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评测 | 星纪魅族 MYVU 探索版,71g的极限与极限的71g

深度评测 | 星纪魅族 MYVU 探索版,71g的极限与极限的71g

首页卡牌对战星纪更新时间:2024-05-09

文/VR陀螺 冉启行

XR 行业的新变量,AR 眼镜又一突破性产品。

将 XR 纳入到集团增长战略曲线,整合后的星纪魅族集团在秋天的第一场发布会便带来了两款 AR 智能眼镜。不仅有售价仅 2499 元的双目一体式消费级 AR 眼镜产品 MYVU,还有具备 MicroLED 双目全彩光波导的 MYVU 探索版。

“Discovery”意味“探索”,在不成熟的 AR 道路上,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星纪魅族也不例外。MYVU 探索版的全彩 MicroLED 树脂衍射光波导 高通处理器 AI 大模型 71g 的重量,是星纪魅族交出的时代答卷。

对于整个 XR 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堆料组合,是一体式全彩、轻量级 AR 智能眼镜的又一极致探索。

紧跟每一次产业前进的脚步,VR陀螺带来 MYVU 探索版的硬件评测,深入产品设计与佩戴体验,看树脂衍射光波导与全彩 MicroLED 的虚实融合。

开箱视频

飞行员护目镜设计71g的人体工学佩戴如何?

MYVU 探索版在设计上秉承了星纪魅族对潮流,简约、青年的设计风格,大胆采用了飞行员护目镜设计(蛤蟆镜),镜框中央呈梯形镂空。

镜框正面主要为黑色镜面设计,采用铝镁合金材料打造,材料覆盖 50% 左右,兼顾轻盈与坚固。

与镜框紧密相接的光机部分非常迷你,据称其光机仅有 0.4CC。双镜腿前端采用“八字形”向外设计,镜腿折叠处设有铰链,非使用状态下,双镜腿默认向内弯曲,佩戴时,可向外扩展,顺延“八字形”的镜腿设计。

该设计比较微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镜腿外侧不会突兀,保证美观性,同时还有一定折叠、扩展自由度,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头型。不过,对于头型过大的用户而言,可能会产生一定挤压感。笔者佩戴体验暂无相关挤压情况,可作为一定头型参考(开箱视频以供参考)。

MYVU 探索版双镜腿并非平滑的产品设计,双镜腿中间还有一条向外突出的“棱”,以及一条与“棱”平行的线条。一方面,“棱与线”作为装饰,提升产品整体外观差异性,使之在视觉上更加“立体”,据称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奢华跑车的流线曲面造型。同时,“线条”也提醒用户手指“触摸板”的位置所在。

MYVU 探索版镜腿外侧主要采用了类似于灰黑色的光滑设计,光照充足情况下,会有一定光泽感,不易沾染指纹。镜腿内侧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材料,是带有颗粒的磨砂设计。与纯塑料相比,磨砂设计具有一定吸汗能力,同时佩戴起来也更亲肤舒适。当然,由于 MYVU 探索版是一体机设计,散热也集中在镜腿上,该设计可能也与增强散热相关。

为了节省功耗,提高续航能力,大多数 AR 眼镜,或者 VR 头显都有设计“佩戴检测”功能,而实现这一功能的零部件主要是“距离传感器”,如 Quest 3、PICO 4 等(非接触式设计)。

而在 MYVU 探索版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类似于摄像头的传感器设计,不过实测发现双边镜腿、镜脚内侧几乎全部区域都支持佩戴检测,可能采用了一个不太一样的传感检测方案(接触式)。

鼻托部分,MYVU 探索版采用了亲肤舒适材质的液态硅胶,可调节记忆鼻托。其他方面,MYVU 探索版镜腿还集成了 0.5mm 超线性双现象扬声器、双麦克风、一个 LED 指示灯与一个物理按键;MYVU 探索版还采用双电池设计,分散于双镜腿(300mAh 300mAh),有效分散了双边配重。

MYVU 探索版官方参考重量为 71g,笔者拿到的这款产品实测重量为 74g,可能因产品使用与电子秤精度存在些许误差。不过,产品整体佩戴相对舒适,对于笔者这样一个平时不佩戴眼镜的用户来说,正常使用一天无挤压感与明显负重感。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让鼻托部分尽量与鼻梁接触,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分散来自镜框部分的重量,以实现更舒适、全天候的佩戴。当然,鼻托调节的幅度应与鼻梁大小,以及最佳可视图像范围,具体进行调节。

