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幽默滑稽表演艺术家刘全和、刘全利
《照镜子》剧照
刘全利早期模仿卓别林演出
《橱窗模特》剧照
二○○八年,刘全和、刘全利和陈佩斯在一起排练
《指挥家与钢琴家》剧照
《街景趣事》剧照
2016年1月,刘全和、刘全利随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到新疆“西陲第一哨”慰问演出
2009年1月,刘全和、刘全利随中国文联赴四川绵竹慰问演出
“大家好,我是哥哥刘全和!”“我是弟弟刘全利!”“我们从12岁开始,到今年已经从艺49年,将近50年了!”
年逾六旬的兄弟二人是双胞胎,活力四射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他们打破了“小丑”的刻板形象,融多元艺术表达于一体,撷取生活点滴融于创作与表演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难以复制的“双胞胎幽默滑稽艺术”,令人捧腹、引人深思,告诉人们“小丑不丑”。
1992年,两人的滑稽节目《照镜子》在意大利第九届世界滑稽比赛上获得全场唯一一个“金小丑”奖。27年过去,两人是唯一一对凭借滑稽表演拿下“金小丑”奖的中国演员。近50年来,他们创作表演的《橱窗模特》《摄影爱好者》《蜜蜂的报复》《指挥家与钢琴家》等节目,获国内外大奖无数。
现在,刘全利担任中国杂协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杂协滑稽艺委会主任等职务,刘全和担任中国杂协理事、中国曲协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等职务。本期艺苑百花,让我们走近滑稽表演艺术家刘全和、刘全利。
勤学苦练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在铁道兵文工团,刘全和、刘全利因为独特的双胞胎形象,被招入了杂技队。原本学舞蹈的他们,转练杂技后是技术最一般的两个学员,他们发奋刻苦,完成了后来者的全面超越,这个过程也奠定了他们一生的艺术秘诀:勤学苦练。
○中国艺术报:你们12岁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文工团,从练习舞蹈、杂技到转入滑稽表演,从艺49年至今活跃在舞台上,魅力不减,你们是如何保持文艺之树常青的呢?
●刘全和、刘全利:一个演员要走得长,走得远,要出作品,首先要做到四个字——勤学苦练。无论多大的天才,多么有天赋的演员,离开了勤奋是走不长的。
我们12岁当兵,在从全国各地招到铁道兵文工团的这拨学员当中,我们的条件非常一般。我们一开始被分在舞蹈学员班,舞蹈演员必须是腿长、胳膊长、有软度,而且形象得好,而我们就占一个双胞胎形象。平时老师都还挺喜欢我们,但真正一到训练的时候就被甩到边上去了,谁跳得好老师会更关注谁。一个演员在训练上得不到老师的指点,是最痛苦的事。
在五六岁的时候,父亲经常带我们到公园去练武术。当时天特别冷,冻得手上直出血。参军两年之后我们从舞蹈转到了杂技,练杂技就更苦了。当时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杂技,倒立、翻跟头、钻圈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首先倒立就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我们胳膊不直,倒立不到一分钟,“咣”就栽下来了,别的学员能做十几分钟。老师对我们说:“你们实在不行的话,就送回家!”
于是我们起早贪黑地训练,背后下了好多功夫练习靠顶,胳膊弯儿用绑带绑紧勒住,从坚持一分钟、两分钟,一直到了15分钟。没过多久,转体720°、后两周跳、前两周跳、原地30个小翻等,练得特别强。那时训练比较艰苦,也不够科学,刘全利的跟腱曾经断过,刘全和的腰、膝盖受过伤。我们在医院里仍旧每天进行体能训练,练习手技,锻炼腹肌、背肌,训练就是不能停。在杂技方面我们要出人头地,一定要练得特别强,在全军、全国,必须要有影响力。
其实一开始有一种误区,觉得技术好就是最好的,没想到到了舞台上,也就是翻个跟头、耍个大顶,几下子就下去了。我们觉得这样表演不美,舞台艺术是美的艺术,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主动跟着舞蹈队进行舞蹈训练,外头有演电视剧、话剧的,我们就去跑龙套。艺术都是相通的,体验一下不同的角色,对表演很有帮助。我们特别喜欢看体操,学习体操动作的规范标准,学习它的舒展。我们潜心按体操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的翻跳也有了一种非常美的感觉。同样的动作,我们做出来的就要比别人的高、比别人的美,综合能力要比别人强。
转入滑稽扎根舞台,
打磨精品摘“金小丑”
拿到全国、全军范围的奖项后,30多岁的刘全和、刘全利,开启了新的舞台生命,从模仿卓别林到原创《照镜子》,他们经历了创作作品的艰辛过程。无论自己的演出多么火爆,他们都会虚心向其他艺术家请教学习。当《照镜子》一举获得国际大奖,内心激动的同时,他们要从零开始。
○中国艺术报:后来你们的杂技节目《双杠椅子顶》《钻圈》等获得了全国文艺调演优秀表演奖、全军文艺汇演二等奖等诸多奖项,当时两位是怎么从杂技转入滑稽艺术的?
