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的偶像。”
是的,在4月26日“与辉同行”河南行的日程里,董宇辉终于如愿,像粉丝朝圣般来到了杜甫故里,安静地仰望偶像,连连拱手。
董宇辉曾感叹:“他的一生可能是悲惨的,但绝不是卑微的;可能是平凡的,但绝不是流俗的;可能是贫穷的,但绝不是低贱的,因为他有骨气、有脊梁。”
31岁的董宇辉,正是当下网络世界里“顶流”的青年才俊,但他却深深共情于杜甫,也带领着更多人重新来敬仰这位中国的文脉、民族的脊梁。
少年时,他衣食无忧,却在走向社会的时候突然经历家道中落;中年时,他才华横溢、落笔成诗,却始终得不到一个机会,令人唏嘘。
但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他不曾忘却激越理想,将百姓疾苦看在眼里,把悲天悯人的情怀化作一篇篇生动的诗行。
唐代粉丝疯狂喝诗灰在杜甫少年时,生逢大唐盛世,人们追捧的对象是谪仙人般的李白。年少时豪强万丈,谁不想仗剑走天涯?连杜甫也不例外。
但令杜甫没有想到的是,大唐盛世迅速转衰,他在社会动荡中被裹挟着前进,不得不放下执念、直面现实,流露出沧桑之意。
然而,正是这种诗风的转变,硬是成就了一位现实主义大师。
虽然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无人问津。但仅仅过了几十年后,甚至在更长的时代,这位诗人如同珠玉般被人挖出来顶礼膜拜,火的连文坛大家韩愈都成了杜甫的代言人:“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在杜甫的粉丝中,很多都是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像元稹、苏轼、韩愈,甚至连乾隆都遥尊杜甫为师。不过这些迷弟当中有一位骨灰级粉丝的狂热程度,放到现代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位追星达人,就是写出让我们背诵《秋思》的唐代诗人张籍。他生于杜甫去世两年后,完美错过了一个时代,但在硝烟不断的中唐时期,他延伸了杜甫关心社稷民生的情怀,写出了许多现实主义诗篇。
张籍以杜甫为偶像,粉到哪种程度呢?
他以杜甫的作品为食粮,而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据《云仙散录》记载,张籍每天喜欢捧读杜子美的诗来诵读,诵读完毕后,兴致未散,还把诗稿焚烧掉,收集这些灰后,用蜂蜜着佐餐,希望借此“改肠换肚”,也能写出与杜诗相媲美的佳作。
虽然张籍这个吃灰追星的举动有点滑稽,但他后来也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在诗歌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吃灰只是一个举动,真正触动心灵的也许是偶像的力量,来刺激着他脚踏实地地学习。
宋代最强粉丝团首推杜诗一个是奔放的诗仙,一个是沉稳的诗圣,李白和杜甫可谓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中的双子星,各自拥有众多的粉丝。
随着二人去世,他们诗歌的优劣之争各执一词,激烈状况不亚于现在的明星粉丝超话。
相比唐代拥李者众而言,到了宋代以后,扬杜抑李的声浪却日益升高,逐渐成为主流,这其实与杜甫在宋代强大的粉丝团的影响有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可谓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其诗、词、散文和学问均堪称一流。他和宋祁在修撰《新唐书》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诗史地位。
我们都所熟知的变法倡导者王安石,也是杜甫的一枚粉丝,这位深居宰相之位,诗文也颇有造诣,一次,他看到杜甫画像时,不仅膜拜再三,泪流满面,还赋诗一首。
在他所编选的李、杜、韩、欧四家诗中,把杜甫排在了第一位。这位诗、文高手这么一排不要紧,许多人都跟着扬杜抑李。
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能诗能词,是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派“江西诗派”的领袖。
他曾说:“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
黄庭坚最爱杜甫的诗格和人格,还说:“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他最擅草书,将《杜甫诗三首》挥洒的其实雄浑。在他的影响下,江西诗派的成员也大多推崇杜诗,所以宋末诗论家方回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
千家注杜的盛况纵观历史,不免发出疑问,杜甫究竟有多火?
在没有打榜、超话的年代,评价一个偶像火不火,没有数据做支撑,但可以有“注诗”作印证。
存世的杜诗有一千四百多首,给杜诗作注的书,自宋代以来,络绎不绝,有千家注杜之说。
当然,现存的“千家注杜”不过百家,也许“千家”略带夸张,也许经历时间的磨砺,遗散了一部分。但人们愿意相信,杜甫就是这么火。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杜甫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下面满屏的留言、点赞,而其中一些精彩的评论、留言还被人截图后争相传阅。
为什么注杜者众呢?是因为杜甫的一生,不囿于个人的困苦,将广博的家国情怀密布于诗篇,他的忠君爱国是封建时代儒家形象的典范,也能引起人们的共情。
同时,他的诗中厚重凝练、技法高超,语言看似平实,实则极尽雕琢之工,可谓是百世师。可师者,必定有追寻之法,千家注杜就是要从杜甫的字里行间里寻得用语之妙。
但诗圣毕竟只此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