盛时以毫末之恩失一贤士,遂与侗俱来。伏望朝廷下流内铨,与注一官,庶使寒悴之人,上沾恩命。如朝廷与官后,犯正入已赃,臣甘当同罪。其人在朝,别无亲的骨肉,兼与臣不是亲属。谨具状奏闻,伏候勅旨。”

时余靖、王举元皆交荐先生文行,遂调惠州归善簿。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嘉祐中,余靖、蔡襄、王举元皆荐侗文行,调惠州归善簿。”

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十九《名宦志·省总二》:“王举元字懿臣,真定人。父化基,礼部尚书。兄举正,为御史中丞,廷诤有声,尝力言御史唐介不宜贬春州,得徙英州别驾。举元赐进士出身,知潮州。江水败堤,盗乘间窃发,举元乃夜召里豪计事,盗既获,乃治堤,阖境晏然,潮人德之。尝荐海阳卢侗文行,后遂知名。举元官至给事中。右潮州府。”

按:举元兄举正,为陈尧佐女婿,尧佐通判吾潮,荐引士子;举元守潮,复荐先生文行,实有功吾潮士子者也。举正为尧佐婿,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仁宗景祐四年夏四月甲子,吏部侍郎知枢宻院事王随、户部侍郎知郑州陈尧佐并为平章事,随加门下侍郎,尧佐守本官。……知制诰王举正以宰臣陈尧佐之婿,引故事避嫌。”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约五十五岁

治平初,诸司剡章交荐,外台称其廉平。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三十二《外制》:《前守惠州归善县主簿、充国子监直讲卢侗可卫尉寺丞勅》:“具官某,尔以经艺名家,礼闱奏技。勾稽南服,外台称其廉平;讲训上庠,诸生服其行谊。”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治平初,诸司剡章交荐。”

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 约五十六岁

五月癸亥,蔡抗以广漕召还秘阁校理,兼起居舍人、充史馆修撰、同知谏院,亦复以先生经学荐之。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蔡抗以广漕召还国子监,亦复以经学荐之。”

按: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七载,蔡抗于嘉祐七年冬十月己丑,由度支员外郎、秘阁校理出为广东转运使。卷二百五载,蔡抗于英宗治平二年五月癸亥,以秘阁校理兼起居舍人,充史馆修撰,同知谏院。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九十七:“蔡抗,字子直,宋城人。中进士。自广东转运召为三司判官。都城大水,抗推原变异,大臣畏其谏列,白为知制诰,迁龙图直学士,知定州。”

召对,授先生国子监直讲。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召对,授国子监直讲。”

《明一统志》卷八十《潮州府·人物·宋》:“卢侗,海阳人。蔡抗以经学荐之,授国子监直讲。”

先生为人朴质,不修人事,至京杜门,以故皆疏之,唯孙觉与之善。

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中:“卢桐(侗),昭(潮)州人,蔡挺荐为国子直讲。为人朴质,不修人事,至京杜门,以故皆疏之,唯孙莘老与之善。”

按:蔡挺为蔡抗弟。“嘉祐中,起知南安军,擢江西提点刑狱。”治平初,蔡挺“召为陜西转运副使,上书论御戎攻守大计,遂除直龙图阁,知庆州。”(王称《东都事略》卷八十二) 而蔡抗于嘉祐七年冬十月己丑,由度支员外郎、秘阁校理出为广东转运使。则荐先生为国子直讲者乃抗,非挺可知,挺乃抗之误。《平乐府志》据《孙公谈圃》称其为昭州人而入该志,《广西通志·儒林》仍之,盖误,昭州实未有卢桐其人也,卢桐乃卢侗之误,昭州乃潮州之误。盖“荐为国子直讲”、“看《易》”诸事,与先生事迹合,故系于此。

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十四《孙(二百七十四)》:“孙觉,字莘老,髙邮人也。中进士第,治平中,为馆阁校勘。神宗即位,除集贤院,为昌王府记室。王礼之,问终身之戒,觉为陈诸侯之孝,作富贵箴。迁右正言。……黜,如广徳军。踰年,徙湖州。……徙庐州,改右司谏,以祖母亡,解官,下太常议,议者谓不可。诏知润州,而觉已持祖母丧矣。服除,知苏州,徙福州,召为太常少卿,易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兼侍讲,迁谏议,又迁给事,为吏侍,擢拜中丞。以疾请罢,留侍讲,力请外,卒。与东坡游唱和极多。弟览。”

治平三年丙午(1066) 约五十七岁

觉尝见先生看《易》,诘其义,皆非今世所学,得京房历数之说。

《孙公谈圃》卷中:“莘老见桐(侗)看《易》,诘其义,皆非今世所学,得京房历数之说。”

按: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创始人。东郡顿丘人,字君明。本姓李,好音律,推律自定为京氏,授《易》于焦延寿。元帝時以言灾异得幸,為石显等所嫉,出为魏郡太守,卒以谮诛。事迹具《汉书》本傳。今存《京氏易传》三卷。

约春夏间,孙觉以民曹椽权吴江县,出京,先生夜半饯之,言其祸福,后无不中者。

王鏊《姑苏志》卷三十九《宦迹三》:“孙觉,字莘老,髙邮人。治平三年夏,以民曹椽权吴江县。”

