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没素材?不如从学会看动画片开始

写作文没素材?不如从学会看动画片开始

首页冒险解谜动漫大暴走更新时间:2024-08-04

◆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后真相时代 | 半泽直树 | 东京百景 | ……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非常重要的途径。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阅读?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通俗一点儿讲,狭义的阅读或平面的阅读一般是指读纸质书、电子书和图片图表,等等。

广义阅读,立体式的阅读包括:音乐、电影、动画片、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纪录片、小品、相声、综艺节目、新闻,等等。

百度百科说,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而我认为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艺作品的思维过程。

这里的文艺作品不仅仅是文章,还包括绘画作品、工艺美术品、影视作品,等等。

是的!要想写好作文,就不能只研究文章和作文,你得学会在生活中的各种有趣好玩的东西上获取写作素材和灵感。

一、在电子产品视听节目中积累写作灵感

《跨界喜剧人》是2016年非常火爆的综艺节目。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乐嘉和黄小蕾的小品《手机综合征》。

他们用非常夸张的形式表现了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喜剧小品里,因为对手机极度依赖,乐嘉和黄小蕾的身体健康岌岌可危,记忆力锐减,听力下降,颈椎、眼睛受到严重伤害,最重要的是手机几乎完全隔断了他们与亲友、爱人之间的正常沟通。

手机就像毒品一样,让我们上瘾,扰乱我们的生活,到最后不得不接受隔离治疗。

最后,乐嘉的女儿打电话说:“爸爸,我每次抢着玩你的手机,是因为只要我把你的手机玩没电了,你就可以陪我玩了。”

在场的观众和主持人都被感动得纷纷落泪。

这个小品的取材贴近生活,又非常真实。

早在2016年3月,一个10岁的小女孩因为用iPad搜索“怎样才能让妈妈不玩手机?”“爸爸妈妈不理我是不爱我了吗?”“怎样才能让妈妈更爱我?”“如果我是爸妈的手机就好了”……引起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手机综合征,手机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危害,一时间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热度。

联想到年幼的女儿刚刚学会说话,就知道咿呀咿呀地说:“妈妈别玩手机了,求求你了。”

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妈妈,我要是你的手机就好了》,被无数育儿类媒体转载。

去年小升初考试中,广东省某地区的作文题目就是《手机》。

很多学生的作文空洞,只注重华丽的语言,而忽视了记叙文的本身是讲好一个故事。

是的!新闻、电影、动画片、暴走漫画、音乐等,任何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艺作品的过程,我们都称之为阅读。

任何好玩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

推荐几个适合积累作文素材的综艺节目: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鲁豫有约》《老梁故事会》《老梁观天下》《圆桌会议》《奇葩大会》。

二、在动画片和电影中积累写作素材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讲作文素材课时讲到,动画片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

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动画片那么幼稚的东西不是用来消遣的吗?怎么可能成为写作素材?

其实国外的很多动画片做得都非常精致,很有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譬如,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起风了》等,以及把家庭教育讲得非常透彻的《小猪佩奇》,这几部动画片豆瓣评分非常高。

就拿我女儿最爱看的《小猪佩奇》来说,《小猪佩奇》讲的是一家四口的快乐生活,人物对话很多、很家常,故事很有趣、很贴近生活,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很可爱。

特别是猪爸爸的形象,相信一定是很多爸爸的翻版。

自大、迷糊、容易焦躁,却又特别可爱。

动画片里,他们一家人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动画片每集很短,5分钟一个故事,开心活泼,却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分享、热爱自然、鼓励尝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勇于承担责任等道理,润物细无声地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

第一集《泥坑》,佩奇和乔治都喜欢在雨后的泥坑里跳,跳到满身、满脸都是泥巴,然后开开心心地回家。

这种情况大部分中国父母都会把孩子大骂一顿,埋怨他们把衣服弄脏了。

可是猪爸爸猪妈妈却没有,只是让他们穿上雨靴再跳,说:“没关系,只是些泥而已!”并穿上雨靴一起加入到跳泥坑的队伍里。

对啊,只是些泥而已,衣服脏了可以洗,可是孩子得到的快乐和陪伴却完全不一样!

没有一句指责和埋怨,教会我们的却是:只要保护好自己,且不妨碍别人,就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

其实《小猪佩奇》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也道出了很多教育和生活的意义。

只要我们稍微留点儿心,稍做思考,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

很多优秀的电影也带给我们很多感悟和灵感,譬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乱世佳人》,等等。

看完电影,要养成写影评的习惯,把令人感动的画面记录下来,这样,你看过的电影就能变成你的写作素材。

2015年,我的好朋友正经婶儿在看过《夏洛特烦恼》后写了一篇《马冬梅,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一炮走红。

在此之前她开过五个公众号,写了无数篇文章,都没有起色。

就在她打算放弃时,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影评《马冬梅,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刷爆了朋友圈。

可见,影视作品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不容忽视。

三、在经典名著中积累素材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小说或影视作品。

他那些传神的妖魔鬼怪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他的家乡柳泉路口旁边摆茶摊,铺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回家加工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中说的。

此外,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找素材。

《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改写自前人作品。

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

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载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

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

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

第三个人留月,能够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都很简单,一百来字。蒲松龄看完写了《崂山道士》,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你看,蒲松龄先生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无论是听别人讲故事,还是在古书里找素材,都属于广义阅读的范畴。

那么,如何阅读才能积累到写作素材?

