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用了三个章回写猜谜,分别在隐喻什么?

曹雪芹用了三个章回写猜谜,分别在隐喻什么?

首页冒险解谜书中谜语更新时间:2024-04-26

谜语,多被用于表现智力、娱悦身心,大多是只言片语或短小韵文,算是极富趣味性的口头文学艺术了。作为民间文学中的一种,谜语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汉末,蔡中郎《曹娥碑》上所书“黄绢幼妇,外孙韭白”八字,被杨修解为“绝妙好辞”便是极著名的例子。后来,也不知是谁的奇思妙想,竟将这简短语言写绘与五彩斑斓的花灯上,渐渐的成了元宵节的一种游艺。

《文心雕龙·谐隐》有云: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何其精辟!谜语原是要人猜出来的,如既直白且露,叫人一望便知,便让人顿觉索然无味;而若一味追高求险,偏于晦涩,久猜不中,也叫人意兴阑珊。因此含而不露、若显若隐,方显出谜语作者的智力水平和谜语价值。

自唐传奇以来,许多小说中就穿插着谜语,至明清更为盛行。钱南扬先生在《谜史》中曾写道:

“清代小说,以谜语点状事实者,莫先于《红楼梦》,莫多于《镜花缘》、莫精于《品花宝鉴》。”

对于雅俗共赏的谜语,曹雪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吸取了这一种民间艺术的精华,又根据书中情节、人物形象,场景需要,按头制帽,量体裁衣,深刻隐喻人物的人生际遇和命运结局,展示了自己写谜语的艺术才华。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充分运用了谜语。全书共有三回详细描写到谜语。

在第二十二回,有人来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元春久居深宫,突然兴起要众弟妹们作此玩乐之事,大抵是向往普通庶民的生活的。一个皇妃,突发奇想要猜灯谜不仅仅是应时之玩,也是打发无聊天日的手段,那后宫佳丽无数,几时能得君王顾?当然,此举亦是密切与自己家人的联系。

为这一次猜谜,引出了多少有虚有实的物谜。虚的是元春之谜和众人所作的谜,书中都没有写出来。实的是贾环的不通之谜:“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这个谜语谜面上“只”与“八”就不通,且犯直露之忌;谜底又是枕头和兽角两个俗物。也许是要这把环哥儿的粗俗可笑和胸无点墨的形象,用谜传达出来,抑或是贾环此谜别有它意,旁人无从得知。

贾母见元春有兴趣,自已越发喜乐,就命诸姐妹作谜语,来了次家庭灯谜会。她自己带头先说了个“猴子身轻站树梢”的谜。虽谜底是荔枝,但却暗寓了“树倒猢狲散”的俗语。这在贾府如烈火烹油之盛之时,由最高家长口中说出来,透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凉。贾政为让贾母高兴,猜中贾母之谜后,也作了个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从谜面上看,形状、质地、作用都与谜底“砚台”相符,而且这个谜切合了贾政道学先生的性格。才气不足却爱砚台,其谜语暗含作者的讥讽,妙极。

接着,作者以贾政猜谜形式,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宝钗的灯谜从贾政眼中看出,虽一猜即中,但是,“娘娘所作爆竹,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已令”贾政因此心里烦闷”。及至看到宝钗的七律诗谜,更觉不祥,大有悲戚之状。联系到元春薨逝后,贾府被抄家而败落,孙绍祖说迎春乃是五千两银子折变来的;惜春矢志出家,独伴孤灯等等,我们从中可知灯谜系作者看似无意而写,实则伏脉千里,暗示各人的结局。谜语在整个故事的结构中,起到了关联和纽带的作用。

