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安城,最近那可真是热火朝天,评分居高不下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最大程度的真实还原了长安东西两市的繁荣热闹,提到唐朝长安城,很多人都会浮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但纵观古代,能像长安城这般成为某一朝的独特象征,几乎屈指可数。
唐长安城现代概念画
今天就让咱们来聊一聊,唐朝时的长安城,究竟有多少独特之处?
第一,长安独特的地理条件。长安居关中地区,南依秦岭,北据黄河,东临潼关,西近散关,可谓四面皆有屏障,自古便为兵家所言:易守难攻之地。
参考图,正中红点为长安大概位置
如北面突厥想要攻打长安,务必先要跨过连绵起伏的万里长城。
之后要想渡黄河有多凶险,更不必多说,而南面的秦岭,则是天然屏障,想要从巴蜀或湖北楚地进攻长安,更是难上加难。
至于西面的“大散关”,自打周朝那会儿,就是赫赫有名的“天下四关”之一,扼南北交通咽喉,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如果占据大散关,则整个关中地区无惧西北凶敌也。
长安地理位置参考图
所以单从地理上看,长安的选址当属古人的大智慧,将种种内外条件全部考虑在内,所谓外部条件,上述已经说过了,易守难攻,四面屏障。
内部条件自然是位居关中之地,虽与山东河南此等中原肥沃之地无法相比,但在陕西的平原地区,当年的长安也是当之无愧的膏腴之地。(腴:yú)
而关中地区在古人的认知里,因其位居天下地势“龙脊之首”,更有“龙首原”之称,凭此足以可见长安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焉。
古代堪舆之说“龙脉示意图”,可见关中腹地,恰在“中龙龙脊”
(特此注明:此并非我宣扬封建迷信,而是唐朝长安城总设计师宇文恺,参考周易八卦中的堪舆知识进行选址,最终就将长安城选址在龙首原南麓“六坡”,所参考的正是堪舆中所说“龙首之地”。)
第二,历史悠久,自强汉时期,长安便已是国际文化之都。由于张骞通西域的缘故,强汉时期的长安城,不断汇集了大量西域或中亚等国的外国友人,经过长期的交流,最终形成了长安城内特有的文化氛围。
《汉书·地理志》曾就此提到长安的独特文化:
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厝:cuò)
这句话的意思正是表明汉朝长安城丰富杂糅的国际文化,大量来自西域的胡商客商久居长安城,为中原地区注入了与众不同的文化血液,通过丝绸之路悠久的历史影响,一直到唐朝巅峰时期,将近一千年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长安文化”。
画家涂志伟所绘油画:《霓裳羽衣舞》
之所以要用单独的标签进行定义,正是因为当时的长安城内,有着多达八十个国家以上的各国民众,其中有使臣,如日本的“遣唐使”,也有大量来自西域乃至中亚等国的胡商,还有从外国迁入长安的艺人,乐团,除去流动大的商旅之外,更有许多外国人在长安城定居,这就给长安城带来了色彩缤纷的丰富文化,使长安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
可以说唐朝时期的长安,由于历史的延续,自汉朝到唐朝巅峰时,即使不是都城,但也一直作为在亚洲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国际都市之一,尤其是作为都城的时期,就更是风头无两,提到大汉,或提到大唐,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两个字:
长安。
第三,建筑面积与建筑时长,当属世界之最。之前我写过一篇简述长安城究竟有多大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阅读:
以下为引用节选:
长安城的具体面积,包括“外郭城、皇城、宫城、禁院、坊市”在内的所有地块,占地总面积达到惊人的87平方公里!
相当于1400座“水立方”(62950平方米),比当时欧洲最大城市——君士坦丁堡,还要大整整7倍,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国际大都市!
