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综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是一部讲怎样修心的小说,也可说是一部修心游记,借喻孙悟空这颗心猿从花果山水帘洞到灵山雷音寺历经十万八千里路,修成正果的一部小说。
研究西游记有两派(一派是如何炼丹的道派,一派是如何修心的儒派),我们按照修心儒派理解西游记。按造修心这条思路,一步步讲述心猿在曲折中修心成功的历程,《花果山》、《拜师学艺》、《大闹天宫》、《五行山下》、《斗战胜佛》这五部分去写:
花果山:孙悟空出生的地方为什么叫花果山?一般开完花、结完果,下一步是结“仁”,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孙悟空从花果山出生,这个“仁”也就出来了。所以说孙悟空就代表“人心”,作者用这个地名点出了孟子的思想,这实际上就是《西游记》第一回的核心概念。用花果山,这个“仁”---心猿孙悟空,隐含着儒家的观点(后附孟子的思想)。猴王孙悟空带领众猴子们去追根溯源,找到了水帘洞,找到了生命的本源。
水帘洞的水帘:水帘比喻成对我们内心的遮蔽。穿过这个水帘,就得把蒙蔽你内心的东西穿过去,好似拨云见月,这样才能见到心的本源,才能自见本心。
水帘洞:突破水帘洞,乱跑出那个心找到家,找到了安身之处,找到儒家修行追求的一个根本。猴王孙悟空在这里占山为王了,称千岁大王,“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每天就这么潇洒的、充分的享受人生。到这儿,猴王孙悟空还没有修行、修心,就是凡人。所以这个时候,孙悟空为什么走上了修行之路?想到了生命,想长期享受这花果山的生活,想与天地山川齐寿,那就要学一个长生不老的方法,猴王打算云游海角,远涉天涯,设定了一个目标:修成齐天大圣。猴王自登木筏---出发。
附:【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是人之心,义是人之路。如果你舍弃了这条路而不去走,散失了这个心而不知设法找到,可悲呀!人们如果有只鸡或狗跑丢了,都能知道设法找到;有的人心失去了,竟然不知设法找到。学问的正道没别的门路,只是设法找到失去的人心而已。”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心”,则枉生为人;如果失去了“义”,则偏离了“人之路”。所以,“仁义”是不能舍弃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