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想咨询我一些事情。
起因是儿子和她先生又发生了激烈冲突。
老师来电话,说儿子在学校和老师顶嘴、故意不服从安排、成绩下滑。先生一听很生气,追问儿子为什么,儿子说:”老师操蛋,事儿真多。”话音刚落,先生怒喝:“谁教你说的脏话,嘴给你打烂。”
结果,儿子不屑地说:“打就打,有本事,你打死我呀!”
先生火冒三丈,真的取下皮带,把孩子摁在沙发上抽了几下。
朋友说:“我看着都疼,儿子却忍住一声不吭。越不哭他爸越气,打得越凶。现在,俩人算是杠上了,儿子不说话,斜眼看他爸;他爸一肚子火,说两句扬手就要打。”
我说:“这爷俩闹矛盾,你心里也不是味儿吧。”
朋友说:“可不是,他爸说我惯孩子、平时不管教,遇事无法无天;儿子委屈巴巴,说他爸和老师串通一气。现在的孩子呀,也真是难管,你给我说过要民主、尊重他,但越尊重越上脸,一管教就这态度。”
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我了解到她先生做生意,全年基本无休、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跟孩子相处,之前孩子还算“懂事”,成绩班级前十、老师的小帮手、文艺标兵,让他们觉得挺省心;但从上四年级开始,换了班主任老师、家里添了二宝,她精力顾不及,感觉孩子就开始有了变化。
“经常说新老师偏心,喜欢嘴甜的女生。上课提问,他也举手了,但老师就是不叫他,只叫另一个女孩;学校组织朗诵比赛,他之前都是领读之一,这个学期偏偏不选他;同学们课间都在吃零食,老师偏偏点名批评他。”朋友很苦恼,“我也不能去跟老师核实这些事呀,我劝他不要跟老师计较,他不听。老师一打电话和我们沟通,他就怀疑老师又告状,态度更差。”
朋友特别想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让儿子别在他爸面前那么倔强,在学校也别盯着老师的态度、自己好好学习就行了。
这个问题,我感觉还真难,没啥灵验又快速见效的法子,因为孩子的“问题”,根子应该在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上。
十岁左右的男孩,开始进入青春前期。提起“青春期”,大家可能会想到“自我意识、叛逆”“性发育”等等。青春前期,差不多就是预备阶段,孩子开始容易刨根问底,大人觉得他思想还不成熟,但其实孩子对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社会上的事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说说老师、讨论时事都挺正常。
孩子开始更在意同伴、老师的看法,就像朋友儿子所说的:“老师看男生和女生的眼神都不一样,她就是故意刁难我们,眼神里都带着鄙视。”
也开始对父母进行“反抗”,顶嘴、故意对着干。想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收效甚微;像朋友先生这样,用皮带树立家长权威,只会让孩子更抗拒。
因为在这种种行为背后,是孩子积压了很久的情绪:爸爸平时都不管我;家里多了弟弟,自己被忽视;老师爱“告状”,让我觉得没面子和生气;你们一点都不理解和认可我。
情绪不被疏解,要么压抑下来,孩子变得不爱跟人说话、状态不好;要么转化成其他形式,比如明明很渴望父母对自己多一些关注和关爱,但又觉得“和弟弟争宠不对”,就把渴望变成了对弟弟的愤怒。
要么爆发。这种形式最激烈,但相比沉默和伪装自己的情绪,直接的冲突可能反而更好。因为这容易让大人察觉到孩子的变化,从而去了解他、做出改变。
朋友说:“真为难啊,又要理解他,又不能打骂。想想我们小时候,有几个孩子不挨打,现在都变成了琉璃蛋子了,敏感又脆弱,打不得骂不得。”
的确是,不过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虽然条件不好,玩具很少,但自由度要比现在的孩子高很多,比如像我这样的农村“泥猴子”,高兴了,可以和伙伴满地撒欢;被父母打了,跑出去就是小河、树林子,玩一下午,委屈、生气就消失了。
聊了很多,朋友也在不断反思,最终,我俩总结了几个可以先尝试去做的事情:
1.她和先生多沟通,帮先生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尤其是好的方面,比如到家能主动完成作业、可以帮助照顾弟弟;也提醒先生想一想自己10多岁时,也曾淘气、闯祸、不省心过,很多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而不是他故意向大人挑战。
2.增加亲子交流的时间,大人克制住评价、提意见、指责的做法,多鼓励孩子说,比如“老师说你不愿意听她的安排,真的是这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对男孩子来说,爸爸就是最好的榜样。爸爸要多抽出时间和儿子聊天,聊聊男人间的话题,运动、新闻、明星都可以。每周可以固定一天晚上作为“家庭会议”时间,最好让父子俩一起做做运动:打球、跑步、骑行等等,在体力和力量的“较量”中,让孩子精力得以转移发泄、亲子关系也更融洽。
3.多给孩子肯定,孩子再大,也需要鼓励和表扬;越是不乖的孩子越缺少关注和爱。
4.父母也需要学习,比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不吼不叫》《解码青春期》,持续输入,更新 观念,也学习些具体的教育技巧。
一切教育都从我们对孩子天性的理解开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