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苏秦临死前,巧施妙计,击*敌人,报仇雪恨。
一般人临死前或者昏迷不醒,或者魂飞魄散,但是有个别人知道自己大限已到,难免一死,却能巧施妙计,以至于有的玩弄敌人于鼓掌之中,将敌一网打尽;有的克敌制胜,将自己的宿敌置于死地;有的完成部署,成功实行战略转移。
吴起临死抱住楚王尸体,被追*他的贵族用箭射死,也射中了楚王,根据楚国法律,七十多家贵族被灭族。
公元前410年,31岁的吴起来到魏国工作,立下赫赫战功,35岁担任西河守,曹操说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1证明他在魏国是国家的栋梁,但是,树大招风,功高震主。魏国的相国公叔痤(cuó)怕他超过自己而失掉相国的位子,于是这位娶公主为妻的相国就与仆人设计利用公主将吴起赶走。
公叔痤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除掉,因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仆人叫公叔痤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以安吴起的心。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
仆人继续说,如果君主同意后,主人您再邀请吴起一起去你们家。事先与嫁给你的公主约定好,当着吴起的面羞辱您。吴起看到王家公主如此骄横轻视您,他一定会认为公主如此难以伺候,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3公叔痤照着仆人的设计去做,吴起果然中计,没有答应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信任他。吴起害怕被诛*,于是投奔了楚国。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是个大才,吴起到后便任命他为国相,楚国叫令尹。上任伊始,吴起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严明法纪号令,裁减一些不重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爵位,用这些爵位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增强了军队的力量。“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4改革很快就见成效,但是改革触动了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的既得利益,他们中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公元前381年,支持吴起改革的楚悼王逝世,王公贵戚乘机作乱,攻*吴起,赶得吴起无路可逃。此时,吴起已心知难逃一死,但吴起从容应对,心想我死之后也要你们这些反对改革的乱臣贼子陪葬,为楚国清除一批奸臣。于是,吴起赶到楚王的尸体旁,伏在上面。那些追上来的叛乱分子乱箭将吴起射死,当然,箭也射在了楚王身上。
根据楚国的法律,射*国君者,要灭族。安葬楚悼王后,楚肃王继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5楚肃王诏令令尹将作乱的全部诛*,灭族者70余家,楚国的贵族、权臣只怕*得差不多了。这表现了吴起智慧超群的一面,同时也看出了他残忍的另一面,这就是中国的*戮文化。
苏秦因争宠被人刺*,临死前找不到凶手,他告诉齐王,他死后就宣布苏秦是燕国的卧底,并将自己在闹市区车裂。凶手果然如苏秦所料出来领功,被击*。
与吴起临死前同样制敌于死地的还有苏秦,也是战国的超级名流。
公元前324年,苏秦与已故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她的儿子燕易王发现。苏秦十分恐惧,于是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计策,“乃说王使齐为反间,欲以乱齐。”6他对燕易王说,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变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齐国,可以设法削弱齐国而增强燕国的力量。易王表面上表现得很理性,“事之加厚”7,对苏秦好像更加器重,但实际上怕母亲的丑事继续下去,心中恨不得早点打发苏秦走,所以苏秦做卧底的事很快同意。于是苏秦便伪装得罪燕国逃奔齐国,齐宣王收留他做了客卿。苏秦鼓动齐王增高宫殿、扩大林园,显示齐王的地位,想借此来削弱齐国的财力,为燕国效劳,他还是信守了对燕王的承诺。
公元前317年,《通鉴》说“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之。”8没有讲其他的事情,《史记》讲的详细:“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9
文中可以看得出,齐大夫刺*苏秦并不是因为他是燕国的间谍,而是争宠,也就是争夺权力。苏秦被刺*后当场没有死,刺客逃走。齐王通缉刺客,没有找到。由于伤势严重,苏秦迟早会死。他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在闹市区将我车裂,并宣告说苏秦是燕国的间谍来齐国卧底,将齐国搞乱,这样做刺*我的贼人就可以抓到。于是,齐王按照苏秦的话去做,结果刺客果然出来领功,被抓后齐王将其斩首,燕国人听说后大力点赞,说齐国终于给苏秦报仇了。
诸葛亮临死前与前面两位相比,诸葛亮临终部署演绎得波谲云诡,蔚为大观。
这个故事大部分人知道。有一本京剧《五丈原》演唱的就是这件事: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心血几尽,自知即将离世,以后事嘱托诸将。姜维用祈寿之法挽回天命,诸葛亮设七星灯,终日步罡踏斗以禳之。司马懿夜观星象,知诸葛亮不久人世,又不敢深信,使夏侯霸领兵探之。不料魏延误认劫寨,匆匆奔至帐中报信,将本命灯踏灭。诸葛亮掷剑叹曰:生死有命,不可挽也。姜维欲斩魏延,诸葛亮止之,乃告以:司马懿非劫寨,但探我生死耳。后诸葛亮嘱后事,死于军中。司马懿闻诸葛亮死,蜀军撤退,遂起兵追赶。姜维等以诸葛亮之偶像推出,吓退司马懿,蜀军退回西川。《三国演义》还有马岱斩魏延等情节,可以说,这些都是虚构的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三国志》作者陈寿(233年-297年)在蜀汉做过观阁令史,后在西晋做官,他所引用的史料应该是可信的。他写道,公元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在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10这里只写了诸葛亮病死在军中,蜀军撤退后,司马懿去查看蜀军的驻扎地,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三国志》没有写魏军追赶蜀军,更没有姜维推出诸葛亮偶像吓走司马懿。只是到了100多年后裴松之(372—451)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才有了魏军追赶蜀军:“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11
《诸葛亮传》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史料,说蜀军后退,司马懿率军追赶,杨仪掉头迎击,司马懿不敢作战而后退。杨仪结阵退入斜谷发丧。也就有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民谣,但没有诸葛偶像退敌的说法。《资治通鉴》和以上记载几乎一样,只是多了一句“追至赤岸,不及而还。”12以歌颂司马氏著称的《晋书》也有类似记载,为表达司马懿的英明神武,书中写道:“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13不管怎样,都没有《五丈原》所讲的戏剧性。不过,按照诸葛亮部署,蜀军成功撤回还是真实的。
至于诸葛亮设坛作法以延缓自己的生命,恐怕与裴松之注有关联:“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14说的是有放光芒的红色星星三次投入诸葛亮的营帐,去时大回时小,不久诸葛亮死,将星陨落。司马温公不信这一套,没有采信,实际上是子虚乌有,裴松之只是转述一种说法,也没赞成或是反对。当然,也就不存在用“祈寿之法”为诸葛亮延长生命。
注释:
1、曹操:《求逸才令》,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201。
2、《吕氏春秋新校释·长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12。
3、4、5、8、12、《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30;30; 32; 83; 2296。
6、《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华书局,1959,1555。
7、《史记·苏秦列传》,中华书局,1959,2265;9、2265-2266。
10、11、14、《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71,925; 927; 926。
13、《晋书·宣帝纪》,中华书局,1974,9。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