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朋克酷毙了,杀马特却被嫌恶?

为什么朋克酷毙了,杀马特却被嫌恶?

首页冒险解谜朋克大暴走汉化版更新时间:2024-10-12

不瞒大家说,小羊看了一个周末的*马特纪录片,非常动容。

嘘,你们先别笑。

纪录片名叫《*马特我爱你》

羊知道在很多人心中,*马特=城乡非主流,是低俗文化的代名词。

但纪录片导演李一凡并不这么想。

他一听说*马特时可激动坏了,中国终于有自己的朋克了。

他心想:这群*马特,一定是有文化、小资的一群人。

李一凡导演的想法是有根有据的。

朋克是一种叛逆文化,各个国家都有。

比如日本的不良少年,叫「朋克暴走族」

影片《我是大哥大》

同样强烈易辨的群体色,同样极端方式的追求个性、同样的看起来不好惹、同样的反主流。

但朋克酷毙了,*马特却被嫌恶。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参差的境地呢?

咱们今天呀,就是聊天儿形式。唠唠嗑,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朋克是什么?

朋克是一种文化抵抗,反抗的是消费社会。

啥意思?

浅显理解起来就是:消费社会把“美”重新编码,建立起一套“虚假需求”,目的是让你花钱。

什么虚假需求呢?羊想到两个很好懂的例子——

比如,粉红税

把粉色赋予“女性化”含义,强调粉色是可爱的、纯真的、浪漫的…

就可以让粉色的商品卖得更贵,无形之中也会加剧「女性贫困」

再比如,金发税

把金发赋予“美女”含义,就可以让更多的女性去花钱染发。

这一现象在东亚并不明显,但在欧美则很盛行。

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消费。

而朋克是反消费的,拒绝被定义下的自我——思想解放、尖锐的反主流。

看起来不好惹的朋克们颇有点“去伪存真”的意思呢!

最开始的朋克,是一群对社会和现实不满的劳工阶层青少年,摆脱商业控制的音乐。

直白点说,朋克代表的是贫穷青年的叛逆心。

撕破的服装,粗俗的纹身、抢眼的发型、夸张的饰品…就是朋克们反传统的外在表现。

发展到现在,朋克也影响到了一些时装设计师,走进了时尚圈。

比如那个创造小土星的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就是时尚圈的朋克教母

同样的贫穷、同样的年轻、同样的叛逆。

*马特咋没时尚起来呢?

没能成为本土朋克的中国*马特

导演李一凡起初的构思,是想拍中国的文化抵抗和审美自觉。

于是,他找来了*马特创始人——罗福兴

长大后的罗福兴开了一家理发店,却不再梳*马特发型。

罗福兴十四岁就出来打工了,那时候工厂流水线上的生活让他感觉很麻木

羊的朋友采访时有接触过某流水线工厂的工人,用朋友的话来描述是:你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一定无法理解,他们像没有思想的木头人。

青少年总是有想法的。当罗福兴意识到这种麻木,他便成了那个想要做出改变的人。

他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想要体会“活着”“存在”的感觉。

怎样能做到这一点呢?

答案:模仿偶像。

当时最火的明星是杰伦,但罗福兴发现国际排名上杰伦排才第十。

杰伦:哎呦?打扰了。

要模仿就模仿第一名,玛丽莲·曼森



没想到,罗福兴的打扮引起了很多像他一样的青少年的追随——大家都想通过个性的打扮,来摆脱这份厌世和悲观。

彼时葬爱家族一家独大,罗福兴要为自己的家族起个名儿,好跟他们区分开来,于是「*马特」诞生了!

罗福兴最开始是看中了英文“smart”可以翻译为“衣着光鲜的”。但直白的音译为“斯马特”不够酷,于是叫“*马特”。

考考大家:葬爱和*马特什么区别?

如果葬爱是城市孩子玩的非主流,那*马特就是农村孩子们的非主流。

葬爱是黑暗的,*马特是七彩的

开个玩笑,葬爱是“矫情”,*马特是“神经”。

葬爱:人类,你很无聊。

*马特:人类,快注意我。

可以说虽然同样是非主流,但葬爱是在鄙视链上游的,一部分非主流甚至不承认*马特是非主流。

纪录片《*马特我爱你》中提到,*马特最大的爱好是溜街

三五成群,到街上走走。炫酷的发型,引人侧目。

*马特造型,让他们觉得很酷、很自信。

*马特杨鹏说“感觉外面这么乱,太朴素了怕被人欺负,就想搞搞发型和纹身,看起来凶一点儿。”


*马特丽萨说“我把外表打扮得很强硬,就像一只刺猬,人家就碰不到我得内心,就不会质疑我。”

但*马特们的自信,却让别人感到厌恶——

最疯狂的时候有*马特正在吃饭,就被隔壁桌的人强行按在地上烧头发。

为什么呢?

审丑并不是原罪

羊想从审美的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马特本质是审丑,而审丑是有区间的:

1、轻度审丑会让他人产生审美优越感,就会带来好笑的感觉,例子有郭老师;

2、过度审丑会让他人感觉到攻击性,但*马特们作为弱势群体却可以通过这份攻击性获得安全感

这也是朋克、葬爱不会遭遇网络围剿的原因,因为他们本身还是审美范畴

当消极情绪有意义的表达时属于美,非主流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意义——文化抵抗和审美自觉。

比如,悲剧虽然悲,但却属于美。

朋克之下诞生的朋克美学虽然背离初衷,助燃了新的消费时尚。

在《叛逆国度》一书中,作者认为:

数十年的反文化叛逆运动没能改变任何现实,不仅未能抵抗或阻止消费主义大潮,反而令它愈演愈烈。

正是这一点,让朋克存活了下来。

但*马特属于社会复杂的层级结构中最弱势、最没有话语权的那群人。

他们喜欢的,既不能迎合消费,又没有什么意义

当消极情绪失去意义之后就属于审丑范畴了,而审丑过度人们就会感受到被攻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环境中注意到*马特、围剿*马特。

10多岁就背井离乡、磨人的流水线、半封闭的生活,注定了*马特在这场网络战役中失败的结局。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燃料,即便短暂的找到团体又迅速式微…

年轻、教育程度低、迷茫、只能靠自己…

尽管这样的造型对于他们是精神出口和心灵解药,属于有意义的审美,但对于其他人没有意义。

《乌合之众》中写道: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不过从感受,以及被这些感受驱使的行动来看,群体的表现要比个人表现得更好。

于是,*马特的审美被大众剥夺,很快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美国时事刊物《外交政策》是这样评价*马特的:

“*马特夸张的时尚选择折射了更为深层的问题:集体性的疏离,这是中国大规模的民工潮和不断扩大的阶层差异所引起的副产品。”

如今,互联网上的*马特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味道。

我们能看到的更像是取悦众人的轻度审丑,博君一笑,让人产生审美优越感。

当年那群真情实感*马特的青年,虽然已经换了发型,但在纪录片中提起来仍旧热泪盈眶。

感谢那个年代,也让底层青年有了难忘的青春回忆。

但是农村不会消失,底层永远存在。

没人关心现在这些困于生活的少年,用什么来逃避层级压迫下的苦闷。

他们依然面临着人生的不对等,依旧笼罩在制度性排斥的阴影。

视频结尾,羊看到弹幕上很多网友都在刷:我为我曾经的傲慢与无礼感到羞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