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儿子,现在却在精神病院里

我的天才儿子,现在却在精神病院里

首页冒险解谜精神病院6恶魔之子MH6更新时间:2024-08-03

“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里,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1月17日,一篇《我的天才儿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没有多余的煽情,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我们很久没看这样一个故事,只靠本身的力量就胜过一切。

口述者金性勇的儿子金晓宇,今年50岁,一名躁郁症患者,一只眼睛失明,自1992年多次进入精神病院。

最近的这次住院期间,金晓宇的母亲骤然离世,出院以后,很少表露感情的他,抱着父亲痛哭。

家人去世,生活雪上加霜,金性勇想到了《杭州日报》——“写写我的儿子吧。”

在他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苦难中的天才。

青春期多次辍学,后被正式确诊为躁郁症,转而在家自学。

过去10年,金晓宇翻译了17本著作(已出版的有15本),涵盖英、日、德三种语言,横跨文学、电影、哲学、社会学多个领域。

很多人说,想起了《美丽心灵》。

同样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

同样以思考与创作为舟,渡过苦难,获得慰藉。

这是大家爱看的故事版本。

大家好意地相信。

一个人受到精神障碍困扰,那也会有不为人知的天才。

上帝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

电影也习惯于这样的叙事,比如《雨人》自闭症的主人公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地球上的星星》阅读障碍症的孩子拥有绘画天赋……

久而久之,大家也形成了一种期待——每一个“问题”孩子,都是一块等待发现的宝玉。

但你有没有意识到,这种期待反过来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多数都难以成为天才。

何况是那些融入正常生活都无比艰难的人。

我们有没有准备好去接受更大可能性的事实:

一个“不天才”的精神障碍者。

就在《我的天才儿子》刷屏的两天后,公众号“极昼工作室”发布了一篇金晓宇本人的自述

引起的关注和讨论却小得多。

大概,是不符合大家理解中“让人感动的好故事”应该有的样子。

有的网友产生了困惑:

打脸?反转?罗生门?

其实,这两篇都是真实,是不同叙述者眼中各自的真实。

“好故事”的另一面不一定是“坏故事”。

但我们同样需要看到。

Sir不想说些什么“这件事我所理解的真相”。

相反是想提醒一点——有些事情,注定无法被人理解。

01

金晓宇的自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他父亲或许也不知道的事。

比如最近一次住院。

父亲说是:

小宇过马路,迎面一个快递员,他一拳打掉了人家的门牙……不久,七院来人,将小宇带走。儿子呼天喊地:爸爸救救我,我不去医院啊,不要去啊。

但金晓宇说,这是以前的事情了。

可能是因为父亲一直都在担心,所以总记成是哪一次。

比如对于“离家出走”。

父亲脑海只有一个关键词:发病。

我急得团团转,小宇却回家了。问他去温州干什么,他说下车吃了点东西就回来了。看他若无其事,我心里叫苦,这是躁狂症发病的前兆啊。

但对晓宇来说,这趟有点离谱的出走,其实是自我治愈的旅程:

老爸照顾老妈累了也要发火,他发脾气的时候嗓门很大,说你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好,我就想躲一躲,坐坐火车看看风景,想去温州散散心。

我碰到一个打扫卫生的老大爷,跟他瞎聊一通。他说他儿子很优秀,在温州什么研究机构,他原来是种田的,种玉米什么的,我很喜欢听他讲种田的知识,很兴奋。

文中关于金晓宇的自述均来自公众号极昼工作室《「天才儿子」被看见之后》

你会发现,对于同一件事,父子的理解是交错的。

金性勇对儿子的爱不需要质疑。

但同时,人常常无法理解另一个人。

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电影《一念无明》,余文乐饰演的阿东同样是躁郁症患者。

一次他对父亲脱口而出:

“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

说的,是父亲多年的缺位。

但父亲现在想要回归,想要照顾他,情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了吗?

阿东的口头禅:我没事,我很正常。

曾志伟饰演的爸爸,脸上永远挂着担心。

“我知道”的后半句,永远是“你今天吃药没”。

因为阿东总是上一秒像个没事人,下一秒就开始捣乱。

参加好朋友婚礼,新郎还在深情发言。

他就像走错片场,若无其事上台演讲。

一次,面对父亲的过度紧张,阿东歇斯底里地质问:

你看着我

我有问题吗 我像是发疯吗

父亲也崩溃了:

我怎么知道啊?!