●刘全和、刘全利:一般杂技演员在二十五六岁就被淘汰了,我们在全军、全国拿到奖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面临着离开杂技舞台。我(刘全利)特别喜欢舞台,舞台就是我的生命,我离不开舞台。我(刘全和)喜欢给观众带去技巧,带去欢笑。有一次为波兰考察团演出,波兰的艺术总监看过我们表演后,说你俩有点像卓别林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在台上的那种风采、幽默、灵巧。听他这么一说,我们赶紧买了卓别林的录像带钻研,我们觉得这个路子适合自己,能继续往滑稽幽默的方向发展,就开始模仿卓别林,加入中国传统滑稽、杂技技巧元素,在全国各地演出都非常火爆。
○中国艺术报:从事滑稽之后,你们凭借《照镜子》一举拿下有“杂技奥斯卡”之称的“金小丑”奖,二十多年过去再看《照镜子》,依旧经典。请谈一谈这个节目的创作始末,它之所以成功并历久弥新的原因。
●刘全和、刘全利:有一次到香港演出,效果不如内地那么火爆。我悄悄问香港的观众:“为什么你不喜欢卓别林?”他说:“我喜欢卓别林,但你们这是模仿,模仿就不是自己的东西,你们要想成功,就要形成自己的品牌。”观众这么一说,我们醍醐灌顶,必须要琢磨原创节目。从哪儿开始做呢?突然有一天我们一回头,咦,这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俩人长得一模一样。我们就赶紧找人制作镜框、找舞蹈老师,开始创作《照镜子》,搭出了节目框架。
那是1985年,正好赶上随全国青联去新疆慰问演出,同队的有姜昆老师、陈佩斯老师、殷秀梅老师等知名艺术家。我们像学生似的,经常说:“我们待会儿演出个节目你看看,多提意见。”后来就跟他们成了朋友。陈佩斯老师帮我们细排《照镜子》,细磨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心理的节奏、荒诞的元素等等。那时候姜昆老师经常在北京搞创作会,我们经常听他们分析作品,分析作品的结构怎样从开始到中间到高潮,最后怎么结束,等等。
因为我们是杂技演员,没有进过专业院校学习过表演,我们就要从零开始,需要静下心来,甘当小学生,好好向这些老师们学习,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才能充实自己,不断提高。
这个时候,《照镜子》在北京各大舞台演出特别火。现在还有好多人说,“当时看过你们俩的《照镜子》”。为什么《照镜子》在人们心中能被记住?说明它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一个精品,它是反复磨炼出来的。
○中国艺术报:《照镜子》获“金小丑”奖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参赛过程中有哪些趣事?