《孙公谈圃》卷中:“莘老出京,桐夜半饯之,言莘老祸福,后无不中者。”

按:据《孙公谈圃》所载先生与莘老善,乃在先生“至京杜门,以故皆疏之”之时,可见其时先生初至京师也;复述及先生论《易》之义,紧接“莘老出京”,叙事紧凑,并未插入“力论王安石新法不便”之事,且为言“莘老祸福”,所言“后无不中者”,则其时莘老尚未涉及反对新法而引祸之事,“出京”一语中性,无贬谪之意,故暂系“莘老出京”于其初次由京官外任之时。

《苏魏公文集》(来源网络)


治平四年丁未(1067) 约五十八岁

约是年稍后,以先生讲训上庠,诸生服其行谊,用年勤例,叙升卫尉寺丞。有勅,为苏颂草制。

《苏魏公文集》卷三十二《外制》:《前守惠州归善县主簿、充国子监直讲卢侗可卫尉寺丞勅》:“具官某,尔以经艺名家,礼闱奏技。勾稽南服,外台称其廉平;讲训上庠,诸生服其行谊。姑用年勤之久,叙升卿属之华。尚倚师儒,使留黉序。其益思于循诱,冀有助于化成。祇钦宠章,克终誉问。可。”

按:《苏魏公文集》于先生之勅后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和州防御推官、充国子监直讲崔公度可试大理评事、充彰徳军节度推官勅》,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英宗治平二年秋七月)壬午,三班差使殿侍崔公度为和州防御推官,充国子监直学。”公度以母老力请留侍,从之。卷二百二十六复称,“公度再除彰徳军节度推官,充国子监直讲,辞不赴,作《一法百利论》万余言,论久任众职之事以进,召对,擢光禄寺丞,知阳武县。”公度以“京官令初谒尹,拜庭下”,“上疏抗议,谓京官天子省侍官属,岂宜北面拜伏如见君之礼,自是罢。上嘉其节,复召对,命以馆职。”光禄寺丞擢为崇文院校书在神宗熙宁四年九月丁亥。是崔公度治平二年七月任和州防御推官,充国子监直学,以母老未任;约于两、三年后,再除彰德军节度推官,充国子监直讲,复辞不赴;大约一、两年后,进《一法百利论》(《宋史》本传称《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召对,擢光禄寺丞,知阳武县;至熙宁四年九月提任崇文院校书。先生与崔公度勅分列于苏颂《外制》先后,时间也大略相同,故暂系于此。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约五十九岁

中书札校定荀、杨书,先生为校勘官,于今年九月,校到《荀子》一部,装写申纳,奉旨送监,开版印造。

日藏宋本《荀子》载:

将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充御史台主簿臣王子韶同校,朝奉郎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臣吕夏卿重校。

国子监准熙宁元年九月八日中书札子,节文校定荀、扬书所状,先准中书札子,奉圣旨,校定《荀子》、《扬子》,内《扬子》一部,先次校毕,已于治平二年十二月内申纳讫;今来再校到《荀子》一部计二十卷,装写已了,续次申纳者申闻事,右奉圣旨,《荀子》送国子监开版,依《扬子》并《音义》例印造,进呈及宣赐,札付国子监。准此。

校勘官将仕郎、前守惠州归善县主簿、充直讲臣卢侗,校勘官登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守许州司理参军、充直讲臣王汝翼,校勘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知婺州永康县事、充直讲臣颜复,校勘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知温州乐清县事、充直讲臣焦千之,校勘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守相州汤阴县令、充直讲臣梁师孟,校勘官将仕郎、试秘书省著作佐郎、充直讲臣董唐臣,校勘官朝奉郎、守尚书都官员外郎、充直讲、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黎錞,朝奉郎光禄寺丞、监书库武骑尉臣韩端彦,朝奉郎、光禄寺丞、管勾国子监丞公事、飞骑尉臣程伯孙,管勾雕造朝请郎、守秘书丞充主簿、骑都尉、赐绯鱼袋臣毕之翰,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同知谏院兼同判国子监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臣吕诲,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权判尚书礼部贡院兼知谏院兼判国子监、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臣钱公辅,朝散大夫、给事中、参知政事、上轻车都尉、北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唐介,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护军、天水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臣赵抃,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亮节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省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衮国公、食邑一万一百户食实封三千四百户臣曾公亮。

陈梅湖《卢侗传》:“中书札校定荀、杨书,侗为校勘官,于熙宁元年九月,校到《荀子》一部,装写申纳,奉旨送监,开版印造(宋本《荀子》)。”

九月,薛氏卒。初封安人,诰赠东平郡君。

《冠山卢氏家族谱》:“原配夫人恒德三薛氏,生于仁宗天圣四年(公元一〇二六年)丙寅,终于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九月,寿四十二。初封安人,诰赠东平郡君。”

按:若以天圣四年生,熙宁元年卒,则虚岁为四十三,《族谱》称寿四十二盖误,若不谬,则生卒年当有一讹。

熙宁二年己酉(1069) 约六十岁

秋九月,诏行王安石所议青苗法。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十八:“(神宗皇帝熙宁二年)九月行青苖法,置常平官。”

约于今明年,先生上封事,力论王安石新法不便。

《明一统志》卷八十《潮州府·人物·宋》:“熙宁初,上封事,力论王安石新法害民。”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熙宁初,力言新法不便。”

