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空城计”的真相

三国“空城计”的真相

首页卡牌对战三国之空城计官方正版更新时间:2024-05-09

空城计”真相就是:空城并不空,城内是真有伏兵,司马懿若要攻城,会磕掉门牙。

何以这样说?且来细品一番。

三国故事,经典莫过于“空城计”。只因”不战而屈人之兵”自古即为兵家之最上。

诸葛亮独坐城头,两个童子、一把古琴,门口数个洒扫的老军,便吓退了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真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由是,后人津津乐道,亦众说纷纭。

一曰:诸葛、司马,双雄惺惺相惜,深谙养寇自重之道。

又曰:此纯属演义虚构,胡说八道。

如此,我们来探讨一番,这“空城计”究竟是咋回事。

史上究竟有没有【空城计】

因为《三国志》《晋书》等史书没提这事,所以有人说,空城计是虚构的。

而据明代兵书《百战奇略》的引用战例中。却又是真有的。

历史上的战争诸事,除了看史官所作的列传,也得多参考历代兵法著作。毕竟战例,在兵家著作中更详细。

兵书的性质,决定了其非戏说与野史。凡兵书中引用战例,应皆为考证过,真实发生过的。否则,你要弄一虚构战例,这兵书如何去传世?所以,我们就推定为:史上发生过”空城计”

而既然发生过,那为何陈寿作三国史时没说?

无他,或就因为司马懿退兵了,没打!既然没打,史官就不将之作为大事记录了。

但兵家与史官,着眼点又不同。史官认为的小事,或在兵家看来就是大事。兵家会探寻为何没打的原因,不打而退敌,岂不就是兵法【不战而胜】之最高境界?所以在兵书中,就必然要把此当成研究战例了。

所以,我们从古代军事体系的角度,来推敲一下”空城计”背后的细节。

先看《百战奇略》.虚战篇中的,空城计描述

曰:魏延等诸将,率蜀军主力东出,诸葛亮自留万余兵守城。而司马懿督魏军约二十万西进。由于双方行军路线不同,使魏蜀两军意外错道而过。

魏军离城六十里时,斥候侦知,阳平蜀军兵力少,诸葛亮亲驻城中。于是,司马懿麾军急进,直扺城下。

从这里,须看到一细节。古代敌情下行军,斥候要前出远探六十里范围,这就是古代的行军制度,大军前方两翼,都要放出十里、数十里斥候。而所谓蜀军兵少,一万人实际也不少了。只是相对魏国大军,则见少了。

魏军在六十里远处,就查明了蜀军,然后抢占先机,急行军奔袭。如此,按时间差逻辑推测,当蜀军斥候探明魏军兵力规模,再返城报告诸葛亮时,魏军应已在距城三十里处了。

此时,诸葛亮欲撤,已来不及。

为何来不及?

你以为万人规模的部队,能够想走,就一拍屁股站起来就走得了?

万人之军,辎重军资等等,要装车,转运,部队要编组,确定行军路线、行军序列等,没几个时辰,安排不好。如果弃了辎重转身就走,那叫落荒而逃,岂是诸葛亮的风格了!

这就是诸葛亮被迫摆出”空城计”的由来。

”空城计”时,诸葛亮身边有多少兵力,战斗力如何,能不能打?

人们谈论空城计时。常说:

”城中仅诸葛亮等一干文臣,二三千弱兵,又无大将,难以一战。故而诸葛亮被迫行险。”

所以,演义的文学造诣无双,又能促使人对历史发生兴趣。从这二点看,功德无量,价值连城。

但是演义毕竟为不知兵的纯文人所著,对古代战争的具体细节描写上,又严重误导了后人。

比如,临阵,两军大将阵前单挑,纯就是扯淡。

(1)先说城内有多少兵

前面已经说过,城内兵力,甲兵万余人

所谓千人成军,就是指统领一千人的军官,可以称将军了。而兵力过万,那就是大军了。

万人之军,在先秦以后,便是中国历代军制中的一个战役军团编制。《六韬》虎韬.军用第一。太公曰: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工匠三百人,​此举兵军用大数也。

而根据军事常识,诸葛亮作为蜀汉最高军政统帅(说白了他的权势就如同曹操了,只是无曹操之心),身边必有精锐亲军护卫。而统帅所在,中军驻地,必然又同时是北伐大军的军资辎重屯集地。如此重要,仅老弱兵二三千守备?那是绝不可能的!

(2)城内的兵,有没有一战之力?

阳平城中的万余兵力,就是诸葛亮的近卫亲军。

诸葛亮练兵本事如何?

