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三国》第三章经验与教训第十四节

《笑谈三国》第三章经验与教训第十四节

首页卡牌对战三国笑谈更新时间:2024-04-21

27、 黄盖

黄盖曾任石城县县令,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约束管理,黄盖便任命两个掾史,分别主管各部门。开始两个掾史畏惧黄盖威严,日日尽恭职守,久而久之,这些吏员以为黄盖不看文书,渐渐荒疏了公务。黄盖也不满他们的松懈懒散,不时有所省察,掌握到他们各有不守法的几个事例,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宴酒肉招待,拿出违法乱纪的事例责问。两名掾史无话可说,都叩头请罪。黄盖说:“以前已告诫过你们,最终不会以鞭、杖来惩罚你们,绝不是骗你们的。”于是*死这两个人。全县官吏震惊恐悼栗。这件事看出黄盖绝非一般的赳赳武夫,他胸有城府。《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火攻决策是诸葛亮与周瑜两人在手心中写下然后对视定下的,其实那是黄盖向周瑜建言。小说要增加气氛,弄出苦肉计,彰显的是黄盖对东吴的忠,把“智”嫁接给诸葛亮了。黄盖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将领,就任武陵太守时,值蛮夷叛乱,攻打城邑,出城与之战,郡兵才五百人,明显不敌,于是黄盖大开城门,把叛乱者放进来,待进了一半,予以痛击,将叛乱者击溃。之后,又采取了惩首恶,抚胁从的正确政策,使全郡安定了下来。一个武将,“当官决断,事无留滞”,黄盖很了不起。

28、 魏延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建议,长安守将、魏国驸马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魏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而不用。这件事我在前面已经议论过,说的是诸葛亮太过谨慎,此处要补充的是,魏延的确不算是盲目冒险,我不能说此计划能百分之百成功,但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稳操胜券的事情?有五成以上把握,就可以一试,何况魏延的计划岂止五成胜算?小说作者揣摩诸葛亮的意思,于魏延初归刘备麾下时就加上这样的情节:说魏延生有反骨,久后必反,不如现在除患,喝令推出斩首。在认为魏延已被震慑之后,严词戒勉,使之服帖。魏延真的会造反吗?这话待会儿再说。

对出子午谷一事的评判,历来两说。

《三国志》注者裴松之说:“由今观之,皆以亮不用延计为怯。凡兵之动,佑敌之主,知敌之将。邈之不用延计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亮欲平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

北魏尚书左丞李苗说:“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唐代宰相魏元忠说:“……世实须才。 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资世?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也。志士在富贵与贱贫,皆思立功名以传于后,然知己难而所遇罕。士之怀琬琰就煨尘、抱栋干困沟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其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此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也。”

魏延在刘备在世时是受重用的。《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先主为汉中王,还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刘备死后,魏延也有不俗的战绩,后主建兴八年,大破魏将郭淮,封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在人才相对匮乏的汉国,魏延可谓中流砥柱。诸葛亮宁肯相信自魏来降的姜维,也不肯相信魏延,这是个谜。

至于说到魏延造反,莫须有。魏延有反叛之心,为什么不率军投魏,偏要南行?就是本传中他回答杨仪派来试探他动向的费祎问话:“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其中不乏骄狂,但看不出任何反意!魏、杨二人交章告发对方造反,后主征询朝臣意见,都倾向杨仪,疑造反者为魏延,为什么?一,杨仪没有造反的本钱;二,怀疑魏延早有丞相导向!怀疑魏延,亦疑邻人偷斧之类,是汉国之悲哀,诸葛亮之悲哀。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