第二次是在第五十回,贾母让众姊妹“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玩”,又举行了一次灯谜会。有李纨出的“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一池青草草何名”打植物一种;有李纹的“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有李绮的“萤”打一个字。这些谜语都是以谜面的字义来扣合谜底,作者通过猜谜又衬托了黛玉反对礼教的精神,勾画了湘云的性格,烘托了探春的才情,刻画了宝琴的天真。史湘云别出心裁,编了支《点绛唇》曲谜:“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这个曲谜谜面雅,谜底俗,猜中者不禁捧腹大笑,既脱俗,又有情趣,实是雅俗共赏的上品。同时,它还处处双关,体现了作者的深意,既对热衷于功名是嘲弄,又概括了宝玉的一生,应了他弃家为僧的结局。

接着宝钗、宝玉、黛玉各写了一首七绝的诗谜,都带有谶语的性质,笼罩着神秘的宿命色彩。宝钗谜诗的最后一句“何曾闻得梵铃声”暗示了聪明过人的宝钗,不曾理解宝玉最终出家,应了她后来对宝玉出家也是谜一样难解的心情。

宝玉的诗谜,首句就唱出“天上人间两渺茫”的悲声,应了他后来对“死神”造成的天人阻隔的无可奈何之恨,将自己一段耿耿痴情的情状,和盘描摹出来了。而黛玉的诗谜却一反其柔弱纤细的风格,“驰城逐堑势狰狞”具有叱咤风云的气势,静思则可理解权势如风云一般,聚则显,散如烟,并不能持久。探春也有一个谜,作者虚写一笔,未及说出,更增添了如梦如烟、飘渺虚无的气氛,加强了对贾府衰微败落的沉重感情抒发。

第五十一回,宝琴作了十首诗谜,引得众姐妹争相猜看。宝琴初进府时,便引得宝玉奔走相告,似乎那钗黛之流都被宝琴压过一头去,贾母更是喜欢得无可无不可,初见便逼着王夫人认其为干女儿,更命宝琴与自己同睡。宝琴的美貌与其可见一般,而此次一次拿出十首七绝,充分显示了宝琴的不凡诗才,纵观全书,还未有哪位小姐有此壮举。

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诗,常常是借咏古人之事来抒发自己感今之情。宝琴以怀古为名,暗隐俗物十件的谜诗确实立意新巧。这十首诗涉及到历史上真实的和小说戏曲中虚构的人物与事件,但它并未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发表了作者自已的评论。诗中描写了北到内蒙古大草原的青冢,南至国门关的交趾,而蒲东寺和梅花观都是传奇中的虚构地名。可见这只是托古为名,实质是集中表达了曹雪芹对大观园女儿结局的预言。作者一反传统谜语写法,一概不予揭谜底,给读者以余兴不尽之感。这造成了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两百多年尚不得其解的后果。人们聚讼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猜测,从多方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创造力;人们惑于假象、迷失真意、难解其味的探幽,从多侧面丰富了作品一击多鸣的艺术效果。

有红学家曾道,宝琴的十首绝句,其实就是《红楼梦》的“录鬼簿”,是已死和将死的大观园女儿的哀歌。这也许是书中未写出谜底的原因。作者让读者发挥自已的想象力,自由地去猜测,猜谜底,猜寓意,真正体现了“猜’的功效。

第九、十两首谜诗吟咏的是《西厢记》中的丫头红娘和《牡丹亭》中的小姐杜丽娘。宝琴用谜诗赞美了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批判。这对塑造宝琴的形象,具有写实的意义。因此引起了宝钗维护封建闺范的争论。黛玉“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的反问,探春“这话正是了”的响应,李纨“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的反击,形成了与宝钗尖锐的对立,让我们看到李纨、探春、黛玉与宝钗的不同看法。这一细节描写,大大丰富了人物性格。在大家闺秀嬉笑猜谜的背后,作者设计的悲惨结局,使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同情溢于言表。

构思奇巧、语言生动的谜语,闪耀着作者的思想火花。它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并且给人们带来美的精神享受。根据史料记载,在《红楼梦》所反映的那个时代,谜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至王公贵族、文人学士,下至村塾酒肆、乡妪儿童,都多有喜爱。曹雪芹把谜语这样别致的花朵,采撷到自己的著作中,巧运神思来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体现了他精妙的艺术构思,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