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格斗项目大爆发的第4年,也是商业化发展的第4年,这4年行业经历了很多事情。
就格斗项目本身来说,从运动员 教练员 裁判员水平,到赛事制作 灯光舞美水平,乃至搏击装备器材制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更宝贵的是观众和粉丝的认知水平整体上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拳迷从以前只能看自家选手“零封”外国选手,到能够以正常的体育赛事心态看待一场比赛的胜负,这些都是整整4年时间因为资本助力 不断试错 业内人士努力等诸多因素加在一起才有的局面。
虽然A级赛事正在减少,但也在逐渐正规化,C级赛事的普及对整个项目来说是帮助最大的,参与的人多了,产业才能建立起来。
但是在各个方面都逐渐进步的时候,有一个东西却一直处于断代或者没有被延续下来的情况,那就是曾经一度辉煌无比的“武术搏击网络社区”,通俗的说法就是当年的武术论坛。
小众论坛的衰落
也许很多人会说,已经是自媒体高度普及的时代,论坛那种产物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了,消亡是肯定的。
这个说法没错,但曾经从论坛时代走出来的老网友都知道,自媒体时代虽然极大丰富了自己的信息,但更多的是无效信息和垃圾信息,让你选择困难无法过滤,那种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分享经验的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特别是小众项目这个领域,不光是格斗,很多小众项目在论坛时期创造的学术风气、成果,乃至思想碰撞,都远远大于现在。
因为小众项目参与人数有限,相对来说选择门槛要高一些、难一些,但粘度大,一般喜欢上这些项目的就会持续关注下去,所以当时各大论坛对于这些项目的理论发展、乃至粉丝成熟度,都有很大的贡献。
反而大的一些论坛,比如著名的天涯社区、虎扑论坛等,因为自身主题和自媒体时代主题相似,遭到了最残酷的肢解和冲击,但小众论坛其实是有很多生存机会的,因为业内大神数量有限,信息渠道不像其他项目那么广泛,所以讨论的深度和思考也会更多。
但遗憾的是,不光是格斗项目,国内其他一些科技、军事论坛,最后也没有避免彻底衰落乃至关闭的命运。
可以这么说,至少在格斗项目这个领域,当今活跃在业内的大部分人士,从赛事制作方、老将选手、解说员、专栏评论员等等,很多都是论坛时代浸泡过多年的。
从2000年开始的散打王比赛衍生出的“华山论剑武术论坛”作为鼻祖,
到后来以MMA综合格斗项目为基础的“武塞网论坛”,
再到后来同样以散打项目为基础,但是大力科普和深入研究站立格斗项目的“新华山论剑武术论坛”,
而传统武术则有“中华国术论坛”等一系列分支论坛,
这些论坛的版块项目很多时候都穿插重叠,但各有自己鲜明的优势。
在那个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论坛是格斗项目的粉丝们唯一的精神乐园,也堪称格斗项目的“网络田园时代”。
网络田园时代的盛况
为什么要说是“田园时代”呢?
首先,对于80后和90初一代拳迷来说,那时在国内能习练到的格斗技术非常少,业余的想去训练的话,基本只有跆拳道一个项目可以参与,少数健身房和俱乐部有不专业的散打项目,前提还得是武术基础好的省份,绝大部分城市有且仅有跆拳道一个项目可以练习。
很多人还靠着武术杂志,书籍乃至光盘学习技术,训练装备只有简陋的几种,拳套、脚靶、手靶都是散打为主,泰拳那种硬脚靶几乎买不到,连沙袋都是自己填装的多;
如果你想要学拳击、柔道、摔跤等项目,除非去省市专业队,不然想业余参与训练,还得托人找关系才可以跟着学;
至于空手道、巴西柔术、泰拳这类当时被认为先进的格斗技术,也只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才有机会接触到。
当时对于世界流行的格斗技术和比赛,大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从网络上。由于大部分网友没有实际接触的机会,所以对于网络上的资源和讯息会特别珍惜,也特别较真。
比如很多人一开始坚信所谓的“黑市拳”传说,扫踢能踢断电线杆等神话,当后来真正在网络上看到国外的比赛视频和训练视频以后,对于原有价值的冲击是巨大的。
由此引发出“XX格斗天下第一”、“XX打法天下第一”、“擂台VS街头”等一系列争论和冲突。
和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不同的是,那时的吵架争论也是需要门槛的:
一般的会员注册后有发言时间限制,游客不能发言,只能浏览,所以都会在论坛学习一段时间,看看之前有价值的帖子和视频,获得发言权后才开始讨论,会更珍惜这种机会,而不像现在,谁都可以插上几句,氛围不对就立马引起骂战,最终导致删帖。
论坛时期的删帖机制虽然有管理员和版主个人主观的因素在,但相对来说在内容管理上更加专业一些,因为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管理这个版面,加上管理一个版面的精力消耗很大,在没有收入的田园时期,没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很难做好这个工作的。
