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自我调节 新华社发 王 鹏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引发了民众个体的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无助等;还在一定范围内导致了对特定人群的过度恐慌、社会群体的心理距离加大、亲人好友之间的心理产生隔阂等不良社会心态。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和疏导当前人们的不良情绪,认识和引导形成战胜疫情所需要的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
一、传播抗疫成果,消除过分恐惧
各种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铺天盖地,人们对于疫情和传染的恐惧,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负面情绪。“恐惧”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的强烈的害怕情绪。恐惧心理出现时,明明知道没必要那样恐惧,就是不能自我控制,严重时还伴有烦躁不安、焦虑、呼吸急促、头昏、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生理症状。如果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消失,害怕情绪就会恢复正常。
当人们感知到无法控制和无法预计的危险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害怕的情绪反应。完全消除恐惧,就必须消除恐惧源。本次人们担心的是自己和亲人会不会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担心感染病毒之后出现极端的危及生命的情形。
因此,权威机构或媒体要及时发布疫情防控的消息和成果,严厉打击各种谣言。
对个体而言,要冷静下来细心梳理一次自己当前的环境和接触情况,逐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性,严格按照防控措施来防控,这样自己心里也会更加踏实,降低疫情恐惧感。当然,个人要在感到恐惧的时候,有人能够说话交流;如果在隔离期间,要与亲朋好友等进行沟通交流,保持一定的电话或视频沟通。
二、重视隔离期的心理担忧与缓解
目前,为了有效防控疫情,实行14天隔离观察和小区封闭管理。隔离和封闭,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一些心理问题。
如何维护好在隔离期的心理状态?
首先是对隔离期不抱怨不反感,从内心认同隔离的正确性与必要性,接纳自己现在的情形;其次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隔离期的事情,如测体温、勤洗手、通风、适度锻炼等;第三是通过每天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或完成一个任务来将注意力集中到事情上,这样子“胡思乱想”的时间就会减少。第四,与外界如家人和好友等保持电话或视频交流,获得更多信息,分享隔离期自己的身心状况和完成的任务情况。
如果是漂泊在外无法回家的人群,要做好心理安抚。一是要能够保持与家人的联系,及时知道家人的状况,也能够把自己的情况让家人知晓;二是从认知方面,对不能回家的原因进行外部归因,是因为疫情防控、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三是从情绪上,体会与同感这些人一定程度的无奈、埋怨等心理,多倾听,让他们诉说;四是从生活方面给予这些人方面,提供好生活保障,WIFI保障,电视或电脑等,物质生活的关心是基础性的温暖。
三、健康的心态增强个人免疫力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人长期处于焦虑、猜疑、急躁、愤怒、抑郁、后悔等心理状态,会减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心理压力是短期的,会抑制免疫力;如果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和长期的心理负担,可能会对免疫功能造成伤害。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如感激、满足、愉悦、幸福等,能够促使体内的内啡肽与生长激素等上升,从而能够增强人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目前,疫情无疑会让广大人群产生一些焦虑、害怕、自责等负面情绪,隔离等措施也会让人际交流方式受到影响,预防和抗击新冠肺炎,特别需要大家尽快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把负面情绪降下来,让平和、理性、乐观、感激等积极心态升上来,促进自身免疫力增强,更好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因此,健康心态是预防新冠肺炎的“心理口罩”,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时候,也要戴好“心理口罩”。
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助于齐心协力战胜疫情。人们对于战胜疫情的信心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防控重大疫情中,信心和药物同样重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鼓励、肯定、帮助的心理氛围,整个社会传递出的温暖友爱和信任,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的心理气势,无疑是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作者: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佐斌 编辑:崔祎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