神宗熙宁四年辛亥(1071) 约六十二岁

十一月戊申,判国子监常秩言考定直讲,焦千之、王汝翼为上等,先生与梁师孟、颜复为下等。诏与千之等五人并罢职,与堂除,合入差遣。

《九朝编年备要》卷十九:“神宗皇帝(起辛亥熙宁四年止甲寅熙宁七年)·辛亥熙宁四年(辽咸熙七年):《建太学立三舍法》:邓绾言:治平百余年,即未尝营建太学,止是假锡庆院西北隅廊屋数十间,逼窄湫隘。诏改锡庆院为太学。初太学养士,亦未有论选升降之法,至是中书言初入学为外舍,不限员;外舍升内舍二百员;内舍升上舍一百员。生员各治一经。未几,学官焦千之、王汝翼、梁师孟、颜复、卢侗五人皆罢。初苏颂子嘉在太学,颜复尝策问‘王莽后周变法事’,嘉极论为非,在优等。苏液密写,以示曾布曰:‘此辈唱和,非毁时政。’布大怒,责张琥曰:‘君为谏官判监,岂容学官与生徒非毁时政,而不弹劾?“遂以告安石,安石大怒,遂逐诸学官,以李定、常秩同判监,选用学官非执政所喜者不与,陆佃、黎宗孟、叶涛、曾肇、沈季良与选。季良,安石妹壻;涛,其侄壻;佃,门人,肇,布弟也。佃等夜在安石斋授口义,旦至学讲之,无一语出己。其设三舍,皆欲引用其党耳。”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八:“(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戊申,管勾国子监常秩等言准朝旨,取索直讲前后所出策论、义题及所考试卷,看详优劣,申中书。今定焦千之、王汝翼为上等,梁师孟、颜复、卢侗为下等。诏千之等五人并罢职,与堂除,合入差遣。学生苏嘉因试对策,论时政之失,讲官考为上等,直讲苏液以白执政,皆罢之,而独留液,更用陆佃、龚原等为国子直讲。嘉,颂子;原,遂昌人,与佃皆师事王安石云。”

宋·李心传《旧闻证误》卷二:“熙宁四年十一月,太学讲官六员焦千之、王汝翼、梁师孟、颜复、卢侗皆罢,独留苏液(出李焘《长编》)。按《实录》,十一月戊申,判国子监常秩言考定直讲,焦千之、王汝翼为上等,梁师孟、颜复、卢侗为下等。诏悉罢之。是年十月丙辰,苏液已先除枢密院检详文字,未尝留液也。《元祐实录》差误,绍圣史臣已辨之,子复又误矣。据绍圣元年中书舍人同修国史蔡卞奏,一取到国子状苏液熙宁三年离监,千之等系四年十一月罢职。今修实录官称留液,未悉凭何文字修纂。”

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尝举进士不中,退而为自得之学,尤长于春秋。居于陋巷二十余年,澹如也。欧阳修、王安石闻而称之,士论亦翕然归重。嘉祐中,修荐于朝,皆不赴,于是声名愈髙。神宗闻其名,诏有司以礼敦遣秩入对。为右正言,直集贤院,俄兼舍人院,迁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秩辞直舍人院修起居注,未几又求去。熙宁七年,迁宝文阁待制兼侍读。明年,又求去。已而病不能朝,乃以为西京留司御史台,归颍而卒。(《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八)

《京口耆旧传》卷一:“焦千之字伯强,丹徒人。严毅方正,欧阳公修敬待之,常馆修家。累试不利,修以书劳之。其一勉之以孟子不动心之勇;二则勉之弃去科场文字,专意经术。……嘉祐六年,诸路举行义之士,赴京师,馆于太学,试舍人院,赐出身者七人,徐州颜复为首,千之次之,为国子监直讲。熙宁初,以苏嘉对公试策,论时政之失,千之与颜复等为考官,擢居上等直讲。苏液以白执政,千之与同列五人俱罢,以殿中丞为乐清令。欧阳修贻书勉之云:‘更当屈伸取舍,要于济务。’盖以千之刚方,不能善事上官故也。八年知无锡县。是岁大旱,运河涸,用单锷言,车梁溪水灌运河,五日而通流,舟楫无滞。事见苏文忠公轼《录奏单锷吴中外水利书》。轼有从千之求惠山泉诗,正其作县时也。”

王汝翼,据《九朝编年备要》卷十八,熙宁二年四月,汝翼等八人充使察农田水利赋役;熙宁四年十一月与先生等五人并罢直讲;《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一,元丰五年十二月,特御延和殿,编类国信文字承议郎王汝翼等引对,面赐绯章服;上揭书卷三百三十九,元丰六年九月,吏部侍郎苏颂上《华戎鲁卫信录》等书与枢密院,赐颂银绢三百,检讨官朝奉郎王汝翼升一任。馀则未详。