虽然管理员制度会有很大问题,比如个人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一类,但总体上对于版面里的内容讨论、技术讨论还是很支持的。
那时全球的互联网都是以论坛作为交流形式,很多在海外的华人爱好者,也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见闻和视频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就是国内最早期的研究学习资料。
国内最早的商业搏击赛事英雄传说,其团队的早期选手康恩、董江涛、赵钊、陈乐芳等,当时都是在盛华俱乐部的宿舍里一遍又一遍观看K1的比赛视频和论坛上的教学视频,来分析在当时国外先进的技战术,在自己打外战的时候运用尝试。
大量粉丝由于训练条件受限,也只能通过视频观摩,去讨论其中的技战术细节,乃至赛场的司仪、灯光舞美等内容。
当时的视频并不是即时上传,而是国外比赛结束大概一周以后,由国外的会员上传在网站的视频区才可以下载观看,且下载速度很慢。
如果在海外的会员没能即时上传,或者没有资源,那么一个月以后才看到比赛都是很正常的事,挂机下载一个月才下完一个宝贵资源也是常有的事,出一个制作精美的集锦都要看半年。
直播是不用想的了,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有个高清版视频或者集锦就得谢天谢地。我当年就是把视频下载到小小的MP4里,在高中宿舍里和同学们一遍又一遍的看那些集。
所以针对这些宝贵的视频资源展开的讨论,也是非常激烈和有建设性的,因为实在是太热爱了。
举个例子,当时大家基本不知道正确的胫骨扫踢该如何练,通过国外视频里的教学,模仿以后就上传自己的视频作为学习交流的帖子,大家再展开讨论、对比、分析。
久而久之,针对扫腿和鞭腿争论的每一个疑问、动作运用,都会在这个帖子里面展开,甚至还有赛事视频截图分析,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理论论证文章,而且集思广益。
有时候还有知名运动员现身说法,解决大家疑惑。
经过论坛熏陶的粉丝们就成了国内最早一批技术理论家,而且就算论坛论证出了技术理论,赛事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观念,冲击已建成的理念,当时格斗项目处于一个非常幸福的时期。
K1、PRIDE两大赛事齐头并进,站立格斗和MMA都处于技术发展阶段,每一次有新的选手加入和夺冠,都会刷新一次之前的认知。
当时新华山论剑武术论坛主攻的是站立格斗,其国外搏击版和视频区是精华中的精华,讨论赛事和技术非常专业,视频资源供给充足,而武塞网论坛则是MMA大本营,有很多实践家,对于MMA技术的分析和讨论一直保持着国内最专业的水准,两个论坛都举办过自己的业余比赛。
武塞网的MMA赛事算是中国MMA比赛尝试的先河,至今整个MMA项目的业内主要人士,很多都是武塞网时期出来的。
当时两大赛事支撑两大论坛,涌现了很多大神人物,武塞著名的“恶童军团”,新华山的“Jianke(剑客)”,“搏击者”等等ID,都是对格斗网络社区建立乃至理念理论普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几大论坛消亡以后,这些人都四散到各个赛事和行业里了,没有当年大家的思想碰撞,也不会有今天的人才积累。
当时K1或者PRIDE一场比赛打完,展开的技术讨论的细节非常多,比如同样是荷兰式踢拳代表人物的克劳斯和安迪·苏瓦,关于两者的扫踢风格差异和拳法配合衔接的讨论,要远远多过谁打得比谁厉害的讨论。
在MMA领域,也有UFC八角笼的擂台地板和PRIDE的地板以及围绳对选手运用技巧影响的分析,而PRIDE经典的战警VS菲多一战,更是有反复讨论几年分析几年的帖子,甚至关于装备品牌的使用感悟讨论都是很深度有价值的,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
当时的优秀赛事也持续吸引着大家关注论坛,靠着有限的资源维持着项目粉丝粘度,犹如大雪中守着微弱的火苗一样,艰难但是也充满成就感。
小众项目更需要社区平台
在优质辩论的过程中,对于赛事、项目的理解是不断提升的,在小众领域里,平民也能成长为专家。而现在的自媒体太散,太杂,经常一句话不对就开撕,从而发展成“为了反驳而反驳”,技术的含量没有了,心态也浮躁了。
不光是拳迷如此,拳手没有一个好的平台看反馈,也会变得迷茫,和著名站立格斗教头董江涛讨论这个问题时,他的说法是这样的。
“以前我们做选手的时候,比完赛下来都是赶紧看视频对比,讨论的全部都是技术问题,没有多想其他的,像康恩去泰国训练几个月,就是要观察泰国人的内围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而现在的拳手每天聊的就是钱,出场费,资本等等东西,对于技术上的追求,不像以前了。”
确实,如今比赛频繁,资本进入,拳手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多学东西成了必须的,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旦占据了自己,对于技术的追求就不会那么认真了。
