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和坏小孩

隐秘的角落和坏小孩

首页冒险解谜鬼磨坊更新时间:2024-07-30

网剧《隐秘的角落》也完结好几天了。

刚看到结局的时候,关于是否烂尾,其实有一些争论。

有人基于原著的故事,认为剧本过于美化,也有人从剧集出发,发现了很多隐藏的线索。

总的来说,以下几点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认可的。

首先,这是一部好剧。

尤其是横向对比近几年的国产剧,很明显能看出剧组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讲好一个故事身上。

只看一点,每一集的时长根据故事所需要的节奏而定,保证独自起承转合的同时,参与到整体的叙事当中。

比如第一集最长,有一个多小时,从开头抓人的倒叙,一直延续到结尾三个孩子发现摄像机中的秘密,完整清晰地交代出人物关系和背景。

其次,这部剧没有一味迎合,而是选择尊重观众的审美。

剧中一些相当关键的信息,甚至被放到了毫不起眼的角落,如果你急着打开下一集,很有可能就会错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永平听取录音的这段情节。

很多人只看到了第六集的巴掌,却遗漏了十一集片尾字幕后面的拉链声音。

通过两个片段的相互补充,我们能够意识到作为父亲,朱永平之所以打自己耳光,主要是心里的愧疚。

这份愧疚除了对儿子的不信任,同时也是对女儿朱晶晶身亡的悔憾,因为他从拉链声之后儿子故意说出的好话听出了隐瞒,删掉录音表示他害怕继续深究下去。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

今天这篇文想结合原著《坏小孩》最后聊聊这部剧。

原因也很简单,大家的时间有限,目光和声音应该多留给这样的好作品,而不是那些滥竽充数的商品。

01

原著和剧集

这部剧改编自推理作家紫金陈的《坏小孩》。

小说不长,一两天就可以读完,相较于不少人吐槽的文笔,更让人惊喜的是故事内容,对恶的呈现十分彻底,对人性的揭露也极其残酷。

剧集并没有照搬原著,在保留了故事核心框架的基础上大幅改编,从而让这个突如其来的暑假故事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具体的改动,基本是围绕几个主要角色。

严良的改动最大,在小说中他叫丁浩,虽然年纪在三人当中最大,却没什么主见,喜欢打电脑游戏,父母因为诱奸女大学生被枪毙。

小说里原本的严良,是徐静的亲戚,张东升的大学老师,由于剧本对后半段的剧情做了较大变动,因此删掉了这个角色,把名字还给了丁浩,并且增加了关心他的老陈。

普普的变化,主要是两个地方。

一处,由于放大了剧中严良的成熟稳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小女孩的腹黑。

在小说朱朝阳彻底黑化之前,三个孩子当中,普普的行为表现最大胆,也最阴狠。她从小生了一种怪病,喜欢放屁,由于“噗噗”的声音,才有了普普这个外号,而且她在孤儿院经常被院长侵犯,尽管年纪很小,却早已学会用冷漠保护自己。

另外一处,是几个人决定敲诈张东升,小说里普普的父亲*死了自己的妈妈和弟弟,她之所以提出卖视频,只是为了将来她和严良的生活更有保证。

至于张东升和朱朝阳,大致的人物性格和家庭关系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剧中的张东升多了谢顶这个特点。

原著影响他决策的主要是利益取舍,作为入赘的一方,一旦离婚将净身出户,为此他精心准备了一年,不断讨好岳父岳母,才有机会完成计划。

剧中放大了家庭的冷落,生理的缺陷进一步为这个角色提供了更充足的动机。

还有朱朝阳,和原著相比,除了没提到个子矮这一点,剧中的父亲变得更加善解人意,母亲的控制欲则变本加厉。

作为小说真正的主角,从他人设的变化也能大致看出剧本的改编方向:

避免刻意营造的对立,不愿意强调纯粹的报复性犯罪,每个人都是出于对爱的维护牺牲善良,从而陷入无法挽回的深渊。

有人说这部剧将原本的故事美化成了一个童话。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童话包裹着一层看得见的滤镜。

原著就叫《坏小孩》,直接明了,而这部剧改成了《隐秘的角落》,一语双关。既指代这些人心中的黑暗,同时也象征着真相埋藏在隐秘的角落,需要观众自己去发现,笛卡尔的童话在剧中多次出现,算是最明显的暗示。

虽然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一致,不仅细腻地刻画出几个孩子成长的残酷,也尝试着去探究残酷背后的根源。

02

坏小孩和好小孩

之前的微博,紫金陈提到过一个细节。

关于剧集改名字这件事,他也提过几个意见,其中有一个是《好小孩》。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是“坏小孩”,怎么又变成了“好小孩”?