诸葛亮治军,对部队组织、体制编制、装备训练等等的尤为重视。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讲:就是他对整个体系的重视,远胜过其对于统军名将的重视。

有制之兵,庸将率领也不致大败。无制之兵,虽有名将亦难大胜”此话就是诸葛亮的治军思想,语见于古代军事著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蜀汉军能以小伐大,以弱敌强,全靠精兵。而这精兵,就是诸葛亮练出来的。

所以,城内的一万兵,必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阳平又是蜀军中军驻地,辎重屯集,必然军械粮草充足。不但能打,而且非常能打。

如此,司马懿真要硬攻,岂不就要磕掉两颗门牙了?

有人说,魏延等诸将都不在,诸葛亮身边无大将。有兵力而无大将,怎么打,莫非让诸葛亮这个文人亲自披甲执矛冲锋?

答:既然诸葛亮亲驻城中,谁说无大将?

蜀汉第一大将,并不是什么赵云、魏延、姜维等等。恰恰是诸葛亮本人,就是蜀汉第一大将。

再则,又有谁说打仗,就一定得要大将提着长矛,亲自冲锋的?

曹操《军策令》曰:“督帅尚不当亲战”何况大将乎?

大将的责职,是指挥调度,而非提着长矛带头冲锋。

那啥”来将通名”,再两员大将阵前单挑比武、以决两军胜负的事,完全是扯淡的。

一军之将,身系一军之安危。国家制度也决不会允许大将不管部队了,去与对方的大将玩单挑、定输赢。你要挂了,部队怎么办?

就好比现代战争,一个师万余人,打仗时,敌我双方两个师长单独出来,比枪法、比摔跤来定战斗胜负,想来,当真是万分荒唐!

临战披甲执兵,摧锋破阵,那是营校尉之下的司马、军侯、以及百夫长、什伍长们的事。要论冲锋陷阵、白刃相搏,军中最厉害的,就是这些人,而绝不是大将。

猛将必发于卒伍,说的就是这事。

然而,一旦猛士脱颖而出,统领千人,成为了将军。从此,人生从专事冲锋陷阵,变成指挥调度。此后白刃格斗机会越来越少,个人武艺亦必然退化。这是科学规律,

比如你让一个军长师长,去与步兵连长、班排长们比四百米障碍,五公里武装越野与单兵战斗技能,谁厉害?所以,不能让小说误导了。

东汉军制,部队是以营为基本单位的,每营兵力七百至千余。那么,城中万余兵力,就起码有十个以上的战斗营建制。

诸葛亮身为大将,一旦开打,就是指挥调度这十余营。而要冲锋陷阵,自有营中各级军官们负责。

万余精兵,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

曹操破乌巢,精兵五千往袭而破之。

张辽合肥城下,八百选锋突袭吴军连营,威震敌胆。

濮阳之战,吕布三面包围曹操,时任营司马的典韦,率五十余披双层铠的锐卒,逆击来敌,挽回了即将崩溃的全军士气。

所以,又何况是善于练兵的诸葛亮,他身边的万余甲兵,又有什么仗不能打?

决定战争成败,要靠国力对比与战略谋划。

而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则永远是部队的训练、装备与组织体系。其之作用,远胜于某某名将。不论古今,皆是如此。

再则,別以为诸葛亮真是演义连环画中的纯文人。那就是真不懂古代军事了。

也难怪,演义兴起于明清,而那时,文武分道已数百年,故而,人们总以为诸葛亮等,必然是宋朝之后的那些拉不得强弓,舞不动长矛,手拿羽毛扇的纯文人。

但须知,在两汉时期,凡能入仕,且能把官当到县令之上的,全是文武合一、军政一体,根本就没有使不动刀矛弓马的纯文人。

曹操是文人还是武人?他壮年之时,每次打仗,都是战神附体般,经常亲自统军对敌突袭。与马超战,更是身率百余虎士为大军断后。

这勇气哪来的?就来自于汉代士人们,皆习刀弓,有白刃相争的能力。有了这能力,自然不会见了刀枪,就哆嗦着腿肚子直打颤。

假如诸葛亮披上铠甲,执了长矛,他照样也挺能打的,你们信不信?只是诸葛亮没这样的机会罢了。

所以,诸葛亮非后世所理解的”文臣”,勿用文武分道之后的宋代明清文人,去对标汉代的所谓文臣。

再论临阵指挥之能,三囯时代,能超过诸葛亮的,真不多。

诸葛亮编练的蜀军,营阵之精锐,历年北伐战事中得到了验证,每让魏军不得不坚壁以避其锋芒。

直至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详细察看了蜀军遗留的营地部置、与丢弃的军书文册,深为之折服。叹曰:亮乃天下奇才也!这是陈寿在史书中浓墨重笔记下的事。

故而,说诸葛亮因军中大将尽出,而无一战之力,实乃不知兵之谬论。

那么,既然城内有坚甲利兵,又为何要命诸营偃旗息鼓,而后,大开四门洒扫以惑敌呢?

