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和佛光寺,不能说毫无关联,只能说同归殊途

南禅寺和佛光寺,不能说毫无关联,只能说同归殊途

首页卡牌对战光之圣境放置次元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6-13

坊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山西境内的名胜古迹实在是不少,例如唐代木构建筑“三座半”中完整的三座——忻州五台南禅寺、佛光寺和运城芮城广仁王庙。

五台山两座唐构寺庙位置图

这一次,小探君走访的是同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忻州南禅寺和佛光寺。这两座佛寺虽自建成起都有着坎坷离奇的命运,但建筑形制、彩塑作品都有相同之处。赵朴初先生曾将南禅、佛光二寺并提,写诗赞曰“二唐寺,瑰宝世间无”。

01

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崇佛敬佛的孝文帝拓跋宏途径五台山南台外围山中,朦胧间遇神异佛光,认定必为祥瑞之兆,遂敕建寺院,置额“佛光寺”。

佛光寺匾额

佛光寺(全称:佛光真容禅寺)因置额闻名,入五台山名寺之列,后随一众寺院,在皇权兴佛灭佛中几沉几浮。

从东大殿俯瞰佛光寺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佛光寺遭武帝宇文邕“灭佛”佛堂被毁,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由解脱禅师主持重修,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唐武宗“灭佛”焚毁殆尽,唐大中年间借朝廷特许修营之机,由高僧愿诚主导兴建,并在大佛殿(东大殿)前经幢刻记:“大中十一年十月卄建造”(公元857年10月20日)。

大佛殿(东大殿)前经幢及上面的刻记

标记了翻建年代及施主姓名

唐大中年间的这次兴建,不仅主持复建的僧员由朝廷选定,寺院重建落成后宣宗皇帝更是亲自对僧员进行表彰奖掖。上行下效,朝廷、地方有关职司部门及其高官甚至家眷也直接参与了寺院重建的组织部署、筹资施助及修营施工。

从北魏孝文帝“见佛光之瑞”到唐宣宗“弘佛复法”,奠定了佛光寺的皇家规制,彰显了皇家气派。至此,“日供僧侣五百余人,房廊殿宇数院,功德佛事极多”的佛光寺,坐实五台山皇家道场之名。

佛光寺大殿一角

就在广受高官贵胄供养的佛光寺大兴土木之际,50多公里外的阳白乡李家庄,一座山野村庙已于75年前完成重修,并在千年之后,与佛光寺并列,成为“唯二”唐代木构古建禅寺遗存。

南禅寺主殿

唐德宗李适三年(公元782年),李家庄内人声鼎沸,僧人法显带领村民热火朝天重建村内寺庙。虽是山野村庙,但其造像规格样式都一丝不苟地仿制五台山名寺气派。这座沿袭“南禅寺”旧名的村庙,因地处偏僻、规模较小,不被州府、县志所辑,幸运地躲过法难浩劫,在十余次地震天灾中默默庇佑一方平安。

寺内的石碑记载着后世的翻修历程

时光荏苒,经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日本建筑史学家关野贞在对中国进行20多年的考察之后,认为中国境内已没有唐代木构,中国人要想研究唐朝建筑,只能去日本奈良。

敦煌莫高窟61窟壁画五台山图中“大佛光之寺”

而坚信“国内必有唐构”的梁思成,偶然从伯希和《敦煌图录》中看到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照片,发现大佛光寺。为求印证,1937年6月下旬,梁思成、林徽因等众前往五台山,按图索骥,最终在豆村镇找到佛光寺,并从殿前经幢刻记确定其为晚唐建筑,也是国内唯一遗存的唐代殿堂级木构建筑。

1937年梁思成考察时的佛光寺概况

1937年,梁思成在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中

在佛光寺测绘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意外惊喜。林徽因在东大殿梁下发现了隐约的墨迹,一千多年前的汉字依稀可辨:“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而大殿门口的唐代石经幢上,也有着同样的词句,并且刻上了年代:唐大中十一年。

唐代石经幢上清晰可见的“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字样

“施主是个女的!而这位年轻的建筑学家,第一个发现中国最珍稀古庙的,也是个女人,显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在之后的回忆中,梁思成兴奋地惊叹道。两个同样美丽的女子,一千多年后在这辉煌的庙宇中邂逅。