梁师孟,沈遘《西溪集》卷六有《韶州乐昌县主簿兼县尉事梁师孟可太常寺奉礼郎勅》,未知是否此人?其履迹馀未详。

颜复字长道,鲁人,颜子四十八世孙也。嘉祐中,诏郡国敦访遗逸,京东以复言,凡试于中书者二十有二人,考官欧阳修奏复第一,赐进士,为校书郎、知永宁县。熙宁中为国子直讲,王安石更学法取士,率以已意,使常秩等校诸直讲所出题及所考卷,定其优劣,复等五人皆罢。元祐初召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进起居舍人,兼侍讲,转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祭酒,未踰年,以疾改天章阁待制,未拜而卒,年五十七。(《宋史》卷三百四十七)

请补外,出知柳州。

《明一统志》卷八十《潮州府·人物·宋》:“请补外,出知柳、循二州。”

嘉靖《广西通志》卷七《表五·秩官·知柳州》:“卢侗,海阳人。熙宁初上疏力论王安石新法害民,请补外,知柳州。”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遂求外补,知柳、循二州。”

四库本《广西通志》卷五十一《秩官·宋·知柳州》:“黄宗望(惠安人,景德三年任)、王昱(景德间任)、卢侗(字元伯,海阳人,熙宁初任)、李献卿(字才叔,元丰间任)。”

按:先生以罢太学讲官,列为差遣对象,遂求外补,得知柳州。

熙宁五年壬子(1072) 约六十三岁

约是年到任柳州。

熙宁六年癸丑(1073) 约六十四岁

春日,先生游仙弈山,有诗《登仙弈山》刻于石。

嘉靖《广西通志》卷十三《山川志二》:“仙奕山,在城南,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登者得石坪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奕,因名。”

乾隆《柳州府志》卷三十八《艺文》:卢侗《登仙弈山》:“畏对青山老一秋,逢春又向碧岩游。凭空为问蓬莱客,何物能消万古愁?”(转自《全宋诗》卷六百一十七)

按:该诗刻石尚存。《登仙弈山》撰写时间不详,以先生去年赴任,到任或在春后,此诗或作于翌年春日,故暂系于此。

熙宁七年甲寅(1074) 约六十五岁

约年末或明年初,以承奉郎、守大理寺丞调知循州,兼管内劝农事。

嘉靖《潮州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知柳、循二州。”

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十六《职官志一》:“卢侗,海阳人。熙宁年任。……以上知循州军州事。”

《宋故朝郎守尚书屯田郎中知海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罗公墓志铭》署“承奉郎、守大理寺丞、前知循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借绯卢侗书。”

按:借绯:唐、宋时规定官员服色,四、五品服绯,未至五品者特许服绯,称为“借绯”。绯,大红色。

熙宁十年丁巳(1077) 约六十八岁

约今年或明年初,以太子中舍致仕。

嘉靖《潮州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以太子中舍致仕。”

据传先生宅在城东北隅之站巷。

《潮州志补编》第一册《古迹志》卷二《宅》:“卢中舍故宅:在城东北隅之站巷。(《卢氏名贤族谱》)为宋太子中舍卢侗所居,故址尚存(《征访册》)。 按:侗以福建清漳九龙江人,于庆历间游学来潮,遂落籍居此。”

按:清漳为漳州之别称。”先生庆历游学未必有厚赀致宅于此,疑为致仕后隐居之宅,故暂系于此。

先生致仕后,复于鹳陇神山下筑有中舍第。

《潮州志补编》第一册《古迹志》卷二《宅》:“在鹳陇神山下。宋太子中舍卢侗致仕时筑。(《阮通志》)读书注《易》其中。次子昱,世居其乡。(《澄海李志》)”

按:“鹳陇”当为“冠陇”之古称。

元丰元年戊午(1078) 约六十九岁

夏五月壬寅,先生偕潮州通判夏旼、从事仇公著避暑西湖,舣舟莲华峰之东,徜徉容与,极暮乃归。有题名石刻,已佚。

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金石略一·宋》:“卢侗题名:‘太子中舍人致仕范阳卢侗元伯,通判州事鲁国夏旼粹翁,从事南阳仇公著晦之,夏五月壬寅,避暑西湖,舣舟莲华峰之东,徜徉容与,极暮乃归。时改元元丰之岁。’右题名在滨湖石“湖平”二字之下,正书。谨案:侗,邑人。旧志有传。此称范阳,盖自题其氏族,犹《保母碑》文称琅琊王献之例也。夏旼《阮志》失载。”

黄挺、马明达《潮汕金石文徵(宋元卷)》:“《卢侗等题名(元丰元年,1078)》:‘太子中舍人致仕范阳卢侗元伯,通判州事鲁国夏旼粹翁,从事南阳仇公著晦之,夏五月壬寅,避暑西湖,舣舟莲华峰之东,徜徉容与,极暮乃归。时改元元丰之岁。’佚。光绪《海阳县志·金石略》著录:‘题名在滨湖石“湖平”二字之下,正书。’《<西湖山志·石刻>校正》谓滨湖石‘文革’期间被炸毁,并校正饶《志》所录文字二处。今依《县志》过录,列《陈氏《校正》异文于后。《县志》有案:‘侗,邑人,旧志有传。此称范阳,盖自题其氏族,犹《保母碑》文称琅琊王献之之例也。夏旼,阮《志》失载。’卢侗传记,以载嘉靖《潮州府志》者为最早:‘(略)。’后此诸府县志,皆据嘉靖《志》。按,诸志传记未载卢侗致仕时间,据此刻则知元丰元年(1078)侗已致仕家居。又《题名》记随侗游湖者,有潮州通判夏旼、从事仇公著,俱潮州旧志官师部所未载。”

