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召开之际,《浙江日报》推出《逐梦长三角 奋斗新征程》主题策划,分多个整版刊发《杭州:全面接轨 主动融入 错位发展 合作共赢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体现杭州担当》《湖州:接沪融杭 联通苏皖 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引领区》《嘉兴:争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急先锋》《绍兴:融杭联甬接沪 更高水平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系列文章,汇编如下:
《杭州:全面接轨 主动融入 错位发展 合作共赢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体现杭州担当》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在杭州成立;杭州、上海、南京等长三角7城市实现地铁官方APP二维码手机扫码过闸“一码通行”;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创业合作推进会在杭州举行……今年以来,杭州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脚步正在加快。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杭州抢抓战略机遇,强化使命担当,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杭州是浙江省会,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杭州要用实干和实绩彰显浙江担当、杭州责任。”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杭州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更好展现新担当和新作为?以“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为目标,杭州坚持全面接轨、主动融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更加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加大与长三角城市合作力度,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体现杭州担当。
战略支撑: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6月13日,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场活动(以下简称“全国双创周”)在杭州梦想小镇正式启动。这是继G20杭州峰会之后、杭州亚运会之前,杭州承接的又一重大盛事。
无论是三年前的G20杭州峰会,还是刚刚落幕的全国双创周,亦或是正在紧张筹备中的杭州亚运会,它们的落地,都是对这几年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可,也提高了杭州在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这让杭州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有了底气、有了自信。自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如何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便成了杭州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的命题。
“要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杭州必须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找准战略支撑点。”杭州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在国家和浙江省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杭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积极谋划布局重大产业和科创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走出了一条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错位发展的特色发展道路。
2015年,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杭州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杭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破万亿目标,成为全国第十个、长三角第三个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2016年开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之江文化产业带等重大产业平台也陆续启动建设。在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引领下,杭州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领先优势。今年一季度,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09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4,增长16%。
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再加上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杭州逐渐成为全国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相关数据显示,杭州已连续两年人才净流入率列全国第一,成为互联网人才创新创业首选目的地。
如今,杭州正向着“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大踏步迈进。
主动融入:
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合作
5月28日,杭州钱塘新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的首批成员,由来自上海松江、杭州等长三角9地的55家企业组成。这是继新材料、机器人、新能源、智能驾驶、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之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立的第七个产业联盟。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由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金华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9地共建。“全面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是杭州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点。”杭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推动创新要素在走廊内自由流动,一项项行动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比如,除了成立7个产业联盟,还实现了9地营业执照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体受理、一体办证”,建立了9地共享交互投资统计分析和数据共享制度,正在推进9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工作等。
