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让他扬名国际影坛的《焦士之城》,
从岁数上来说,维伦纽瓦比诺兰还年长三岁,入行也更早,
不过从2000年的《迷情漩涡》后,维伦纽瓦“失踪”了整整八年,
不知道干嘛去了,到2010年导出《焦土之城》。
一举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自此一路开挂佳作频出,
维伦纽瓦出生于加拿大魍北克法语区,对跨语种创作有天然优势,
《焦土之城》改编自作家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
虽然主题意境算是文艺片,却有着不输于类型片的氛围张力,
把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用精巧叙事串联,拍得自然流畅尽显功力,
电影没有明说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家,
但各种细节迹象暗示就是在黎巴嫩,我下面就直接指代了。
开头是在南部山区的一栋破房子里,
持枪的穆斯林战士在为一群衣衫褴褛的男孩剃头,
其中有个孩子右脚后跟上有三点刺青,
背景乐是 Rad i ahead乐队的名曲《You& Whose Army》(你与谁的敌人)
暗示这是个关于战争的故事,伴随着主唱 THom Yorke幽怨的嗓音,
男孩斜瞪着镜头,等待他的将是深不见底的命运捉弄。
Ghost hor ses
nature in awe and gratitude.
We ride ton i ght
镜头来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间档案室,
资深公证人让勒贝尔先生从柜子里抽出材料,转头接待一对年轻男女,
弟弟名叫西蒙,姐姐叫珍妮,是孪生双胞胎,
他们的母亲娜瓦尔-马尔万刚网去世,公证人受托向姐弟俩宣读遗嘱,
娜瓦尔不是一般客户,她做为勒贝尔的秘书,
勤勤恳恳工作了二十年,两人感情很深,
关于可见物质遗产分配很简单,一句话就讲清楚:姐弟俩平分,
但不寻常的是母亲留下两个奇怪的任务。
「珍妮,公证人勒贝尔会给你一封信」,
这封信务必交给你们的父亲」,
找到他,把信交给他!
西蒙,公证人会交给你一封信!
我已经听够了!
嗯…不过还没有完!
继续,
请继续,
西蒙公证人会交给你一信,
这封信给你的哥哥!
找到但把信交给他!
母亲同时缀上一句注释,
这是个用命许下的承诺,
两项任务不完成墓碑上不能刻名字,我将死不瞑目!
题是据姐弟俩了解,父亲早已在战争中死去,
哥哥更是从天而降从未听说过,母亲的玩笑开得有点儿离谱。
除了遗书,所有寻人线索只有一本旧护照和一个十字架吊坠,
弟弟西蒙对母亲的临终“恶作剧”不以为然,希望她赶紧入土为安,
而珍妮表示出好奇,她是个颇有天赋的数学助教,
解题找答案是本能反应,自此便落下了心病。
上课心不在焉,
母亲的死亡非常蹊跷,珍妮盯着空荡荡的泳池想起那天的场景。
《焦土之城》里有大量的插叙闪回。很有点儿意识流的意思,
那天本来一切如常。珍妮下水游了一圈。发现母亲坐在岸边发愣,
沧桑的脸上挂着一双空洞的眼睛,仿佛受到突然打击,
下个镜头就是在医院,她一言不发,身体很快就垮掉了。
珍妮在家里翻箱倒柜又找到一张母亲的照片,
她年轻时曾在黎巴嫩的达雷什大学读书,在教授的人脉协助下,
珍妮踏上飞机,去往籍贯所在地黎巴嫩寻求真相。
此后叙事分成平行的两条线,一条是母亲娜瓦尔的往事历程,
条是2009年女儿珍妮寻人,两个时空交叉并进,
最终将汇集在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结局。