以前一场比赛下来对于技术的讨论可以让选手反复复盘,有平台集思广益,对于技术的追求也会用心,是放在第一位的。
如今的第一位变成了金钱,虽然无可厚非,但还是得清楚什么才是自己吃饭的本钱,这是不能本末倒置的。
当然论坛时代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无论是管理员制度的弊端,还是微博兴起后视频资源不再难求,讨论分享更加容易等等,都是论坛不能适应的。
不过,深度的讨论和高水平的论证是现在的自媒体无法代替的,一个微博发出来,因为字数限制也好,刷评论也罢,往往是一个论据还没有说清楚,就没有空间给你展开了,更别说发图和视频来跟进。
而且微博更新太快,很容易两三天热点就下去了,但论坛上很多技术和比赛的讨论,往往会为了一个精华帖而悉心建设,反复讨论而保存下来,有兴趣的会员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浏览。
当年跟着论坛一起成长起来的人们,后来也有因为一直没能适应自媒体的发展而导致技术思维、赛事思维一直停留在论坛时期,顽固的守旧,这也是弊端之一,但对于项目本身起码的认知深度是养成了的,这些人也是中国拳迷的中坚力量,值得把他们继续吸引住。
其实今天中国的格斗项目发展也完全需要一个可以再次深度讨论的平台来集思广益,只不过建立会很困难,因为再走论坛模式是肯定不行的,大家的阅读习惯、浏览习惯已经回不去了,但平台存在的必要是肯定的。
欧美和日本的格斗论坛依然还有顽强的生命力,包括著名的格斗网站“射狗”Sherdog上,依然还有很多对于赛事、拳手技术的分析讨论;
我们的虽然断代了,但完全可以研究如何*一个新模式,加上现在有了资金支持,吸引人才也比以往容易。
平台的几大动力首先是视频党和明星支持,这个现在非常容易满足,其次就是技术党,这个需要不断筛选养成,吵架党需要良好的引导和控制,而海外党这些曾经在海外第一线接触国外格斗技术和俱乐部的宝贵资源,在今天来说也很普遍了。
最重要的是有源源不断的小白加入进来,对这个项目有浓厚兴趣和诸多问题,很多问题解答的同时再引出大神来,这个平台的氛围就建立起来了,还可以把之前几大论坛的发展和消亡作为例子来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只不过虽然这些资源如今都有,但如何整合以及如何有新的模式适应大家,还需要行业内共同探讨。
其实从现有的几大赛事为主建立的APP和社区来看,粉丝基数是大大超过从前的,但是专业程度和讨论深度远远不及当年。
几大格斗媒体也缺乏社区建立的能力,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讨论,贴吧则是以骂战为主,微信公众号也像是以前的版主个人页面的扩展,一个人的观点再丰富,也有透支的一天,没有好的碰撞交流,思想也会僵化。
以前论坛时代一个帖子可以论证清楚的事情,现在变成各自写文章来对阵,各说各词,微信朋友圈更是漫骂为主,颇有点回到当年报刊时代的感觉,一个统一的交流社区能最直接的让多种观点深度碰撞,而且为项目建立宝贵的数据库和资料库,受益长远。
更因为作为小众项目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越聚集越好,不会受到其他大社区平台因为和自媒体相似而无法生存的影响。
某种程度来说,80后90初一代拳迷是很幸福的,虽然那时物质不丰富,亲身接触到拳手,看到赛事的机会不多,但格斗论坛是那一代拳迷最大的精神食粮,每天放学或者下班打开电脑,第一个页面肯定是打开论坛主页,浏览资讯、下载视频、讨论技术和赛事。
有海外的会员遇见了菲多,大家一起兴奋好久;
有会员去看了K1现场比赛,用当时像素很差的手机拍几个模糊的照片发到论坛上,也让大家激动不已;
那时候格斗似乎是我们这类人和世界接触接轨的唯一工具,项目虽然小众,但是高度国际化。
那一代的选手和赛事,处于成长期和巅峰期,我们很幸运的能跟着一起成长。而如今,大家能亲身接触的机会多了,训练环境也改变了,当年大家认为不可能获得的条件,如今轻而易举的得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之前那种喜悦和思考,则更值得保留下来。
一个健康、高质量、高活跃的格斗网络社区,绝对是项目发展的助推剂,拳手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自己比赛的最佳反馈和复盘,拳迷可以最大限度的深度讨论、成长,赛事方可以从讨论中获取经验,同时还有很多周边活动乃至视听作品诞生。
这样的社区,绝对是福利。希望业内人士可以多多探讨,为行业发展助力!
感谢雷武龙老师供稿
#浮躁社会的退行思考#
当互联网对思考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为既定事实
为深度讨论专业沉淀而重建的网络社区
有存在的可能吗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搏击周评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热辣内容欢迎关注“搏击周评”头条号,搏击其实很酷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