不仅是G60科创走廊,杭州正与长三角各城市建立广泛合作:发挥作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副主任城市重要作用,牵头成立了长三角协调会物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合肥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召开物联网数字生态大会等活动;杭州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苏州等学习考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也让杭州都市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公布,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一跃成为国家战略重要支撑。不仅如此,2018年,杭州都市圈首次扩容——浙江省衢州市、安徽省黄山市正式加入;至此,杭州都市圈扩容为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二省六市。
作为杭州都市圈的“龙头”,杭州在提高自身城市和产业能级的同时,积极服务周边地区,提升在都市圈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去年,杭州都市圈宣布,全面推动六大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格局、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的一体化。
以去年加入杭州都市圈的黄山为例。今年1月,杭州党政代表团乘坐杭黄高铁,赴黄山开展考察对接区域合作活动,一口气与黄山方面签署了“1 9”共计10个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不断发展壮大、融为一体的杭州都市圈,正在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金南翼”。
合作共赢:
兼顾贡献力量与学习补短
今年4月,在2019香港国际资讯科技博览展上,杭州“城市大脑”展区成了“网红地标”,参观者络绎不绝。这个由杭州首次提出并最早进行探索实践的未来城市数据中枢,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其中就包括长三角不少城市。
“城市大脑”的输出并在长三角多个城市落地,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贡献杭州力量的一个典型。这是杭州与长三角各城市错位发展、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生动展现。
杭州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更加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更好地服务浙江省、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同时,也要向周边城市学习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好的经验,补上现有的产业、创新、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短板。
现在杭州有不少“黑科技”,但离“硬核”还有不小距离。在长三角,合肥则以“硬核”科技见长。近几年,借助中科大、中科院等名校名院名所,合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激发出蓬勃的创新活力。量子信息、聚变新能源、同步辐射和合肥光源、稳态强磁场等硬核科技,都落子在合肥。
杭州要从“模式创新”向“原始创新”升级,合肥无疑值得杭州学习。交流合作已经开始:去年,杭州市代表团赴合肥市学习考察;来自合肥的国内人工智能技术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已经落户萧山区信息港小镇……
在自身缺少大院名校的情况下,如何纵横捭阖吸引高端人才,成为杭州的又一个课题。尽管这两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但是顶尖人才与先进城市仍有差距,尤其在基础学科方面较为薄弱。而上海、南京、合肥等地集聚了大批大院名校。
利用好长三角地区的优质科教资源,杭州也已在行动:西湖大学与复旦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今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不少企业也与长三角高校建立合作,比如中翰盛泰与上海交大建立联合实验室,一起攻关“新型纳米微球编码技术的液相芯片检测仪器和临床多指标诊断试剂的开发应用”项目……
此外,作为国内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对外开放、金融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值得杭州学习;南京、苏州的制造业发达,也是目前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杭州很好的学习对象。
只有将自身能级提升,杭州才能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湖州:接沪融杭 联通苏皖 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引领区》
“湖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这是湖州市委、市政府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统一认识。
湖州处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十三五”以来致力推进“接轨沪杭、联通苏皖”,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合作。特别是去年以来,湖州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上海同城化都市圈和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G60科创走廊、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等机遇,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亮点频现。
擦亮绿色生态
金名片
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应当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特别是高质量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生态先行绿意淌。这几年来,湖州主动承担环太湖生态圈保护责任,坚决筑牢长三角生态屏障。打好治水治气治矿等环境治理攻坚战,实施南太湖岸线综合治理、污染源整治、渔民上岸等工程,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建成东西苕溪防洪、环湖大堤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入太湖水质连续10多年稳定在Ⅲ类以上。生态理念渗透到了湖州的每一寸土地,也浇灌到了每个湖州人的心里。
另一边,经济生态化的生动故事也在不断上演。湖州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陆续推出了“中国(湖州)绿色发展指数”、绿色智能智造区域评价办法等系列绿色标准,在长三角区域率先构筑形成了“市、区县、园区、企业”四位一体标准体系。
湖州在逐绿路上不断奔跑,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颁布实施了《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就示范区建设专门立法的地区,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南》市级地方标准,率先出台了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个办法——由此,生态制度固成果,湖州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模式”,成为其他地区学习的典型样本。
放大长三角地理中心
区位优势
