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创作,尤其是诗歌,更需要语言的自觉和创造。作为主动者,从模仿到创作,从稚嫩到成熟,贯穿其中的主脉是诗人自我生命的发观、认知和实现。诗歌的生成机制,必须经由一波又一波的语言突围和语言搏斗。语言的创新,永远是诗人不可擅离的精神宿命,特别是现代诗,语言的创造力,恒久地伴随着人的生存困境的破解和寻找生命栖居之所的艰砺的旅程。这是一场卓绝而悲壮的语言进军!
那么,诗人如何发掘和创造汉语的诗性?从字源上考察,诗字,从言从寺,这说明诗是对一种神圣去蔽的言说方式的祈祷和沉思。它既标示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又表明诗歌语言是与现实生存对称与对抗的,并和生命异质同构的存在形式。所谓诗性语言,一方面是贴近生命,贴近心灵的去伪存真的生命话语;另一方面,是与生命体验相应的语境生成的语言。因此,诗歌语言的创化,也分两个层次:一是在普通语言中选择与生命血脉相通的词语,或利用原有语素,造成新的词语,以照亮生命的存在;二是依据自我的情感结构、思维结构,营造有机的语境,使词语在语境的土壤上,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语言,广泛地吸纳和融汇古今中外的语言资源,经过个性化和陌生化的处理与改造,使之上升为生命本质和根源性的言说,以此把生命存在推向敞亮与澄明,使之放射出熠熠的诗性光辉。彧儿在诗歌创作与探讨上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她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创作理念,而且也有引入了西方意象派的创作技法,且不留任何痕迹,这正是彧儿熟练地掌握了创作技巧,使诗歌有了创新和提高,必将引领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彧儿在这首《离别》的首节写到,“火车的嘶鸣/割裂了/两只手之间的温度/眼眸中溢出的晶莹/经久不息”。关于离别的文章读过的很多,但几乎千人一面,情感的表达几近雷同,但彧儿在离别的场面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火车的嘶鸣”打破了原有的宁静,这个宁静不但是自然界中的宁静,更是家庭生活中固有的宁静。这份宁静有家庭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是什么原因让情侣或夫妻转瞬相隔千里万里,这是作者的诗中所隐喻的部分。这一句就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悲悯之中。“割裂了/两只手之间的温度”,这句更是深化了离别时悲愤的心情。此时火车的嘶鸣宛若一把锋利的剑,将两个人紧握的双手剥离,两个人的手瞬间变得空旷,一种无奈的愁绪涌上心头。这种无奈的情绪很快就得到了验证,“眼眸中溢出的晶莹/经久不息”。眸中的泪水喷薄而出,无法扼制,这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真情流露。而“经久不息”属于大词小用,在这里则凸显了离别的氛围,恰到好处,这正是作者文学底蕴的体现。
如果说第一节作者用开门见山的艺术手法来宣泄内心的情感,第二节则转入了内心的刻画。“精心堆砌的堡垒/土崩瓦解/坠落的碎片/仿佛湮没了前世/今生”。 当下,诗歌写作的危机和困扰是:现代人在物化与媚俗的文化风习下,导致“人的价值失落”的危机,由此也带来了诸多的语言的困扰。具体表现——诗歌语言创新意识的衰退,致使其钝化和老化;日常的世俗语言的泛滥,消磨了口语的诗意,而降格为口水;模仿复制盛行,使语言趋于同质化和平庸,因而造成个性化的泯灭。凡此种种,形成诗歌的惰性、惯性,就很可怕。当年顾城曾说过:“习惯是语言的套轴,使那几个单调而圆滑的词汇循环不已”,“习惯就是停滞,就是沼泽,就是衰老”,它隔绝了世纪的信风,阻碍诗歌拥抱新的生活,重新感知自我和世界。这些话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它道出了诗歌创作的某种规律。语言的滞后与委顿,必然会拖累了诗歌质量与水准的提高。彧儿在情感诗歌的创作上敢于出新,突破语言固有的传统的表达方式,让诗歌的语言有了陌生感,使其达达到即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精心堆砌的堡垒”即故事主人公精心设计的情感高墙,企图留住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精心堆砌”写活了人内在的思想与残酷的现实的强烈反差。刚劲有力,牢牢的抓住了读者的眼珠,令人内心深深的触动。离别的瞬间精心堆砌的堡垒,土崩瓦解,一切设计好的生活,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境,禁不住生活利刃无情的摧残。“坠落的碎片/仿佛湮没了前世/今生”。爱人走了,内心的空旷被坠落的碎片填满,一种无奈的情愫,或苍凉的情感画面跃然纸上,催人泪下,令人心生疼痛之感。