《唐长安舆图》·取自《长安十二时辰》
另据考证,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是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动工,前后历经72年,直到唐高宗永徽五年才全部完工,其时间跨度将近100年的时间里,动用了难以计数的石料与木材,相比强汉时期的长安城,整整扩建了2.4倍,对比之后朝代,如明朝时期的北京城,也要大上1.4倍。
而唐朝时期的长安,因此完全可以用“千古雄城”来形容,起码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能与之比肩的城市,几乎没有。
第四,完善的下水道排水系统。长安城还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拥有完善下水道排水系统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遗址地下“过水涵洞”
如果将长安城的所有大街统计起来,总共为:
南北11条,东西14条。
这些纵横南北东西的大街,将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10座“坊”,而当时的排水系统,正是挖凿于“街”和“坊”之下的各种暗沟。
隋唐时期长安城地下“过水涵洞”
另有砖砌的“明沟”在道路两旁,便于雨天及时排水,最终经由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共三大渠,分别流往城外的渭河与浐河。
“八水绕长安”
这些是属于工程建造方面的设计,而大唐朝廷为了更加系统的规划长安城的排水系统,还设置了专职官员负责排水系统的设计,建造,以及维护。
其具体官职,正是水部都水监。
《旧唐书·职官制》:水部都水监,掌天下川泽津梁,虞衡之采捕 , 渠堰陂池之坏决 , 水田斗门灌溉之政令。
而这种在当时看来较为领先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也成为唐长安城独特的亮眼设计。
第五,繁荣的宗教文化。相信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对其中所描绘的“景教”并不陌生,而在历史上的唐朝长安,景教不仅是真实存在的宗教,更是长安城中众多宗教繁荣于此的象征之一。
《长安十二时辰》景寺剧照
说到景教,其实在波斯语义里的释义,是指:
聂斯脱里教派。
景教创始人:聂斯脱里
最早来源于基督教,为波斯等地所盛行,后经过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国,成为在长安城内道教与佛教之外信徒最多的外来宗教。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而且当时的景教十分强调中国儒教中所倡议的“忠孝”之道,在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除了不遗余力的赞美唐朝各代皇帝的功德,还对中国的忠孝之道作出了独特阐述: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唐太宗)赫赫文皇,道冠前王。(唐高宗)人有康乐,物无灾苦。(唐玄宗)皇图璀灿,率土高敬……为此普天在地,并是父母行据。此圣上皆是神生,今生虽有父母见存,众生有智计,合怕天尊,又圣上,并怕父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由此可见,当时的景教已经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日趋本土化,在教义中加入了更为符合中国人的本土道德观念,即儒家所倡导的“忠孝之道”,乃至通过景教,我们也可看出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对于外来宗教,或者说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这一点可以从唐太宗的封赐中找到证据: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太宗下诏日:详其教旨……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京义零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
这表明,为了帮助景教在本土更好的得到发扬,唐太宗本人曾亲自封赐景教“造大秦寺一所”,此举不仅是基督教很早就流传于我国的佐证之一,也能通过景教的历史记载,看出当年大唐长安内繁荣的多元宗教文化,以及对待外来文化的广纳与包容。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景教壁画
到此,我在上文中所说的五点独特之处,总结来说正是:
位置优越的地理条件。
海纳百川的国际之都。
首屈一指的建筑规格。
设计完善的排水系统。
多元繁荣的宗教文化。
透过以上五点,我们可看出许多深层次的东西。
如果说长安城的地理位置选择,体现出当时唐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那么我们就可看出,之所以将长安选为都城,考虑的方面也非常全面,大概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关中本位”的治国思想,古代统治者认为,据关中之地,便能牵制北方以及西北游牧民族的进犯,包括秦朝时期秦始皇将都城定为关中地区的咸阳,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关中平原地理图
而经营好关中地区,就能确保国顺民安,而关中地区的兴运昌隆,就是国家之本,这种根深蒂固的治国理念,一直从秦汉持续到唐朝,而唐朝统治者也身体力行的,将关中地区的长安设置为国都,目的正是想通过经营关中,来促成“天下皆安”的稳定局面。