黎巴嫩是个神奇的国家,地理上处手中东,
约旦·以色列·黎巴嫩是个神奇的国家。地理上处于中东,
恰好处在东西方文化的缓冲区上,历史上产生出光辉灿烂的文明。
同时被各大帝国轮番挣夺民众信仰教派极其复杂,
大致形成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并存的局面,国家一度非常世俗化,
二战后黎巴嫩独立建国,两派消停了几十年,
但终究不在一个神仙碗里吃饭。再加巴勒斯坦难民涌入与外部势力挑唆,
久而久之矛盾激化,1975年黎巴嫩爆发全面内战,
基督徒穆斯林两派一打16年,直到今天也没完全消停。
女主娜瓦尔的故事开始于内战前几年,她是基督徒,
却喜欢上一个穆斯林小伙,这样的跨宗教结合不为家族所容许,
两人决定私奔,却被家里两位哥哥逮个正着,能开枪绝不多废话,
女主的男友死于女主哥哥的枪下,
女主的哥哥刚想也*了家族了的宗教叛徒女主。
女主的奶奶及时出面及时阻止女主的两位哥哥,女主娜瓦尔这才保住一条性命。
然而事情还没完,她*了,
孩子可以生下来,但娜瓦尔已成了家族污点,
她必须离开,且永远不能再见孩子,
十月怀胎,娜瓦尔在浓黑之夜顺利诞下一个男婴。他将立刻胺被送走,
奶奶抓紧时间在婴儿右脚后跟处点了三点刺青,
这等于暗中帮娜瓦尔做记号,以便日后查找,
仔细看看你的妈妈将来要相认的。
我总有一天要找回你我答应你,我的宝贝,
这句话就是前文曾提到过的“承诺”,
所以母亲才会在遗嘱中嘱咐双胞胎找到散失的哥哥。
等身体康复后,在奶奶的安排下,
娜瓦尔去达雷什城找夏贝尔叔叔,在那里开始全新的人生。
2009年的女主的女儿珍妮也来到达雷什,
路上随处可见的装甲车与大兵告诉观众这里依然不太平,
女儿珍妮直接去往达雷什外国语大学,母亲35年前曾在此读书,
然而教授介绍的朋友毫不知情,那时他正在巴黎游学,
因战火很多资料早已遗失,查无此人,
找了一圈可算有收获,一位老人从照片背景上的文字判断,
母亲娜瓦尔曾在校报工作,并准确认出拍照片的地点,
是南方的一所监狱,这个记忆能力堪比网络人肉搜索。
时间来到1975年,巴勒斯游击队与基督教长枪党民兵交火,
黎巴嫩内战爆发,在校报工作的娜瓦尔深受教派门户之见坑害,
虽然脖子上戴着十字架吊坠,却对基督右翼民族主义党极其不满,
认为他们滥*无辜难民,
公开威胁*害难民。
在南方,难民们已经武装起来,
而且得到了很多穆斯林老百姓的支持。
你…你是一个基督徒,
我们是为了呵护与宗教无关。
坏消息接踵而至。
南方的督徒村庄不断遭到袭击,
战火很快会延到达雷什城,此时娜瓦尔却想起那个只见过一面的儿子,
现在他应该有5-6岁了。
她本来打算完成学业后再去找儿子,
现在战事一起平静的书桌无处安放。
于是娜瓦尔简单收拾了行李,瞒着夏贝尔叔叔南下寻子,
整个国家一片混乱,随处可见战车与士兵,以及焦虑的人们,
娜瓦尔以找丈夫的名义通过几道关卡。
在她故乡附近一共有两家孤儿院,第一家全剩下女孩正在撤退,
第二家更惨娜瓦尔到的时候满眼的浓烟度狐院波夷为平地。
旁边的老汉说村民都跑去德雷萨难民营。去那里找找没准能有孩子下落。
战争不相信眼泪。
娜瓦尔只能一路向前。
去难民营的途中,远远看到一辆大巴车上面坐的是穆斯林居民,
心娜瓦尔觉得摘下十字架吊坠,并把头发包起来,
內战爆发前穆斯林与基督徒大致还能互相尊重友好并存,
但建立信任需要十年,破坏却往往不需十天,
在司机质疑的眼光中娜瓦尔上了车,
女人累坏了,歪在座位上打盹。
等睁开眼发现车停了,一队基督教士兵正在盘问司机,
一通猝不及防火力输出下娜瓦尔侥幸生还,
另外还有一对母女,是时候把耶稣他老人家请出来保命了,
这个桥段是娜瓦尔心理转变的关键。
军人们冲锋枪上贴着的圣母玛丽亚没能阻止血腥的屠*,
女主娜瓦尔大声高叫着:“我是基督徒”!
