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诗二首
《五月》
如其春天只有一次的相遇
这该是怎样的不舍得失去
为什么我们有时说不定
要捉住一只正飞的蝴蝶呢
他只有这一次的生命
苇叶的笛声吹动了满山满村
象征着那五月来了
不美吗?这时的黄昏
把青春卖与希望的人
因青春而失望了
快乐是这样的时候
当我醒来天如水一般的清
那像你的眼睛,爱
她说我消瘦了,我的心
轻轻的落出天外
听惯了来复枪声
会想到命长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不是吗?爱
五月里的杜鹃,野有鹿鸣。
(选自《夜》,1933年夏出版)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
年青的一代需要飞翔
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
我仿佛听见原野的风
吹起了一支新的乐章
红色的果实已经发亮
是的,风将要变成翅膀
让一根芦苇也有力量
啊 世界变了多少模样
金色的网织成太阳
银色的网织成月亮
谁织成那蓝色的天
落在我那幼年心上
谁织成那蓝色的网
从摇篮就与人作伴
让生活的大海洋上
一滴露水也来歌唱
1961年9月
(选自《人民文学》1961年11月号)
诗人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一只蝴蝶千载飞
作者:陆红颖
蝴蝶,大自然的舞姬,会飞的花朵。历代涉蝶诗有五千余首,在现代诗人中,唯林庚笔下一再翩跹着柔性的“蝶”意象,蕴蓄多层寄寓,承续了传统的文人咏叹,使诗作别具婉约风采。
一
林庚:“直到一九三七年我都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写诗上。……当时我自幼居住在北京,从‘九一八’后实际上已经处于边城的地位,一种内心深处的荒凉寂寞之感,萦绕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便构成这一段我写诗的主要生活背景。”①兵临山河、满目愁城的滞重生存,诗人格外渴望释放心灵,林庚借蝴蝶追慕着一种飞翔无羁的童真以及飘然际遇的恋情。
《那时》:“人的娇小/宇宙的函容,/童年的欣悦,/像松一般的常浴着明月;/像水一般的常落着灵雨;”回忆晶莹世界里儿童的嬉戏、率性的尽意,“如今想起来像一个不怕蛛网的蝴蝶,/像化净了的冰再没有什么滞累”,安享生命的无忧、愉悦的极致。《正月》:“蓝天上静静的风呀正徘徊/五色的花蝴蝶工人用纸裁/要问问什么人到过庙会去/北平的正月里飞起风筝来”。北平正月大地冰封,世态晦暝,诗人托儿童的蝶筝,寄望于精神的蓝空上悠游高飞。传统诗歌也常以蝴蝶写童稚,例如晚唐李商隐:“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骄儿诗》) 南宋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二首》)都形神毕现,逸出轻盈纯粹的气韵。
《五月》:“如其春天只有一次的相遇/那该是怎样的不舍得失去/为什么我们有时说不定/要捉住一只正飞的蝴蝶呢/它只有这一次的生命”,“快乐是这样的时候/当我醒来天如水一般的清/那像你的眼睛!/说我瘦了,我的心/轻轻的落出天外”。爱的相识、心灵的皈依也许只有一次,林庚以蝶写情,带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唯美色彩。蝴蝶柔弱而斑斓、奇艳而短促,它眷随芳春、倾诉相思,伤惜落英、孤影低徊,因之成为爱情的经典意象,历代诗人多有涉笔:西晋张协“蝴蝶飞南园”(《杂诗》);南朝梁武帝“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古意二首•之二》);李白“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春感诗》);“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思边•一作春怨》)。中唐李贺诗中的“蝶”意象已与女性的妩媚相连,风调绮艳:“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牡丹种曲》)“弄蝶和轻妍,风光怯腰身”(《兰香神女庙•三月中作》);“蝶飞红粉台,柳扫吹笙道”(《感讽六首》);唐代赵磷《因话录》卷三云:“李贺作乐府,多属意花草蜂蝶之间。”即指出了寄托的柔性特征。晚唐李商隐几可称为“蝶圣”,把凄怆的恋情本事隐迹于弱蝶,别具惊人心怀的悲剧内质:“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无题二首》)“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柳枝五首》其一)“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当句有对》),暗喻了爱的错隔、情的永殇。清人程梦星笺云:“义山尝有‘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故好以蜂、蝶比美人。”②李商隐还有以蝶寄哀的悼亡诗:“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属疾》)“浦冷鸳鸯去,园空蛱蝶寻。”(《独居有怀》)并借韩凭化蝶的典故,幻想与亡妻重聚:“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青陵台》)“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蜂》)从而使蝴蝶负载深挚,默契天上人间。此外,晚唐温庭筠“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偶游》);“春来多少伤心事,碧草侵阶粉蝶飞”(《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北宋周邦彦“却倚阑干吹柳絮。粉蝶多情,飞上钗头住”(《丑奴儿•叶底寻花春欲暮》);“歌板未终风色便。梦为蝴蝶留芳甸”(《丑奴儿•美盼低迷情宛转》),均以蝶言情。南宋薛季宣“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游祝陵善权洞》),最早描绘梁祝化蝶,是写梁祝之爱的第一诗。综上追溯,林庚借蝶的情诗渊源久在,缠绵千年,给此类诗作笼上歌挽的艳影。
