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一次接触“安全套”是什么时候?
记得,小学那时候我们流行一种水枪游戏,找一根输液用的橡胶管,一头打结,另一头用水龙头注满水,一个橡胶水枪就制作好了,小伙伴们拿着水枪互相滋水,其乐无穷。
当时院子里有个小伙伴,有一天他拿来一个神奇的“水枪“,这玩意个头不大,弹性极强,却能装好多水。
那小子拿着特质的水枪神挡*神佛挡*佛,一战成为我们院子里最靓的崽,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就是安全套,想到自己曾经被安全套里的水滋过,浑身不自在。
今天番茄君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和“安全套”有关,它就是由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气球》,影片中两个藏族小孩把安全套当气球玩,引发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
不过别误会,这绝不是部恶搞的喜剧,而是一部很有质感的文艺片,闹剧背后探讨的是女性在男权社会和神权信仰下的生育自由。
本片导演万玛才旦集作家、导演和编剧多重身份于一身,是一个可以打通文字和影像界限的天才,他的这部电影就改编自己的同名小说《气球》,小说收录于他的小说集《乌金的牙齿》。
番茄君专门拜读过这篇一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文字质朴而充满力量,这篇小说也获得了第七届花城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
小说、编剧和导演的工作都是自己一手完成,因此电影《气球》整体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是一部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作者电影。
这部片子去年在平遥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今年又在金鸡奖上举行展映收获不俗的口碑,而11月20日,它也正式登陆影院与观众见面,10来天的票房不过600万,但它已经是万玛才旦最出圈的作品了。
要知道,文艺片向来叫好不叫座,很多文艺片导演走的是“曲线救国“路线,先在欧洲电影节上拿个奖,再出口转内销参加国内电影节,最后在口碑效应下登陆院线与观众见面。
贾樟柯如此,万玛才旦也是如此——他通过《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五彩神箭》《塔洛》《撞死一只羊》等作品,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一步步打出名气,而《气球》相比之前的作品有了明显的突破,也能窥探出万玛才旦的野心。
影片故事发生在青海藏区,时间是九十年代,那时候全国都在推行计划生育,在藏区家家户户都会发安全套。
牧民达杰是个壮硕的汉子,家中的安全套不够用,仅剩的两个也被俩儿子偷去当气球玩,镇上的卫生所没有多余的套子了,妻子卓嘎很快就*了。
家中已经有三个孩子,经济拮据,卓嘎想要打掉这个孩子,可是藏民中有这样一个信仰,死去的人都会转世,这个未出世的孩子被认为是死去爷爷的转世,所以全家人都阻止卓嘎去堕胎。
除了主线,影片还有一条副线,这在小说中是没有的。
卓嘎的妹妹阿尼出家为尼,在一次接外甥的时候,偶遇昔日恋人,旧恋人是个作家,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小说,当作礼物送给了阿尼,这是阿尼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眷恋,可姐姐卓嘎却将小说无情烧毁,斩断了妹妹的最后一缕情丝。
可以看出,整个故事从剧情到主题都更加亲民,《气球》是万玛才旦最通俗的一部作品。
影片中的切入点是安全套,一开头,达杰和父亲在草原上对话,整个画面被一片白色的朦胧感,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俩个儿子透过白色的安全套观察到的视角,最后俩儿子拿着“气球“出现在画面里嘻嘻哈哈,老父亲问儿子这是啥东西,儿子忙乱解释是气球。
番茄君记得在看着一段时影院里爆发了哄笑,一部探讨女性生育权的文艺片敢在片头开这样的荤玩笑,导演的勇气可嘉。
影片中的刺激点是性,一部文艺片一旦沾染了这个话题很难不吸引人,本片多次出现了“少儿不宜”的片段。