并且从一对拥抱在一起的幸存母女怀中想救下那个可怜的小女孩,
但是小女孩却拼命地高叫
妈妈
妈妈
这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引起了极端右翼基督徒们的怀疑,
不容分说武装分子从女主娜瓦尔手里夺下 小女孩,
小女孩头也不回地跑向还留在汽车残骸里的妈妈,
但是 丧心病狂的武装分子还是举起手里的枪残忍地将小女孩枪*了,
并且还引火将大巴车给烧毁。
镜头再跳回2009年。此时黎巴嫩两大教派已大致恢复和平。
珍妮戴着母亲的遗物十字烟吊坠。
听着 Radiohead的歌前往母亲的故乡,进村子时村民们对珍妮比较礼遇。
端茶递水,嘘寒问暖,但当得知她是娜瓦尔的女儿时,
大姨们立刻变脸,当年跟异教徒结婚她早已在家族内部终身社死,
语言不通的珍妮感到莫名其妙。
这时有人告诉她:如果你是娜瓦尔·马尔万的女儿,
这里没人欢迎你,
回家去吧,
她在找她的父亲却不知道她母亲的人品。
镜头又跳转到 女主娜瓦尔这边 她赶到位于边境的德雷萨难民营,
黎巴嫩军事冲突很大部分原因来自周边国家,
南边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东北部被叙亚围住,
全是火药桶级别的地方。
谁家有个风吹草动都不消停,边境地区尤甚,
没有奇迹,德雷萨难民营也被大规模袭击,别说孩子,
连个活人都少见,娜瓦尔的三观崩塌了,
目之所及到处是绝望与鲜血。
她找到伊斯兰组织要求入伙,
伊斯兰说你反对我们的敌人,
但这并不会让你成为我们的朋友
对查姆斯丁凭什么让他信任你?
我儿子的父亲是德雷萨的难民,
我的儿子被战争吞噬,
我已经一无所有,
我仇恨民族主义党。
伊斯兰说:你在夏尔贝的报纸上你可不是这么写的,
我叔叔夏尔贝以为文字和书籍能促进和平,
当时我相信这些,
旦是生活教会了我别的东西。
那么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让敌人领教生活教给我的东西,
我要复仇!
娜瓦尔原本只是个摇笔杆子的知识分子,但发现文斗没用,
遂放下键盘直接跳到另一个极端,
她的心路历程有点儿像大汉奸汪精卫的前半生,
秀才发狠,选择的都是暗*,
娜瓦尔的自标是基餐民族主义觉的大佬。
在黎巴嫩基督派上层是亲西方的力量,吃穿住用子女教育都很西化,
娜瓦尔剪掉长发,应聘为外语家庭教师,
主要教法语,黎巴嫩曾被法国长期托管,学会法语有利于外交沟通,
某天娜瓦尔接到组织的暗号指令,第二天上午10点行动,
她是个天生的刺*者,不动声色来到大佬家,
孩子在旁边做卷子,娜瓦尔脱下鞋隐去脚步声,
轻飘飘地下楼,干净利落得把事儿办了。。
娜瓦尔知道跑不了,*完人根本没动。
立刻被士兵带走塞进后备箱,娜瓦尔被带到利亚特监狱。
这里是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地方,粗暴剪完头发后被扔进单人牢房,
她本来也没打算活,脸上倒看不到太多恐惧。
另一个时空,女儿珍妮也来到监狱,这里早已废弃,
破屋里挂的白绫子应该是用来自*的,侧面展示逝去的残酷岁月,
珍妮拿出母亲的照片,可向导太年轻,完全不认得。
经过多方打听,珍妮找到一位曾在此工作的狱警,
他现在是某学校的传达室老大爷,
看娜瓦尔的照片就认出是闻名整座监狱的“唱歌女”,连72的代号都记得,
娜瓦尔刺*基督教大佬后被判了15年徒刑,
可能觉得让她活着受折磨比一颗子弹更残忍。
娜瓦尔骨头刚硬,认为自己替天行道,无论怎么折磨就是不认罪,
于是监狱派出逼供高手阿布塔瑞克。
大爷明显对往事心有余悸,支支吾吾说出真相,
阿布塔瑞克…
大爷说:你知道,有时候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好,
女儿珍妮 : 先生,我承受得了!