是呀。

哪怕是养育一个普通的孩子,父母也总有不懂孩子的时候。

何况是遇到了躁郁症,你如何知道这一刻是要理解他,还是应该制止他?

就好像金晓宇去了温州后,你无法评判他和父亲各自的想法孰对孰错。

躁郁症来得快去得快,危险在于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吃药也不能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时送医院。

就连父子之间都难以理解对方。

那作为读者的我们呢?

恐怕只会更难。

我们在读完故事后一刹那的感动,一刹那的揪心,与其说是真的理解了他。

不如说是在他人的故事里,我们的想象完成了一次自转。

02

在金晓宇的自述后,Sir看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说,是父母的成就了今天的金晓宇。

“没有母亲,就没有现在的他!”

一种则说,是父母绑架了他。

Sir只想说的是:

我们无法知晓事情的全貌,更无法洞悉他人的内心。

这种不理解,不是说我们不要去理解,而是不要轻易对他人的生活做出判断。

Sir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有爱的家庭。

但有时候让人纠结困惑的,恰恰也就是爱。

比如,母亲对儿子的期待比较高,要求也严格。

自从儿子眼睛失明后,她更是一门心思扑在了对他的培养上:

如果她不管我,我可能混到毕业,在社会上瞎混了。但她(当时)在家里跟我说,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要开朗一点,我很在意她说的话,又不知所措。

但你说父母不该为了自己对“天才”的期待强迫孩子吗?

好像又不完全是。

金晓宇提到过妈妈的一句话:

以前她总跟我说一句话,一句方言,“小车不倒只管推”,是说你生病也好,怎么也好,要把你推出去,不能一直呆在家里。

意思是说,儿子生病后,妈妈没有对他降低要求。

反而更加将他往外推。

因为父母知道,“做自己”是普通人的权利。

孩子现在不做一个“超人”,在父母离开后,就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金晓宇是否因此失去了一部分自己选择的兴趣和理想?

好像是。

但父母是否也有苦衷?

好像也是。

谁也无法将对错是非,一刀分明地切成两半。

《一念无明》里,阿东有个邻居小孩。

从小也活在无法卸下的期待之中。

他和他的母亲,都是无证港漂。

你要认真读书,才能向上流动。

——这种深入骨髓的执念,就像他头上扎的那根“聪明针”。

当阿东问孩子:你有喜欢的事情吗?

孩子回答:我想种花,但是这会让我妈不开心。

没有一份爱,需要用完美来证明,何况是要养育这么特殊的孩子。

《一念无明》的片名,其实是一个佛家用语。

一念,代表生命。

无明,指代困惑。

生命最本质的困惑。

是你和我亲密无间,却对彼此茫然不知。

是你和我唇齿相依,却只能孤独地各自修行。

03

最后,Sir提一部近年来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阳光普照》。

片中扣题的这段话被搬运过太多次

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

有一些阴影的地方躲起来

可是我没有

没有水缸

没有暗处

只有阳光

24小时从不间断

明亮温暖

“阳光普照”

阳光,历来被歌颂。

但电影说的是我们经常回避的事实——烈日灼人。

阳光的一重含义,期待。

如同片中的父亲认为,人的一生只要把握,就能成功。

因为小儿子不成器,一家人理所当然把所有的期待都投入到大儿子身上,他聪明,优秀,懂事。

他是家人的骄傲。

他应该成功,应该照顾家里,应该……符合身边人期待的一切。

然而父亲却没想到,自己从来都不了解儿子的愿望,是找一个地方躲藏。

这便是阳光的第二重含义——哪怕阳光普照,也永远有照不到的阴影。

我们以为能看到全貌。

我们以为聚光灯所至,问题就迎刃而解。

但始终有一面,无法被看见,也无人可以理解,只有你我独自面对。

金晓宇的故事,从默默无闻的翻译。

到照见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再回到不可知处。

这不是遗憾或者黑暗,这便是生活的常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