比如:片中专门给了种羊肥硕的睾丸一个特写,藏民为了保持种羊的交配能力,会在交配前用红布拴住种羊的睾丸,
比如:羊群在交配时一群孩子围在一起看,被大人一通训斥。
再比如:卓嘎跑到卫生所去要安全套的片段,她低声埋怨丈夫像个种马,家里安全套不够用,女医生一脸惊讶,反复问她不够用吗?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这些片段或猎奇,或搞笑,让把路人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拉回电影中。
在有了噱头的基础上,导演当然进一步探讨了很深层次的问题。他是对藏族宗教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客观说,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信仰,这些信仰在形成时有自己存在的道理。
就拿藏族来说。
藏民很少洗澡,他们觉得身体是神的恩赐,不能随意侵犯。网上一度流传着藏民一生只洗三次澡的传言。
其实真实的原因就是过去藏民生活条件差,洗澡不方便。
可是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了热水器,藏民洗澡变得方便许多,这个信仰也就不攻自破。
藏民还有一种朝圣文化,每年都会有藏民从家出发朝着拉萨的方向一路行跪拜礼,一走就是大半年,能跪烂几十条裤子。
现在通讯发达了,信息发达了,藏民的朝圣文化也在迅速陨落。
比如《狼图腾》,将“狼文化“吹得没边了,这个小说在十多年前非常火,甚至在催生了一种狼性文化的公司。可是2015年拍成电影后,大家已经不吃那一套了。
再比如《冈仁波齐》,讲述的就是藏民朝圣的故事,导演张杨拍得极度克制,丝毫不敢夹杂半点个人态度。
而《气球》不太一样,它的导演就是藏族人,藏民信奉人是有轮回转世的,他在影片中绵里藏针地批判了这种信仰。
比如:大儿子汪洋就被认为是奶奶的轮回转世,他后背长着一颗和奶奶一样的黑痣,导演就通过一场梦揭示出,这个黑痣其实是假的,所谓的转世说并不可信。
但这个信仰使得妻子卓嘎不能堕胎,使得儿子汪洋没有独立人格。
背着信仰的枷锁,俩人都做出过反抗,卓嘎选择和妹妹出家,汪洋则直接和父亲说我不想读书了。
而卓嘎这个人物也有着复杂性,一方面她有着女性的觉醒的一面,她的抗争就是明证;一方面她又是固有观念的拥护者,她亲手烧毁了妹妹和情人的小说,她觉醒的不够彻底。
妹妹阿尼也有着复杂性,一方面她斩断情丝,一心为尼姑,可另一方面她却迟迟放不下旧日情。
影片一个高潮就是她火中取书的片段,据说这一段是真实拍摄,所以看得人惊心动魄,导演彷佛把信仰放在人性上炙烤,拿炽热的火焰叩击着每个人的心。
信仰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往往都是从一块坚石出现裂缝开始,影片最后,父亲给孩子买回了真正的红气球,和开头两个安全套气球呼应上了。
为什么说《气球》也可以叫做《一个安全套引发的“命案”》?
卓嘎肚子里的孩子,在没有出世前就遭遇了一场没有流血的“命案”,那把匕首就是安全套,最锋利的匕首往往就是*人于无形的。
安全套被孩子偷走,被吹成了两个气球,升腾到空中,就像利刃出鞘,能看到残阳如血。
卓嘎挺着肚子,如履薄冰地走上了道德和信仰的审判席上。
卓嘎想要“*死”这个孩子,唯有此家庭的压力才能小一些,可是她将永远背负道德的枷锁。
其他人想要“挽救”这个孩子,孩子是爷爷的转世,他们要坚守的是一种信仰,可是残酷的生活却并不如想象的浪漫。
影片最后孩子们拿到了两个真正的红气球。
两个白色的气球变成了两个红气球,仿佛是匕首上沾染了鲜血。
一个气球爆炸,成为了牺牲品,发出一阵呜咽的叹息;
一个气球升空,众人在不同时空仰望着它,它成了唤醒人们心头悸动的一颗启明星。
导演没有在影片里逼迫人物做出改变,而是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告诉观众,岩石正在松动,改变已经发生。
总之,《气球》是一部“深者看深,浅者看浅“的电影,你当作一部讲述性的黑色幽默片看,很有趣。你当作一部批判传统信仰的文艺片看,也很深刻。
最近藏族小伙丁真火遍全网,许多人对藏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那么《气球》就是你值得一看的作品。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忍者爱吃鱼)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