二
当林庚幻想的目光触及沉蔽故土,就有了梦醒的痛觉,失落的感伤。《天净沙》:“午睡中隔着一片夏/柳墙外琴声到人家/五色的蝴蝶飞去了/夺目的开着杜鹃花”,引用“庄周梦蝶”典故。《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梦中化蝶的远逝,征喻着理想的虚幻,映对出尘世的艰辛。古典诗词多用此典,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枕寒庄蝶去,窗冷胤萤销”(《秋日晚思》),“战功高后数文章,怜我秋斋梦蝴蝶”(《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慨叹羁踣遭逢,往昔如梦。唐代崔涂“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春夕旅怀》);南宋辛弃疾“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满江红•点火樱桃》),借蝶梦遥望乡关,神伤飘萍。南宋张孝祥“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水调歌头•泛湘江》),厌弃官场浊世,寄愿隐居田陌。南宋吴文英“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思佳客》),悼思佳人旧梦,空对浅柳斜阳。古代与现代诗人的蝶梦情结,都呈示出心灵世界与苦患人生的尖锐对峙,以及无可排解的深忧沉郁。
王瑶先生曾概括林庚创作时的心境:“他孤独,也不少幻灭的感觉,但也压不下又去追求的情绪;正像一个夜行人,他是在孤独中摸索着的。”③林庚诗中的“蝶”意象,还寄寓着孤独者的自我形象。《春野》:“仿佛傍午的一点钟声/柔和得像三月的风/随着无名的蝴蝶/飞入春日的田野”;《秋之色》:“当凝静的原上有零星的火/清蓝的风色里早上的冻叶/高高的窗子前人忘了日夜/你这时若打着口哨子去了/无边的颜料里将化为蝴蝶”(此诗写于一九四二年的福建长汀,已处抗战期间)。诗人自比为蝶,乱世风萧里冉冉孤飞,纤纤而凄迷,寻觅何处有翠色的春、彩异的秋。中国诗史上咏蝶者众,如北宋谢逸“吟《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④,但真正使“蝶”意象与诗人魂魄融一、同感悲戚的,是旷代孤独者李商隐,“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贱艰虞多。”(《安平公诗•故赠尚书韩氏》)他的五律《蝶》诗共四首,其一: “孤蝶小徘徊,翩翾粉翅开。并应伤皎洁,频近雪中来。” 雪中蝴蝶已不是自然之蝶,而是自我的拟化,于酷冬的黯淡里求索一线皎洁的光芒。《蝶》二:“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飞抚往事、伤逝华年。清代朱彝尊这首诗:“无一句咏蝶,却无一句不是蝶,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此真奇作。”⑤
“蝶”这一富含深寄的婉约意象,穿越历史的远空,轻落在林庚带着芬芳忧郁的诗丛,播散开悠悠古韵。一九三五年李长之的诗评《春野与窗》,称林庚为“优美的闲雅的中国气息的诗人”,诗歌有“若即若离的人间味”⑥。废名评林庚三十年代的新诗:“我读了他的诗,总有一种‘沧海月明’之感,‘玉露凋伤’之感了。……而在新诗里很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了。”⑦四十年代以后,林庚转向致力于诗学研究,成为一代大家。他在诗论上高倡“盛唐气象”:“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的展现在眼前。”⑧推赏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诗风,与林庚青年时的创作风格截然相异,形成别有意味的文学现象,谨在此提出。“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⑨
①林庚:《林庚诗选•后记》,《林庚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清乾隆东柯草堂刻本。
③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修订重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26页。
④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卷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5页。
⑤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第四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90页。
⑥李长之:《春野与窗》,载《益世报•文学副刊》,1935年5月1日。
⑦冯文炳:《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5页。
⑧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⑨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南海出版公司,1988年版。
《名作欣赏》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陆红颖,女,安徽阜阳市人,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