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时,身后有两位谋士功不可没,这两位谋士分别是张良和陈平。“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聩。”意思是张良能够出谋划策,陈平善于出奇制胜,这二人的功劳就好像泰山,功绩显赫就像山崖崩塌那样响亮贯耳。
大汉王朝的兴荣繁盛都建立在两位的才谋之上。然而,不管在生前还是身后,两人所获得的待遇都有着天壤之别。张良和陈平也是完全不同的人,张良擅阳谋,运筹帷幄;陈平擅阴谋,以奇制胜。
后世常常将他们一起比较,或许就在他们谋略天下的时候,未曾不暗自较劲过。不过一个是大智慧,一个是小聪明,孰高孰低高下可见。
从刘邦的信任程度比较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伴随刘邦一路走来,最受亲信的无疑是他在沛县的一班老兄弟如萧何、曹参、卢给、樊哙、周勃等人。在这群人当中,萧何作为刘邦的老上级,其身份地位是最高的。
然而萧何尽管知书达理、胸有韬略,但在起事之前最高官职不过是一县主吏。加上和刘邦本乡本土,平时一起喝酒话闲,因此刘邦虽然面子上敬他三分,却远远达不到尊崇的地步。
史书说刘邦当亭长时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但是张良不一样,张良出身高贵,其祖上“五世相韩”,是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后裔,而且张良曾经亲自率人狙*秦始皇,博浪沙惊天一击虽然误中副车,却赢得了名满天下的美誉。
仅凭这点,张良就足以使秦末舞台上所有风云人物对其礼敬三分。刘邦初次与张良认识的时候,所拥有的不过是一支衣衫槛褛,不满千人的农民军。很明显,两人的差异是巨大的。
论身份,一个是贵族之后,一个仅仅是平民论名气,张良名满天下,而刘邦一出沛县就只是一个“天下无人识君”挑事者。从实力来说想来刘邦手下的人马,远远没有多少在张良面前炫耀的资本。
公元前208年,沛公刘邦率领几千人掠地至下邳。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义,张良也在下邳聚结了一百多青年的一支队伍,打算去投靠代理楚王景驹。二人在这里相见恨晚,于是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想法,跟随刘邦共议大事。
张良愿意追随刘邦是因为刘邦能听进他的计策,让张良有终于获得知音的感觉。二人惺惺相惜,一开始就是从朋友的关系交心,刘邦甚至以师相称。
陈平家中贫苦,在他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和兄长陈伯二人相依为命,兄长一人耕种家中的三十亩薄田,供陈平外出读书游学。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与几位同乡好友一起投奔魏王门下做了谋士,魏王将他任命为太仆。
谋士本以出谋献策为生,然而魏王不采纳他的谋略,加上别人谗言构陷,陈平于是只能另投高明。后来陈平追随项羽,在攻打秦国的时候立下大功,项羽赐给他爵位。
等到项羽在彭城称王的时候,陈平打败殷王,项羽将陈平封为都尉并且赏赐黄金。但是好景不长,刘邦攻下殷地后项羽十分生气,将过错怪罪在当初平定殷地的将领头上,准备把他们全都*了泄愤。
陈平也在行列之中,为了保命他便把当初赏赐的黄金连同官印送还项羽,孤身投奔汉营。单从这一点来说,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和亲密程度就远比不上张良了,一次易主可能是时运不济,两次易主便有“乱臣”之嫌。
另一方面,从时间上来说,陈平投靠刘邦时间较晚,这个时候刘邦早已今非昔比,不仅贵为汉王,手下谋臣勇士一大堆,而且每天前来投奔的各色人才络绎不绝,与陈平同一天来的就有十多个。
尽管陈平凭借出众的谈吐一举脱颖而出,获得了刘邦的赏识,但这时的刘邦最多对他比较看重,怎么也不可能比得上当初张良的待遇了。
这注定陈平和刘邦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只能严格限制在君臣关系之中,远远不及张良和刘邦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
更何况陈平加入的时候,张良的地位已坚如磐石,深得刘邦本人及其重要将领的信任和支持,刘邦在决断大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便是听取张良的意见。聪明的陈平对此一目了然,自然不会做出与张良抢风头的傻事。
从二人性格特色比较张良好阳谋,陈平爱阴谋。张良行事光明磊落,他的谋略是放在明面上的,陈平则不同,陈平的谋略常在于出其不意,背地里坑你一把。
即便张良在遇到黄石公之后,在为人处世上有了成长,也不屑于阴谋诡计,而是将计策摆在明面上,多方面掣肘敌人,让对方明知是计也不得不入局。刘邦入关中一战,当时刘邦是第一个攻到关中的,但函谷关雄伟不可下。
刘邦转战武关。随后在峣关被守军挡住了。秦兵实力很强,张良献策将守将受卖;“那守将是屠夫的儿子,商人出身总是容易被金钱收买。您让人虚张声势恐吓对方,同时让郦食其拿重金收买守将。守将看到我们实力强劲自然害怕,在看到我们出手大方,肯定愿意投降。”
果然,秦将答应反叛秦国,想和刘邦一起攻打咸阳。但是张良并没有立刻让刘邦答应,他又向刘邦出谋:趁秦兵愿意投降和不愿意投降的双方争斗起来,我们再趁机攻打。
后来秦军果然内乱,汉军轻而易举地攻下秦军。张良窥破人心,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从秦将到秦兵,所有人的心态都被把握得分毫不差。刘邦也充分信任张良的智谋,从谏如流,这才能如庖丁解牛一般瓦解秦军。
刘邦站稳了脚跟,于是开始谋划汉朝定都的事情,因为大臣多是六国旧人,纷纷劝刘邦定都洛阳。但洛阳周围只有数百里可以供战争驻扎,而汉中沃野千里,又有巴蜀可以作为辅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张良力排众议,支持定都汉中,高帝对于张良的见解很赞同,立刻决定定都汉中。同样在鸿门宴上张良也发挥了足够的智慧。刘邦的脾气向来有些直来直去,张良委婉劝说刘邦放低姿态,在项羽面前只有隐藏实力才能活下去。