请接着讲。
阿布塔瑞克一个拷问囚犯的魔鬼,
他一次又一次地强奸她,
就是为了使她屈服使她朋溃让她不再唱歌。
结果,没想到她*了,
就是这样,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个被阿布塔瑞克一再强奸*的72号犯人。
后来监狱关押娜瓦尔的人等着,
等她在监狱里生下小孩,
再后来,就放她走了。
珍妮一听这话绷不住了,千里寻兄终于有了眉目,
飙着泪给远在加拿大的弟弟报喜。
以强奸逼供是利亚特监狱的特色酷刑,娜瓦尔并不陌生,
经常从隔壁传来女犯人撕心裂肺的喊叫,为了掩盖住惨叫声,
她就大声唱歌,唱歌女的昵称由此而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很快轮到娜瓦尔,她被蒙上白头罩,
唱着歌进了审讯室。传说中的恶魔阿布塔瑞克头上并没有长角,
看上去就是个眼神锐利的年轻小伙。
导演忽略掉行刑过程,只透露娜瓦尔并没有喊叫,
在倒是唱歌啊,
这样的酷刑应该持续了一段时间,娜瓦尔*了。
她数次自我折磨想让孽胎流产无果,
身体里的母性力量与理性在激烈碰撞,
不久娜瓦尔分娩了。
这次不止一个,
歇一会儿,
接生的医生说:我为你骄傲!
准备好再生第二个吧!
女主娜瓦尔生了一对龙凤胎!
政治犯生下孩子按照惯例要扔进河里任其自生自灭,
接生的护士生出恻隐之心,
央求狱卒抬抬手,放过了两个无辜小生命。
在姐姐珍妮的强烈要求下,弟弟西蒙同意动身去黎巴嫩,
毕竟他身上还背着个“找哥”的任务,公证人勒贝尔先生坚持要同去。
公证人勒贝尔对双胞胎说:我知道你还需要我,
弟弟说:我们完成它,就回来!
公证人:我保证!
诺言,马尔万先生。
对公证人来说,履行诺言就是神圣的使命。
接下来导演闪回了勒贝尔去探望弥留娜瓦尔的镜头,
两人附耳低语,暗示他身上还有一层秘密并未披露,
来到黎巴嫩,勒贝尔联系一位相熟的同行,
帮助西蒙寻找那个莫须有的“父亲”。
见到姐姐西蒙依然满脸不耐烦,这算怎么档子事儿,
从学校传达室老大爷口中,珍妮探听到当年救孩子护士的下落。
她现已步入老年,在附近一家医院就医,于是四人结伴上门拜访,
护士清晰记得娜瓦尔的名字,
当得知珍妮与西蒙是那对后余生的双胞胎时很兴奋,
而姐弟俩却啗入懵圈,本以为是哥哥的接生婆,谁知竟是自己的。
苍老的护士在看到已经成人的双胞胎高兴的说:在分娩时自己帮她接生过,
她收留了那些孩子,
后来又把孩子还给唱歌女了,在她出狱的时候。
娜瓦尔马尔万生了一对双胞胎。
接下来是个看似美妙的章节,名叫尼哈德。
内战的残砾中几个孩子似乎在偷运什么东西,他们很小心,
生怕哪个窗回里飞出子弹,突然枪响了,绿衣男孩倒在血泊中
不远处的黑影里有个拿狙击枪的少年。
他面无表情环视街面随时准备再开枪,镜头给了个脚后跟的三点刺青特写。
他正是娜瓦尔失散多年的儿子,有如此倒霉的身世成为*手并不太让人意外,
那边珍妮明显是有点儿失落,既然监狱中生的是双胞胎。
等于先前的判断有误,朋友多方调查,
终于查出娜瓦尔在去城里上大学前确实生过一个男孩,
1970年5月被送到扈特孤儿院,通过一份失而复得的档案,
查明男孩名叫尼哈德,正是刚才拿狙击枪*人的少年。
