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办公室打造“昆虫宇宙”与上千只虫子一起工作

他在办公室打造“昆虫宇宙”与上千只虫子一起工作

首页冒险解谜昆虫世界生存指南更新时间:2024-05-14

初秋九月,南方的空气中还带着夏末气温的一点燥热,郑霄阳准点进入办公室,放下手边的东西,就得先看看桌上生态玻璃箱里小家伙们的情况。作为一名昆虫爱好者,郑霄阳在办公室里养了上千只虫子,并为它们准备了环境适宜的生态箱,观察虫子的生命历程及习性,已经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两年前,郑霄阳成为了一名昆虫科普博主,他说,要打破人们对部分昆虫的恐惧和偏见,呈现一个别样的昆虫世界。

昆虫科普博主郑霄阳的办公室像个“昆虫世界”。受访者供图

不普通的办公室

在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办公楼的工作室里,十几平米的空间摆着几张桌椅,颜色鲜明的植物和小动物们承包了办公室的大部分色彩。生态温箱里有睁着大眼的树蛙,玻璃缸里有供昆虫们落脚的木头,暖黄色的光照射在动物身上,鹌鹑的叫声盖过了键盘敲字的声音。而毛毛虫、甲虫和蝴蝶们,则藏在某个角落里,享受着城市里独有的自然环境的舒适。

这就是郑霄阳的工作室,他尽力把工作室里的角落打造成动植物们的家,有的昆虫住“单间”,有的就是“多虫宿舍”。他说:“养这些昆虫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它们的行为,所以我会尽力去还原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尽可能去贴近这些虫子的生存环境。”对他来说,这些小生物不是饲养起来的宠物,而是平等地共享地球的伙伴。

郑霄阳办公室里的蜻蜓羽化。受访者供图

平日里,他并不会过多干预这些小家伙的活动,除了提供足够的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他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着动物们的生活。“观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观察它们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很有趣的地方,这些就会成为我创作内容的素材。”在这间不普通的办公室里,郑霄阳进行着日常工作,把昆虫习性和习惯变成科普内容传播出去。他说:“我还想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迷你昆虫博物馆,展示平常看不见的昆虫形象和相关知识,让大家能够走进昆虫世界,接近昆虫。”

一只螳螂的启发

郑霄阳与昆虫结缘,从幼儿园时就开始了,1992年出生的他,把自己称为“昆虫深度爱好者”。认识昆虫,缘起于外婆给的一只螳螂。郑霄阳说,童年的大部分记忆来自外婆的花园。“外婆喜欢养花,有一次她送来一只装着绿色螳螂的玻璃瓶,告诉我这个家伙能抓苍蝇吃。”外婆的话激起了郑霄阳的好奇心,他抓来一只苍蝇,喂给瓶子里的螳螂,“结果它真的吃掉了那只苍蝇,这让儿时的我觉得很神奇。”

那种莫名的感动,郑霄阳始终记得,他说:“我在那个尚且懵懂的年纪,突然涌起了照顾另一个生命的认知,这对我很有启发。”玻璃瓶里的绿色螳螂,成了郑霄阳养的第一只昆虫,这件事也成了他留心昆虫的开始。

郑霄阳开始翻阅各类昆虫相关的书籍,从报纸上剪下昆虫相关的报道,做成剪贴册,日积月累的积累下,他对昆虫的热情不减反增。“昆虫有一个庞大的宇宙,就像一个迷你世界,有无尽的知识待我去探索。”至今,已命名的昆虫超过一百多万种,郑霄阳几乎能分辨出日常见到的所有昆虫,但这还不够,“世界上的昆虫,科学家们都还没有命名完。”郑霄阳说,认识昆虫是一项无尽的工作,保持好奇是最重要的。

郑霄阳在办公室里饲养的螳螂。受访者供图

见过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昆虫,郑霄阳仍对螳螂保持着最大的热情,尽管他说,对昆虫没有喜恶之分。“我觉得螳螂是最优雅的生物,仔细看它,就会发现,它长有一张完整的脸。”郑霄阳喜欢螳螂,就和许多人喜欢石头是一个道理,他说:“昆虫之于我们,是微观客体,它们的生命也只有我们生命的几十分之一而已,但在它们浓缩的生命里,却也能看见生命的兴衰变化,这对我们的生命体验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启发。”