●刘全和、刘全利:我们去意大利比赛,从罗马转机到西西里岛,下了飞机发现道具没有到,急得我们不知道怎么办,跟机场工作人员说赶紧帮问问,一查说行李在法兰克福,转机的时候忘记给装上了。到了比赛场馆,先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所有演员聚在一起,听一位大胡子负责人说,这次咱们争夺一个奖——“金小丑”奖,他揭开红布露出了奖杯。那么多国家的演员争一个奖,我们更没底儿了,心里还想着道具到哪儿了。中午,道具终于来了,晚上合光排练,每个节目都是半个小时排练时间。
比赛演完谢幕的时候,我听到念上台的名单,第三个是China,我说“完了,咱俩可能是第三名”,但看看第一个上台的节目也不像是可以得冠军的,后来一想,这是按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的,C排在第三位。报完所有国家,演员站了一大排,主持人宣布:获得意大利第九届世界滑稽比赛“金小丑”奖的是China,刘全和、刘全利。哇!兴奋的我们刚要把奖杯拿起来,奖杯就被主持人拿走了,说“I’m sorry”。我们以为听错了,大汗立马就下来了,红着脸站回队伍。原来,主持人是要邀请出席活动的意大利领导上台,为刘全和、刘全利颁奖。就是我们!我们把奖杯举起来,这时候觉得几年辛苦付出的劳动都值得了,多少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多少年的勤学苦练终于有点收获了。
当时面对鲜花、掌声,以及各方面不断的宣传,我们觉得:事后画一个零,一切从零开始。获奖是对我们的肯定,更增加了我们从事滑稽艺术的信心,继续往前走。随后我们创作了《橱窗模特》《摄影爱好者》《街景趣事》《同桌的你》……2009年我们做了一个幽默滑稽专场,叫“快乐人生”,2017年、2018年又做了一个滑稽专场叫“哥俩乐翻天”。这些年走过来,我们身上就是八个字,勤学苦练、脚踏实地。
“你优我绝,你绝我特”,
综合性强成就好表演
看完2018年全国滑稽比赛,刘全和、刘全利直指当下的滑稽演员没有紧跟时代。用心探索、深入生活成就了刘全和、刘全利艺术的独特创意。当许多人认为滑稽是逗人一乐的玩意,他们却从各方面丰富、钻研滑稽艺术,这不仅是他们对滑稽全面的认识,更是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
○中国艺术报:从艺近50载,你们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幽默滑稽作品,每一部都独具创意,很多细节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让人觉得通透,很有亲切感。请结合具体作品谈一谈其中的创作故事。
●刘全和、刘全利:一个好的作品,必须接地气,有温暖,必须和别人不一样。你有独特的东西,才能立得住,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绝,你绝我特,发挥自己的特点,把每个节目做到极致。人的一生要留点特别好的作品,留给观众。近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叫《同桌的你》,在背上分别画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用后背演。有一次在清华大学演出,一位教授看完之后到后台找我们,说你们演得太好了,这个节目又勾起了我童年时代的回忆。
再比如《街景趣事》,创作灵感是戛纳电影节时,我们演出以后在海边看到大街上一男一女用提线木偶表演,伴着音乐,好玩儿极了,我说如果能把这个形式融到我们的节目里多好。之后我们跟着中国曲协到福建泉州演出,专门探访了一位做提线木偶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他家里学习。无论是什么创作,都离不开生活,要观察生活。这个节目里面也有一种讽刺,讽刺生活中那些乱扔纸屑果皮、不讲究卫生的行为,最后受到惩罚。
好的作品,一是得用心,二是得有生活,光靠空谈或者想象是不行的。我们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向姊妹艺术以及其他行业学习。
○中国艺术报:当下很多人对滑稽的认识就是小丑,多起到暖场作用,吹个气球、变个小魔术等,给观众带来欢笑。像你们创作表演的节目一样,带有完整剧情、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带来温暖或者反思,这样的滑稽节目少之又少。请两位谈一谈对滑稽艺术的理解,怎样的滑稽才是好的滑稽?
●刘全和、刘全利:幽默滑稽分三个档次,那种夸张式的戴个红鼻头,穿得花花绿绿的,在大街小巷吹个气球,哪儿开业的时候招揽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外在的表演。这个层次追求的是吃饱饭,在外边演出有点收入。第二个层次是必须创造出有点思想、有点内涵、有点故事的作品,要有知识、有文化,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第三个层次,幽默滑稽是一种智慧,不是那种逗人一乐就完了,作品结构上要很巧妙,让观众看完之后有所回味,这样的作品才能生存下去,才能长久。
真正做滑稽要静下心来,滑稽没有语言,是通过无实物表演给观众带来欢笑,这种功力不是一两天能获得的,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滑稽演员的技巧、能力、表现形式等,一定要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非常强,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好的滑稽演员。
○中国艺术报:2018年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滑稽比赛举行,距上一次全国性比赛已经20年,仅11个节目进入决赛,且节目质量略显逊色,业界整体状况不太乐观。作为大赛评委,请谈一谈对我国滑稽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看法。
