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铜山三苏家族之谜

中江铜山三苏家族之谜

首页冒险解谜家族之谜2更新时间:2024-07-29

文/黄礼登

铜山三苏是宋朝在四川的第一个状元苏易简和他的两个孙子苏舜元、苏舜钦的合称。由于苏易简出生在铜山县(县治在今天中江县的广福镇),所以人们称之为铜山三苏。苏易简曾担任宋太宗时参知政事(副宰相),苏舜元和苏舜钦皆是宋朝的书法大家,苏舜钦更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铜山三苏家族发源于陕西武功,隋唐时代出了多位宰相,其中文宪公苏颋是唐玄宗时的重臣。铜山苏氏在四川的第一代是唐僖宗时入蜀避乱的荆州刺史苏传素,第二代是苏捡、苏拯和苏振三兄弟,其中苏捡后来担任了唐昭宗时的宰相,苏拯担任了割据一方的地方大员容管经略使,苏振是苏易简的曾祖,担任了铜山令。铜山三苏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是苏寓和苏协,苏易简是苏协的儿子。

2022年5月,中江县广福镇出土一块《重修药师院碑记》,其中提到了苏易简,这使得人们纷纷将目光对准古铜山。学界对铜山三苏的籍贯本来就存在不少争议,其家族更有不少尚未澄清的往事,这些谜团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先祖苏颋入蜀定居江油了吗?

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金皋在《李太白祠堂记》中写了这么一句话:“苏(颋)太平兴国易简状元之先,世居县之清溪,今碑碣故址在焉,是先生之生在彰明无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铜山三苏代表人物苏易简的家族从先祖苏颋开始,就定居在四川江油市的青溪(在今九岭镇的苏溪村),因此苏易简出生在江油。实际上,通过对苏颋入蜀的经历略加考证便可判断出金皋的说法并不准确。

苏易简是苏颋的后代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苏易简的孙子苏舜钦在《先公墓志铭》上有这样一段关于家史的记载:“文宪公之曾孙传素,广明乱,以其孥逊蜀。”文宪公就是苏颋[1],“传素”即苏易简的高祖苏传素。苏颋担任过唐玄宗时的宰相,他曾两次入蜀。第一次是开元九年(721)春,到成都担任益州都督府长史,当年秋冬返回长安;第二次是开年十一年(723)春入蜀担任同一职务,724年夏秋间返回长安,此后一直在京城任职,727年病逝于长安。[2]根据《苏颋年谱》记载,苏颋是在第一次入蜀时接见青年诗人李白的。苏颋两次在蜀时间均很短,且均在成都任职,只是路过江油,不可能在江油安家。所以苏易简的家族不可能世代生活在江油。

苏传素是苏颋的第四代曾孙还是第六代孙?

苏传素是苏颋的曾孙这种说法出自苏舜钦的《先公墓志铭》,但根据据说是苏舜钦撰写的《父祖家传》的记载,苏寓却为苏颋的第八代孙,由于苏传素是苏寓的祖父,那么根据《父祖家传》,苏传素反而是苏颋第六代孙。同一人说出的事实相互矛盾,对此有人解释“曾孙”应为虚指,严格意义上第四代曾孙以下的后代都可以称为是“曾孙”。根据是《诗·周颂·维天之命》中有一句“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郑玄对此的笺注是:“曾,犹重也。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如果是这样,那么苏舜钦的两个文献就没有矛盾。但苏传素是苏颋的第四代曾孙还有其他佐证,而《父祖家传》极大可能是后人伪作,因此“四代曾孙”的说法更符合事实。

蔡襄给苏舜元写的《苏才翁墓志铭》中说“文宪之后,四传素,避广明乱,西入蜀”。该文明白无误地说苏传素是苏颋的第四代孙,即严格意义上的“曾孙”。当然《苏才翁墓志铭》还有一个版本写成“文宪之后曰传素”。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个版本不准确,并且认为“四传素”的意思是“第四代传承至素”,所以苏传素应当叫做“苏素”,因为苏氏一家一直到苏舜钦前面一代的苏耆都是单名,包括苏易简原名也叫“苏冠”。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从时间上看,“四代曾孙”的说法也是合理的。《旧唐书》记载苏颋的孙子苏翔在文宗太和四年初次任职担任文学参军。太和四年是830年。苏传素是苏颋的曾孙,那么他就是苏翔或者苏翔兄弟辈的儿子。苏传素于广明年间(880)入蜀,之前他担任荆州刺史,此时距苏翔初次任职已过去50年。荆州刺史时年50多岁是完全可能的,这就说明他确实是苏颋的四代曾孙。

苏传素入蜀时三个儿子多大了?