作者在第二节内心刻画的基础之上,第三节刚转入了一场虚幻的描写。“泪眼中/抛出的绳索/已牵不住/你远行的脚步/凝固的神情/朦胧了脉动的/车轮”。 本节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彧儿对于诗歌的敬畏。在创作中不但语言新颖别致,节奏感强烈,情感的表达也十分浓郁。而敬畏诗歌的神圣性,尊重生命,尊重语言。不仅要承继传统诗歌的艺术理念,而且要应和现代性的需要,再造现代汉语的外柔内刚、感性与理性泯化为一的诗性。对诗人来说,语言就是一切,是感觉、感受、体悟,也是个性、独创、风格。此为诗歌的语言哲学。要有经典意识,以语言为生命,正如托尔斯太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这才是一个诗人应该具备的写作姿势和语言姿态。本节彧儿采用了层次递之法,在第二节强烈的情感描写之后,作者有意地减缓了诗歌的速度,使情感的描写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爱人远去,眸中伤感的光芒,已转化为牵挂的绳索,欲牵住爱人远去的脚步。但终究拗不过列车强大的身躯。“凝固的神情”写活了全诗,形象生动,直抵内心深处的某个柔软的地方,甚至看不清列车脉动的车轮。列车是何时启动的,爱人是怎么走的,已经朦胧了,通过对比描写,令内心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彧儿在第四节的创作中,运用了意象美的创作手法,实现了诗歌的婉约、唯美。诗的意象组合不能是一堆破碎的彩色玻璃片的零乱反光,它必须在一定诗性意图的统摄和导引下,在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意象做有序化处理,通过调节使其趋向既定目标。意象组合与情感定向是一致的。诗中的单个意象不能处于孤立状态,溢出整体之外,它的意义和作用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同其他意象的联系和结合,也就是形成诗的意境。诗的艺术价值是整体价值。所以,一首诗的胜利,是整体美学的胜利,是意境的高标。既然意象组合产生的是整体效应,那么诗歌蕴含的深厚度,就不单纯在于单个意象排列的多少,而在于意象的选择和构成。为了营造诗歌的深远意境,产生一定的空间感,不仅要选取根植于诗歌意蕴底层的典型的意象,而且在组合中要做到疏密适度、虚实相间,注意留有艺术空白,充分发挥意象脱节的功能,在意象中营造无物之象,以供读者联想和想象。单纯强调意象的数目,是对意象密度的表面肤浅的理解,真正的意象密度在于意象综合的弹性和张力。彧儿在前三节悲痛欲绝的历练之后,转入了一场希望的描写,“多想/留住温婉的时光/点燃心与心的渴望/用呼吸窜起的云朵/来催落/一场暴雨/将离别的天空/喊停”。 彧儿用“多想/留住温婉的时光/点燃心与心的渴望”。这个“多想”凝聚了作者内心众多的期盼与等待,同时也让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还是那句老话“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对于作者来说当然也不例外。眼前能做的就是“用呼吸窜起的云朵/来催落/一场暴雨/将离别的天空/喊停”。写到此时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终于爆发出来。结尾画龙点睛,突出了主题。
纵观本诗意象鲜明,意境唯美,用词婉约,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实现了诗歌语言美、意象美,建筑美,绘画美的基本要求,是彧儿用心血凝成的力作,也是难能可贵的一首诗歌精品。
高尔太说:“美是自由的象征”。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架构开启人们的心灵,而心灵的审美跃动又投影于意象架构,两者相摩相荡,相济相生,拓展和升华出一种深致悠远的空间感,而缪斯的精灵则如一朵流云在广阔的艺术天宇里,自由漫游,幻化出千姿百态,五色缤纷。这正是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致。
离别
文/彧儿
火车的嘶鸣
割裂了,两只手之间的温度
眼眸中溢出的晶莹
经久不息
精心堆砌的堡垒,土崩瓦解
坠落的碎片,仿佛湮没了前世
今生
泪眼中,抛出的绳索
已牵不住,你远行的脚步
凝固的神情,朦胧了脉动的
车轮
多想,留住温婉的时光
点燃心与心的渴望
用呼吸窜起的云朵
来催落,一场暴雨
将离别的天空
喊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