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武汉封城。
病毒就这样蔓延开来……
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疫情来临时,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
它像一道围墙,把我们围在一座叫做家的“寺院”,让我们不得不按下生活和工作的暂停键,开始这场“修行”。
01致自己
关于复工感触,网上得到点赞最多的回答是:
“从来没有哪个时刻,像现在一样,让我感觉此前过得太敷衍”
“以后我要努力赚钱,认真工作和生活。”
灾难,就像一记闷钟,唤醒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停下来想一想,也许:
比起随波逐流,更应让自己多吃点苦头,跳脱舒适圈;
比起无用社交,更应和正能量的人交往,梳理社交网;
比起松散随性,更应提前制定目标计划,未来更清晰;
比起随意挥霍,更应提前规划理性消费,防患于未然......
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向自己提问:
之前的生活方式是自己认可的吗?
有什么自己一直想做还未做的事吗?
为了哪件重要的事付出全部努力了吗?
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可以改变吗?
……
相信,你会找到自己想要的问题和答案。
就从这里作为认真生活的开端吧。
找到内心真实的答案,就迈出了第一步。
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02致家人
复工当天网上点赞最多的感触还有两条:
“平时忙于工作和应酬,从来没有和家人近距离长时间的相处,原来老婆孩子如此甚好”。
“长假过后,我不想离婚了”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有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疫情给了我们窥探自己内心的机会。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习惯追着时间跑,忽略了平淡才是生活的真相。
疫情结束后,网友们迫切想做的都是些很平常的事:
走进喧闹的菜市场、挤一趟高峰时的地铁和公交、去曾经熟悉的电影院、约上三五好友吃顿火锅……
这些小事,成了我们最真切的向往。
可能只有失去了,才能意识到这些平凡生活的可贵之处。
厨房里忙碌的背影正是当年爱情的模样;
孩子的童真其实是重返童话世界的通行证;
那漂泊不定的心能停靠的地方,是父母的臂膀……
正是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构成了我们有滋有味的生活。
03致希望
疫情带给我们的威胁,远远不止身体上的。
日渐增长的除了感染病例,还有恐慌和焦虑。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在《被传染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一文中说:“恐慌是正常人类应对不正常情况的正常反应”。
恐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恐慌。
陆续有人出现浑身难受,无法呼吸,心跳加快等症状,怀疑自己被感染。最后有的被诊断为极度焦作所引发的惊恐障碍(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急性焦虑障碍)。这种病症通常发生在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的人身上。
生活中压力本就无处不在,恐慌和焦虑都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关键是如何摆正心态,避免情绪化,积极理性地进行思考。
网络上呈现出宅的各种“花样”:各种厨艺大比拼、云娱乐式新交际、健身积累“本钱”、Get绘画手工等新技能、“宅家一日游”自娱自乐、 “手机在手天下我有”……
也有很多人保持充电蓄能的状态,完全不受影响……
每个人宅的状态不尽相同。
相同的是,我们都坚信: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04致英雄
灾难面前,只有两种人:我们和保护我们的人。
那些保护我们的人站了出来。
他们逆流而上,无畏艰险。
正如基辛格在《论中国》里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公众号
如今,
他是84岁挂帅出征的钟南山;
他是73岁坚守岗位的李兰娟;
他是参与临床救治的医务者;
他是建设火神山医院的工程师;
他是运送病毒样本的检验员;
他是制造防疫物资的生产工;
他是驻守安全防线的民警们;
他是奔赴危险阵地的志愿者;
他是背后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
疫情面前,他们不是谁的丈夫,谁的妻子;
也不是谁的父母,谁的孩子。
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中国人!
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一道墙, 阻隔病毒和危难,守住爱与希望。
因此,我们还能心怀有朝一日站在人潮人海中的期待。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让我们相信:
比病毒蔓延更快的,是爱和希望。
05致我们
最后,献上鲁迅先生的另外一段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惟愿历经这场修行,你也能成为那道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