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的成人秘密,其实我们都没看懂

《千与千寻》的成人秘密,其实我们都没看懂

首页卡牌对战魔女之印更新时间:2024-05-11

Jul.

3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千与千寻》,也许真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作者 | 书单君

来源 | 书单(BookSelection)

距离首映18年后,《千与千寻》终于在中国上映了!

这部唤起无数中国观众青春记忆的动画电影,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曾以304亿日元的骄人成绩,位列有史以来日本电影票房冠军,并荣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可谓蔚为大观。

今天,在《千与千寻》热映之际,我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

提前预警一下,这本书可能会彻底颠覆18年来大家对《千与千寻》的认知。

本书作者*,是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东京大学日本文学专业博士,他认为,《千与千寻》不只是一阙关于成长与疼痛的青春挽歌,更是一则关于历史与记忆的国家寓言。

01

20号国道

从表面上看,《千与千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搬家途中,少女荻野千寻一家误打误撞,来到隧道另一端的奇异世界。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只有神才能享用的食物,变成了两头嗷嗷待宰的猪。

千寻在神秘人物小白的提示下,在魔女汤婆婆的“油屋”里辛苦劳作,最后终于将父母解救出来,重返现实世界。

看似荒诞不经的剧情设置,并非是宫崎骏个人天花乱坠般的狂想,而是世纪交替中,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在电影片头,千寻一家驾驶着私家车,在公路上徜徉。

这个公路景观,是以日本国铁JR线的“四方津”站为原型的。《千与千寻》的美术指导及主创人员,事先对原景地做过周密的实地调查。

之所以用“四方津”作为故事开始的舞台,是因为它位于日本“20号国道”甲州街道。

在宫崎骏绘制的分镜头剧本中,明确表示这个场景,需要再现“20号国道”的印象。

从电影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公路上耸立的蓝色路标显示,20号国道的前方是“21号国道”。

然而,在现实中,日本的20号国道和21号国道,相距甚远,根本没有任何一处衔接或交叉。

电影里的虚拟世界,之所以让20号国道和21号国道首尾相连,无疑是对20世纪和21世纪更迭的一个有意暗示。而“国道”这个词的内涵,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整个影片的故事,是关于日本的“国家寓言”。

2001年,《千与千寻》制作完成。电影里的千寻,芳龄十岁,照此推算,千寻应该出生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1991年。

也就是说,千寻的年龄,与日本经济的停滞期相吻合,这个停滞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作“失去的十年”。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低靡时期,走出校园的那一代人,被叫做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电影中的千寻,暂时失去了社会属性,无家可归,无书可读,在这个10岁少女身上,投射出成长于经济萧条期的年轻人不安定的精神状态。

这个不安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与焦虑。

在异境中,白衣少年小白提醒妙龄少女千寻,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名藏好,一旦名字被剥夺,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面对变成巨型怪兽的无脸男,从容端坐的千寻,也说了类似的话:你是从哪儿来的?你也有父母吧?你找不到家了吗?我必须要去一个地方,你也回到你来的地方去吧。

电影里的许多角色,似乎都丧失了记忆,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千寻,小白,无脸男,青蛙男,千寻父母,汤鸟(汤婆婆的鸟形化身),腐烂神(被污染的河神)等。

这些角色,都经历了一个失去自我、寻找自我、最终回归的过程。

《捕风者宫崎骏》认为,人类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这是《千与千寻》传递出的核心主题。

02

汤婆婆和钱婆婆

《千与千寻》里有两个性情迥然、大异其趣的魔女姐妹花,一个是汤婆婆,一个是钱婆婆。

这两个人物的内涵,可谓相当丰富。

先说汤婆婆。

汤婆婆是“油屋”的主人。所谓油屋,是一个各方神灵前来洗涤污秽、缓解疲劳的日式大浴场,而这座藏污纳垢的澡堂子,其实是尘世的缩影。

千寻在小玲的引领下,穿行于油屋内部,见识了各种奇葩,并乘坐电梯,抵达标有“天”字的顶层,来到汤婆婆的房间。

这彰显出汤婆婆位于油屋权力结构的顶层。

在汤婆婆的闺房入口,悬挂着一个鹰状金箔徽纹,徽纹中央标有一个“油”字。

此外,汤婆婆身边,还有一只跟她面貌雷同的鹰状“汤鸟”,只要汤婆婆披上黑色披肩,汤鸟便能如老鹰般在空中飞行。

这一切都说明,鹰是油屋最高统治者汤婆婆的超级符号。

那枚鹰状徽标,让人忍不住联想到美国的国徽图案。因为鹰(准确说是白头鹫)是美国的国鸟,也是美利坚的象征符号。

不难看出,以鹰为超级符号的汤婆婆,实际是影射二战后,将日本作为傀儡,并从幕后对其操控的美国。

金碧辉煌的油屋,象征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支撑浴场运转的,则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营业方针,这无疑是消费时代的真实反映。

正如宫崎骏本人所说,千寻误入的异界,其实就是日本社会。

说完汤婆婆,再来说钱婆婆。

在影片中,钱婆婆是汤婆婆的孪生姐姐,几乎长得一模一样。

其实,在最初的设计方案里,这对魔女姐妹花的形象是有区别的。从宫崎骏绘制的设计草稿中,可以看出,姐姐钱婆婆身材高瘦、温文尔雅,妹妹汤婆婆则矮胖头大、身材尴尬。

汤婆婆是贪婪的经营者,也是位于权力顶端的统治者;钱婆婆则充满慈爱,住在大海彼岸的古朴农家,她所在的地方,名为“沼之底”。

按照《捕风者宫崎骏》的说法,汤婆婆象征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工业文明,钱婆婆则代表了亚洲传统的农耕文明。