相通则共进。近年来,湖州深入实施“五年千亿百项”综合交通大会战,打造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南北两翼、贯通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今年4月,召开了枢纽门户城市建设大会,进一步提出了打造“长三角绿色枢纽,南太湖开放门户”总目标。
一张高铁、高速、水运、空港交织而成的畅达网络逐渐形成——
打通高铁动脉。加快建设商合(湖)杭高铁和宣杭铁路电气化改造,即将开建沪苏湖、湖州至杭州西高铁,成为长三角核心区城市中除杭州、南京以外唯一拥有东西南北十字交叉高铁线路的枢纽城市。
编织高速密网。建成杭宁、杭长、练杭、申苏浙皖、申嘉湖“三纵两横”高速网,其中通往上海方向就有申苏浙皖、申嘉湖两条高速。
提升黄金水道。扎实推进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完成了长湖申、湖嘉申两条主航道改造,湖州港年内河集装箱运输量达50万标箱,居全国同类型港口首位。
建设空运节点。先后建成德清、安吉两个一类通用机场,开通德清至舟山短途通勤航线……
在互联互通的交通共振中,湖州缩短了时空、贴近了幸福。
打造优质项目
和科创要素聚集地
近几年来,湖州以一流的要素强动能,全面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抢占人才“制高点”,做强科技“驱动力”,放大金融“倍增器”,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特。
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自己,拉高标杆、加压奋进,湖州高起点建设南太湖新区,重点发展大智造、大旅游、大科创、大金融、大健康等五大产业,着力打造成为全国“两山”转化实践示范区。高标准拓展万亩大平台,开辟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作为重点开发区块,去年以来新拓展提升空间2.6万亩,成功获批B型保税物流中心。
与此同时,谋划打造省际合作平台,在长兴和安吉、江苏溧阳和宜兴、安徽郎溪和广德、上海白茅岭农场等交界地区共同谋划打造长三角产业合作试验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南浔区和吴兴区为主体,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协同区。
谋划打造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大力实施“产业深耕”“示范引领”“创新驱动”三大战略,以上海湖州全球招商中心为抓手,主动承接周边大城市产业溢出效应,先后签约或引进总投资251亿元的太湖龙之梦乐园、总投资326亿元的吉利汽车、总投资120亿元的中车产业基地等超百亿元项目11个。
今天,湖州已成为一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怀揣创业梦想、带着领先技术和优质项目的各路英才,源源不断汇聚湖州,孵化、成长、壮大,最终蝶变。
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参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打造国家级莫干山高新区和湖州科技城,构筑长三角科技合作的“大舞台”——由此,科创资源不断积聚。
以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载体,在制度标准、激励政策、产品服务等方面实现了25项全国首创和第一,在全国首创“绿贷通”银企融资服务平台,帮助银行与企业成功对接7862笔贷款,授信金额536亿元——由此,金融资源不断汇聚。
出台“1 N”人才新政,把引进创新团队奖励最高额度提高到1亿元,去年以来共招引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才来湖就业创业10万余人,累计新引进符合三类申报条件的人才项目451个——由此,人才资源不断集聚。
今天的湖州,更是登高谋远,信心满满。接下去,将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示范协同发展区建设为突破口,以“一核驱动、两带牵引、三区协同、四向联动”融入路径,加快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全面构建区域产业协同配套、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发展融合互促、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公共服务合作共享、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引领区现代综合枢纽、绿色智造名城、沪杭同城典范。努力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彰显湖州担当、展现湖州作为,成为浙江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的重要增长极,奋力开创高质量赶超发展新局面。
《嘉兴:争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急先锋》
处江河湖海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
翻看长三角的区域地图,嘉兴,就是浙江、江苏、上海两省一市交会的黄金腹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嘉兴一直都有浓厚的长三角情结。
2004年,省委领导指出“嘉兴在全方位接轨上海过程中,其优势和作用无可替代。嘉兴要作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
2017年,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市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嘉兴吹响了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接轨上海的号角。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紧接着,嘉兴提出要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嘉兴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
如今,在新一轮发展“大考”中,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嘉兴,正以“失去一个机遇可能就会错失一个时代”的紧迫感,抢抓机遇,争先创优,追梦奔跑,奋力争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急先锋。
一条路
距离,越来越缩短
5月31日上午,嘉善县姚庄镇丁枫公路上机器轰鸣,路面的3个限宽墩正在移除。无独有偶,当天嘉善境内共有6条省际“瓶颈路”拆除了“拦路虎”。
一条通途连两地。今年3月,随着苏沪浙2条跨省公交的正式开通,三地百姓通行实现零换乘,这也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省际互联互通迈入新阶段。
打通省际“断头路”迫在眉睫。去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部门签订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协议。如今,嘉善姚杨公路、平湖兴豪公路等省际“断头路”建设正快马加鞭,今年还计划建成平湖乍浦至上海兴塔公路、油车港至江苏黎里公路、余北至池雷项目,新开工善新公路,谋划320国道浙沪省界至七星段等9个重点储备项目。
不止公路,嘉兴正在编织一张“海陆空”全面发展的交通枢纽网。北上,通苏嘉甬铁路基本线型已确定,海上勘察工作正式启动;东进,沪嘉城际轨道项目已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沪嘉城际轨道(浙江段)项目确定为嘉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号工程”;西拓,杭海城际铁路轨道工程正式开铺,朝着2021年6月底通车试运营的目标努力奋进;南下,嘉兴海河联运的“堵点”已被打通,嘉兴港乍浦闸桥改造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完工,正在加快打造浙北高等级集装箱运输通道。
再从高空俯瞰,嘉兴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在浙沪两地共同支持推动下,项目可研报批进入审批阶段,机场工程奠基,配套工程开工,预计2021年建成启用,圆通速递全球枢纽项目加快推进。
一张卡
生活,越来越贴近