按:鲁国夏旼粹翁,据阮元《广东通志·选举表》,夏旼,字粹翁,连州人。皇祐五年癸巳进士。时侬寇乱,两广士多后至,乃试于别殿,旼第一,赐诗与大魁等。元丰改元,官通判潮州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荆公题夏旼扇》载:“王荆公尝题一绝句于夏旼扇云:‘白马津头驿路边,阴森乔木带漪涟。夕阳一马匆匆过,梦寐如今十五年。’本集不载,见《湟川集》。”

南阳仇公著晦之,据《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金石略二·宋》:“《仇公著墓志》,柳子文撰,王同老书,行书。绍圣三年。益都。”或即此人。

先生复有题刻“湖平”于湖山滨湖石上。

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一《金石略二·宋》:“卢侗题字:‘湖平,卢侗书。’右题字在湖山滨湖石上,‘湖平’二字隶书,下三字正书。”



约岁末,为刑部员外郎窦卞撰、广州知州曾布篆盖之《罗公(恺)墓志铭》书丹。

《广东碑刻集》:《宋故朝郎守尚书屯田郎中知海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罗公墓志铭》:

朝散大夫、行起居舍人、充龙图阁待制、知广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市舶使、兼广南东路兵马都钤辖、兼本路经略安抚使、骑都尉、曲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曾布篆盖;

朝奉郎、尚书刑部员外郎、提举舒州灵仙观、骑都尉、赐紫金鱼袋窦卞撰;

承奉郎、守大理寺丞、前知循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借绯卢侗书。

公讳恺,字次元,其先南昌人,五代末徙循之龙川,仕刘氏,有显者。曾祖保强,皆隐德不仕。父晟,累赠部官郎中,母张,追封永安县太君。

公幼喜学,不为章句,孜孜经术,以循之学者不尚师友,乃走四远求可以益己者,择其所长而亲炙之。未冠,有闻于乡里,于是,傍州之学者来咨焉。

再举礼部,归而念亲之老,叹曰:“曾子三釜而心乐,非乃亲之仕乎?”乃假版而宦焉。连丁内外艰,既终丧,读书为文愈刻苦。

逮十年,得昭州龙平主簿,锁其厅试桂州,偕计而上。嘉祐二年春,仁宗皇帝临轩,试进士,擢公第三。方唱第时,三人者每拆封,天子俯视其姓名,左右执政大臣、翰林两禁,逮三馆诸公,皆立殿上,间得陟降,无不引颈以观,盖糊名至公,无毫厘之泄,虽人主莫识其谁何。及见公爵里,乃海陬万里,一日以文辞拉巍等,有以见朝廷取士之不私,又见声明文物之施及于远,莫不欢呼嗟观,比比来视公颜面、问甲子者,公时年已四十五岁矣,授大理评事,通判吉州。

会守将将缺,或谓州剧,意公有不逮者。公摄守政一年,百事不劳而缉,多仁恕爱利,吏有犯,劾之严,上下畏肃,称神明。迁大理寺丞。

六年罢归,试学士院。公笑曰:“以赋取士,已失之矣;又以赋试帖职乎?”不留意。已而考官以所用韵误上闻,遂知淮阳军。

七年,特除殿中丞。先是禁林给扎,有戾礼部格者,诸公多喻而改正之,公于贵人无左右之助,独不得所喻,公亦恬然无动心者。至下邳,笑曰:“是邦奚所为。”视事未及月,钱唐人慎东美尝客游,泊舟关外,见恶少酗酒相击者,徐曰:“我与尔较,奚不可,然负我公仁。”遂相释而去。其感人心也如此。

英宗嗣位,汎恩为太常博上。治平二年知开封县,韩魏公面告之曰:“雅闻君吏事,已试赤县,治京师,无以县道为抑。”右姓有怙势欲挠法者,公处之裕如,不作威厉,告之以法当尔,人繇是信公能,誉翕然。

其年,改屯田员外。熙宁元年,今上登极,陟都官提点府界公事,赐五品服,名登对。

公远人,一日见清光,语时不知有以称上意。知陈留县钱公范捕蝗,捶村民,民号呼,上适遣中贵人取禾,视所伤,因知令所笞非法,公坐不即劾。出守蕲春。

四年,迁职方,秩满,入判登闻鼓院。五年,乞补外,知复州。州废,徙鄂州。八年,进屯田郎中。武昌还,复莅鼓院。公叹曰:“吾所至不少懈,畴克知我者?老矣,独无间处,任其在天,以乐吾心耶?”

九年八月,得海州,至未久,公病矣。十月十日终于州之正寝。东海距下邳不远,闻公之来,喜曰:是前日淮阳罗公也。狱有滞而未决者三十余事,公视其所因,立判析之。公虽病,缉治有条,民已爱公为政。及卒,老幼相率哭之不去,本道使者皆称其材。

呜呼!士寒远而穷困者,患在朝廷不能取,取而有闻于时,其位反不克显,其命也。夫造物者,果如何耶?公性重厚寡言,宽裕不泄,拉甲科,至为郎,屡治郡,居处泊如若未第时。所至无秋毫之犯,人尤咨其廉清,或誉之者,公曰:“士小节,何足尚。”族人之贫者五,皆分俸以赒之,家人告以月入析之众,则己无以自给。公曰:“犹多,如若人者,何不可耶?”