林徽因和“佛殿主宁公遇“塑像的合影

相比佛光寺轰轰烈烈并带有传奇色彩的发现过程,南禅寺的发现过程则显得平稳许多。

1953年,考古专家和相关人士赴五台县了解五台佛光寺修缮情况时,被告知李家庄南禅寺大殿系唐代建筑,已残毁亟待修缮,后经多次勘察、测量以及研讨,再根据大佛殿殿内屋梁上书写的“大唐建中三年”的墨书题记,最后确定南禅寺为唐代建筑。发生在偶然间的意外惊喜,使南禅寺这颗隐没千年的“沧海遗珠”落入到世人眼中。

清冷孤寂的南禅寺 唐代木构的沧海遗珠

至此,二唐寺终聚首,皇家道场与山野村庙并举,掀开唐一代禅寺古建制、彩绘以及雕塑的探讨与研究。

02

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道场之文殊道场,将五台山指认为文殊驻地的正是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自北魏以来,五台山一直是华严学说研究和传播的重镇之一。

五台山寺庙群

华严经著述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及“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因此世人尊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法身)、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华严三圣”。

上:佛光寺东大殿佛坛佛像彩塑分布图

下左:东大殿佛坛彩塑 下右:阿弥陀佛彩塑组

在唐代,五台山不仅是华严重镇,同时也是佛教密宗的重要国家道场。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密宗祖师不空三藏奏请唐代宗李豫敕建五台山金阁寺,据密宗经典,文殊具有破阵降敌的法力,因此在打造以金阁寺为核心的密宗道场时,不空三藏依据密教所译经典及唐王朝面临的现实情势,将“智慧文殊”换作或兼作“护国文殊”,成为佛教镇护李唐王朝社稷江山的“战神”,受到帝王、朝廷的推崇。

而身披铠甲的骑狮文殊与驭狮人的全新组合,相较早期眷属成群的“文殊并侍从图”,也被命名为“新样文殊”。

新样文殊——身披铠甲的骑狮形象

南禅寺与金阁寺相距不足70公里,南禅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重建时,距唐代宗敕建金阁寺仅16年,村庙模仿“国家道场”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也在情理之中。

南禅寺主殿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的唐塑佛像组

左侧骑狮的为新样文殊,右侧骑象的是普贤菩萨

金阁寺经历“会昌法难”、“五代兵燹”,现仅余遗址。南禅寺大殿所置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菩萨三身主像,就成为中原地区目前所见遗存年代最早的“华严三圣”彩塑造像。

其中“上身内着交领中衣,外着有螺旋纹式胸护和腹护铠甲,胸腹间系有丁字型甲绊,神情严肃而刚毅的“骑狮文殊”,成为目前所见制作年代最早的一身“护国文殊”造像。“护国文殊”及其眷属善财童子、于阗王(驭狮人)组成的群像,成为海内外目前所见制作最早的“新样文殊”造像遗存。

南禅寺主殿内的唐代骑狮文殊彩塑

75年后佛光寺重建,作为皇家道场的佛光寺在平衡皇权和佛理间也有新了的突破,时值净土宗弥陀和弥勒信仰兴盛,东大殿在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之间接连并置三尊主佛即释迦牟尼、弥勒、阿弥陀,组成“新三世佛”,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

佛光寺东大殿佛坛佛像彩塑

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与左侧的阿弥陀佛、右侧的弥勒佛

共同组成“新三世佛”

“新三世佛”为唐代流行弥勒、弥陀二净土,华藏、裟婆二世界,以及密宗金、胎二界造像的融洽组合,体现了唐朝鼓励佛教“多宗并存”的国家意志和政策。

南禅寺主殿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法身)唐塑

而这种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法身)、弥勒佛、阿弥陀佛配置文殊、普贤菩萨的造像组合形式,在佛光寺东大殿基本固定下来之后,经后世继承发展,至明清时,已遍及中原、华南及东南沿海,成为当地佛众皈依、受戒、禅修、礼忏、荐祖等重要活动的场地。

随着最高统治阶层强化“国家意志”在佛教造像中的体现,寺院从官修到民建的造像规制样式逐渐统一,而南禅寺却因无人问津的村庙地位,默默保留了一丝造像自由。

南禅寺胁侍菩萨与护法天王牵手的造像

目前南禅寺大殿佛坛上遗存有一组国内罕见造像,即文殊菩萨右侧的胁侍菩萨与护法天王牵手的造像,两人面相慈祥,神态平和,怡然自得。

文殊菩萨造像组,圈内为善财童子

此胁侍菩萨左前侧塑善财童子像,合掌躬身,侧耳倾听,既面对骑狮文殊,又面对牵手菩萨。据考证,这组造像所述为《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参佛母即释迦太子生母摩耶夫人的情节。摩耶夫人以身作则地讲述广大无边的慈母之爱和慈悲之心,而与摩耶夫人相互牵手的天王,应是释迦太子的生父净饭王。

