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古代雷神信仰和避雷术!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古代雷神信仰和避雷术!

首页卡牌对战雷神三国更新时间:2024-06-18

在世界范围内,我们能在许多地方很轻易的发现雷神信仰的元素。印度的梨俱吠陀中刻画了手执金刚杵的天神因陀罗形象,他拥有成群的风神作为部下,印度传统将其当作雷雨之神加以崇拜;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同样被称为雷神,他拥有掌控雷电的神力,并借雷电向人类展示自己的意志;圣经当中《旧约·以西结书》所描述的以西结所见的第一个异象也有雷电的影子,或者可以说,上帝也在借雷电之力向以西结展现神力,而值得注意的是展现这一神迹的确实四个具有鸟形特征的神物,他们有着四张脸和四只翅膀,而鸟形雷神却是世界范围内雷神形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象。

1、

作为自然界最具威势的现象,中国的雷电崇拜出现也极早。《山海经》中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又记“东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这里将雷的发生归于半人半兽的怪物,而尚未看做一种信仰。

但同时代的文献中,已经有了人格化的雷神丰隆。《淮南子》中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高诱注称“丰隆,雷神”。后世既有称丰隆为雷神者,如《太上三洞神咒》卷二雷霆召役诸呪中有“保制劫运呪”:“咨示列缺,部制丰隆,五老化身,五雷大君,飞神变景,扫荡魔群”。

在“丰隆”出现的同时,《论衡》中也记载了另一种雷神形象:“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其*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

“丰隆”更多地是对于一种天象的人格化描述,其形象和职能都并不清晰,而雷公则既保留了其主掌降雨的职能,又更突出了雷霆生威,击*凡人的一面,从而更能得到世人的认同。

《太平广记》中记曲阿人死后被召为雷公行雨时“乘露车牛,以水东西灌洒”。又记吴兴人章苟耕田时打伤偷食之大蛇,大蛇遂投穴中求于雷公,“或云付雷公,令霹雳*奴。须臾云雨螟合,霹雳覆苟上”,章苟指天大骂,“须臾云雨渐散,转霹雳向蛇穴中,蛇死者数十”。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的雷神惩恶多以人世道德作为标准,如《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时,孙悟空便嘱咐雷公“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许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但《太平广记》中所记宋以前的雷神故事还只是对对天不敬或伤害龙蛇之属的凡人施行惩罚。此时的雷神还并未完全被视作维护俗世道德的正神,甚而还有“身尽青,枢而库,有金斧木楔,以麻缕结其体焉”的雷鬼。

有意思的是,古人认识到雷电相伴出现于天空,对电的认知将其目为“天笑”,《艺文类聚·天部·电》引《神异经》“玉女投壶,天为之笑则电。”据说东王公与玉女投壶玩耍,投不中时,上天为之笑而成电。“天笑”也因此成了雷电的一个别称。

电比作雷神在空中甩动神鞭。《淮南子·原道训》谓:“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较早的《庄子·达生篇》只记有“雷车”,而无电鞭之说。而晋代傅玄则有“童女掣电策,童男挽雷车”之诗句。《续搜神记》有阿香推雷车布雷的故事记载。

古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将雷电配偶化,如战国屈原《远游》中称“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早期雷神兼管雷电,电母是雷神的附属神抵,据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电父》条考辨,“今人称电神曰电母,古人则称电父。”并引《管辂别传》“使召雷公电父,风伯雨师。”可见三国时期己经有“雷公电父”的俗称了。

大约在唐宋时期,闪电之神则变成电母,唐崔致远有句称“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宋苏轼亦有诗称“魔驾雷公诃电母”。宋元以后,电母更是有了名姓,《元史·舆服志》有“电母旗”,旗上画神人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

明代《三余赘笔》中论及:“俗呼雷电为雷公电母,然亦有所本。”并引用《易经》理论来解释,“《易》曰:‘震为雷,离为电。’震,长男,阳也;而雷出天之阳气,故俗云雷公。离为中女,阴也;而电出地之阴气,故俗云电母”。

此外中国古代神怪小说中都有闪电神,如《封神演义》中的金光圣母、《西游记》中的闪电娘子等。除了一般职务之外,据说当雷公与电母吵架的时候,天上就会雷电交加。中国传统信仰中的雷公电母形象也因之产生。