全彩MicroLED 衍射光波导暗藏轻量级、细节化光学设计

MYVU 探索版产品重量较轻,佩戴舒适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其采用了 MicroLED 衍射光波导的光学方案。

仅 0.43 立方厘米的光引擎 高透光率、高自由度光栅、比玻璃轻薄 50% 的树脂材料波导镜片,构成了这款仅 71g 的双目全彩 AR 智能眼镜。

MYVU 探索版镜片上基于纳米压印技术的表面浮雕光栅,若细看,可以发现其光栅上有做明显的分区控制,这是实现其更好色彩均匀性,更大 FOV 的技术方案之一。

在特殊光照条件下,镜片上还会显现类似于“点阵”的图形图案。据悉,该设计可能是为了解决牛顿环现象。

相关百科显示,牛顿环现象是由平凸透镜下凸面和平面透镜的上平面(即两透镜间的空气薄膜的上下表面)所分别反射的光线产生干涉的结果。光线进入平凸透镜到达凸面进入空气时,一部分在该界面发生反射,另一部分透射后在下方的平面透镜发生反射,并与前一束后一次反射是在空气(光疏介质)—玻璃(光密介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光发生半波损失而与入射光反相。

简而言之,该特殊的镜片设计,可能是为了解决压印胶和波导片之间的光学折射问题。

MYVU 探索版的 MicroLED 全彩光引擎,拥有超过 6000 的 PPI,100000:1 的对比度,1677 万的色彩显示。在高透光的衍射光波导方案,以及相关光学技术的优化下,MYVU 探索版在光学显示方面,展现出了较好的全彩显示效果。虽是 RGB 三色光机合色方案,但实际体验,如在菜单界面,相关通知栏、GPS 导航下,色彩显示均匀,肉眼并未感觉有色差与违和,并且清晰度也相当不错。

树脂材料有轻薄、安全等诸多特性,但是目前基于树脂的衍射光波导方案,在折射率方面并不如人意,这也导致了 MYVU 探索版的入眼亮度峰值维持在了 1100 nits,在户外高强度亮光、日光环境下,图像显示会相对弱化一些。

当然,MYVU 设计团队也早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 MYVU 探索版还标配了一个磁吸墨镜镜片,该镜片可在日光环境下使用,让 MYVU 探索版变身太阳眼镜,保护视力的同时,增强画面显示效果。

这里还包含了一个特别的光学处理细节设计。众所周知,OST 光学路径的 AR 眼镜具备光学穿透性,外界光线可通过镜片,折射到肉眼中。

然而,当波导片外侧,再加上一块半透明的墨镜片时,光线就会在两块镜片上产生折射,原来在波导片上的图像会在墨镜片上投影,并产生位移、重影。所以,MYVU 团队在磁吸墨镜挡片上做了特殊的光学处理,实现双目图像一致化。

应用场景:AI智能助理 对话翻译 信息提示 高频应用

在智能手机算力的无线加持下,目前 MYVU 探索版的内容生态包含了 QQ 音乐、导航、翻译、AI 智能助理、电话和手机投屏等生活常用应用、功能,在覆盖主流的 AI 大模型应用趋势的同时,结合了星纪魅族对于高频应用场景的判断。

基于智能手机生态上的一系列应用服务,MYVU 探索版的内容做了深入的兼容适配,用户无需在眼镜上二次登陆 APP,而是直接与手机进行数据互通,交互共联,进一步降低了使用门槛。

MYVU 探索版的应用规则,也展现了星纪魅族团队做 AR 眼镜的底层逻辑,即未来的 AR 眼镜一定是“非传统 APP”的生态逻辑,更可能是轻量级的 API 接口形式,并借助具备 AI 大模型的语音助手按用户需求匹配服务,进行相关内容调动。

传统 APP 十分臃肿,从下载、安装到用户数据存储,一个聊天软件的存储占用也可达到十几GB。对于轻量级 AR 眼镜来说,不管存储、还是性能负担都过大。新的硬件平台下,内容生态也将发生更颠覆性的变化才能真正创造变革。

原子化服务应该是未来 AR 眼镜面向用户的主流程序形态,这也是 MYVU 团队一直在探索的未来生态。目前基于智能手机,在 MYVU 探索版上也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未来型应用体验。