前夫人张追封仙源县君,后夫人郑封寿昌县君。子明达,抚州崇仁县丞,孝谨文雅,肯构弥恪。女二(周按:疑为“三”之误)人,长适长史吉驾,次进士陈师况,一未笄。孙曰兴孙,后卒。

县丞君卜以元丰元年十二月十四日,葬公于进贤乡宁仁里大君墓右,驰书叩予曰:“公,先子之同年,敢泣血以请铭。”予怛曰:“我与公当崇政唱名,相从相得之乐,视青云如俯拾地芥,二十年落魄为漫郎。”公乃溘然,泪潺潺不止。于是铭曰:

生遐方,志则彊。学有闻,发以光。

文饰吏兮政循良,去见思兮爱利长。

白首一节□为郎,有子贤兮后必昌。

广东文物网《岭南文化—墓志买地券—北宋龙川罗恺墓志铭》:“北宋龙川《罗恺墓志铭》:龙川县丰稔镇坳背村罗恺墓出土,现为博罗县博物馆收藏。罗恺墓是1980年当地一村民搬屋基时发现。墓室用青砖砌成,室内埋藏墓志石一盒,长0.98米、宽0.91米、厚0.06米。端石质,楷体从右至左竖书,共35行,每行38字,共1330字。据《龙川县志》载:罗恺字次元,北宋龙川人,45岁,即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探花,任宋朝郎守尚书屯田郎中、知海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等职,死于元丰元年(1078年)。”

元丰二年己未(1079) 约七十岁

约于近年,先生有书贴赠吴复古(子野),刻于岁寒堂两序壁上。

郑侠《吴子野岁寒堂记》:“岁寒堂,子野先生所居也。堂之前古柏数株。两序皆以本朝诸公与子野友者奇文新诗,与夫古之有其言于世切有补者,勒坚珉寘诸壁。”

按:吴复古,详后《吴复古先生年谱》。

元丰三年庚申(1080) 约七十一岁

约于今年或明年初,吴复古寄先生及诸公诗文石刻拓本与苏轼。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吴子野七首》第二简(见下)。

元丰四年辛酉(1081) 约七十二岁

约秋冬,苏轼有答吴复古简,称誉先生书帖不类近世笔迹,诚为可爱。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吴子野七首》第二简:“承三年庐墓,葬事诚尽,又以余力葺治园亭,教养子弟,此皆古人之事,所望于子野也。复览诸公诗文,益增慨叹。介夫素不识,其笔力乃尔奇逸耶?仆所恨近日不复作诗文,无缘少述高致,但梦想其处而已。……寄示《墓铭》及诸刻,珍感!虞(应作‘卢’)直讲一帖,不类近世笔迹,可爱!可爱!”

按:“虞直讲一帖”: 据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于“虞直讲”处校曰:“《外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卷六十六‘虞’作‘卢’。”予以为“虞”乃“盧”字相近而误,“卢直讲”切近先生乡人、曾官国子监直讲卢侗,故采“卢”说。

立祭田及大潭塘以祀先人。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立祭田及大潭塘以祀先人。”

按:大潭塘即冠陇中舍潭。

先生行实朴茂,学术优深,为乡里所推重。

蔡襄《奏乞推恩卢侗状》:“右臣伏见潮州长史卢侗,行实朴茂,学术优深,旧在岭南,众所称服。”

《明一统志》卷八十《潮州府·人物·宋》:“侗行实朴茂,学术优深,为乡(按:原文作“邹”,乃误)里推重云。”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宋》:“行实朴茂,事亲至孝,为梓里推重。”

曾著有《周易训释》以诲及门。已佚。

饶锷、饶宗颐《潮州艺文志》卷一《经部·易类》:

“卢氏侗《周易训释》(光绪《海阳县志·艺文略》)。

佚(光绪《海阳县志·艺文略》)。

《韩江闻见录》十:‘卢中舍侗读书西湖山,通经术,尤邃于《易》。为《周易训释》以诲及门。’

宗颐按:卢中舍侗,乾隆《潮州府志·儒林传》、张士琏雍正《海阳县志》、光绪《海阳县志》并有传。所著《周易训释》,阮元《广东通志·艺文略》未收;惟明戴璟《通志》本传称侗尝读书西湖山,博习经术,易学为精。自为训释,日与诸生相讨论(见阮《通志》所引。按:清林杭学、胡恂两《潮州府志》,并有此语。周《府志》、雍正《海阳县志》则无之)。则此编盖为课授而作,即讲义之类。惟未稔当时成书曾公诸世否?”