善财拜谒摩耶夫人的题材将佛教大慈大悲与儒家传统孝道相融,属于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一种演变,在唐代十分流行,但敢于在佛坛造像中呈现的此种演变的确属罕见。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民间强烈杂揉佛教与儒家、尊佛重孝的伦理观念。

03

南北朝的佛寺布局,利用或改善大府邸或公府旧寺为佛寺,出现“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的格局。入唐以后,随供佛礼佛及讲经说法的需要,佛殿讲堂形制得以继续发展。

梁思成所绘佛光寺平面略图

佛光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具有唐朝宫廷殿宇规制规模和皇家宫殿气质气魄的木构建筑遗存孤例。

上:佛光寺东大殿测绘剖面图

下:东大殿内、外精美绝伦的唐代木构建筑

东大殿内外柱同高,“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明显分隔,正是最高等级殿堂造——金厢斗底槽的空间模式,将佛像充盈于内槽,内槽天花标高高于外槽,从而以横向展开方式形成了中央高起的佛坛空间和四周的廊道,非常完美地烘托了佛的核心地位。

而东大殿的礼佛空间不仅包含室内,也外延到室外高台,乃至对周遭自然景观的充分利用。

东大殿外景

佛光寺整体形成前院–后院–东大殿三层高度,从山门入,山门、文殊殿、伽蓝殿为前院;拱洞门脸和两侧厢房组为后院。东大殿则至于高台之上,坐东朝西,背后紧贴山崖。

从山门处仰视佛光寺

从山下拾阶而上到达寺院,大殿前礼佛后转身回望,视野开阔,山谷风光尽显。可以说佛光寺内部的空间关系,叠加地景格局,塑造出层叠的空间感知,内院—高台—远山,形成完整“观想”空间美学。

从大殿外观佛光寺全貌

内院-高台-远山,形成完整的空间美学

中国的“官”“民”建筑“基本是同一类型,只有大小繁简之分”,与中国体系(体制)“差序格局”是一脉相承。因此,小探君礼拜过“官”的佛光寺,前往“民”的南禅寺,虽知不及如典章制度般的殿堂标准,但也应具村野意趣,或许就像大户人家的厅堂,也未可知。

但在对比现场景象与发现之初的旧照时,直呼判若两殿!失衡!不可比!

经查才知,南禅大殿已在上世纪70年代“落架大修”,参照佛光寺的装修进行“唐式复原”了。南禅、佛光二寺因此事相联,尴尬异常。

上世纪50年代大殿旧貌

“从旧照看,大殿正脊和垂脊都较低矮,正脊当中设琉璃脊刹,两侧鸱吻为剑把式,当时认为‘正脊大吻及垂兽都是用清代一般式样的构件拼凑安装’,专家们觉得‘原来建筑中只存有部分简筒瓦,但没有鸱吻,将使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大殿大为逊色,最后决定搞一组唐代风格的瓦兽件。’因此取消了脊刹,鸱尾则参照渤海国唐代鸱尾、西安大雁塔门楣线刻佛殿、晋城青莲寺碑首唐代线刻佛殿和敦煌壁画中唐代殿宇鸱尾制作,悬鱼、博风则照宋营造法式制作……”诸如此类的还有加长出檐、拆换门窗等多重“修缮”,臆造出仿唐混仿宋的神奇木构。

上世纪70年代重修后的大殿样貌

屋顶有刻意的唐代鸱尾造型

大殿的斗栱、柱子基本都是唐代的原构

时至今日,南禅寺的“落架大修”仍是古建修复中的一段公案。

南禅寺盗窃劫案前后大殿彩塑对比

莲花座上的供养菩萨被劫走,至今下落不明

1999年南禅寺遭劫,大殿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盗,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两尊“似宫娃”的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于阗王(驭狮人)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至今去向不明。

1999年南禅大劫,文殊菩萨的驭狮人彩塑被盗走

只留下两个被锯断的脚跟遗迹


南禅并佛光,两座寺庙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它们犹如两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南北辉映,镶嵌于天然造化的佛国圣境。

以绚丽多姿的唐代彩塑壁画、精美绝伦的唐代木构闻名于世的佛光寺,以历史悠久、古朴庄严的唐代建筑艺术享誉海内外的南禅寺,两座唐寺,穿越千年、殊途共归,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世间瑰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