P.S. :由于手机拍摄眼镜内部画面会与实际体验存在一定差距,加之合色方案 MicroLED 同步刷新率和手机相机光学捕捉有所差异,所以部分实拍虚像图片在色彩细节方面存在偏差,最终效果请以实际体验为准,相关拍摄图片仅供参考。由于采用固定眼镜 固定相机支架拍摄形式,部分实拍画面视角可能偏低。

(一)系统级AI大模型,内容与交互助手

MYVU 探索版搭载了 FlymeAR 系统,其内置了 Flyme AI 大模型。

大模型的加持下,MYVU 探索版可以在用户出行、工作、生活与娱乐等场景成为智能个人助理。只需呼叫“小溪小溪”,即可唤醒专属 AI 助手。

以大语言模型构成的 AI 语音助手都是亿级参数模型构成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 AIGC 时代真正实现了。并且,MYVU 探索版的响应速度非常快,近乎控制在内 1 秒内,几乎感受不到延迟。

并且,基于 AR 眼镜的大语言模型,MYVU 团队应该进行了深度的调校,以确保模型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响应用户的指令与查询,提高语言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从而实现更流畅、自然的交互。

“小溪小溪”既是 MYVU 探索版的自然语音陪伴助手,行走的知识宝库,同时也是人机交互的指令调度中台。

(二)“小溪小溪”,导航去曹县

导航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应用场景。

基于头戴式硬件的 MYVU 探索版可带来更直观、更安全的抬头导航,并支持驾车、步行与骑行三种方式。

通过唤醒智能语音助理“小溪小溪,导航去XXXX”,即可开启 AI AR 智能导航,当然,对于“内敛”的用户,MYVU 探索版也支持在 MYVU 手机 APP 内进行目的地输入,最终将地图投射于 AR 眼镜之内。

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相对于传统手机地图的导航界面,在眼镜侧的导航视图更加精简,不过也列出了主要信息,如路线缩小图、方向指标、剩余里程数、所需时间、当前时间等。

笔者尝试在 MYVU 探索版的加持下,采用骑行方案在夜间回家。导航精度毋庸置疑,不过在路过灯光极其复杂的闹市时,眼镜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彩虹纹出现,对于采用衍射波导 OST 的这一类眼镜来说,很难避免。

(三)低延迟同传翻译,实现谷歌的AR梦

对于 AR 眼镜来说,实时的对话翻译是非常有价值的功能之一。

2022 年的 I/O 大会上,谷歌展示了一款概念 AR 眼镜。这款 AR 眼镜的亮点在于,它可以进行实时翻译服务,并把翻译文字展现在用户眼前,它能方便语言不通或者有听障的人更好地进行交流。

虽然谷歌的这款 AR 眼镜直接未面世,但是 MYVU 探索版已经轻松实现了这一功能,眼镜已支持同传翻译和语音转写两大功能。

正如谷歌之前所宣传的那样,实时对话翻译功能的引入,可以使 AR 眼镜在跨语言沟通上发挥极大的作用。无论是在旅行、商务会议,还是日常生活中,这一功能都能帮助用户实现障碍语言的即时沟通。

相比需要低头的智能手机翻译,AR 眼镜的抬头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能是一种更“礼貌”和“藏拙”的方式。

MYVU 探索版支持中英文互译,可以将对方说的中文转化为英文,英文转化为中文。并且响应速度也是相当不错,还是连续的实时对话翻译。

除翻译外,MYVU 探索版还支持语音转写,该功能比较适用于会议记录、内容采访、现场速记,相当于一个录音笔,并且所有转化后文字内容可在手机 APP 上查看。

(四)传统通知栏 语音,双信息提示

信息提示是目前轻量级的一体式 AR 眼镜的主打功能,而 MYVU 探索版在信息提示功能上也做出了一个差异化,让用户不仅仅可以看见,还能选择“听见”。

MYVU 探索版支持语音播报信息通知,如微信消息,它会读出:“微信-陆老六-V我50,告诉你个大瓜”,语音提示包含了信息通知的 APP 名称,联系人名字以及内容三个重要核心信息。

这种语音播报的信息提示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交互体验。通过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语音提示,用户无需盯着屏幕查看通知内容,而是可以通过听觉感知信息的重要内容,轻松掌握信息要点。

信息提示的更进一步——信息回复。手机厂商做 AR 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拥有系统级权限,对于不少 APP 在人机交互方面,拥有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好的体验。比如 MYVU 探索版其实还支持在魅族 20 系列 (Flyme10.3.0 及以上版本)和魅族 21 (yme 10.5.0及以上版本)上,提供眼镜侧的微信语音回复,做到一站式消息处理。