元丰五年壬戌(1082) 约七十三岁

约于是年二月十六日,卒于家。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传:“卒于家。”

《冠山卢氏家族谱》:“公终于宋哲宗绍圣元年甲戌(公元一〇九四年)二月十六日。寿七十有三。”

按:《族谱》所载先生卒年疑误,若以寿年回推,则其生年亦不确,前已辨之。窃以为其卒年或为“壬戌”,误为“甲戌”,延后一纪。然限于文献阙失,暂无确证,姑系卒年为“壬戌”,生年亦以此而推。至其确年,尚待世之博雅君子有以解惑焉。

葬归仁都登塘,原配诰赠东平郡君薛氏合葬。

雍正《广东通志》卷五十五《茔墓志·潮州府·海阳县》:“直讲卢侗墓,在归仁都登塘。孙顺之墓附。”

《冠山卢氏家族谱》:“讣闻于朝,遣官祭葬,赐谥文肃。崇祀乡贤,配享韩公祠,列潮州八贤之一。许龙图、廖槎溪作《传》、《赞》。御葬海邑归仁都登塘山,坐东北,向西南,名为云盖月。墓前碑碣、石人、石兽依制竖立。全山周围二百余丈,离郡城三十里,离冠山七十里。”

《冠山卢氏家族谱》:“原配夫人恒德三薛氏,生于仁宗天圣四年(公元一〇二六年)丙寅,终于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九月,寿四十二。初封安人,诰赠东平郡君。……合葬公墓。”

按:《族谱》称“讣闻于朝,遣官祭葬,赐谥文肃。”未知出处为何?然揆之先生官位,似不当易名,“文肃”或为后人私谥。许龙图当是潮州知州许应龙,所作《传》未见;廖槎溪德明所作《赞》见后。

先生墓现在潮安县登塘镇政府所在地,穴称“云盖月”。原葬规模宏大,墓碑高一人许,坟为穹丘,埕可供数百人祭拜。墓前两侧竖石羊石马及翁仲,数百米外建有墓道牌坊。年久失修,石制羊马、翁仲尽佚。近年该镇政府量移地两亩,先生墓得以重建焉。

子四:长暠,次昱,三景,四星。分承、从、受、为四房。长、三、四分居海、潮、揭等处,惟昱世居澄邑冠山乡。

《冠山卢氏家族谱》:“生四子:长暠,次昱,三景,四星。分承、从、受、为四房。长、三、四分居海、潮、揭等处,惟昱祖世居澄邑冠山乡。”

上揭书:“二世昱祖,字思明,号平川,即冠山乡基祖。以父荫任铅山县主簿,事亲至孝,辞官就养,随侗祖移居冠山乡之南,支分潭塘五十六亩,土名跃龙桥下。明代嫡派子孙按丁均派续买周姓跃龙桥上二十三亩。全潭七十九亩。及公遗田园屋地,积为垂祭蒸业。原配端人张氏,继配黄氏,合葬登塘埔。子英之。”

卢氏传有《侗公家训》。

《冠山卢氏家族谱》:《侗公家训》:“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慎言宜守三缄训,处世常悬百忍图。”


谱后:

建炎四年庚戌(1130)八月,继配秦氏卒,合葬先生墓。

《冠山卢氏家族谱》:“继配夫人贞德五秦氏……终于高宗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〇年),寿八十。诰封太原郡君。合葬公墓。”

绍熙二年(1191),先生孙顺之举进士。

嘉靖《潮州府志》卷七《人物志》:“卢顺之,海阳人,侗之孙。事母至孝,好学笃行,乡评推之。登绍熙二年(1191)进士,调肇庆军节度判官。以母老,仅书一考。叹曰:‘一日甘旨之奉,犹胜十年仕宦之乐。’遂归,十年不调。母没终丧三年卒,年三十九。官终文林郎。”

按:上揭书卷六《选举志》:“绍熙二年卢顺之,见《人物志》;许骞,第五甲;许宣,第二甲,俱申之八世孙。”顺治《潮州府志》卷五《科名部》:“海阳卢顺之,侗孙,绍熙二年。附传。”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失载。万历《粤大记》卷四《科第》绍熙四年状元陈亮榜有:“卢顺之,潮州人。肇庆节度推官,文林郎。”雍正《广东通志·选举志》作“淳熙四年丁酉:卢顺之,潮州人,侗之子,推官。”以顺之为先生子,盖误。上述《粤大记》作“绍熙四年”,雍正《通志》作“淳熙四年”,皆误,以嘉靖《府志》年代为先,且潮州府志俱作“绍熙二年”,故从之。

顺之未详为先生四子何人之后。

后顺之附葬。

雍正《广东通志》卷五十五《茔墓志·潮州府·海阳县》:“直讲卢侗墓,在归仁都登塘。孙顺之墓附。”

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夏,郡守沈杞搜访是邦昔之有贤哲八人,于湖山之颠立堂而祠。每岁之春,郡遣其属祭之,八贤子孙皆预陪拜。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文章》:王宗烈《八贤堂记》(详见拙作《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上揭书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祠庙》(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六月初一,州学教授王宗烈作《八贤堂记》。

王宗烈《八贤堂记》:“枫宸召对而授直讲,卢公其人也。”(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约于是年,通判廖德明撰《八贤赞》及《后序》,赞誉先生“名闻于朝,文行经学。法蠹力陈,持论尤确。朱轓茀车,未竟发舒。仰止高风,湖山旧庐。”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文章》:廖德明《八贤赞》:“知郡直讲卢公:名闻于朝,文行经学。法蠹力陈,持论尤确。朱轓茀车,未竟发舒。仰止高风,湖山旧庐。”

《后序》(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嘉定三年庚午(1210),继配诰封太原郡君秦氏卒,合葬公墓。

