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吴敏喆:两个斜杠音乐家,一次跨越边界的探索

张亮、吴敏喆:两个斜杠音乐家,一次跨越边界的探索

首页卡牌对战时之歌永无终结的奏鸣曲更新时间:2024-06-19

指挥家张亮和大提琴家吴敏喆,相识于1994年的上音附小。

那时候,在吴敏喆眼中,张亮是大两届的学长,书生气十足,不仅在钢琴和作曲方面展现造诣,还对指挥萌生兴趣。而在张亮眼中,由钢琴转学大提琴的吴敏喆外向好动,是叱咤球场的“风云人物”。

2004年,瑞士留学归来的吴敏喆加入上海爱乐乐团,两年后,奥地利留学归来的张亮也加入了上海爱乐。他们多年同台,作为乐团大提琴首席和常任指挥,为观众贡献了一场接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5月10日,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艺厅,张亮和吴敏喆将换一种合作方式,以钢琴家和大提琴家的身份对话。这场“无·界”室内乐音乐会,将融合古典、现代、爵士及影视音乐等多种元素。

相识30年,合作近20年的两位斜杠音乐家,这一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张亮

在多重身份间切换

当吴敏喆邀请张亮一起合作室内乐时,张亮很兴奋,但也有些犹豫,距离他上一次以钢琴家身份登台,已经过去两年了。

观众对张亮指挥家的身份十分熟悉,其实,他也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从5岁起开始学习钢琴,1998年以指挥、钢琴双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大学,师从指挥家拉尤维奇教授、钢琴大师莱佛利和耶拉切克教授,并在2003年以全优成绩获得了指挥、钢琴双学位。

指挥生涯之余,张亮曾参与大量室内乐演出,与德国、奥地利、法国、墨西哥、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独奏家多有同台合作,近年更是与不少中国音乐家合作,出版了多张唱片。

为了和吴敏喆合作贝多芬《A大调第三号大提琴奏鸣曲》,张亮最近每天都在练琴。“我得先确定自己能胜任曲目,然后笨鸟先飞,勤加练习,心里真的有底了,才敢登台。”

作为指挥家,他总要依赖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才能让自己脑海中的音乐变成现实。而坐到钢琴前,一个人,一件乐器,就能自由抒发内心的万般情感。

张亮眼中的吴敏喆,同样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斜杠演奏家,既在乐团里担任首席,又和黄蒙拉、薛佳颖等音乐家组成不同的室内乐组合,还担任独奏、从事教学。“我觉得这是一个健康音乐家的状态,多重的经历,丰富的体验,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也让你变得更立体,更完整。”

吴敏喆

而吴敏喆如此评价张亮:“他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的指挥家,给乐队的手势非常清晰,善于调动乐队声部和声部之间的融合和平衡。”

不久前,张亮指挥上海爱乐乐团演绎了约翰·凯奇的《四分三十三秒》,这是20世纪最具争议又影响深远的作品之一。乐团在台上什么都不用做,4分33秒后,演出结束。但在这4分33秒里,看着张亮的手势,吴敏喆仍能感到,他心中有无形的音乐流淌而出。

相互的欣赏,多年的默契,让他们成为理想的室内乐伙伴,追寻音乐的同频共振。

多元风格的融合

贝多芬一共作有5首大提琴奏鸣曲,创作于晚年的《A大调第三号大提琴奏鸣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对大提琴的运用和处理达到了巅峰。而钢琴在这部作品中,是和大提琴平等的对话者,共同交织出作品丰富的情感世界。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但他的大半生都在奥地利维也纳度过。维也纳见证、孕育、成就了贝多芬的音乐历程和辉煌杰作。曾留学维也纳的张亮,也醉心于贝多芬的音乐世界。几年前,他指挥上海爱乐乐团灌录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正式出版,成为继陈燮阳之后,第二位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中国指挥家。

张亮说:“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的现实意义。他永远在写人,写生活。通过他的经历和音乐,让人们感受到战胜黑暗和痛苦的信念。”

除了贝多芬,吴敏喆和张亮还将合作两首莫里康内的电影音乐,一首是《美国往事》中的“黛博拉主题曲”,一首是《天堂电影院》里的“寻觅”。

此外,吴敏喆还将在音乐会上演绎巴赫《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和上海爱乐乐团大管声部首席陈曲合作戈登·舍伍德的《低音乐器二重奏》。

戈登·舍伍德的这部作品极为冷门,原本为两支大管而作,分为7个段落。两位音乐家改编演绎了其中三首具有舞曲风格的小品,其中有几个段落速度极快,节奏复杂,趣味盎然。

陈曲

吴敏喆说:“‘无·界’不仅代表着音乐风格的融合,更象征着对音乐的无限追求和探索,希望通过钢琴、大提琴和大管的对话,和观众共同见证音乐如何超越其固有的风格和流派,展现出无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栏目主编:李君娜

来源:作者:吴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