2、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雷击产生的瞬间高压浪涌损坏建筑物,对人身也会造成严重伤害,谁都招惹不起,告诉人们防雷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躲避到安全场所里。从《易经》中的十四卦不难看出,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己形成了基本的避雷方法。其后,则不断发展,比如出现了厌胜防雷法。

厌胜是一种用咒符来制服对手的巫术,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史记·高祖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在柏梁台“灾”后重建时,有越巫向汉武帝提出在屋顶设“鸱尾”来防“灾”的方法。

“鸱尾”别籍中又作“蚩尾”,如唐代《苏氏演义》中说:“蚩尾,海兽也。汉武帝柏梁台灾,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避火灾,可置之殿堂”。宋代的庞元音在《文昌杂录》也曾论述过此事:“东海有鱼,虬尾似鸱,因以为名。喷浪则降雨。汉柏梁殿灾,越巫上厌胜之法。及大起建章宫,遂设鸱鱼之像于屋脊,又画藻井于梁上,用厌火祥。”

唐代武则天为了能镇住五台山上作恶的所谓“五百毒龙”,曾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上建立铁塔。日本僧人圆仁在他的游记中对此事曾作过记载。圆仁和尚于唐文宗开成三年来华探求佛学真谛,写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中记有他于开成五年夏上五台山求法的见闻。

他多次提到五台山以前由于“毒龙”作怪而多雷电:“五台山,万山之中心也,五百毒龙潜山而吐纳风云。四时八节,不辍雷雹频降”。日本遣唐僧圆仁看到了武则天在山顶龙池附近所建的镇龙铁塔。

在游中台台面南的“求雨院”之后,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道:“顶上南有三铁塔,其一形似覆钟,周围四抱许。中间一塔四角,高一丈许。在南边者团圆,高八尺许。武婆天子镇五台所建也”。

“镇龙”怎么与“避雷”相联系昵?从传统的中国五行八卦学说来看,八卦中“震”卦为“雷”。八卦与方位相结合时,则有“南离、北坎、东震、西兑”的规定,又有“南属朱雀,北属玄武,东属青龙,西属白虎”之说。

古人认为“雷从龙”,即雷和龙是分不开的。为了避免建筑物为雷电所毁,因此就要采取“镇龙”的措施,名为“镇龙”,实为“防雷”。《元史·泰定帝纪》记载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二月乙未,修佛事厌雷于崇天门”,这里的“厌雷”就是明确的巫术避雷方式。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建筑物上,屋顶上都设置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瓦饰,尤其是那些昂首向上伸舌并涂有一层金属涂料的吻兽(一般都连接有金属条与地相通),实际上已经起到了避雷的作用。

在一些古塔上,它的尖顶通常被涂以一层金属涂料,有的塔顶就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例如,江苏高淳县固城湖西北有一“保圣寺塔”,首建于三国时吴赤鸟二年即公元239年,总高31.5米。塔顶就有四米高的铁制古刹,是由覆钵、相轮、宝葫芦等几部分组成。该塔长期来虽多次损坏,却未遭雷击,看来塔顶铁刹也起了避雷的作用。

在我国古代的许多高大殿宇的建筑群中,常有所谓的“雷公柱”之类的设置,而这些设置通常是采用一些容易导电的材料直达地下,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避雷针”。

明初朱元璋推翻元朝定鼎金陵之后,曾派大臣到北京去捣毁元帝的旧宫。参与此事的工部侍郎萧询后来写有《故宫遗事》一书,记录了他当时在北京的见闻。据该*载,他在北京万寿山顶的广寒殿旁曾亲眼见到了金章宗所立的“镇龙铁杆”:“广寒殿旁有铁杆高数丈,上置金葫芦三,引铁练以系之。此系金章宗所立,以镇其下龙潭”。

金章宗是南宋与金对峙时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金王朝的皇帝,于公元1190年至1209年在位。他当皇帝时,每年四月到八月,都要到较凉爽的位于琼花岛上万寿山顶的太宁宫去避暑。由于夏天多雷,金章宗在“广寒殿”避暑时,就不能不考虑位于山顶建筑物的防雷问题。

他所立的铁杆,上端的“金葫芦”成尖端状,铁杆又使金葫芦和大地相通;因而所谓的“镇龙”,实际就是避雷。萧询所见到的就是为广寒殿免遭雷击而建造的镇龙铁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针。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雷电的研究远早于西方,但是由于中国古代重视思辨而轻视科学实验,因此雷电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上,未能进一步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其内在规律,使科技发展在晋代大大落后于欧美。

撰稿/语婷【读史品生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