苏舜钦的《先公墓志铭》说苏传素“以其孥逊蜀,生三子:捡、拯、振,孟还相唐,仲以策擢,官至容管经略使,唐命革,刘岩奄有南海,独完圉不与岩,容民至今祠之,季留为铜山令,即我先公之高祖也”。墓志铭中并没有关于苏传素三个儿子苏捡、苏拯和苏振的年龄信息,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史料中找到一些线索。

既然说长子苏捡后来做过唐朝的宰相,而唐末昭宗时又只有一位叫“苏检”的宰相,并且《旧唐书》明确记载苏检是武功人,因此苏捡应当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苏检。苏检是894年中状元,此时离父亲苏传素880年入蜀过去了14年。苏检中状元后仅仅过了8年(902年)就拜相,同年唐昭宗下令让景王李袐迎娶了苏检的女儿作为王妃。903年苏检被朱全忠所*。从902年苏检嫁女这一事实可以看出,苏检此时的女儿至少应当达到法定婚龄。唐朝政府两次官方规定女子初婚最低年龄,唐太宗贞观二年规定男子二十、女子十五以上方可婚嫁,而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规定男子十五、女子十三以上可以婚嫁。有学者还根据唐末二百多份墓志铭,统计出唐末女子初婚平均年龄为17.44岁。以最低的年限来计算,苏检嫁女时,他至少应当在29岁。唐朝其他很年轻就拜相的有38岁左右的,即便我们就把苏检视为是唐朝最年轻的不到30岁就拜相的人,那么他随父亲入蜀时也已经7岁了,但大概率他随父入蜀时在7岁到20岁之间。

《先公墓志铭》中说的“唐命革”就是唐朝灭亡的907年,此时距苏传素入蜀有27年,苏拯如果此时是作为地方大员的容管经略使,那么不应当只有二十几岁,很可能三十多岁甚至接近四十岁,这说明父亲带他入蜀时他至少有十二三岁了。这也可进一步推导出大哥苏检入蜀时可能在十五六岁到二十岁之间了。而三弟苏振入蜀时可能还不到十岁。从入蜀到他后来担任铜山令,至少还需要十年。

苏传素是从荆州带着妻儿逃往四川的吗?

《武功文史资料》第六期有一篇《苏氏武功长门族谱》,该族谱由武功县游凤乡新上村苏耀斌老人保存下来的,谱中记载苏传素为荆州刺史。[3]苏传素入蜀应该不是陪同唐僖宗从长安逃往四川,而是从荆州西行,沿水路入蜀。一来,但凡陪同僖宗入蜀的官员的墓志铭或其他记载,大多有“扈从入蜀”“从僖宗狩蜀”或类似说法来表示和皇帝的关系,而关于苏传素的资料只记载为“以其孥逊蜀”或者“西入蜀”,并没有记载和皇帝一起逃难,并且荆州向四川正好是西行,也符合他荆州刺史的所在位置;二来,从历史记载看,黄巢起义部队于879年11月初六占领荆州(江陵),而之前驻扎荆州的荆南节度使王铎就逃往襄阳,苏传素此时应随王铎一起逃亡,并于880年正月(即广明元年)逃往四川。有学者考证,僖宗逃往成都期间,确有一批文人从江淮地区沿长江溯流西行进入四川,比如参加僖宗在成都举办科举考试的崔涂、来鹏、杜荀鹤等,都是为了避乱而走长江水路而入蜀的。

既然是走水路,那么苏传素一家就不可能走从兴州、汉中陆路入蜀的金牛正道,自然也不会路过金牛道上的盐泉。而走水路到万州后开始走陆路,经大竹、渠县、南充、蓬溪、射洪、进入铜山县(今中江)。这条路进一步可以经过金堂而到成都。根据宋朝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这条路是宋朝从成都到临安传递公文的路线,范成大、陆游都走过这条路线。可以想象,苏传素终归是败军之将,不敢去成都见僖宗,行至铜山县居住下来是符合情理的。随扈逊蜀的很多人都被封官加爵,比如跟随僖宗逃亡的吴肇就被封为镇国大将军,食邑中江;同样跟随僖宗入蜀的李义方则直接被任命为铜山令。苏传素却没有得到任何官职,他能够在铜山安稳生活,甚至后来他的儿子苏振被任命为铜山令,应该都和李义方荫庇有直接关系。

苏拯当过容管经略使吗?