四年后孤儿院被摧毁,尼哈德下落不明,现在只剩下唯一的线索,
就是那个毁掉孤儿院的穆斯林老军阀,名叫查姆斯丁,
他现在还活着,去问问没准会有线索。
通过熟人的嘴:那个时期,有一系列的复仇行动,
仇*成了他们生存的必然逻辑,
个军阀往往是那种记性好的人。
他会记得的,相信我,
瓦拉特·查姆斯丁,是他的名字,
我们能在这儿找到他?找不到他,除非他来找我。
老军阀手上洁满鲜血,当了寓公也有大把人惦记着复仇
找到他并不容易,在朋友指引下,西蒙与勒贝尔先生来到德雷萨难民营,
跟一位老人接头,看上去应该是社区领袖之类,
西蒙说自己是唱歌女的儿子,想找尼哈德,
老人并不多说话,让西蒙回去等消息,
娜瓦尔做了15年政治犯,出狱后有个神秘人说可帮她出国,
并带着双胞胎开始新生活,这个人始终没露脸。
不过结合上下文应该就是军阀查姆斯丁,
毕竟妍尔刺*了基督教领袖对穆斯林来说是功臣,
没过多久两个陌生大汉上门,西蒙有点儿慌,朋友说:没关系!
他们是友军来帮忙的,西蒙被遮住双眼带到一间屋子里,
几十年前让人闻风丧胆的老军阀查姆斯丁出场,
哥尼哈德的经历匪夷所思,查姆斯丁为报复基督徒毁掉孤儿院,
但并没有*其中的孩子,而是将其训练成战争机器。
也就是开篇剃头的一幕,尼哈德很有天分,很快脱颖而岀,
成为远近闻名的狙击手,以不怕死著称,
他一直没有忘记那个未曾谋面的母亲,说如果哪天领了盒饭,
照片没准能上报纸,母亲就能看到了。
后来尼哈德在战斗中被基督派俘虏,
投进利亚特监狱,正是娜瓦尔服刑的地方,
他们也没能*了他,
他们再次抓住了他,
把他送到了克法尔-利亚特监狱。
儿子问:他曾经在监狱里?
得到肯定的回答:是的!
儿子说:他是刽子手
他和我父亲在一起?
老军阀:不,他没有和你的父亲阿布塔瑞克一起工作过!
导演在这里打住,回到旅店。
西蒙反复念叨一句话,1 1到底等于几呢?
加一应该等于二,
怎么可能等于一!
珍妮 :嘿,你发烧了
西蒙:珍妮 ! 珍妮?
一加一 ,能等于一吗?
珍妮是个数学教授,立刻倒抽一口凉气!
本片最大梗亮出!
母亲要找的两个人,哥哥与父亲,是同一个人,
1 1等于1,在数学上不成立,但在残酷的现实中可以。
那天在泳池边母亲之所以会发病,
就是看到了右脚跟上有三点刺青的男人,
大家可以想象下她的心理跌宕曲线,刚要扑上去相认,
抬头却看到永世难忘的强奸犯面孔。
而男人却完全没有认出娜瓦尔,无论是做为母亲还是猎物,
尼哈德身上刻着深深的身份焦虑,
从他刚出生时就注定悲剧,
血统一半是穆斯林一半是基督徒,进监狱时被当作穆斯林战士,
然后改名阿布塔瑞克,甘愿充当基督徒的逼供机器,
宗教元素在他身上被完全消解。
对于任何一方,他都可以是英雄或者罪人,
黎巴嫩内战结束后尼哈德以政治避难身份移居加拿大。
成了个平静的中年保洁工人,手中没有了枪,
他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可以说扔人堆儿里毫无特别之处,
姐弟俩回到魁北克,根据老军阀提供的资料找到尼哈德。
见了面不知该怎么称呼场面一度很尴尬,姐弟递给他两个信封,
一个给孩子父亲一个给孩子哥哥,收件人都是尼哈德。
下面是尼哈德看信件上所写的:
我认出了你可是你没有!
