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宁这个名字今天青年读者恐怕不大熟悉,但提起他的作品,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也许会恍惚地回忆起来。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叶》、《军事秘密》、《将计就计》、《“天狼星”行动计划》和《一个预审员的笔记》在我国风靡一时。这些都是惊险小说,吸引了不少读者,我便是其中之一。当然,不爱读惊险小说的人未必读过他的作品,但根据他同图尔兄弟合编的电影脚本《易北河会师》拍摄的同名电影也总会看过。这部荣获斯大林奖的影片50年代初曾在中国各大城市放映,要求进步的干部和群众不可能不看。苏联老大哥的影片,特别是荣获斯大林奖的影片,是我们受教育的生动教材嘛。只不过观众当时不注意编剧的名字罢了。
我一直把谢宁看成开创苏联惊险小说先河的作家,却不知他同时还是残酷迫害苏联老一代布尔什维克、列宁忠实战友的刽子手。他是苏联作家协会会员,同时又是苏联检察院要案侦查员。他在写作和办案两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在办案方面。
谢宁在小说中善于编织情节、制造悬念,读者很想知道情节的发展,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他的文字活泼,不乏幽默感,还加上一点心理描写——经过种种曲折最终唤起“堕落者”的良知。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好读,也容易被读者接受。他在20年代所写的《一个预审员的笔记》曾风靡苏联,青年人争先阅读,直至把书读烂。为了写这篇小文,我最近重读了他四部作品,没想到仍读得下去。请看小说《特殊任务》。尽管写法现在看来已成俗套,但仍不乏引人入胜之处。莫斯科郊区贝柯镇有家理发店,收工前来了一位空军上尉。他请女理发员塔夏替他刮脸,因为不刮脸明天不让他起飞。他把随身带来的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放在膝盖上,以免丢失。公文包引起经理注意,他让塔夏替上尉刮脸:“下班了也得刮。现在一切为了前线嘛。”刮脸时塔夏告诉上尉今天是她生日,可战争期间谁会给她过呢。上尉立即决定留下来给俊俏的女理发员过生日,刮完脸便到后面楼房里喝酒。三人直喝到次日凌晨,上尉醉醺醺地回到理发室,发现公文包不见了,顿时失色。经理和塔夏一口咬定他根本没带公文包。丢失绝密文件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上尉该怎么办?作者制造了第一个悬念。原来经理是德国潜伏的特务汉斯上校。他用绝密文件威胁上尉,要么被他招募,要么被军事法庭处决。上尉选择了前者。汉斯命令他明日把飞机开到德军占领的里加。上尉回部队后当即把被招募的事向苏联游击队司令巴拉莫夫汇报。其实苏联情报部门早已查明汉斯的真实身份,上尉奉命以丢失公文包为由飞往里加打入盖世太堡司令部,摸清德军的作战部署。巴拉莫夫将他真实身份只通知立陶宛游击队队长白尔津施一人,并不准上尉向任何人暴露自己。上尉飞到里加后被带到盖世太保司令部,没想到在这里遇到替德军司令当翻译的丹娘正是他失散的恋人瓦丽雅。瓦丽雅是游击队派来的,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恋人是叛徒,痛不欲生。上尉也怀疑瓦丽雅替德国人干事,对她处处提防。他们两人的关系如何发展呢?作者又制造一个悬念。瓦丽雅决定把上尉投敌的事报告游击队,但接头地点被破坏了。游击队司令巴拉莫夫派飞机向立陶宛游击队空投侦察员,通知白尔津施全力支援打入盖世太保司令部的上尉,但飞机被德军炮火击落,侦察员丧生。游击队不知上尉执行任务,决定处死他。由瓦丽雅把他引到海边,游击队员在那里下手。游击队员抓住上尉,正要掐死他那一刻,白尔津施骑摩托车赶到,他已从密电中得知上尉的真实身份。故事一波三折,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谢宁22岁登上文坛,成为别开生面的作家。他所熟悉的事,别的作家未必听说过,他所写的,别的作家恐怕写不出来,因此颇受同行青睐。他广交朋友,经常同文化名人往来。作家西蒙诺夫、爱伦堡、剧作家卡普列尔、导演罗姆、卡尔缅都是他的朋友。谢宁同他们聚会时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甚至成为聚会中心。但这只是他作为“人”的一面。
谢宁在公开场合以作家身份出现,而人事编制在苏联检察院,任要案侦查员,在这岗位上干了26年。他曾在布留索夫高等文艺学校念书,打下文...