因为小说的主角是孩子,但它的视角依然是成人化的。

原著封面的宣传:“成年人的眼里,孩子永远是最简单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孩子。”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大人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恶。

第二层,大人更愿意相信孩子的善。

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传递,因而很多的恶,往往都是先从伪装的善开始滋生。

比如小说里的朱朝阳。

在学校经常遭到叶驰敏的诬陷,由于是单亲家庭,老师往往片面地觉得朱朝阳虽然成绩出色,但做人方面可能缺乏父母的管教。

到了剧中,所谓的管教,具象成了那一杯必须要喝的牛奶。

他不想喝,母亲摆着脸说可以倒掉。

母子之间的对峙,最后获胜的往往是大人,为了一句“都是为了你好”,孩子付出的代价是沉默。

习惯了沉默,便学会了伪装。

剧中有一个细节,他坐着父亲的车去买鞋,朱永平问他,以前很喜欢坐车的前面,怎么现在坐后面?

朱朝阳回答:“后面宽敞。”

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真心话。

那真正的答案在哪里?

在镜头里,那张不断在车头摇晃着的“全家福”就是朱朝阳为什么不愿意坐到前面的原因。

表面上看,此时的朱朝阳是个懂事的孩子,懂得照顾父母的情绪,可是当这种压抑累积一定的程度,“懂事”便会成为罪恶的催化剂。

朱朝阳和朱晶晶的死到底是什么关系?

日记其实就是最好的掩饰。笔记本上的那一滴鲜血,试图用修改液隐瞒真相的只有朱朝阳,也许他并非像原著中那般恼羞成怒故意将朱晶晶推出窗外,但通过普普留下的信件可以得知,至少也是见死不救。

那一刻,他卸下了自己的伪装。

其实从普普到朱朝阳,再到张东升,在这一系列的犯罪当中,你会发现对于他们身上的“坏”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作为成年人的张东升,他的坏是一种权衡利弊后作出的选择。

朱朝阳的坏开始于无可奈何的自我保护,最终在混乱的家庭关系中失去控制。

而作为年龄最小的普普,她的坏,则是一种单纯的模仿和反击。

三种不同的坏,对应了不一样的年龄,也源于不同的原因。

说到底,孩子更像是一个个空心的瓶子,往里面装什么,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都是由他们接触的世界决定。

03

张东升和朱朝阳

关于这两个人的关系,出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镜像。

他们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同样很聪明。

同样有一个糟糕的家庭,渴望得到别人的爱。

同样很擅长伪装自己,并最终犯下无法原谅的罪恶。

小说当中,有一个童话预告了张东升和三个孩子的结局。

这个故事是普普推荐朱朝阳看的《鬼磨坊》,大概的内容讲述了一个会魔法的师傅在鬼磨坊收了几个徒弟,每年都有人失踪,见证了两个好友的死亡后,其中一个少年看清真相,最终通过学到的本领*死了邪恶的师傅。

剧集的结尾虽然被改成了童话,但《三只小鸡》的故事也是暗示。

一只狐狸举办生日聚会,邀请三只小鸡前来参加,最终出来的却是三具白骨,仔细观察有一个头骨明显区别于其他两个。

明白了剧集背后隐藏的真相,我们再来看看编剧是如何递进张东升和朱朝阳这层关系的。

两个人先是在书店相遇。

朱朝阳拿着教材做题,结果发现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致,张东升指出他其实是对的,标准答案是错的。

在这里,朱朝阳是乖学生,当发现自己和标准答案不一致的时候首先怀疑的是自己,而张东升作为老师轻而易举做出了判断。

紧接着,朱朝阳在奥数班通过信件警告张东升。

两个人正式成为师生,就在张东升看完视频之后,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几人分开的时候,被敲诈的张东升意外补充了一句:

“最后那道大题,全班只有你一个人答对了,不过有更好的解法,下次再聊。”

从普通的师生,到生活中的“师生”,之前一直按照标准答案生活的朱朝阳在张东升的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解法。

剧集的结尾,张东升和朱朝阳都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张东升的死,早已注定。

坏人有恶报的标准结局是一方面,两个人名字背后的深意也很重要。

一个张东升,一个朱朝阳,最后在船头穿上了相同的白衬衫。

染红的鲜血,彼此对照。

东升的朝阳,并非未来的希望,而是痛苦的讽刺和提醒。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