●刘全和、刘全利:看完全国滑稽比赛以后,我们的感受是正如现在所说的滑稽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我觉得他们现在就是没有和时代同步,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那种水平上,就是应付逗逗小孩子,还没有进入到一个高层次。这个时代发展这么快,如果还在表演过去的内容,肯定会被淘汰,观众也不买账。我们这么多年的体会是,既不失去杂技滑稽的魂,外在又是幽默的表演形式,一定要大胆创新突破,才能在这个时代当中立足。
其实我们能走到今天,也是借用了好多姊妹艺术。滑稽是多种形式的,像我们属于一种创新式的滑稽,人家说,他们的滑稽已经超出了滑稽的范畴了,他们会的东西太多了,已经把滑稽艺术的综合力升华了。我觉得一个滑稽演员,他是个“杂家”,应该是各方面都很好,身上要有各方面的功夫。现在的滑稽演员是什么情况?可能杂技技术不行就去搞滑稽,或者有伤病了,那就去演滑稽吧,画个笑脸,就当滑稽,这种认识太浅,把滑稽弄得非常简单。我曾经说过,演员技术好的不会表演,会表演的没技术,会表演又有技术的不能创作,都不能胜任滑稽演员,它是一种综合性太强的艺术。所以滑稽演员还是多下点功夫,多用点心,而且从舞蹈、杂技、戏剧、哑剧、曲艺等各方面去努力,你的综合性越强,表现力就越大。
滑稽也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传统的东西要保留,比如过去像扔球、抢椅子、修路灯、扔钱等,有它们那个时期幽默的结构,但是拿到现在,套路有点老了。我们必须要创新,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思维把它创作得更好。比如《修路灯》的结构特别好,现在拿过来演也特别好。当时我们把这个节目和陈佩斯老师一起进行了再创作,用电视的手段表现,并且加入很多新元素、新桥段。现在的滑稽演员要把那些好的传统的东西先继承过来,用现在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相吻合,我觉得这是学习创作滑稽的过程,节目也会是一个亮点。
心贴老百姓志愿服务,
马不停蹄是一种幸福
“在路上”是刘全和、刘全利的常态,作为文艺志愿者的他们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常常今天还在祖国腹地山区,明天就要飞赴边陲要塞,田间、工地、工厂、营房、学校、敬老院,哪里都是他们的舞台,他们为基层群众带去了欢笑,也不断收获着奉献的动力。
○中国艺术报:在做文艺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过哪些动人的故事?你们也年过六旬,为何“乐此不疲”?
●刘全和、刘全利:“我志愿,我服务,我成长,我快乐。”我们是文艺志愿者,特别高兴跟着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有一次我们去了世界上最高的舞台——甘巴拉雷达站,海拔五千多米(5374米)。在那儿演出缺氧,喘不上气来,我们上台前吸氧,演出之后再吸氧。虽然说苦但也就是几个小时,而我们的战士长期在那里守卫祖国边疆,这种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
青海玉树地震以后,我们马上就去慰问演出;我们去过“西陲第一哨”,在边境线上为战士演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我们不怕任何困难。每次去这些地方都是一种洗礼,都是一种学习,都包含一种敬佩。虽然有时候要坐一天车,或者下了飞机就演,身体不适,发烧、感冒,但看到战士、看到老百姓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生活,我说我们苦一点、累一点或者难受一点算什么,我们时刻准备着把自己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他们。
志愿服务应该是长期的,我们要坚持下去,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去服务人民,切记你的心贴老百姓越近,老百姓对你越亲。到百姓当中去服务也是一种幸福,每次下去苦一点、累一点,你的作品得到观众的掌声、笑声,这是最好最幸福的享受。
从艺50年,紧跟新时代
在完成了对自己艺术生涯近乎是总结性的幽默滑稽专场演出后,刘全和、刘全利依然干劲十足,他们本着对艺术的信仰,对观众的真情,紧贴时代,扎根人民,决心要创作出超越自己的节目。
○中国艺术报:2017年、2018年你们举办了“哥俩乐翻天”幽默滑稽专场,在北京、上海、深圳、开封等地火爆上演,可以说是对两位从艺近50载的一次总结,有哪些心得体会?
●刘全和、刘全利:一晃从事艺术也将近50年了,能走到现在也是靠我们自己喜欢,当事业去干。虽然说现在年近62岁了,但是心态也就40多岁,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青春朝气和活力,我们还能干,还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但是一个人要超越自己是挺难的,我们在各方面朋友的帮助下要努力不断超越自己,只有超越自己,颠覆自己,才能再往前再走一步。
新时代要有更好的作品,跟时代同步的作品、与时俱进的作品、和人民血肉相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好的创作都是来自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人民,一个演员什么都不是。老百姓喜欢你,是喜欢你在舞台上的好作品,给人温暖,给人情感,给人哲理,给人欢笑当中有些回味的东西,给人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演员要追求德艺双馨,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创作。
○中国艺术报:最近是否又创作了新的作品?
●刘全和、刘全利: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定要有更好的作品来献礼,我们也在积极地准备。我们每天做梦都在想着创作出一部好作品,也找人去谈,我们到陈佩斯家,谈创作想法,他说你们真聪明,老有想法。我们在构思的这个作品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颠覆,也是一种创新的东西,争取拿出来献给观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