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阶(?-221年),字伯绪,荆州长沙郡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芙蓉区)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曹魏谋士、重臣。
曹魏太常桓阶(影视剧照)
桓阶出身南方长沙郡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桓超历典州郡、其父桓胜入为尚书,在当地非常有名。桓阶年轻时,也在家乡本郡担任郡功曹史。
汉中平四年(187年),朝廷任命破黄巾有功的孙坚担任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本郡才俊桓阶为孝廉。而后桓阶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尚书郎(按东汉官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称侍郎)。
初平二年(191年),桓阶因父亲桓胜去世而返乡奔丧,不久就赶上孙坚在攻打刘表时战死。听闻老上司身死,尸首却被敌军所抢,不能归葬家乡,桓阶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拜见荆州刺史刘表,请求他把孙坚的尸首送回。刘表被桓阶的义气所感动,就把孙坚的尸首、灵柩让他带走,他又亲自为孙坚扶丧归吴安葬。
桓阶之身见刘表,讨回老长官孙坚尸首归葬吴郡(连环画)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作为同盟的刘表率领荆州人马全力接应袁绍。桓阶见到这种情况,就劝说长沙太守张羡道:“不论干什么事情、采取什么行动,只要不是以礼义为根本,就没有不失败的。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以前齐桓公就率领诸侯尊崇周天子、晋文公就追*太叔又收留周襄王,并帮助周襄王复了位。如今袁绍违背了这个道理,而刘表又紧随其后,他们走的都是自取灭亡的道路啊。您可一定要深明大义、明辨是非,这样才能保全福运、远离灾祸,决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
张羡问:“但是咱们现在又该怎么办才好呢?”桓阶说:“眼下曹操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他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讨伐罪臣,天下人谁敢不服?如今您若能把荆南四郡的力量联合起来,保住三江,等待曹操的大军。到时候里应外合,难道这不是一条出路吗?”张羡于是把长沙和周围武陵、零陵、桂阳三郡的人马都动员起来对抗刘表,又派出使者前去谒见曹操,曹操十分高兴。
这时袁、曹之间的战事正接连不断,曹军一直未能南下,而刘表却加紧攻击张羡。最终,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破,桓阶只得自己躲藏起来。
过了很久,刘表为了羁糜本地士大夫,又征召桓阶做了从事祭酒,还打算把妻子蔡氏的妹妹嫁给他。桓阶推说自己已有夫人,拒不接受,随后又称病辞官告退了。
桓阶终生不愿出仕刘表(影视剧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征一举平定荆州之后,听说桓阶曾经为张羡出谋划策。曹操认定桓阶是个奇才,就征聘他做丞相掾主簿,在丞相府典领文书、参与机要。后来,又调任赵郡太守。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被册魏公、加九锡,建立魏国,桓阶出任虎贲中郎将、后任侍中。
当时,曹操尚未明立太子,而临菑侯曹植十分受到曹操的宠爱。桓阶就在曹操面前多次夸赞曹丕德操优良、年纪又长,适宜立为太子。不论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单独召见之时,桓阶都是这样劝说曹操,态度从始至终都十分恳切。
大臣毛玠、徐奕因为刚直忠正、不纳私党,被西曹掾丁仪视为眼中钉;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俩的坏话,全仗着桓阶在一旁劝解周全。桓阶做侍中,在曹操面前总是如此,夸奖贤臣、匡救忠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曹操晋爵魏王,可以置相国等百官。桓阶升任尚书,协助处理军政要务,还主管选拔人才之事。
桓阶在曹操手下协管军政、深得重用(游戏形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发动襄樊会战。汉水流域因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关羽趁机乘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华夏震惊。曹操派徐晃前去援救樊城(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因兵力不足未能顺利解围。