真是一个无以言表的奇迹,我就是你的72号犯人,
这封信将由我们的孩子送到你的手上,
你不会认识他们,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美好的!
但是他们知道你是谁,
通过他们我想告诉,
你还在这世界上生活着但是很快你就会哑囗无言,
因为我知道,
无言以对是对所有真相的响应,
寄信人:
72号婊子!
下面是第二封信:
我要对我的儿子说不是对那个刽子手,
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爱你,
因为这句誓言,我生下了你我的儿子,
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爱你,
我穷尽一生苦苦追寻我才终于找到了你,
你,你可能没有认出我来,
你右脚后跟上的刺青我看见了,
我认出来了,就是你而且我想你原本也是美好的,
我记得你,也记起了这世界上所有的甜蜜,我的宝贝!
宽慰自己吧!因为没有什么比相守相伴更美好的了!
你是因爱而诞生,
你的弟弟妹妹,也同样应该因爱而诞生!
没有什么比相守相伴更美好的了!
你的母亲,娜瓦尔·马尔万!
72号犯人。
镜头再次回到勒贝尔先生办公室,还有一封信是给姐弟双胞胎的,
这说明勒贝尔从一开始就知情,只不过需要他们自己去找到答案。
信是这样说的:
我的宝贝们,
你们的故事该从哪儿说起呢?
若从你们的诞生开始?是多么惊恐无助的噩梦!
若然你们父亲的诞生开始?
那就开启了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我更愿意说,你们的故事是从那个誓言开始,
这将会打断那无穷怒火的线索,
为了你们,我终于这样做了,
这根线索终于打断了,
而我也终于可以沉浸在曾经轻轻摇着怀中的你们,
轻轻地为你们唱着摇篮曲来宽慰你们的往日时光,
没有什么比相守相伴更美好的了。
我爱你们
你们的妈妈,娜瓦尔
完成了遗愿,墓碑上刻着娜瓦尔-马尔万的名字,
儿子尼哈德久久伫立在墓前。
母亲娜瓦尔已经知道尼哈德的身份,
本可以让它们烂在肚子里不让他们知道。
之所以娜瓦尔不在死前当面说,大概还有一层逃避心态,
如果毫无上下文得讲述,俩孩子会无法接受。
而让孩子们去战火纷飞的故乡走一遭,亲身体验一下故国的历史伤疤,
对母亲会多一层理解,事实上确实奏效了。
姐弟俩与尼哈德见面时显得很平静,
在那样巨大的国家动荡面前,
个体情感的跌宕烈度无形中降低了。
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的绝大多数特征都能在《焦土之就》里找到
长时间的浅焦大特写,喜欢“慢”镜头,缓缓推拉或平摇,
而同时又把剧情弄得非常紧凑,慢反而成了一种蓄势手段,
再加上突如其来的暴力与混乱,往往能激发岀浓郁的惊悚片氛围。
维伦纽瓦对于留自的处理别具匠心,
用角色的反应而不是单绁展示来营造气氛,
如珍妮想通乱伦真相后那一声猝不及防的吸气,比嘶吼更加有张力。
他电影中的人物往往身处多语言环境,造成失语状态,
后来的《边境*手》《降临》《银翼*手2049》无不如此。
《焦土之城》是个类似古希腊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悲剧,
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娶母,原著中他是受到珀罗普斯诅咒,
笔下该死的魔鬼是战争!这场看不到尽的战争!
把所有人荡平成焦土。
娜瓦尔、姐弟俩、尼哈德,
都接受了伦理与历史的双重碾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