二是对于外来文化包容与开放的历史基础,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以往我们看许多的文学影视作品,经常能看到长安城中所描绘的多元文化景象,大批胡商与异国人士在长安经商久住,其背后映射出的人文内核,正是基于包容与开放的大唐文化,而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某些王朝所不具备的特质,比如明朝,长达百年的海禁,几乎造成了文化的对外输出逐渐被削弱,同时文化的对内输入也并不丰富,提起明朝,首先想到的并非四方来仪,而是永乐年间海禁解除后的郑和下西洋,但经历过短短的辉煌后,又迅速因为国力衰退,时局变幻等多方原因而再次海禁,此举大大阻碍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至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更是为后世所诟病。
明朝海禁
但从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作为“国际之都”,受到各国人士的热爱与尊重,并且派出大量使臣来唐学习,而唐朝也乐于和外邦产生联系并交流这几点,就能看出在唐朝特有的历史格局下一种特有的人文氛围,这种氛围是我上述两个朝代所不具备的,或者说具备的并不多,而在唐朝时期的长安城,这种开明鲜活的文化氛围,却极为浓郁。
《万国来朝图》
而促成这种独特文化氛围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正是基于第一点中的地理位置,以及前文中所述悠久的历史基础,因为长安位处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之地,如大散关,自古就是连通西域的必经之地,所以唐朝统治者将长安定为都城,除了本身想要将长安打造成国际之都的意愿外,也有一部分重要原因,正是因为长安城有一定对外交流的历史基础,如汉朝时的长安城,就已经“五方杂厝,风俗不纯。”,这样一来,凭借长安本身的多元文化基础,就能够使外邦人士更好的融入其中,同时也让外来文化找到熟悉的交流土壤。
所以将长安定为都城,也就成为意料之内,又情理之中的选择。
三是考虑到强盛的国力,我想,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在定都这件事上会不舍耗费人力物力,相反,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建造一座足以使后世瞻仰憧憬的千古雄城,古代的皇帝们总是不遗余力,通俗来说就是舍得下血本。
而唐朝时期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长安城也好,后来设计出如朱雀大道那种今天看来都极为宽阔的大街也罢,都是建立在大唐当时臻于巅峰的国力之上,没有国力,自然就没有资金,而没有资金,也就难谈修建一座面积超过87公里的巍峨雄城。
唐长安城3D复原图
将长安定为大唐国都,恰是基于前文所述两个方面,既考虑到地理条件的优势,以政治中心遏制塞外胡族的进犯,又考虑到长安本身的文化基础,同时再加上大唐巅峰时期的强盛国力,三点合一,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座被后世许多文人魂牵梦萦的雄城长安。
著名画家涂志伟所绘油画:《霓裳羽衣舞》
换句话说,估计在唐皇看着长安城修建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假设某天总设计师宇文恺跟唐太宗要钱,说资金不够了,为了实现心中的盛世宏愿,摸了摸厚实腰包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一定是大手一挥,豪气冲天的说一句:
修!
别怕,咱们大唐,有的是钱。
这不仅是经济自信,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实力自信。
所以别怕现在的欧美各种经济针对,其实早在一千年前,智慧的中国人就已经几度登临世界之巅,我们现在所说的“复兴”,绝不是复兴那些理应被历史淘汰所摒弃的落后观念与体制,而是想以崭新的姿态,复兴当时世界第一的经济地位,以和平的姿态,告诉全世界的外国友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热烈欢迎各国朋友远道而来的友谊国度。
外国友人在中国
随着我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好,我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
便如当年的长安一样,四方来仪,万国来朝。
人人都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大国自信,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古到今的悠久传承。
最后心满意足回到自己的家乡,真心实意的道一句:
还是中国好。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焉。
《汉书·地理志》: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旧唐书·职官制》:水部都水监,掌天下川泽津梁,虞衡之采捕 , 渠堰陂池之坏决 , 水田斗门灌溉之政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唐太宗)赫赫文皇,道冠前王。(唐高宗)人有康乐,物无灾苦。(唐玄宗)皇图璀灿,率土高敬……为此普天在地,并是父母行据。此圣上皆是神生,今生虽有父母见存,众生有智计,合怕天尊,又圣上,并怕父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太宗下诏日:详其教旨……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京义零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