曹操打算亲自领兵南征,以救援曹仁,问大臣们是否可行,众臣都认为可行。惟独桓阶说:“大王您认为曹仁等将能否完全由自己判断形势、处理战事?”曹操回答:“能。”桓阶又问:“大王是不是怕他和徐晃不尽心尽力?”曹操回答:“不是。”桓阶再问:“那您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往呢?”曹操说:“我担心敌军人马众多,怕曹仁、徐晃等人势力不如敌方。”桓阶说:“眼下曹仁等身处重围之中,而能拼死守城毫无二心,是因为他们所处境地和您距离遥远。人常说,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如今,他们内有死争之心、外有强将援救,大王如果统率大军按兵不动,从容向敌兵显示我军实力,哪儿还用得着担心失败而亲自前往呢?”曹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统率大军驻守在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没过多久,关羽军队果然如桓阶所料被打退了。
讨伐关羽之战,桓阶阻止曹操亲往(游戏形象)
魏黄初元年(220年)十月,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将桓阶升任为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成为直接对曹丕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官员。按曹魏官制,不设丞相、只设三公,而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更多作为名誉官职,用来授予年高德劭的老臣。所以,尚书令事实上已经成为宰相,在文臣中实为第一。
黄初二年(221年),桓阶得了重病,曹丕亲自去看望他。对桓阶说:“我刚把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和国家的命运寄托给您,您可要保重和努力啊!”随后,又传诏加拜桓阶为太常(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地位十分尊崇)、晋封安乐乡侯,食邑达六百户,还把他除嗣子外的三个儿子都封为关内侯。
不久,桓阶就去世了,曹丕十分伤心,谥号贞侯。
曹魏太常桓阶(漫画)
桓阶长子桓佑原为嗣子,早卒,追封关内侯。次子桓嘉继承父爵,后娶升迁亭公主;嘉平四年(252年),桓嘉为乐安太守,与东吴战于东关,军败战死,谥号壮侯。桓嘉之子桓翊嗣祖父之爵,另一子桓陵(字元徽)至西晋仕官为荥阳太守。
桓阶之弟桓彝,在东吴仕官为尚书,因不肯在宣告吴少帝孙亮罪状的文书上署名,而被权臣孙峻之弟孙綝所*。
桓阶另有一弟桓纂在曹魏任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
东兴之战,吴军雪中反击,魏军大败、桓嘉被*
在曹魏政权中,桓阶的名气显然不如五大谋士,也不如钟繇、华歆、王朗等豪门名士,甚至比不上毛玠、崔琰等刚烈直臣。然而,作为曹丕称帝后第一任尚书令,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宰相,桓阶在曹魏建国初期仍然占据着十分显著的位置,为政权初建有着卓越功勋!
这其中最重要的贡献要数为曹魏政权“改正朔”、“易服色”。自汉武帝改元太初开始,正朔、服色便成为汉王朝承天之运的象征。东汉继承了这一传统,曹魏自认是代汉的新王朝,正朔、服色如何确定便是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魏文帝曹丕受禅诏书所定曹魏为土德(“德”源自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按五德终始说,唐虞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为火德。曹魏继汉而立是为土德,与唐虞一致,这样便远攀上了唐虞的正统。服色车马之制则在沿用汉代基本框架的情况下,将主色改为与土德相对应的黄色。
不过,从总体上看,魏文帝曹丕即位之初,并未将正朔、服色这些新王朝的表徵完全确定下来。这跟当时天下分崩、政治动荡有关,另外亦跟曹操、曹丕父子二人崇尚严刑峻法、不喜好这些有关。但这并不能满足公卿士大夫们的要求。
曹丕篡汉,桓阶主持“明正朔、易服色”之礼仪(漫画)
于是,尚书令桓阶上疏提议: “据三正周复之义,国家承汉氏人正之后,当受之以地正,牺牲宜用白。今从汉十三月正,则牺牲不得独改。今新建皇统,宜稽古典先代,以从天命,而告朔牺牲,一皆不改,非所以明革命之义也。” “十三月正”是汉代以自己得人正,以十三月为正月。照三统说,继承人正的王朝应是地正,正朔、服色都应随地正而改易。但曹魏继承了汉的十三月正而却另定牺牲、节幡等“服色”,不合乎先改正朔再定服色的传统。并且郊庙朝会之服又沿用了汉代,亦不合自古以来的“革命”之义。
这一建议反映了自两汉以正朔、服色为王朝气运之象征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服色从属于正朔,应该一同改易。
最终,在桓阶等重臣的努力下,魏文帝曹丕在代汉称帝后仅一个月即完成“改正朔”、“易服色”两项大事。从这个效率中,即可看出桓阶其实是个相当博古通今的学士,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礼制文化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