兵法曰:【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我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全师保军。】

因为主力不在,以万余兵力对敌二十万。我万余兵再精锐,也是众寡悬殊。

所以,反其道而行。先示之以虚。实则,就是用阳谋告诉敌军,城内是真有伏兵,敞开了门,也不怕你来打。

这幅连环画图,很好的展示了城门构造,上有千斤闸。真遇上个愣头青,要率兵硬冲,千斤闸一落,四面瓮城伏弩攒射,就算上千冲了进来,也如瓮中捉鳖般的。

摆个”空城之态”目的,当然是为了让魏军知难而退。毕竟统帅中军所在地,若是真让敌围困强攻,那也是很伤国家脸面与士气的事。能令敌不战而退,当然是上上之策。

而大开四门之时,城内奉命偃旗息鼓的诸营军士们,当然不会相互抱着头流眼泪、像个老妇人般的哀泣着等死。必定早已全神戒备、弓弩上弦,披甲待战。只等着一声号令而已了。

而所谓的魏军,就算有二十万,也不可能呼拉一下,人山人海的全涌到了阳平城下。那就成了流民土匪,而不是军队了。

军队行进,要讲行军序列的。(此处略过)

还有,古代正规军的城池攻防战,绝非你想攻,就能马上展开攻击行动的。

攻城,历来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军事工程。不是简单的搭个梯子,蚁附攀爬,就能攻得下城池的。

笔者手绘一图,这样爬城墙,可用于偷袭。而对有精兵设防的坚城,这样去攻坚,就是在给城上守军送人头。

要攻城,先得离城数里,择地扎营。也得挖壕沟、筑坚垒。正所谓:打人之前,先搞好防守。

为了防备城中守军出城逆袭,必须与城池保持数里距离,做好防御工事,留出缓冲地带。

十万以上的大军扎营,那也不可能扎堆在一处。所谓扎营,就是以营为单位依次驻扎。将会是诸营绵亘十余里。

攻城部队,首先要安排好自己的营地防御,然后,就是制造攻城器械。

筑营完毕后,要分兵四出伐木、由随军工匠制造弩砲、冲车等等攻城器械。

这东西体积庞大,无法带着行军,只能现地取材制造。待一切战斗准备就绪,没十天小半个月,根本完不成。

有精锐正规军设防的坚城,没有攻城器械,根本不可能攻克得下。

別以为,古代打仗只是提根长予、拿一把刀拼*一阵。打仗,自古至今,拼得都是体系对抗。

但是,就算万事就绪,仍也不一定攻得下阳平城。原因无他,就因为守城之将,是诸葛亮本人,守城之兵,是诸葛亲自训练出来的劲卒。

更要命的是,当魏国大军顿兵于坚城下时,东出的蜀汉北伐军主力,就成了魏军的背后威胁。

如果,让游弋在外的蜀军主力截断了魏军粮道,那就是腹背受敌之势,犯了兵家大忌。

而以司马懿之知兵,岂会干出这蠢事?

所以,既然诸葛亮摆出了姿态,那么,顺势撤军,就是双赢选择。皆大欢喜。

而所谓司马懿忧兔死狗烹、养寇自重者,更是胡扯。

东汉三囯,朝廷连将臣们各拥部曲私兵都允许,更无猜忌强臣的习惯。

魏明帝对司马懿,向来信重,又何来猜忌之说!

诸葛亮逝后,司马懿又率魏国大军远征辽东,权力与恩遇,半点未减。

直至魏明帝崩,那时,世上早已没有诸葛亮了,那魏皇帝是怎样待司马懿的?

看看史书上,魏帝临终前,与司马懿最后一次见面。

天子执帝(司马懿)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及齐王即帝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

(1)与曹爽各统兵三千人,这是由朝廷发饷,明令交给司马懿直接统领,相当于部曲私兵性质的军队。魏国都城之中,惟司马懿与曹爽二人有此权力。

这是什么样的信任?他司马懿,用得着把诸葛亮当寇养着吗!

(2)与曹爽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这与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有异曲同工之效了吧,已经是人臣之极。又何来”兔死狗烹”之忧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