“滴……”的一声,一张扣款凭证就从自助机上打印出来。近日,在嘉兴市中医院,66岁的上海阿姨陈月华正在用自助机结算费用。
一张卡片轻松结算的背后,是嘉兴跨省异地就医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往,上海参保人员在嘉兴门诊看病必须先自己垫付费用,再将相关材料送到上海医保经办部门或南湖区上海人医保代办窗口,审批、报销等流程大概需要一个月。
从5月30日起,嘉兴实现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参保地全覆盖,参保人员可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217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保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同样的,上海参保人员来嘉兴20家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经转院备案,也能享受便捷的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服务。
借这*风,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落户嘉兴。近年来,嘉兴与海军军医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40家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上海优质公共服务。
看病只需一张卡,出行也只需一张卡。目前,嘉兴市民去上海坐地铁、公交、轮渡,都可以用嘉兴市民卡(公交卡)直接刷卡。据统计,2018年,嘉兴人持市民卡和公交卡在上海乘坐地铁、公交累计137.5万人次、日均量4116人次。
融入长三角,落脚点始终在民生,嘉兴正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同济大学等合作办学,并引进惠灵顿公学等多所国际化学校,今年挂牌成立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平湖经开实验中学等学校。
一张券
动能,越来越强劲
对嘉兴市有创新需求的各类企业来说,有一张券非常受欢迎,那就是“科技创新券”。2017年7月,浙江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嘉兴市政府三方在嘉兴签订了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
凭借这张“科技创新券”,嘉兴企业可以到上海的科研机构购买检测服务,并享受到30%的补贴。截至目前,上海已有680家机构可为嘉兴企业提供1.3万项技术创新服务。去年,嘉兴科技创新券确认使用额达到4491万元。
流动的不止一张券,还有一大批的高精尖人才。近年来,嘉兴深入推进人才接轨上海“十个一批”行动,去年共引进上海高层次人才350名,创新设立全省首个“城市人才日”,启用全省领先的人才创业创新综合体“智立方”,首次引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教授、图灵奖得主迪菲教授团队,新引进一流人才42人,列全省第三。
带动的,还有科技创新的合作。去年,嘉兴引进科技合作项目125项,合同金额约45亿元,引进上海创新载体25家。围绕打造全域科技企业孵化之城,嘉兴正加快建设嘉兴科技城、秀洲国家高新区等,与同济大学等开展战略合作。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嘉兴在上海虹桥商务区建设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等县(市、区)域外孵化器也在加快推进,8大“海纳孵化器”去年新增在孵项目163项。
科技创新更要强强联合。目前,嘉兴已与省科技厅、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签约合力做大做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与中国电科签署框架协议,推动中国电科47个研究所分别到嘉兴设立研究中心,打造中国电科长三角创新中心,共建“数字中国城市实验室”、电科乌镇孵化基地和秀洲数字产业经济集聚区,目前首批38个项目已正式签约。嘉兴正在书写G60科创走廊精彩段落,打造名副其实的浙江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
科创成为嘉兴的又一张“金名片”。今年4月,首届长三角全球科创项目集中路演暨“2019中国·嘉兴航空航天百人会”活动在嘉兴举行,从全球范围内征集了1175个优质科创项目进行路演,最终落地签约项目385个,意向签约项目436个,签约总金额近336亿元人民币。
一个平台
产业,越来越有活力
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地、嘉兴经开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跨省产业合作方面,嘉兴频频传来好消息。
产业合作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最强动力。嘉兴20个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与上海各类开放创新平台新签订了高质量的合作协议。嘉兴全力推进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建设,自去年以来,引进了荷兰锂电池、中晶大硅片、中意直升机等超百亿产业项目13个。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产业兴旺的沃土,打破体制障碍首当其冲。去年6月,嘉兴与松江、杭州等8城市签订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发布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协同扩大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一体化发展“30条措施”,通过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九城市“一网通办”,全面推行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
今年,嘉兴又积极打造“两个无差别”软环境,梳理出涉及市场准入、人才环境等方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政策制度障碍问题清单,共涉及13个方面、30个问题。接下来,通过自身创新突破一批、省里支持解决一批、协调上海突破一批,推动实现市场规则、政府办事规则与上海无差别。其中,涉及人才、政务服务、交通等9个事项,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服务环境也是重要指标。今年3月,在嘉善、青浦两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用了不到两个半小时,首张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通办营业执照电子版正式核发。紧接着,嘉兴市南湖区和苏州市吴江区联合公布了首批政务事项异地审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跨省行政审批联办标准。目前,嘉兴正从三个“硬环境”、四个“软环境”入手,着力构建营商环境的“北斗七星”格局,全力打造对标国际、全国一流、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在今年2月发布的长三角26个城市营商环境评估报告中,嘉兴营商环境位列第4。
引来金凤凰,还要先栽下梧桐树。在嘉兴高铁南站周边50平方公里区域内,围绕打造对标国际、对接上海、对话虹桥的高铁新城,正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将高标准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
创业创新也离不开一片生态乐土。嘉兴充分发挥300万亩良田、120万亩湿地、50万亩水面、水网纵横等资源禀赋优势,倾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绿心”。同时,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联合开展交界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共担一份责,共守“环保一根线”。如今,平湖与金山建立了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机制,秀洲与吴江治水正式启动涉及边界上下游约11公里的联合清淤工程。