《冠山卢氏家族谱》:“继配夫人贞德五秦氏,生于仁宗皇祐三年(公元一一三〇年)八月,寿八十,诰封太原郡君。合葬公墓。”

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知州曾噩迁八贤祠于州治东南之堤外。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祠庙》(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理宗绍定二年己丑(1229),知州孙叔谨迁八贤祠于韩庙之左,立亭于前,匾曰“海山风涛”。邦人黄梦锡记之。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祠庙》(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约绍定六年癸巳(1233),知州许应龙为先生作《传》。

《冠山卢氏家族谱》:“许龙图、廖槎溪作《传》、《赞》。”

按:许龙图当是潮州知州许应龙,为先生所作《传》已佚。据《潮学研究4》:李裕民、黄挺《两宋潮州知州考》:“许应龙:绍定五年—端平元年(1232—1234)。应龙(1168—1248),字恭甫,闽县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在潮时,整修州城,西、北开辟五门,以通往来。设计平定为时七年的赣州陈三枪起义。召为礼部郎官,理宗称其‘治潮有声’。端平二年四月兼王府教授,嘉熙三年八月为签书枢密院事。(赵汝腾《庸斋集》卷6《许枢密神道碑》、《宋史》卷419《许应龙传》、《永乐大典》卷5343页14引《三阳志》)”

淳祐癸卯(1243),郡守郑良臣移建韩山书院于城南,邦人又以姚宏中通祀为九贤堂,前建南珠亭。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图经志>》(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祠庙》(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宝祐元年(1253),州学教授吕大圭等重修韩文公庙,并新八贤祠,八贤之后希问、卢密、刘杰皆叶力于祠。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一《潮州修韩文公庙记》(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按:希问姓不详;卢密未详为先生何代裔孙。

约景定、咸淳年间,韩山八贤祠添祀姚宏中为九贤祠。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祠庙》(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咸淳五年(1269)夏,通判摄郡事林式之重修城南韩山书院,并修九贤堂。

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十一:《潮州重修韩山书院记》(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元文宗至顺二年辛未(1331)夏,州守王元恭于城南旧基重建九贤堂。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图经志>》:刘希孟《南珠亭记》(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九贤祠明初以前废,后并祀潮州府乡贤祠。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祠庙》(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约世宗嘉靖初,潮州状元林大钦为诸生时,作试策《潮州八贤》,盛赞先生事亲至孝,至为乡评所推者,安石之论,有国士之风,为一代之伟人。

林大钦撰、黄挺校注《林大钦集》之《潮州八贤》:“事亲至孝,至为乡评所推者,卢侗之行实不多见也。……卢侗安石之论,有国士之风。……其皆一代之伟人乎!

约万历二十年,按察副使王一乾、潮州知府徐一唯疏浚西湖,出先生石刻“平湖”二大字于湖山之下。

唐伯元《醉经楼集》卷四《平湖记》:“吾潮为郡,左江右湖,而凤凰山峙其北。当宋盛时,实应凤啸湖平之谶,湖与凤之为灵昭昭也。及于国朝,人文虽朗,犹稍不逮。湖在城西,仅容杯水,若无足为郡之重轻者。自泰和王公持宪节开府在郡,既政行人和岁登,每于公暇游憩焉。谋诸郡守徐侯,核籍清界,捐资募工,拓之疏之,桥之堰之,汇其沵漫而泄其洋溢,出古石刻‘平湖’二大字于湖山之下,自是郡人始知郡西有名湖,然犹疑公寄兴云尔。……公名一乾,徐侯名一唯,俱辛未进士。郡人唐伯元记。”

按:据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一《金石略二·宋》“卢侗题字”条(详上),知此石刻“平湖”二字即为先生所书。

明末,先生墓石人石兽遭北径土豪蔡渊毁灭,十四世孙清源会四房众控复重修。

《冠山卢氏家族谱》:“继配夫人贞德五秦氏……合葬公墓。明末遭北径土豪蔡渊毁灭御赐石人石兽佑葬。十四世孙清源会四房众控复重修。”

明末饶平诸生梁之屏有《潮中八贤歌》。

详见《许申先生事迹系年》。

子孙能世其学,清康熙贡生卢文杰、廪生卢琮、卢丰皆其裔云。

雍正《海阳县志》卷六《人集·人物·宋》:“卢侗……子孙能世其学,贡生卢文杰、廪生卢琮、卢丰皆其裔云。”

康熙《澄海县志》卷十四《登仕·贡生·国朝》:“卢文杰,冠陇人,东安学贡。”

乾隆《澄海县志》卷十四《选举一·贡生·国朝》:“卢文杰,冠山人,东安学康熙己未岁贡。详《人物传》。”

上揭书卷十七《人物二·文学》:“卢文杰,冠山人。聪敏嗜学,工诗古文词,兼善书,遍通诸体。少游寓罗定州,寄籍东安,补县学庠生。以岁贡,选饶平训导,病不赴。寻卒。业师翁元集死而无嗣,杰置主祠于家且为文传之。又自叙其家世,以卢侗为祖,亦修祀焉。邑令王岱聘修《邑志》。”

按:康熙《澄海县志》卷首有“潮州府澄海县贡生卢文杰”同阅,后有文杰《澄海县志跋》。

作者:周修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