(五)音频:不入耳带降噪的“Airpods”

星纪魅族融合之前,魅族最早以做 MP3 随身听产品起家,这也为其在 AR 眼镜的音频体验上,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MYVU 探索版探索版的音质也非常 Nice,产品配备了两个线性扬声器,分别位于两条镜腿贴耳处。空间音频设计为魅族声学定制调音,技术来源于魅族声学实验室,

实测,在 20% 的音量下,室内办公环境 5cm 以外,几乎难以听见眼镜内播放的音乐,隐私性较好,正如同 TWS 耳机的通透模式一样,用户还可以正常接受来自外界的声音。产品虽有远场消音算法,但也与大多数通透模式的耳机一样,在室外相对嘈杂的环境,则需要将音量调高至 50% 及以上,才会有正常的收音。

MYVU AR 智能眼镜已通过 QQ 音乐「臻品认证」,音质也相对 Nice。同时,眼镜内部也内置了 QQ 音乐应用,可通过与手机上的 APP 进行授权使用。除 QQ 音乐外,MYVU 探索版同样也支持第三方音乐 APP,可通过蓝牙音频,直接传输来自其他 APP 的音频数据。

对于一款 AR 眼镜来说,“听”是一方面,“说”也十分重要。MYVU 探索版还内置了麦克风接口,用户可以将来自手机上的电话流转到眼镜上,进行更“舒适”的对话。

(六)600毫安容量,10分钟即可达20%电量

MYVU 探索版主打全天候设计,而全天候的一大因素是续航,一次充电至少满足一天的使用则是最基本需求。

MYVU 探索版配备了 600 mAh 电池,其中负责显示的 MicroLED 全彩光引擎功耗为 300mW,性能运算与数据传输的骁龙 W5+ Gen1 也相对于上一代骁龙 4100 功耗降低了 30% 到 60%。官方数据显示:非连续情况下,正常续航时间约为 8 小时。

笔者实测,在正常蓝牙音乐,外加部分导航,信息提示的使用场景下,基本可满足一天的使用。若为连续导航,翻译,音乐等重度使用场景下,续航则控制在 3-5 小时左右,合理利用“佩戴检测”、“适当的亮度”可以有效提高续航。

充电方面,MYVU 探索版左镜腿会有些许发热感,主要集中在镜腿前 1/3 处,这里应该是 4nm 的高通骁龙 W5+ Gen1 处理器的主板位置所在。MYVU 探索版的这块设计十分巧妙,该发热部分,刚好处于眼镜与头的中间桥梁位置,非皮肤接触区域,这也是在正常使用时,几乎没有任何发热感知的原因之一。

MYVU 探索版额定输入为 10W(5V/2A),充电速度相对可观。笔者以 0% 电量开始测试,每隔 10 分钟进行一次数据统计。实测,在 10 分钟内,即可充满 20% 的电量,一个小时左右即可达到 100%。

电量随时间变化折线图

MYVU 探索版上的应用生态和功能并不多,但是每一个应用都做到了十分“精细化”的程度,低延迟、无感知是它带给笔者最大的惊喜反馈,并且基本可以覆盖到大家日常生活中许多场景。

另外,MYVU 探索版上很多应用,诸如可以自然对话的 AI 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和语音转写都是“收费、订阅制”应用,然而这些云端服务目前都包含在了产品零售价中,并未做额外收费。按长期,以及高频次使用角度来看,性价比其实也相当不错。

应用体验是最直观的一方面,伴随着个人智能设备的增加,近几年多端生态融合也是一大用户需求。

基于全新的 Flyme 底层系统,通过 MYVU 探索版,用户还将体验到多终端、全场景融合的体验,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智能汽车,设备之间可以无障碍交互,享受连贯且高效的交互流转体验,更智能的内容生态。

结语

139 枚轻量化零件,839 道组装工艺,构成了这款小巧精致仅 71g 的双目全彩 AR 智能眼镜。

短短数千字难以写尽这 10+次技术迭代、攻克 100+生产难题、耗时接近 25 个月的探索级硬科技产品。

实际的体验,往往能给出最好的答案,MYVU 探索版目前已在魅族官网以 9999 元的价格开启全款预售。

当然,9999 元的门槛并不低,星纪魅族同时也推出了仅 2499 元的 MYVU,虽是单绿色 MicroLED,但整体重量也是下降到了 43g,具备更轻量级的佩戴体验与更聚焦的应用场景。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