风从海上来,嘉兴得其先。
“前期,我们主动对接国家层面一体化规划纲要编制,目前正全力对接相关专项规划和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编制,并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和嘉兴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编制,建立了‘1135’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工作推进体系,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态势。”嘉兴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绍兴:融杭联甬接沪 更高水平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当前,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合作开启新征程。
绍兴地处杭州湾南翼,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区,作为千年古城、东方水城和时尚之城、智造之城,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绍兴,以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资源富庶、山水秀丽驰名。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绍兴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和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大机遇,落实省委、省政府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部署,积极发挥融杭联甬接沪区位优势,坚持“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思路,聚焦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市体系、城市文化体系、自然生态体系“四个体系”建设战略重点,全力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积极为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绍兴贡献。
融入长三角,绍兴意气风发、砥砺前行,描绘出一幅奋力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景。
同频共振
共绘美好蓝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绍兴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拥护者、有力推动者、坚决执行者。
今年1月,为着力加强与上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接,绍兴市委市政府在上海举行长三角一体化·绍兴(上海)合作推介活动。推介会上,500多位上海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在沪越商代表及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到会,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51.8亿元。
在不少学者看来,杭州湾两岸是长三角的“金南翼”,杭绍甬舟是杭州湾的“金南翼”,如此叠加在一起,杭绍甬一体化就是要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金南翼”。绍兴,左拥右抱杭州、宁波两大区域中心城市,杭绍甬一体化是挑起两个“金箩筐”的一根扁担。绍兴的融杭联甬,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4月27日至5月2日,以“融杭发展·创赢未来”为主题,绍兴市委市政府在杭州举办2019“杭州·绍兴周”活动,举办融杭推介大会和13个专场活动,签订各类合作协议40多项,合作资金规模逾5000亿元;6月17日~22日,绍兴市委、市政府在宁波举办2019“宁波·绍兴周”活动,以更大格局、更高质量、更好环境、更强合力,全面加快杭绍甬同城化、一体化步伐……
窥一斑而见全豹。绍兴深知,合作是内在发展的需求,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捏成拳头竞争力才能更强。
共生共荣
产业协同升级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的是产业整合,尤其是创新资源的整合。
绍兴积极推进“研发总部在沪杭,二级研发和制造基地在绍兴”模式,引进中芯国际、张江生物、天际汽车、德琪医药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积极参与签署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合伙协议。
不仅如此,绍兴加快建设科创大走廊,与上海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签订共建绍兴分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浙江大学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上虞研究院。与此同时,在杭州滨江区设立滨江“诸暨岛”和上虞、新昌研发大楼,设立上海引才联络站并开设引才专列,有效承接沪杭甬高端产业和技术人才溢出。
而在各种层面的“互联互通”之中,交通基础设施无疑也是备受关注的。
绍兴以构建杭绍甬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为重点,签订地市间综合交通合作框架一揽子协议,杭绍城际铁路、杭绍台铁路、金甬铁路、杭绍台高速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融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接线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接宁波跨江铁路和嘉绍通道跨江铁路研究……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之间的互联共通,绍兴创业创新的步伐将不断加速,势必将推动相关产业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更大合力。
共建共享
增进民生福祉
“历史 人文”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支撑,是绍兴最有可能形成“不易被模仿”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因此,绍兴加快建设绍兴文创大走廊。发挥人文相亲、文化同源优势,联动长三角城市传承创新江南文化,推进古越文化、大禹文化、黄酒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当代利用……
不断提高民生福祉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绍兴在民生领域也交出了一份份洋溢着幸福感的答卷,包括加强人才资源互认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区域养老融合发展,共享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务。
在教育方面,绍兴实施杭绍甬优质教育资源同推共享计划,引进建设上海虹桥国际学校等一批基础教育学校;在医疗方面,绍兴引入沪杭甬优质医疗资源,加入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统筹区;加快推动绍兴与沪杭甬实现交通、医疗、旅游、养老等应用的一卡结算……
东海之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汹涌。青山着意化为桥。巍峨的会稽山和灵秀的鉴水,见证着绍兴在“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的宽广之路上,坚定从容,稳步前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