同时巧妙收买项羽的叔父项伯,以好友身份请求项伯的支持,这才能让刘邦转危为安;楚汉战争中,他向刘邦提出不立六国,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为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邑之谋利用敌人矛盾,联兵破楚,最终围歼项羽。种种策略,张良从不曾做小人行径。张良的计谋是君子之计,即使他对人心把握地清清楚楚,却从不以此为能。
他整体计谋更多时候是从事情的角度出发,从不不针对具体的人,不为个人私心。陈平则不同,他最擅长阴谋和离间之计,因为出身平凡学识有限,所出计谋就像商人行商坐市,把玩人性利益关系,他最拿手的便是离间计。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形势正是紧急,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长达一年,外援和粮草通道都被断了,项羽拒绝了刘邦的求和。
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用四万斤黄金收买楚军将领,同时让这些人在军中散布谣言说范增、钟离眜想要投奔刘邦。项羽果然中计,从此疏离了钟离眜。
但是项羽十分依仗范增,范增的地位并没受到动摇。陈平又生一计,有一次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故意装作不知道,将这些人认作范增的手下,以此栽赃陷害范增和刘邦私通。
这些使者不清楚状况,回去之后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加上之前的事情,项羽断定范增已经暗中投靠刘邦,之后果然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加紧攻城的建议。
范增听到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再看项羽的态度,知道项羽已经不再信任自己,于是假意告老回乡,谁知项羽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范增回乡的请求,范增被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
就此不费一兵一卒,项羽的智囊团已经不复存在。解白登之围时,刘邦被四十万匈奴大军围得死死的,七天没有粮食吃。
大家都没办法,只有陈平派使者去找单于的妻子,威逼加利诱,给大笔钱财,同时说汉王没办法要献出最美的汉女给单于以求脱身。借助女子的嫉妒心和贪财,救了刘邦一命。
两人的不同待遇和评价张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首席谋臣,献策很多,但张良进言从来不抢先也不图功名。他诚心诚意对事,是历代进言者的典范,这样的举动赢得刘邦敬重,因此刘邦从不称张良之名而称字子房,十分亲密。
刘邦对其他大臣,甚至包括萧何,都是呼来唤去,就好像呼唤奴仆一样,只有对张良像是对待老师一样,对于张良的谏言也是从不打折扣。
汉高祖刘邦在项羽败灭以后,大封功臣,亲口赞赏张良“运筹策帷幢中,决胜千里外”的功劳,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汉朝建立以后,张良就隐退世外,辅佐刘邦建立伟业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对于加官封爵并没有兴趣。
更何况这样聪明的一个人如何看不懂物盛则衰,伴君如伴虎自己的功绩过盛只会招来*身之祸,拿得起放得下是张良的大智慧。
反观陈平,他最初被封为户精侯时其食邑不太可能高出三千,因为他在后来的平城之战中立下大功,才被改封为食邑五千户的曲逆侯。
陈平的地位是远比不上张良的,向来被后世认为“知人”的刘邦确实将张良放在了“帝者师”的位置,而陈平等大臣都不过是属下、臣子而已。陈平在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只能说是锋芒初露,远比不上汉初三杰的重要性。
汉朝建立以后,张良退隐陈平才真正迎来了事业的上升期。张良、陈平死后所获的评价差别更大。
历代评论家对张良均不吝赞赏,视为帝者师、千古谋士第一,对陈平的评价却是毁多于誉,不仅认为他人品有问题,就连智谋都低人一等,只配称为“智盗”或“阴谋家”。
张良和陈平在刘邦建立汉家天下中同样功不可没,一个擅长阳谋,一个擅长阴谋。刘邦战胜项羽,证明了在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里,流氓战胜贵族的必然,下贱凌辱高贵的必然。
当张良的君子之计不适合发挥的情况,陈平的不择手段可以一转局势,二者互相配合才能有最终的成功。天下动荡的局面下,总有人无所不用其极,如果单单用君子之道应付小人之计,无异于秀才和武夫打仗,有苦难言。
但是从道德处事上来说,陈平的小聪明实在是比不过张良的大智慧。陈平的成功在于他放弃对人品的追求,他这一生为了功名从不对内在道德多家要求,他只追求一个成功的结果,无所谓手段的光明和阴暗。
反观张良不居高功,懂得进退,不迷恋权力,可以说是人臣的楷模。张良的人生是坎坷、传奇的一生,也是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改变命运的一生,是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一生,也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一生,二人之高下可以立刻分辨。
参考资料:
留侯张良的秘书学解读——孔建华
“帝王师”张良的人生传奇——张大可
陈平张良谁高低——李德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