罗多斯和施瓦茨曼是谢宁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但谢宁却不干他们所*“粗活”,而专门负责“攻心”。等“罪犯”被折磨得精神崩溃的时候他才出现。他抓住“罪犯”自己死了算了,但千万别牵连亲属的心理,三言两语便能说服“罪犯”在口供上签字。谢宁出众的“攻心”才华很快得到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的赏识,提拔他为自己的助手。谢宁平步青云,前程似锦。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身亡,斯大林当日乘专列从莫斯科赶往列宁格勒。随行人员有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叶若夫、亚戈达、日丹诺夫等党政要员,还有维辛斯基和谢宁。但此时他们只是斯大林审讯嫌疑犯的活道具,或者对他们是一次可贵的见习。谢宁和他恩师真正崭露头角是在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三次大审判中。有关莫斯科三次大审判的材料很多,我无须重复。简单地说,所谓莫斯科三次审判,便是斯大林消灭托洛茨基之外的列宁时期几乎全部政治局委员以及一批功勋卓著的老布尔什维克。很多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些经历过流放、苦役、监禁的老革命家竟会在法庭上像小学生背课文似的背诵强迫他们记住的口供呢?这都是内务部人员的“杰作”。他们的工作分为酷刑和攻心两部分。把“罪犯”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到极限时开始攻心。攻心的主角便是谢宁。他以缜密的逻辑、明快的语言向“罪犯”点出他必死无疑,但何必牵连亲属?与其终日受折磨不如一死为快。晚死不如早死。如能按他拟定的供词招供,既可速死,又可免除家属受累,自己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罪犯”此刻会觉得谢宁的话在情在理,便在口供上画押。不仅许多“供词”出自谢宁手笔,甚至有些起诉书也是他代维辛斯基草拟的。遗憾的是我找不到谢宁为“罪犯”拟定口供的直接证明,因为口供上只有“罪犯”的签名,没有编造者的痕迹。我只找到1935年1月13日谢宁写的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的起诉书:“他们多数人是莫斯科中心的参加者……其结果*害了基洛夫同志。”还有维辛斯基提审“罪犯”时所说的这类话:“我宣读您对谢宁的回答”、“谢宁审讯您的时候……”。这是因为不少绝密档案至今尚未公开。但谢宁作为“鬼”的面孔已经暴露得很清楚了。
谢宁在莫斯科三次审判中立了大功,地位已经升到接近权力顶峰。战后他作为苏联总检察长鲁坚科助手参加了纽伦堡审判,对德国法西斯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控诉。谢宁的事业达到顶点,此后开始走下坡路,在米霍埃尔斯的案子上栽了跟头。米霍埃尔斯是苏联著名演员、莫斯科犹太剧院艺术指导。卫国战争期间曾领导过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这个组织在争取盟国援助苏联方面起过很大作用。委员会成员皆为苏联各界名流。莫洛托夫妻子波林娜·莫洛托娃也是委员之一。战后斯大林支持建立以色列国,暗中想把它变成苏联在中东对抗美国的堡垒。没想到以色列建国后立即倒向美国,斯大林的打算落了空。他把一腔怒火都撒在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上。1948年1月12日米霍埃尔斯在明斯克因车祸丧生,接着波林娜·莫洛托娃被捕。这都是斯大林授意贝利亚*。检察院派谢宁调查米霍埃尔斯案子。上面的原意是让谢宁把案情说成米霍埃尔斯是爱国主义者,不向犹太复国主义者屈服,因此被他们*害。但意思并未明说,只做了隐晦的暗示,谢宁理解反了。他以为让他查清车祸真相,卖劲调查,想再出一次风头,哪想查到斯大林头上。谢宁被火速召回莫斯科,赶出检察院。1951年10月20日谢宁被捕,关了两年零一个月,贝利亚处决后才被释放。他在狱中吃了不少苦头,但比别的犯人还是少得多。他毕竟曾是这里的人嘛。他给苏共*写过很多信,反复表明他对党的一片赤诚,只字不提审讯员对他的折磨。他知道这些信*绝收不到,而审讯员必定看到。他的信果然起了作用,审讯员对他态度温和了一些,还增加了睡眠时间。谢宁释放后意气消沉,50年代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精神沮丧,闷闷不乐,同从前的他判若两人。但到60年代他又活跃起来。《十月》杂志主编潘菲洛夫聘请他担任第一副主编,他从专业检察官兼业余作家变成专业作家。潘菲洛夫请他当助手是看重他的社会关系。他也确实利用自己的关系为杂志和杂志同人办过不少好事。谢宁渐渐又成为聚会的中心。作家圈内不少人知道他不一般的经历,希望他别再写惊险小说,把他所知道的内幕写出来留给历史,也算将功赎罪吧。一天作家格拉宁来到谢宁家,向他表达了这个意思。谢宁一听就火了,对妻子喊道:“你听听,这个白痴竟然教导我写什么!谢谢啦,我可不是傻瓜,自己知道该写什么。”格拉宁碰钉子后,作家田德里亚科夫仍不死心,把谢宁请到家里,准备了他爱吃的河虾,想在酒宴中重提此事。谢宁吃得津津有味,酒也喝了不少,田德里亚科夫趁势劝他把所知道的事都写出来,谢宁醉眼朦胧地说:“人家不让我触及机密。”即便醉了,他那根警觉的神经仍未松懈。谢宁坚信,如果他想安度晚年,便决不能触及往事。他是1967年去世的,有这种想法也许并非没有道理。有的人在说出真情对自己已无危害的年代仍缄口不语。1990年苏联历史学家梅德韦杰夫多次向卡冈诺维奇询问苏共党史上的问题,这位95岁高龄的老人只回答三个字:“不知道。”谢宁死在苏联停滞时期,没为历史留下任何见证。如果他晚死十几年,会不会同卡冈诺维奇一样呢?这就难说了。
《博览群书》1997年7月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