苏舜钦的《先公墓志铭》记载苏传素的次子苏拯官至容管经略使,这可是割据一方的藩镇大员。有意思的是,苏舜钦最好的朋友之一欧阳修在撰写《新唐书》时却没有采纳他的说法。根据《新唐书》的“方镇表”记载,从苏传素入蜀的880年那一年开始,担任容管经略使的分别是:

崔焯(880-882),何鼎(883-892),盖寓(895-897),胡真(乾宁年间),董彦弼(901),朱友宁(903-905),庞巨昭(905-907)。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与容管经略使有关的记载中都没有苏拯的名字。但苏舜钦也不至于为自己的祖上虚构这么显赫的一次任职经历,并且直到他生活的宋代都还有苏拯的祠庙,当地百姓还在祭拜他。因此苏拯在广西的任职应当是可信的。问题在于,苏拯是何时就任的。从前面的年龄分析看,苏拯的大哥苏检拜相前后影响力很大,皇帝甚至都要和他联姻,这个时期他应当是最有机会提拔弟弟的。此时苏拯年纪在29到40多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担任容管经略使自然也是合适的。从《新唐书》的记载看,在董彦弼到朱友宁之间确有苏拯任职的可能。由于朱友宁并未实际到广西,只是“遥领”,所以苏拯在朱友宁期间仍然在广西也不奇怪。朱友宁的叔叔朱全忠是苏检和苏拯的死敌,苏拯很可能在朱友宁期间就和朝廷分道扬镳,割据一方,并且后来与庞巨昭合作,因为庞巨昭也全力抵抗了南汉刘岩的进攻。苏拯很可能随着庞巨昭投降南楚而与之分道扬镳,自己则继续坚持。

作为容管经略使的苏拯还有晚唐著名诗人的另一身份。地方大员加上文学巨擘,使得他在晚唐历史天空涂抹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唐诗文献载苏拯是光化中诗人,而苏传素的儿子苏拯恰好生活在这一时期。苏拯为后世留下了29首诗文,人们现在读来仍然回味无穷。同一时代,著名诗人和藩镇大员具有同一姓名,大概率二者是同一人。这个推论实际上是有依据的,诗人苏拯有一首《经鹤台》,诗曰“筑台非谓贤,独聚乘轩鹤。六马不能驭,九皋欲何托。一旦敌兵来,万民同陨濩。如何警露禽,不似衔环雀。一物欲误时,众类皆成恶。至今台基上,飞鸟不至泊。”而同时期容县有一座经略台,人们有理由怀疑苏拯的“经鹤台”是“经略台”之误,从而相信苏拯的诗就是写给广西容县的经略台。

《父祖家传》是假的吗?

《父祖家传》是有关苏易简家族的一篇重要文献,很多家族信息都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披露。比如它明确记载苏易简祖父苏寓将父亲苏振的遗骨从铜山县带到成都放着不下葬,等他担任剑州司马并且辞官后又四处游览一圈以后,才决定“葬亲青溪”,就是今天的绵阳游仙区盐泉镇。在宋元时期人们并不知道有这篇文章,就连欧阳修亲自编辑的《苏舜钦集》也没有收录这篇文章。人们在明朝的《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它。很多人据此说苏易简是绵州盐泉人。但这篇文章极大可能是伪文。

首先,苏寓已经是武功苏氏入蜀后的第三代了,五代及宋时人们“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将父辈遗骨迁回老家的意愿并不强烈。况且苏寓并没有带祖父苏传素的遗骨,只是将父亲苏振的遗骨带到成都放着,这本身并不合理。

其次,从《永乐大典》上记载“祖司马墓碑”中“上世宦于蜀,乐左绵山水奇秀,挈宗族居焉”这句话的“宗族”二字可以推知,苏寓其实在铜山有一个大家族,苏检、苏拯很可能都还有后人在铜山。苏寓一家并非长房,他个人并不能决定宗族的迁徙,因此《父祖家传》中记载苏寓带着苏振的遗骨定居盐泉可能性并不大。

第三,《父祖家传》里面讲苏寓去世前对苏协说:“蜀历将谢,必归火运主。”,这明显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苏协是广政十八年(955)的进士,他十五岁时父亲去世。就算苏协是很年轻比如20岁就中进士,那么苏寓去世时后周才刚刚建立,国势正盛。此时赵匡胤还是郭威手下一员大将,离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还早。“火运”是宋朝的德运,后周的德运是木,郭威是“木运主”,“火运主”就是赵匡胤。可以想象,在后周刚刚建立时,苏寓不谈后蜀与后周的征战,反而直接预言后蜀将亡于当时还没有建立的宋朝,这明显是后人没有算清楚时间,连伪造都造得不合理。苏寓还为自己选择了墓地,预言葬在这块风水宝地会让后人兴旺,这些描写让《父祖家传》带上了神异志怪的色彩。

第四,苏舜钦在《父祖家传》最后作自我介绍时,说自己“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这句话是欧阳修为苏舜钦写的墓志铭中的原话,一字不差。可见,《父祖家传》并不是苏舜钦写的,而是苏舜钦死后其他人借他的名义写的。

-------

[1]《旧唐书·苏颋传》

[2]吴明贤,《苏颋入蜀考》,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黄权中,《武功觅古揽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电子邮件:hld@swufe.edu.cn)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