用画笔描绘昆虫世界

“人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一遇到拦路的荆棘,就把生命当成笨重碍事、一文不值的东西扔掉。”这是被称为昆虫的史诗《昆虫记》里的一句话,郑霄阳在这本书中,反复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将观察昆虫视作观察生命意义的样本,在其中寻找答案。

蝴蝶标本、昆虫类书籍,占满了郑霄阳工作室座位后的一面柜子,这好比他心灵的栖息所,感到疲惫的时候,身后的微观世界就是力量。郑霄阳还有一个习惯,他喜欢把观察到的昆虫通过画笔记录在纸上,装订成册。

郑霄阳展示他收藏的昆虫标本。受访者供图

这些自制画册,是由普通的白色A4纸张装订起来的,郑霄阳为它们取名《奇妙的昆虫》,纸上的一笔一画,皆是他基于对昆虫的观察和了解写下的。瓢虫的身体结构在他的笔触下一览无余,“蚜虫克星”草蛉的生活习惯,也被他手写整理出来,郑霄阳的画册没有过分的色彩,已经泛黄的纸张无声显现着他多年的坚持。

郑霄阳自制的昆虫画册。受访者供图

“昆虫对我来说,是一种有意思的生命体。”郑霄阳喜欢在玻璃缸前观察昆虫们的生活,它们生命历程的演变,捕食的状态,对他而言都是有趣的体验。“只是知道这是什么虫子,并不能满足我,当我去了解一些看似原始和简单的生命时,我会去思考生命的演化,在这些小家伙身上,其实也蕴藏着生命的智慧。”

在生命面前永远保持谦卑

比起自然科学家,科普博主的头衔赋予了郑霄阳新的责任和使命。他说:“我们面对的是广泛的大众,责任就是转换,一是转换视角,二是转换知识。”在许多人的眼里,虫子往往有着恶心、恐怖的评价,这是郑霄阳最想改变的一件事,于是他拿起镜头,拍摄昆虫们的日常,将昆虫知识变成有趣的内容传播出去,让空中阁楼上的东西落地。

设想一个场景,走在路上的一个人肩膀上突然落着一只飞蛾,面前飞过的蝴蝶抖落翅膀上的粉粘在手上,不小心摔倒摸到了癞蛤蟆的皮肤,这个场景听起来似乎很糟糕,但在郑霄阳的眼里,不过就是和自然生物偶然的一次亲密相处罢了。他说:“关于虫子的负面传言很多,但未必真实,就像飞蛾落在身上它并不会咬人,蝴蝶翅膀上的粉和癞蛤蟆的皮肤也并没有毒性。”

郑霄阳和竹节虫。受访者供图

在郑霄阳近期的一个科普视频中,他为一只残疾的蝴蝶做了“换翅手术”,让蝴蝶有了一次空中飞行的体验。那是一只偶然被发现的蝴蝶,因为羽化的时候左边翅膀没有完全展开,导致无法飞行,郑霄阳将它捡回了办公室,剪去了蝴蝶残疾的左边翅膀,又将自己收藏的蝴蝶标本的完整翅膀接在蝴蝶的身上,控制蝴蝶是一件难事,他想到了降低蝴蝶的身体温度,最后顺利帮助蝴蝶换上了新翅膀,帮助它回到了天空。郑霄阳说:“生命就是这么神奇,所以要永远保持谦卑。”

郑霄阳喜欢将昆虫拟人化,这样的表达是为了让大家以平等的目光去看昆虫,他说,自己不是强迫别人去消除对某种昆虫的恐惧或者讨厌,而是希望解开那些被误解的生命现象的本质,让大家的眼光变得更包容和柔和。

夜里蟋蟀的鸣叫,为城市空间带来了活力,萤火虫的飞舞,幻化成点点星光。在它们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作为生物圈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昆虫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关联着无数生态网络,共同组成我们生活中的多样且复杂的世界。郑霄阳仍在他的昆虫宇宙中积极探索着,他说,要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物种,星空之下,每一个生命都叫做奇迹。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翟永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