1999年,宫崎骏写过一篇名为《异境中的千寻》的导演自述,强调过去和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宫崎骏说,在一个无国界的时代,无立足之地的人是最受人鄙视的。而所谓的立足之地,就是过去,就是历史。在我看来,没有历史的人和忘记了过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

03

小白和无脸男

《千与千寻》中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怪异之处。

按理说,千寻对于变成猪的父母的救助,才应该是影片的叙事主线。但是,在整个影片中,千寻几乎从未做过拯救父母的具体举动。

《捕风者宫崎骏》认为,小白和无脸男,共同充当了千寻父母的替身。也就是说,千寻救助小白和无脸男,与她救助自己的父母,具有同等的意义。

能够变身为龙的小白,是一个“隐”起来的神灵。

当小白还是琥珀川河神时,曾救过溺水的千寻,对于千寻来说,小白是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自然之神。

在电影结尾,受千寻追溯幼年记忆的触发,小白想起了自己本来的名字——饶速水琥珀主。

饶速水琥珀主这个名字,脱胎自《日本书纪》中记载的一位神灵饶速日。饶速日是天照大神之孙,他手持十种神器,从天上降临到大和,成为统治大和地区的王者。

由此来看,承袭饶速日名字的小白,无疑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从某种层面讲,小白这个角色所隐喻的,正是丧失主体意识的日本。

电影里,锅炉爷爷说,自从小白成为汤婆婆的弟子,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眼神也越来越凶狠,他经常行踪诡秘,据说汤婆婆在让他干坏事。

小白在汤婆婆指使下,干了哪些坏事?从电影的情节来看,便是小白盗取了钱婆婆的魔女之印。

盗取印章后,小白幻化的白龙,被钱婆婆用魔法变出的无数人形纸片追击,遍体鳞伤地逃回油屋。

接着,紧追不舍的钱婆婆也赶了过来,小白趁钱婆婆瞬间的疏忽大意,突然挥舞龙尾,将钱婆婆从上至下斩为两半。

凶戾的小白*坏事,可视作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对亚洲乃至世界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日本以美国为师,进行明治维新,然后开拓北海道,出兵台湾,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吞并韩国,制造卢沟桥事变,妄图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这一系列历史,都可视作日本窃取亚洲各国的“权力之印”,所犯下的国家罪行,这与《千与千寻》中,小白窃取钱婆婆的印章有着恰如其分的对应。

同样,无脸男也是如此。在日文中,无脸男的名字,意味着“没有颜面”,隐喻日本无颜以对的自我缺失状态。

无脸男闯入油屋后,变成无限膨胀的怪兽,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眼前的一切,这与二战期间,日本狼子野心,妄想吞噬亚洲乃至世界的版图如出一辙。

电影中,小白化身为白龙,被大批纸片人围剿,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如宫崎骏所说,失去记忆、忘掉历史的小白,已然逃不脱如蜉蝣一般消失的命运。

关键时刻,千寻是如何拯救小白的呢?

千寻让白龙吞下半粒苦丸子,白龙吐出盗取来的印章,恢复了白衣少年的外貌。但此时,他已失去意识,命垂一线。

千寻非常清楚,拯救小白的唯一方法,就是前往钱婆婆的住处,送还小白盗来的印章,并且诚恳地向对方道歉。

04

一部伟大的电影

宫崎骏说,千寻乘坐电车、跨海道歉的环节,是整个电影的高潮。

跨海道歉仿佛一把神奇的钥匙,让每个人物的困境迎刃而解。

小白向千寻保证,他将离开油屋,不再做汤婆婆的爪牙;无脸男则留在钱婆婆家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千寻的父母,也从猪样变回人身。

宫崎骏将跨海道歉,设置为电影的最高潮,实在是用心良苦,它所反映的,正是日本应该对自己的恶行,进行反省,进行道歉。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70多岁的村上春树,第一次对外公布其父亲是侵华日军。

< 村上春树 >

村上春树在文章里表示,这段往事,沉重地印刻在自己幼小的心上。日本应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他国的侵略历史反复道歉,直至受害方认为,道歉已经足够。

如《捕风者宫崎骏》所说,《千与千寻》强调记忆的重要性,运用电影叙事手法,展现出在“真诚道歉”的基础上,告别过去,找回自我的主题,非常难能可贵。

虽然距离影片第一次公映已有18年,但《千与千寻》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却丝毫没有失去现实意义。

法国画家高更,曾在1898年,创作过一幅震惊世界的名画,这幅画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是人类对于自身的终极追问。

创作这幅画期间,50岁的高更贫困交加,企图自*,这幅画凝聚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全部思考。

电影《千与千寻》的核心主题“人类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与高更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因为具有纵深的内核,《千与千寻》才能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常看常新。

最近,在一个国内影向标的打分活动中,有不少专业影评人,对《千与千寻》给出了满分,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千与千寻》虽然制作得美轮美奂,但本质上,它还是部儿童片。

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都会对这部电影作品有一个更透彻的认识。那些原本给《千与千寻》打90分的人,现在可能果断要打95分,甚至98分。

《千与千寻》绝不只是一部制作精良、画风细腻的儿童电影,它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

宫崎骏将传统的意蕴,植入到一个与现代相通的故事里,就像将一枚彩石镶入色彩斑斓的镶嵌画一样,让影片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鲜活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被时间磨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瑰宝。

正是思想内涵的深邃,让《千与千寻》与那些同类优秀动画作品拉开了距离,正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好电影和好电影之间,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有的电影能说得上优秀,但不能说卓越,有的电影达到了卓越,但还够不上伟大。

《千与千寻》,也许真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 THE END —

本文选自“书单”(ID:BookSelection),由《南方周末》、《香港大公报》等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筛选好书、过滤烂书,打开知识边界。灼见经授权发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