(一)一定要读经典

1.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

而大多数中学生在课堂以外的阅历太少,课本以外的阅读太窄。阅历暂且不谈,这里只说阅读。

其实,很多中学生的阅读热情之所以没被点燃,可能是因为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书。

此前所读的大部分书籍,可能都缺少智识上的乐趣,换句话说,它们要么太容易了(《西游记》不就是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打妖怪嘛),要么太难懂(博纳富瓦说雪“来自比道路更远的地方”是什么意思?)。

归根结底,一半是书的问题,一半是自己的问题。

好在这两个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前者需要方法,后者需要时间。

等你发现了更多合你口味的好书,等你发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体会了更为丰厚的人生,你的阅读兴趣也会日益增强的。

王不了老师给大家的选书建议是:

第一,要有趣。

不喜欢的,哪怕是再了不起的名著,也可以先放一边。

喜欢的书,碰到读不懂、看不进去的部分,也可以先跳过去。

第二,要有益。

首先,比不读书更有害的,是读了太多坏书。

其次,时间有限,书海无涯。

仅2015年,中国出版的各类书籍就达314459种,读得完吗?

所以,读书之前,先要懂得选书。

这里只说一句:时间是最好的筛选者。

在你懂得选书之前,可以记住一个选书原则:读那些经过时光考验的好书。

有趣和有益这两个原则合起来,就是一句话:在好书中挑自己喜欢的读。

2.信息爆炸时代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经在《河童》中写道:“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

是的!“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想成为“作家”的时代。

这是一个要想出版书籍,必须成为网络红人的时代。

依靠话题炒作的畅销书和网络爆文,让文学森林日渐荒芜。

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写作者们已经失去了情怀和底线。

然而,写作和阅读是最不能赶时髦的。

我的作者朋友王不了曾经说过:“任何事情都可以赶时髦,唯独阅读不行。

因为每一时代最流行的读物正如啤酒的泡沫,看似丰厚,实则浅薄。

过度沉浸在时髦读物里,只会导致智识上的平庸,纵使天资过人,也不过是精致的平庸。

这是阅读不能赶时髦的原因。”

他还曾说:“表现欲太盛,永远写不出真正的好东西。

抱着取悦读者的心态去写作,就如同表演胸口碎大石一类的神技,一心要博得观众喝彩。

这便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换句话说,就是聪明得太过愚蠢。”

在这个“粉丝经济”时代,许多有才华的人都被媚俗二字框住了,无法脱身。

这是写作不能赶时髦的原因。

作家和网络红人是毫不相*。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写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傲骨,勿忘初心。

我经常看到有作者朋友在朋友圈吐槽,讨好式的写作让他们很焦虑。

在这种焦虑的心境下,讨好式的作品在深度、表现力、洞察力等方面与经典名著相比,明显存在优劣之分。

斋藤孝在《深阅读》中曾明确指出:“如果平庸的作品继续得势,人们花大量的时间阅读这些书,就是精力的严重浪费。既然要读书,就该选择文化修养更加深厚的伟大人物的书。”

放眼古今中外,无论是雨果、托尔斯泰,还是孔子,都是功底深厚的文化大师,能让其作品里的人物针对社会问题侃侃而谈,很多场景都展现出令人惊奇的深刻思想,他们不只是文笔好或会编故事这么简单。

斋藤孝甚至毫不客气地说:“连一千本书都没有读过的人想当作家,这本身就不可能。”

日本作家山田咏美也曾直言不讳地说:“写小说应该在精读世界文学以后再去尝试。”

(二)一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下面分享五个有效读书的好习惯。

1

边问边读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

拥有再优秀的头脑,发现不了问题也无济于事。

读书亦如此。

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里的内容。

认真思索作者抛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阅读,这样能更清楚地帮你把握全文脉络。

2

多种感官参与阅读

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

对阅读来说,参与的感官越多,记忆力就会越清晰,对书本身的内容理解得也就越透彻。

譬如,读书时,老师并不提倡学生默读,而是要求学生出声朗读。

这是一种训练,通过声音来让语言沁入身心,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3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时在关键词语下做标注,折叠起关键页的页脚,书才能成为自己一生的财富。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不仅能够加强记忆,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作品,还能够提高阅读转化率。

简而言之,只有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才能有效地把我们读过的书利用起来,从而实现阅读转化,把书中的精髓消化成自己的。

4

有声读物,效果惊人

耳朵里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精神自然而然就会集中,所以,课堂上老师在饱含深情地朗读时,平时闹哄哄的学生会突然安静下来。如果老师朗读技巧高超,学生更容易沉浸其中,这样的授课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享受。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话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一般写作较好的人,他的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而且所涉猎的文章范畴也会比一般读书人广泛。

也就是说,大量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准。

阅读一方面能够为我们的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文学修养或者是知识积累。

不仅如此,阅读还能够提升你的文化底蕴,拓展你的视野,提高你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但我们所说的大量阅读,并不是什么书都读,也不是一本书中什么都读,应该有所取舍,阅读的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分。

即使是名著,里面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不去读,要发扬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神。

杨际德曾在《写作课的真谛在哪里?》中提到,我们读书要读文章、书籍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只有这部分凝聚了作者最多心血的东西对我们最有用。

就像一锅经过文火慢慢熬出的鸡汤一样,精华营养都在汤里了,至于鸡肉,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简单处理掉就行了。

我们将鸡汤的营养吸收掉,化为自己的东西,用于增强体质。

实际上也就是说,将文章中的精华用来作为我们写作的知识积累,并为写作添枝加叶,增强文章的内涵和可读性。

除了读书破万卷,我还主张读书过百遍!

是的!不管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文章,你只读一遍肯定无法吸收到里面的精髓。

一般的读书方法是先通读一遍,再逐字逐句精读,这时候要学会做读书笔记。

那么,如何做读书笔记最有效呢?请大家看下一章的内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